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惨剧——自杀者的心理透视

校园里的惨剧——自杀者的心理透视

大学是很多人所向往的天堂,很多人都说这里是自己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有很多人,却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梦想,甚至生命。以下这起案子就是发生在校园里的悲剧。

妞妞(化名)是西北某大学的大一新生,她来自南方,因为妞妞的爸爸去世得比较早,妈妈对妞妞百般宠爱,什么事情都要代替女儿做,妞妞自小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填报志愿的时候,或许是想逃离妈妈的约束,或许是想锻炼自己生存的能力,总之,妞妞没有听从妈妈的劝告,执意报考了离家很远的西北的大学。

开学之后,妞妞被妈妈送到宿舍,在将一切事情安顿好之后,妈妈抹着眼泪回去了。妞妞想,这下终于可以不受妈妈的管束了,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是没等妞妞开心多久,令她难过的事情就来了。

妞妞是典型的南方姑娘,生性腼腆、安静,说话细声细语,而同宿舍的姑娘都是来自北方的,她们性格大大咧咧,说话无所顾忌,经常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妞妞。而且北方的有些地区缺水,宿舍有两三个女孩子来自山区,自小过惯了没水的日子,卫生习惯很不好,这让有些洁癖的妞妞很是受不了。

在宿舍的生活还没有满一年,妞妞就几乎和每个人都闹翻了,大家都觉得妞妞是娇滴滴的小公主,吃饭和上课都不叫她。宿舍人对她的态度很冷漠,让身在异地的妞妞特别孤单,经常一个人偷偷流眼泪,可是她又不想让妈妈为她担心,每次在妈妈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她都撒谎说自己和宿舍人的关系相处得很好。

宿舍人的疏远和冷淡最终让妞妞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了外界。在大二快结束的时候,妞妞和同班的一个男孩子恋爱了,这个男孩子也是来自南方的,也许是遇到了知音,也许是想打发寂寞无聊的时间,总之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从此以后,不管是上课,还是吃饭,妞妞和她的男朋友都在一起。妞妞甚至为两个人设想了美好的将来。

可是,妞妞和这个男孩子的恋情持续不到一年就结束了。大三结束的时候,男孩子坦白地告诉妞妞打算和她分手。一开始,男孩子说自己不想整天稀里糊涂地谈恋爱,自己想考研,或者是认真地看看书准备找工作了,想暂时和她分开一段时间。可是,妞妞不同意,她说,恋爱并不影响考研和找工作,她愿意陪着这个男孩子一起考研和找工作。

后来,这个男孩子被逼无奈才说,他受不了妞妞的大小姐脾气,什么事情都不会干,自己还要整天宠着和让着她,他已经受够了,他不想这样下去了。说完之后,男孩子就决绝地走开了。

失恋之后的那段时间,妞妞整天以泪洗面,脸也不洗,头发也不梳,整天躺在床上,时而哭,时而笑,连课也不去上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她连着挂了好几门课。

毕业时,别人都拿着做好的简历,开始赶场找工作,妞妞却因为挂科被学校延迟毕业。毕业的那个月,妞妞整晚整晚地失眠,想起别人拥有顺利的学业和甜美的爱情,再看看自己的学业和爱情,她在大学期间似乎什么也没有得到,她都不知道她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学生活于妞妞而言,就是一场噩梦和悲剧。

想着想着,妞妞竟然鬼使神差般地披着自己的衣服走出来了,深夜的校园,显得更加寂静,也越发让妞妞感到孤单和寂寞。她朝着学校的主楼走了过去,她想站在最高的地方来俯视一下整个校园。

从楼顶上往下看,校园里的一切显得很渺小,妞妞觉得自己的烦恼也少了,她想自己要是能离开这个让她充满这么多烦恼的地方该有多好啊!妞妞开始试着向前走去,她闭着双眼,张开了双臂,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小鸟一样……

咚一声巨响划破长空,妞妞从十几层的楼顶一跃而下。当第二天天大亮时,人们发现了她已经冻僵的尸体。每个人在揣测妞妞跳楼原因的同时,也不免为她这么年轻的生命过早凋谢而感到惋惜。

