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一言九鼎——铜升鼎
鼎,古代国家的祭祀重器。相传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象征华夏九州。鼎作为传国重器,是文明与权力的象征,国灭则鼎迁。商灭夏,将九鼎迁至商的国都亳(b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定都或建立王朝故称为“定鼎”,国君和贵族在重大场合都要铸鼎,在鼎上刻文字,记载当时的盛况。
“一言九鼎”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国包围,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一名叫做毛遂的门客自告奋勇前往,他以雄辩的口才说服楚王出兵援赵。平原君感慨:“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后用“一言九鼎”寓意言辞极有分量,能起到决定作用,也指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相关链接
“问鼎中原”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春秋时期,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阅兵。周天子派使节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故意询问周天子所用之鼎的大小轻重。鼎为传国之宝,楚王问鼎,有觊觎周王室之意。后以“问鼎”称图谋王位,《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
文物小百科
鼎是古代炖煮食物的烹饪用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用黏土制成的陶鼎,后来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鼎的使用被赋予权力色彩,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祭祀用的礼器。曾侯乙墓出土了多件造型各异、做工精美的鼎,有些鼎在出土时还残留有动物的骨骼。其中有一套十分罕见的“九鼎八簋(guǐ)”组合,象征着曾侯乙作为一国之君的尊贵身份。
战国早期,约公元前433年
通高35.2cm,口径45.8cm,底径42.2cm,重20.5kg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祭祀用器。出于中室,共9件。此款升鼎两耳外撇。
升鼎在祭祀中盛放煮熟的牲肉,簋用来盛放粮食,通过不同数量的鼎与簋组合的礼制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