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共育有利于师生、亲子和相关参与者共同成长
新教育实验认为,成长本来就应该是父母、教师与孩子共同的事情,是父母、教师与孩子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都不仅仅是简单地针对孩子,同时也是父母、教师和社区人员的自我教育。父母与孩子、教师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和教师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和教师的成长。优秀的父母和教师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反过来,学习如何科学培养孩子的过程,也会推动父母、教师自身不断走向优秀。
美国全国受教育者委员会(NCCE)曾先后出版《证据在增多》和《证据继续增多:家长参与可提高学生成就》两本著作,通过对数十项研究的分析,得出了几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第一,家校合作较多的教育项目能使学生在各方面表现出色,而几乎没有家校合作项目学校的学生,表现则一般;第二,与家庭、社区保持联系的学校,其学生的表现优于其他学校;第三,与学校保持经常联系的父母,其孩子的成绩一般高于那些家庭背景和能力相当,但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家庭的孩子;第四,当父母对其孩子的教育显示出兴趣,并能对他们的表现保持高期望时,他们就能够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和成就感;第五,在学校里表现欠佳的学生,一旦其父母参与转化工作,往往进步显著;第六,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密切师生和亲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学校教师和父母的权威形象及其对孩子的影响力。
社会化不仅是儿童的任务。成年人其实也面临着一个再社会化或者继续社会化的问题。家校合作共育给父母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和成长平台。由于父母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在分享教育子女的意义和经验的同时,也可交流其他诸如职业和生活方面的信息,在广交朋友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长处,为自己今后的生活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对教师来说,家校合作共育使自己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学习与别人交际的能力,推动合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另外,家校合作共育也是社区各种相关人员学习与成长的过程。家校合作共育中可聘请一些校外的、非学生父母的志愿工作者,由他们来担任联络人、指导员或校外辅导员等角色。学校可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然后由他们为学生父母提供儿童教育指导。他们从学生父母处得到的信息又可反馈给学校,为学校的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家校合作还会涉及政府机关、专业社会组织、社区服务机构(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电影院、医院、商场等)等的支持与协调,这也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受益的过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成长,是家校合作共育的特点,也是最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