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

1919年1月18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后,巴黎和会开幕。中国是战胜国之一,北京政府派出了63人组成的代表团与会。巴黎和会尽管有20多个国家参加,但是实际上是由美、英、法、意、日组成最高理事会议定大事。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了合理的要求:撤退外国军警,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取消日本同袁世凯签订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归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强占的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项权益。

4月30日,美、英、法三国议定了巴黎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第156,157,158条款,将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转交给日本。

正在巴黎观察和会进展的梁启超得知这个情况后迅速发了一封电报给徐世昌大总统的顾问林长民。林长民当即以《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为题,在5月2日的《晨报》上做了详细披露。

消息一出,举国震怒。5月4日中午一点,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院校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五四运动爆发了。

五四运动的精神遗产十分丰厚,99年来纪念研究五四精神的文章、图书卷帙浩繁,汗牛充栋。五四运动的民主内涵科学内涵文化内涵反帝反封建内涵彰显无遗。其中,五四一代人的忧国忧民家国情怀一直明烛高照,一颗颗年轻的心所迸发的爱国热情既是那一代人参加运动的初衷,又一直贯穿运动始终。

看一看五四运动的组织者之一许德珩撰写的《北京学生界宣言》:

呜呼国民!我最亲最爱最敬佩最有血性之同胞!我等含冤受辱,忍痛被垢于日本人之密约危条,以及朝夕祈祷之山东问题,青岛归还问题,今已由五国公管,降而为中、日直接交涉之提议矣。噩耗传来,黯天无色。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望所庆祝者,岂不曰世界上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背公理而逞强权,将我之土地由五国公管,侪我于战败国如德、奥之列,非公理非正义也。今又显然背弃山东问题,由我与日本直接交涉。夫日本虎狼也,既能以一纸空文窃掠我二十一条之美利,则我与之交涉,简言之,是断送耳,是亡青岛耳,是亡山东耳。夫山东北扼燕、晋,南拱鄂、宁,当京汉、津浦两路之冲,实南北之咽喉关键。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处此大地,有此山河,岂能目睹此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作万死一生之呼救乎。……夫至于国家存亡,土地割裂,问题吃紧之时,而其民犹不能下一大决心,作最后之愤救者,则是二十世纪之贱种,无可语于人类者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极欲奔救之者乎,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讲,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着。至有甘心卖国,肆意通奸者,则最后之对付,手枪、炸弹是赖矣。危机一发,幸共图之。

这是何等的慷慨激昂,家国情怀!

五四运动的命名者罗家伦则撰写了《北京全体学界通告》: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如此胸怀天下,奋勇担当,让一代代后来者佩之仰之。

许许多多的细节都刻下了那一代人家国天下的博大情怀。

在5月3日晚上的聚会上,北大法科学生谢绍敏悲愤填膺,当场将中指咬破,裂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字。

许德珩在写完宣言后将自己的白布床单撕成条幅书写标语,一直搞到天亮。

学生们的口号直抒胸臆:收回山东权利;惩办卖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内除国贼,外抗强权;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废除二十一条等。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罗家伦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精神》中这样概括五四精神:学生牺牲精神;社会制裁精神;民族自决精神。

沈仲九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回顾》中指出:五四运动学生不但勇于牺牲学业,而且勇于牺牲生命。

陈独秀1920年在中国公学第二次演讲时说道:如若有人问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大概的答词必然是爱国救国。

蔡元培在1920年五四运动1周年之际发表《去年五月四日以来的回顾与今后的希望》,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评述五四运动:“自去年五四运动以后,一般青年学生,抱着一种空前的奋斗精神,牺牲他们的可宝贵的光阴,忍受多少的痛苦,作种种警觉国人的工夫。”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生当常怀四海心。今日中国,“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在召唤,新时代的青年人依然要秉承家国情怀的五四精神,继踵前贤,担负起当代青年的使命,用奋斗书写青春,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振兴永远置于最高位置。

原载《中华儿女》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