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一、中英文论文
[1]陈传焕.家庭文化背景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的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5(3):18-21.
[2]陈如平.现代学校管理创新的五大基本命题[J].中小学管理,2012(8):18-21.
[3]陈心宇.家长“督学”:滑稽的讽刺[J].生活周刊,1997(3):25.
[4]程念祖,龚正行.考试焦虑与个性特征及家庭教育初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5):221.
[5]迟书君.父母道德品行低劣对子女道德社会化的影响[J].道德与文明,1986(3):26-27.
[6]董梁,王燕红.家校合作中家长边缘性参与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3):61-63.
[7]董梁,王燕红.家校合作中家长沉默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5(2):6-9.
[8]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13-29.
[9]段文阁.古代家训中的家庭德育思想初探[J].齐鲁学刊,2003(4):26-28.
[10]方明,晨云.美日幼教机构家长工作的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1997(6):29-34.
[11]关颖,刘春芬.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47-51.
[12]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4(4):107-110.
[13]关颖.青年流动人口如何对下一代负责:天津市青年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2(5):8-14.
[14]郭长华.传统家训的治家之道及其现实价值[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77-80.
[15]何德宽.家庭结构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6(3):16-20.
[16]何瑞珠.家长参与子女的教育: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阐释[J].教育学报,1999,26(2):37-65.
[17]洪明.论家校合育的基本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5(9)105-109.
[18]洪锡英.鲁迅论儿童教育问题[J].兰州学刊,2004(4):265-267.
[19]侯怀银,张宏波.“社会教育”解读[J].教育学报,2007(4):3-8.
[20]胡爱红.“让每位家长都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者”:山东济南市舜耕小学“舜友联合会”工作纪实[J].中小学管理,2011(2):36-38.
[21]胡育.试论亲子教育的内涵与功能[J].教育科学,2002(3):47-50.
[22]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28-34.
[23]黄妙贤.信息时代家庭教育指导的现代转型浅探[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11):47-48.
[24]黄靖,洪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转向:从NCLB到ESSA[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4):8-15.
[25]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培训试点班在北京成功举办[J].中国教师,2007(12):15.
[26]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课题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12(1):6-11.
[27]金德洲.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J].教育科研通讯,1987(3):48-51.
[28]沃尔德科茨基,简斯.影响青少年学习动机的有力因素:文化、家庭、学校[J].全球教育展望,1992(3):48-53.
[29]李洪曾.上海地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发展(1987—1995)[J].上海教育科研,1996(3):20-25.
[30]李连娥.独生子女的特点和家庭教育[J].教育科学,1986(3):57-61.
[31]李香钻.朱永新: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J].中国政协,2019(11):58-59.
[32]李铉秀.父母修养对家庭教育的意义[J].教育科研通讯,1987(4):63.
[33]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5.
[34]李瑶.诸城刘氏家族与乾嘉政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35]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4):97-109.
[36]梁伟国,李帆.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者:山东省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的思考和探索[J].人民教育,2012(7):8-14.
[37]刘春梅.历代家训与古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12-114.
[38]刘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1):62-66.
[39]罗国杰.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糟粕”[J].道德与文明,2012(2):5-9.
[40]马晓雯.幼儿园教学对家庭教育的指导[J].文学教育,2016,(14):174.
[41]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26-32.
[42]马忠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美国家庭、学校合作的模式[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6):33-37.
[43]马忠虎.如何使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J].比较教育研究,1994(5):52-53.
[44]马忠虎.试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4.
[45]牟艳杰,王晖.鲁迅论儿童教育[J].教育探索,1998(1):18-19.
[46]齐欣,赵澜波.我国中小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6(8):22-26.
[47]钱扑.谈美国对家庭作业问题的研究:家庭作业的是与非[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6(1):19-21.
[48]钱琼.中国传统家训的特点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当代青年研究,2012(9):6-10.
[49]沈建平,韩似萍.学校对现代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3):60-61.
[50]宋得龙.家庭教育指导情况调查及问题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55-58.
