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室里的风波——投毒者的心理透视
前一段时间,复旦大学的一起投毒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受害者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却是黄洋同宿舍的同学林森浩。据被逮捕后的林森浩交代,他实施毒杀自己同学的行为仅仅是出于一种愚人节“整人”的想法,事实真是如林森浩所说的那样吗?
2013年4月1日,黄洋在喝了自己宿舍的水之后发现水的味道不对,他以为是水放的时间太长过期了,害怕其他同学喝坏掉的水,于是就将这桶“味道不对”的水倒掉,并且还刷了一遍水桶。到了上午十点多的时候,黄洋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导师和同学发现之后,赶紧将黄洋送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治疗。
刚开始,医院初步诊断认为黄洋是吃坏了肚子,按照治疗胃肠炎的方法给予输液治疗。到了第二天,黄洋的症状没有得到缓解,他又在同学的陪同下去挂了急诊,化验的结果表明,他的肝功能已经出现了损伤。
因为医院对黄洋的病因不清楚,他们没法对症下药,到了4月8日,黄洋已经陷入昏迷状态。后来,经过别人的提示,大家发现,黄洋似乎中了某种化学药物的毒。最终,经医院抢救无效,在4月16日,黄洋被宣布死亡。
在人们为这个天之骄子的死亡倍感惋惜的同时,不禁也会想,作为同宿舍的人,林森浩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舍友,真如他自己所说的是出于一种“整人”的目的吗?我们先看一下林森浩的成长经历。
林森浩的家境不是很好,但是学习很刻苦,优异的学习成绩却没有弥补他内心深处的那种自卑感,林森浩总是在同学面前掩饰自己的劣势。
据林森浩的一个中学同学说,林森浩是一个沉默寡言、害羞、办事认真、有些偏执和追求完美主义的人。他在学校的时候,可以很好地处理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无法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用大脑思考世界的时候,他显得很活跃,但是在面对人的时候,林森浩会显得非常局促不安。
到了大学,林森浩的劣势似乎更加明显了,以前还有引以为傲的学习成绩,可是,在大学里面,学习优秀的人太多了,林森浩显得很普通。加上之前因为家庭贫困所形成的自卑感,林森浩觉得自己和班里其他同学比起来,一点优势也没有。此时的林森浩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和偏执,但他一直压抑着。
在读研究生时期,林森浩的自尊几乎彻底崩溃,一方面,由于学业任务的加重,他几乎每天忙于做科研和实习,感到身心俱疲;另一方面,林森浩的恋爱之路很不顺,由于他不善于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恋爱都屡屡受挫。这个时候,连他自己都开始对自己进行嘲笑。
据熟悉黄洋和林森浩的同学说,黄洋和林森浩曾经是发生过矛盾的,黄洋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林森浩是一个凤凰男。”也许就是这句玩笑话彻底地粉碎了林森浩的自尊,他开始对黄洋进行疯狂地报复。
从心理保护的角度上来说,当一个人在没有优势的方面受挫的时候,他往往会到有优势的方面去寻求庇护。而对于林森浩来说,他之前的优势集中在学习和科研方面,他的劣势集中在人际关系和恋爱方面。可是,等他到了研究生阶段,他的优势没了,甚至变成了他的劣势,林森浩开始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并且开始自我否定。在挽救自己的心理危机上,他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对同学做出的伤害行为是其心理崩溃的表现。
也有人说,黄洋的遇害是因为林森浩的嫉妒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它是指个体在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高于自己(有时候仅仅出自一种感觉)时,产生的一种由羡慕转为恼怒、嫉恨的情感状态。针对黄洋中毒的事件,有人指出是由于林森浩嫉妒黄洋在保博和其他有关方面优于自己的心理。
从复旦大学的这起投毒案,我们可以盘点一下近几年出现在名校中的投毒案:
第一,清华女大学生“铊”中毒案。1994年冬到1995年春,1992级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的女生朱令至少两次摄入致死计量的重金属“铊”,导致她大脑反应迟钝、全身瘫痪,投毒者一直未被抓住。
第二,北京大学学生“铊”投毒案。1997年5月,北京大学的学生王晓龙因为和两个同学的关系没有之前好,就将这两名同学当作自己的实验对象,分别向他们投“铊”这种致命毒物。幸亏抢救及时,被毒害的两名同学都转危为安。
第三,中国矿业大学校园投毒案。2007年5月,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常宇庆因对几名同学有意见,决定报复他们。他看到小说中主人公投铊致人中毒的情节后,便决定模仿。常宇庆趁同学上课时,将两勺硝酸铊溶入矿泉水中,并使用注射器,分别向3名同学的茶杯中各注入2ml的硝酸铊溶液,致使他们中毒。
从上述几起投毒案中,我们会发现,这些投毒的学生普遍比较敏感和自卑,他们对同学缺乏容忍心。由于个性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同班或者同宿舍的同学之间发生一点摩擦比较正常,但如何面对和处理产生的摩擦才是关键。
在处理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纠纷时,学生和学生之间需要多理解、多交流和多宽容,一旦遇到问题时要有勇气面对现实,然后采取合理做法加以解决。采取极端的手段和做法,不但害人,也会害己。
知识
从上面几个投毒者身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真正的对手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就像林森浩一样,他作为复旦大学的高才生,本应该是万千人羡慕的对象,可他被自己的自卑感深深折磨,最终也因为自己的自卑感而殃及无辜,并且毁灭了自己的人生。
