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道新.影视批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沈义贞.影视批评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4.袁智忠,虞吉.影视批评纲要[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5.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6.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7.陈晓云.中国当代电影[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8.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汪天云.电影社会学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

11.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张骏祥,程季华.中国电影大词典[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13.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

14.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最新修订版)[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15.王海洲.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16.许文郁.解构影视幻境——兼及与文学、历史、性、时尚、网络的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7.倪骏.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18.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1.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2.史可扬.影视美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3.周文萍.好莱坞:经典的奥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4.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5.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M].周传基,周欢,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26.梁良.约会奥斯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7.蓝爱国.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8.潘桦等.世界经典影片分析与读解[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29.邓炎昌.现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0.吴斐.美国社会与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1.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2.李亦中.好莱坞生存之道——美国电影四大属性再认识[A],见卢燕,李亦中.聚焦好莱坞:“银色梦”的多元性.美国电影研究文丛:第三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3.周星.中国影视艺术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34.张凤铸.影视艺术新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5.陈默.影视文化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36.蒲震元,李胜利.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37.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8.陈晓云.电影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9.倪震.北京电影学院:第五代电影前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40.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41.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42.郦苏元,胡克,杨远婴.新中国电影50年[G].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43.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44.屈雅君.新时期文学批评模式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5.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6.贺桂梅.批评的增长与危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47.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8.张利群.文学批评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9.凌晨光.当代文学批评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50.赖大仁.文学批评形态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51.张旭东.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M].上海:三联书店,2003.

5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3.周秀萍.文学批评:理论·方法·实践[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

54.张奎志.体验批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观[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5.山风.实践性:批评方法的意义和目的[J].上海:上海文论编辑部,1991.

56.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7.杨飏.90年代文学理论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8.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8.

59.王宁.全球化: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0.乐黛云,王宁.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1.张旭东.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三联书店,2003.

62.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3.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64.程文超.意义的诱惑——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当代转型[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65.陈厚诚,王宁.西方当代批评在中国[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66.杨俊蕾.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7.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68.张卫,蒲震元,周涌.当代电影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69.章明.找到一种电影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70.张红军.电影与新方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71.王迪,王志敏.中国电影与意境[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72.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M].刘让言,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

73.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M].徐建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74.瓦依斯菲尔德.运动中的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75.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76.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77.魏伯·司各特.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M].蓝仁哲,译.重庆出版社,1987.

78.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于沛,选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79.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M].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80.斯达尔夫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81.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82.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88.

83.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王美华,于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84.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85.R.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M].丁泓,等,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

86.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M].徐建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87.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88.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9.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0.克里斯蒂安·梅茨.电影的意义[M].刘森尧,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1.雷纳·韦勒克.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M].刘象愚,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92.杨义.价值重建与文学批评[J].文艺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2001(5).

93.杨义.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世纪回顾和总结[J].学习与探索,2002(6).

94.景国劲.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形态的流变规律[M].文艺研究,2001(2).

95.南帆.批评抛下文学享清福去了[J].中华读书报,2003(12).

96.蔡梅娟.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J].东岳论丛,2008(4).

97.蔡梅娟.文学多元时代的批评策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98.蔡梅娟.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关系的和谐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99.吴炫.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三大缺失[J].文学评论,2007(1).

100.李西建.文化转向与文艺学知识形态的构建[J].文学评论,2007(5).

101.阎嘉.合力之场:文学批评如何突围[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102.吴晓东.文学批评的危机[J].文学评论,2004(1).

103.吴义勤.批评何为——当前文学批评的两种症侯[J].文艺研究,2005(9).

104.王志清.怎样拯救堕落的文艺批评[J].探索与争鸣,2008(8).

105.蒋永清.文学批评与批评文学[J].南方文坛,1992(4).

106.张宏森.关注时代回归现实——张宏森谈现实题材电影创作[J].当代电影,2008(6).

107.李建军.批评家的精神气质与责任伦理[J].文艺研究,2005(9).

108.田建民.谈当前文学批评的规范与标准[J].河北大学学报,2003(1).

109.王志清.怎样拯救堕落的文艺批评[J].探索与争鸣,2008(8).

110.Elman,Richard.ed.The Art as Critic:Critical Writings of Oscar Wild,phoenix edi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111.Simon During.Cultural Studies:A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5.

112.Bannet,Eva Tavor.Post Cultural Theory:Critical Theory after the Marxist Paradigm.MacMillian,1993.

113.Bauman,Zygmunt.Culture as Praxis.Sage Publication,1999.

114.Norman,Allen and James,Anderson Lands of the American.Toronto Oxford.

115.Andrew,J Dudley.The Major Film Theori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