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 水路运输

3.2.4 水路运输

1.水路运输的含义

水路运输是使用船舶及其他航运工具在水上载运物品的一种运输方式。水运主要承担大数量、长距离的运输,是在干线运输中起主力作用的运输形式。在内河及沿海,水运也常作为小型运输工具使用,担任补充及衔接大批量干线运输的任务。

2.水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点

水路运输的技术经济特点表现为以下七点:

(1)运输能力大。海上运输利用天然航道,运输能力比较大,海洋运输中超巨型油轮的载重量达55万吨,矿石船载重量达35万吨,集装箱船载重量达7万吨。

(2)运输成本低。水路运输能够以最低的单位运输成本提供最大的货运量。在一定条件下,水路运输成本只相当于铁路运输的20%~30%,公路运输的7%~20%。因此对于运输体积大、价值低、不易腐烂的大宗物品或散装物品,如沙、煤、粮食、矿产、石油等,采取专用的船舶运输,是一种极为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可以取得很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3)投资小。水上运输利用天然航道,投资省,内河虽然有时需疏浚河道,但比修筑铁路费用小得多,主要投资是在港口建设上。

(4)占地少。水上运输利用天然航道,不占用或很少占用耕地,而铁路和公路平均每千米需占地20 000~27 000平方米。

(5)运输速度较慢。由于水流阻力较高,所以航速较低,一般船只的行驶速度只能达到40千米/小时。

(6)装卸搬运费用较高。港口的装卸费用较高,而且航运和装卸作业受到水域、码头、港口、船期等条件的限制,故不适合短距离运输。

(7)受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水路运输容易受到季节、气候、航道、潮汐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如海洋运输受气候影响较大,一年中中断运输时间较长,运输连续性较差。

3.水路运输的主要技术设施

(1)船舶。船舶的技术指标包括航行性能、船舶的排水量和载重量、船舶的货舱容积和登记吨位、船舶的装卸性能等。船舶种类有客货船、杂货船、散装船、冷藏船、油船、液化气船、滚装船、载驳船、集装箱船、内河货船等。

(2)港口。港口是海上运输和内陆运输之间的重要联系枢纽。船舶的装卸、修理、物品的集散都要在港口进行。港口的分类,按国家政策分为国内港、国际港、自由港;按使用目的分为存储港、转运港、经过港;按港口位置分为海湾港、河口港、内河港。

港口的生产效率由港口的通过能力来衡量。港口的通过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港口能够装船、卸船的物品数量,也就是港口的吞吐量。

知识拓展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英文名称: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段。

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于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于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同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

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极大地缩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作为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该桥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被英媒《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不仅代表了中国桥梁先进水平,更是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建设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中央政府支持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地区城市快速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

思政之窗

梦想、创新、实干

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GBA)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千米,2018年末总人口已达7 000万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对港澳参与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竞争力,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