同时,同学之间的寝室关系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根据各大学的心理咨询室提供的资料,我们发现:在心理咨询的问题中,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最烦恼和头疼的一个问题,由于过度竞争、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不同、缺乏包容心等,导致了学生之间的矛盾不断上升。而大学生的寝室关系成为最微妙、最难以调和的关系之一。
具体说来,学生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
第一,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冲突。大学中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各自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价值观等方面都是不同的。由于学生的寝室不是自己挑选而是由学校安排的,一些学生相互之间缺乏包容,就容易产生矛盾。
比如,回族的学生信奉伊斯兰教,他们不但不吃猪肉,还禁止别人在他们面前说有关“猪”的字眼,一旦别人说出带有“猪”的字眼的话,或者当着他们的面吃猪肉,回族学生就会觉得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这样很容易在回族学生与其他人之间产生矛盾。
第二,个人的独立空间变小甚至没有了。到了大学的寝室,所有人原本享有的个人生活环境就发生了改变。他们的住宿环境不但空间面积缩小了,而且还需要和其他人共同分享。大部分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深受父母的宠爱,从小都成长在父母的庇护下,没有生活经验和包容意识,于是对于宿舍的卫生工作要么不愿意做,要么很勉强地去做。这些看似细小的生活琐事,却很容易积累成矛盾。
比如,不久前,南京的某所高校就出现过一个女孩子因为同宿舍的另一个女孩老是拒绝打扫卫生,并且在别人刚刚打扫完卫生之后,她就随便乱扔垃圾,这个女孩子一气之下竟操起一把刀,对这名同宿舍的女孩狠狠刺了几下。
第三,学业方面的压力。小的原因是为了获得奖学金,大的原因是为了取得保研和保博的名额,这些名额的竞争都比较激烈,而成绩的好坏也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竞争会给自己带来一定压力,在关键时刻也很容易激化矛盾。
比如,就像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黄洋被保送上博士的事实激怒了林森浩,才导致了林森浩实施杀害黄洋的行为。
第四,太计较、缺乏包容心。大学生由于价值观和看待问题的方式不成熟,他们考虑问题时往往都过于消极,在很多成年人看来根本不值一提的小事情,这些大学生却会非常在意。有时会过度误解其他同学的言行,并因此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比如,在北京大学学生“铊”投毒案中,学生王晓龙伤害同学的理由竟是因为同学最近总是不搭理自己,他们之间的关系没有之前那么密切。这个理由在别人眼中简直就不是问题,但是在投毒者王晓龙眼中,这却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
对于同学和同学之间出现的这些问题,心理学家认为以下几个做法是极其必要的:
首先,同学之间需要交流和沟通。将自己封闭在一座孤城中,只能越来越自卑和难受,利用课余时间多搞一些社交活动,如打球、下棋和集体郊游等,这些活动不但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也会增进同学之间的熟悉和了解。
其次,要多关心自己的同学。渴望别人的关注和了解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当你主动去关心自己的同学时,你在同学心目中的影响力就会增加。反过来,他也会主动关心你,这样一来你们的关系就会密切起来。
再次,对同学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世界上的东西没有十全十美的,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缺点,也会有做错事情的时候,要学会宽容和原谅同学过去的错误和过失,相信他有变好的可能。
最后,要对自己的行为经常进行反省。每个同学都有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不要试图打听或者与同学靠得太近。当同学开始疏远我们的时候,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伤害了同学或者是由于距离太近而导致同学不适应。
让学生们维持好和同学以及同宿舍人之间的关系,告别校园里的伤害案。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应该从中了解到:
第一,作为一个学生,仅有学习能力是不够的。在人际关系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面对新的环境时,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以让自己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第二,学会保护自己是一门必修课。“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和很多人在一起集体生活时,要学会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百分之百地信任别人,始终抱着一点警惕之心是很必要的。
第三,办事情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投毒者的行为不但伤害了别人的性命,也将自己推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一定要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