[51]苏加兰.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教育科学,1996(1):50-51.
[52]田文华,亓秀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英美等国的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4(8):78-80.
[53]王东.中小学家委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基于全国六省市问卷调查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6(2):43-48.
[54]王明美.中国家庭: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前瞻[J].江西社会科学,1996(4):73-77.
[55]王旭玲.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思考[J].东岳论丛,2003(4):109-111.
[56]王学.中国古代家训的价值取向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66-70.
[57]王有英.中国传统家训中的教化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98-101.
[58]吴迅荣.香港的家庭与学校:伙伴关系实践的探讨[C]//内地-香港地区基础教育研讨会论文集,1996.
[59]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60]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2).
[61]谢维和.家庭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J].人民教育,2015(21):17-18.
[62]熊鹰.我国独生子女教育的困惑及对象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35-38.
[63]杨菊花.浅谈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J].学周刊,2017(18):207-208.
[64]杨咏梅.中国家庭教育2016年度关键词[N].中国教育报,2017-01-05(9).
[65]尹旦萍.中国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J].江汉论坛,2001(12):57-59.
[66]于明波.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科研通讯,1985(5):54-55.
[67]于野.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实现家庭教育科学化[J].教育科研通讯,1986(1):23-25.
[68]岳坤.父辈为主、祖辈为辅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状况调查[J].少年儿童研究,2018(1):3-20.
[69]翟博.家庭建设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N].中国教育报,2015-02-27(1).
[70]翟博.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J].教育研究,2016(3):92-98.
[71]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6):36-39.
[72]张梅,胡学亮.日本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及其背景:兼与中国的比较考察[J].外国教育研究,2011(3):91-96.
[73]赵玉芬.近20年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研究综述[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7-104.
[74]赵忠祥,方海茹.《袁氏世范》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57-62.
[75]周芳.当前幼儿园教师家长工作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1997(6):35-37.
[76]周国林,周文焰.明清以来麻城民间家训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94-102.
[77]周若冰.家园合作共育新模式的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5(10):60-62.
[78]朱锋.给年轻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4):54-55.
[79]朱小理.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德育精华[J].江西教育科研,2005(10):30-31.
[80]朱永新.父母请学会“三要三不要”[J].民主,2017(7):6-7.
[81]朱永新.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成长[J].人民教育,2017(1):24-29.
[82]朱永新.关于研发卓越课程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8):3-16.
[83]朱永新.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7(11):75-80.
[84]朱永新.教育始于家庭[N].中国教育报,2015-11-06(6).
[85]朱永新.家庭教育好了,学校教育就会轻松高效[N].中国教育报,2015-03-13(6).
[86]朱永新.家庭教育为什么很重要[N].中国教育报,2014-11-30(3).
[87]朱永新.家校合作需专业支持[N].人民政协报,2018-06-13(9).
[88]朱永新.如何成为理想父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07-25(6).
[89]朱永新.在传统家教基石上构建现代家教[N].光明日报,2014-03-19(3).
[90]朱永新.解读儿童世界的风景:蒙台梭利印象[J].新教师,2015(3):15.
[91]朱永新.母爱是一门学问[N].光明日报,2016-05-31(15).
[92]朱永新.守护孩子唯一的童年:张杏如印象[J].新教师,2016(11):19-20.
[93]朱永新.阅读与家庭:教育的两大基石[J].少年儿童研究,2015(3):20-21.
[94]潘科娃,李霍.家长是学校的同盟者[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2(3):35-40.
[95]Berla,N.,Getting middle school parents involved,The Education Digest,Oct.1992.
[96]Davies,D.,Mak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work,National Elementary Principal,1976,55,20-29.
[97]Dye,J.S.,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urriculum matters:parents,teachers,and children working together.European Education.Summer,1992.
[98]Edwards,P.A.and Yong,L.S.J.,Beyond parents:family,community,and school involvement.Phi Delta Kappan,Sep.1992.
[99]Gordon.E.G,Breivogel.W.F.,Bessent H.Some Promising Approaches to Parent Involvement.Theory into Practice,1972,11(3):183-189.
