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德被封为河间王26年,几乎将全部精力都致力于收集整理儒学典籍,班固在汉书中称颂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由此,实事求是一词沿用至今。在古今汉语的万千词汇中,实事求是的内涵,并非佶屈聱牙高深莫测,但在实际生活中,涉及种种原因,实事求是四个字真正落地,却显得没那么容易。

一位朋友的母亲,好多年没有见到我,前些时某日一见面,直截了当地说我“老了,老了”。众目睽睽之下,我多少有些不悦。但很快我就释然了,原因是她向来对我很亲,同时她说话从来不会转弯抹角,她传递的信息一定是真实的,她的实事求是,其实很可贵。

有的人,实事求是是要鼓起很大勇气的。

马寅初,因为其新人口论遭到批判和停职,政治压力巨大。可他却内心淡定,他说: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我虽年近80,明知寡不敌众,自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绝不向批判者们投降。我个人被批判是小事,没什么,不过我想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我相信几十年以后事实会说明我是对的。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所不敢言就更难。我就言人之所欲言,言人所不敢言。他坚持实事求是,直至平反昭雪。

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大获成功后仍然保持本色,不忘本来,坚持低调诚恳的待人接物的习惯。荣氏家族有一次开祠堂酒,族长请家族中最为成功的人士荣德生坐首席。荣德生对德高望重的族长说,钱不等于地位,我应当坐第几个位置就坐第几个。你虽然没有我有钱,但人穷不让辈!我没资格坐这个位置。

如此清醒、崇实、不越位,引来族人啧啧赞叹。

汉朝有个叫阎敞的人,他不寐良心、实事求是的行为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好友第五常赴京就任,临行时将一笔钱交由阎敞保存。10多年过去了,这一日第五常的孙子从京城回来拜访阎敞。他告诉阎敞,爷爷早已离世。他说在爷爷临死的时候告诉他有30万贯钱留在阎敞家。阎敞悲痛不已,他留第五常的孙子在家里待了几天。临走的时候他取出当年装钱的包裹,两人一笔一笔清点过目,竟达130万贯!第五常的孙子说不是30万吗?怎么多了100万贯?阎敞平静地说,这都是当年的原物,至于你爷爷说的数目不符,也许是病重恍惚所致,你就不必怀疑了。100万贯不是小数字,阎敞并没有为利益所动,坚守诚实底线,两千年来,光照后人。

邓小平在西南服务团南京集训时做题为《老实》的报告: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郝寿臣出任北京戏曲学校校长。在开学典礼大会上,他手持讲稿做大会报告。他讲到要知道旧社会的苦才知道新社会的甜,旧社会的梨园行,不养小,不养老,多少艺人唱了一辈子的戏,临了是倒卧街头,冻饿而死。说到这里,郝校长非常激动,他一手高举讲稿,另一只手指着稿子,说:同学们,他说的真对啊!讲稿是秘书写的,他的这句感慨等于告诉全体听众,稿子并非出自本人之手,这让现场听众多少有些尴尬。但是老艺术家的诚实和真挚,他性情的质朴和率直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汪曾祺记述的。

长征途中历经千辛万苦,红军终于到达了陕北,但陕北是个又穷又苦的地方,这贫瘠的地盘上,当地人口都难以养活。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仍然在此扎根,壮大,发展,领导中国革命,靠着这个落脚点和出发点,最终取得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胜利,靠的到底是什么?靠的主要就是在延安时期形成的包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有载:“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原载《中华儿女》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