[100]Henderson,A.T.,Parents are a school's best friends.Phi Delta Kappan,Oct.1988.
[101]Jowett,S.and Baginsky,M.,Parents and education-issues,options and strategies.Educational Research,Vol.33,No.3,Winter,1991.
[102]Morgan,V.,Fraser,G.et al.,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how do parents want to become involved?Educational Studies,Vol.18,No.1,1992.
[103]Palestis,E.Prize-winning parent involvement in New Jersey.Education Digest,April,1993.
[104]Raw,J.S.and Marjoribanks,K.,Family and school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s'creativity,morality and self concept.Educational Studies.Vol.17,No.2,1991.
[105]Rich,J.M.,Education and family values.The Educational Forum,Vol.57,Winter,1993.
[106]Schleicher,K.,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family.European Education,Summer,1992.
[107]Schurr,S.L.,16 proven ways to involve parents.Education Digest,April,1993.
[108]Teachers,public see parents as crucial to school reform.Education U.S.A.,Vol.35,P10,1993,5,24.
[109]Vandegrift,J.A.and Greene,A.L.,Rethinking parent involvement.Educational Leadership,Sep.1992.
[110]Jeynes,William H.American educational history:school,society,and the common good.Sage Publications,2007.
二、中英文书目
[1]福禄培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草婴,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3]张炳慧.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M].李世鹏,译.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4]崔利斯.朗读手册Ⅱ[M].梅莉,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
[5]古德.家庭[M].魏章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6]拉鲁.家庭优势:社会阶层与家长参与[M].吴重涵,熊苏春,张俊,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
[7]德鲁克.新现实——走向21世纪[M].刘靖华,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8]爱普斯坦等.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行动手册[M].吴重涵,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
[9]文部省.现代家庭教育[M].1990.
[10]朱熹,注.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涉芝,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蔡汀,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周蕖,王义高,刘启娴,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15]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M].郭志鹏,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16]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7]蒙台梭利.吸收性心智[M].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编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18]蒙台梭利.发现孩子[M].蒙台梭利丛书编委会,编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2.
[19]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李彦芳,译.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20]《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1]拉塞克,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2]曹典顺.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读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3]常丽华.教室,在书信中飞翔:常丽华与小蚂蚁班的中澳两地书[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4.
[24]陈钱林.尊重教育新理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5]陈延斌,徐少锦.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26]董泽芳.教育社会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7]董志先,王志宇.笃学名言[M].沈阳:白山出版社,2013.
[28]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9]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0]高芙蓉.社会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31]高时良.中国教育史论丛[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32]顾舟群.改变,从习惯开始:顾舟群致一二年级家长的每周一信[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4.
[33]关颖.家庭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4]郭明晓.各就各位准备飞:郭明晓致三四年级学生家长的每周一信[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4.
[35]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
[36]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6[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6.
[37]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
[38]洪明.合育论: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
[39]洪天慧.中国和谐家庭建设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0]侯王渝.中西文化在子女教育上的异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2.
[41]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2]黄政杰.教育理想的追求[M].台北:心理出版社,1988.
[43]江净帆,田穗.中华传统教育经典选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44]康熙.庭训格言几暇格物编[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45]蓝玫.家校之间有个娃:低年级的娃儿这样教[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
[46]蓝玫.家校之间有个娃:中年级的孩子这样教[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
[47]冷舜安.当代中国性别和谐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8]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9]李桂梅.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向及现代价值[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50]李家成,王培颖.家校合作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1]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2]李镇西.做最好的家长[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5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5]梁春涛,张秀岩.社区教育面面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6]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1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7]梁启超:新大陆游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8]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9]刘枫.中国情感:品读家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60]刘称莲.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1]卢正言.中国历代家训观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62]鹿永健.家校共育:中国教育难题的第二解决方案[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6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4]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5]马恒君,注释.周易[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6]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7]蒙晨.中西方家庭比较[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68]缪建东.家庭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9]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中国家庭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70]沈适菡.实用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1]石国亮.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72]石中英.公共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3]孙伯铁,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74]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7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6]孙云晓.好孩子好习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
[77]孙云晓.亲子关系: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密码[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
[78]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9]谭琳,姜秀花.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与性别平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80]唐灿,张建.家庭问题与政府责任:促进家庭发展的国内外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1]童喜喜.喜阅读出好孩子[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
[82]王立柱,张伟.马克思主义箴言·我从哪里来:家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83]王凌皓.中国教育史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84]王莹,等.当代中国人际关系和谐的影响因素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
[85]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86]魏舒婷.传统家训[M].合肥:黄山书社,2012.
[87]吴重涵,王梅雾,张俊.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3.
[88]五味太郎.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M].李奕,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6.
[8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0]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91]夏咸淳.中国古代文苑精品[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
[92]夏于全.世界传世藏书:第4卷[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8.
[93]贤才文化.诸子家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94]《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总课题组办公室.新时期家庭教育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95]徐安琪,刘汉蓉.转型期的中国家庭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96]徐辉,徐仲林.当代世界教育改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7]杨雄.读懂孩子:家庭教育十人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98]乙力.中国古代圣贤家训[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99]允生.中国传统家教宝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00]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单中惠,平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01]翟博.中国古代家训经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102]张春兴.教育的应为与难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
[103]张贵勇.真正的陪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104]张红艳.马克思恩格斯家庭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05]张鸣,丁明.中华大家名门家训集成:上[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106]张其凤,屠音鞘.诸城刘氏家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07]张其凤.清代诸城刘氏家族文化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8]张其凤.刘墉家族与日照[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109]张艳国.家训辑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110]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1]赵康太,李英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2]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1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14]赵忠心.中国家庭教育观察:赵忠心访谈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
[115]赵忠心.中外家庭教育荟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16]郑红峰.中华家训大全[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117]郑智明.历代家训家书选粹[M].厦门:鹭江出版社,2014.
[11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119]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120]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新家庭教育研究院.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121]周祥坦.教子语录[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122]朱明勋.中国古代家训经典导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123]朱强.家庭社会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124]朱熹,集注.四书集注·孟子[M].长沙:岳麓书社,1985.
[125]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26]朱永新.大师教你做父母:对话苏霍姆林斯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
[127]朱永新.大师教你做父母:对话陶行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
[128]朱永新.大师教你做父母:对话叶圣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
[129]朱永新.儿童有一种未知的力量:朱永新领读蒙台梭利[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7.
[130]朱永新.中国教育改革大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
[131]Berger,E.H.(1981),Parents as Partners in Education:The school and home working together,The C.V.Mosby Company.
[132]Gestwicki,C.(1987),Home,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a Guide to Working with Parents,Delmar Publishers Inc.
[133]Husen,T.and Postlethwaite,T.N.(1985),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Vol.II,VI,Pergamon Press.
[134]Kaplan,L.(ed.)(1992),Education and the Family,Allyn and Bacon.
[135]Lombana,J.H.(1983),Home——School Partnerships:Guidelines and Strategies for Educators,Grune and Stratton.
[136]Macleod,F.(ed.)(1989),Parents and Schools:The Contemporary Challenge,The Falmer Press.
[137]Topping,K.J.(1986),Parents as Educators:Training Parents to Teach Their Children,Brookline Books,Cambridge.
三、网址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ER/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1202/t20120217_170639.html.2012-02-17/2019-10-16.
[2]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今年前5个月出生人口740.7万,二孩及以上过半[ER/OL].https://www.thepaper.cn/news Detail forward 1738735.
[3]纽加顿.隔代教养的五种模型[EB/OL].http://m.sohu.com/a/256632922_100032049.2018-09-28/2019-10-16.
[4]联合国大会.儿童权利公约[DB/OL].https://www.unicef.org/zh/%E5%84%BF%E7%AB%A5%E6%9D%83%E5%88%A9%E5%85%AC%E7%BA%A6,1989-11-20/201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