大学生自杀的事件在我国已经屡见不鲜。据我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自杀的人群中,竟有高达五分之一的人群属于大学生。很多大学生由于家长的溺爱,心理承受能力弱,稍微遇到学业、爱情或者工作上的挫折,就承受不了,这是一种很令人担忧的现象。

曾经有一篇报道写到,一名19岁的女孩子在遭遇偶像的冷落后,竟然服下了八十片安眠药选择自杀。据说这个女孩子没有母亲,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父亲为了给予女儿更多的爱,对女儿的要求是有求必应。虽然这位父亲每个月只有将近六百块钱的退休金,可他为了满足女儿的愿望,不惜卖房让女儿去听偶像的演唱会。就是因为偶像冷落了这个女孩子,她一气之下竟然选择吃安眠药自杀。

这种脆弱的心态和幼稚的想法,不禁让我们怀疑,到底是孩子的错,还是父母的错?到底是谁造成了年轻生命的凋谢?

知识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者自愿采取各种手段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行为。自杀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其中的心理因素起主要的作用。以下针对大学生的现状,主要说一下有关大学自杀的情况。一般来说,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过程有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杀动机的形成。一些学生在面对生活或者是学业上的挫折的时候,为了逃避现实,将自杀看作是一种个体得到解脱的方式。

比如,某一个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学习成绩优异,等上了大学之后,由于学习方法不当,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名学生自感对不起家长,在强烈的自责心理的驱使下,于是选择了通过自杀的方式来寻求解脱。

第二个阶段:心理矛盾冲突。自杀的想法形成之后,求生的本能又会使个体陷入一种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这个时候,自杀者会经常提起有关自杀的话题或者是经常打听有关自杀的事情,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自杀者的行为看作是向外界求助或者试图让别人注意自己的信号。这时如果能对自杀者给予鼓励和心理支持,是极其重要的,很有可能会避免悲剧的发生。

第三个阶段:心理平静。这个时候的自杀者情绪似乎有所好转,不再提有关自杀的话题,显得很平静。其实此时自杀者显得平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对自己面临的困境有了解决的方法,不再苦恼;另一种就是坚定了自杀的念头,故意伪装自己的想法,就是为了不让别人来干涉自己。这个时期是最危险的时期。

比如,在长沙某所高校,有一名大三的学生,因为人际关系不良和学习成绩不好等诸多原因患上了抑郁症,被送往医院治疗。在住院期间,他萌生了自杀的念头,经常对来看他的老师同学讲自杀的事情。老师和同学极力说服他和劝解他。没过多久,他开始不谈有关自杀的事情了,状态也比之前好了很多,老师和同学都以为他是想清楚了。结果不久之后,这名学生趁四周没人,偷偷溜出了医院,在医院的后山上用一根粗麻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处于青年期,另一方面,脑力劳动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方式,用脑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变化和发展。除此之外,他们的心理世界也比较复杂,他们的需求、价值观和思想境界也不一般,因此考虑大学生的自杀问题,我们要和其他群体区别开来讨论。

有关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心理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低是自杀的主要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情绪失调引起的自杀。情绪失调往往引起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又会诱发自杀行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情绪失调有抑郁、悲观和自卑。

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学习成绩落后、失恋或者生活上出现变故,都会引发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抑郁情绪显著的表现是丧失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整个人无精打采、没有动力、拒绝交际、回避朋友,有少数人还会出现疑心重、特别敏感的情况。这些人很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甚至已经采取了自杀的行动。

悲观表现为个体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一种幼稚和消极的眼光看待人生和社会。当现实中的世界和自己理想中的世界不相符的时候,就会垂头丧气、自我否定,感觉自己的前途渺茫,走上厌世轻生的道路。

自卑是因为生理上的残疾、疾病或者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在自我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态度。这种人在能力和自我价值方面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且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整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甚至自暴自弃。一旦这种消极的情绪持续太久,一个人的心理就会失衡,并因此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第二,挫折引起的自杀行为。挫折是指人在有目的的行动中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消极心理体验。面对挫折产生的不良行为表现主要源于对挫折的错误认知和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挫折的错误认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认为挫折不应该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将一切设想得很美好,没有做好迎接挫折的准备;其次,他们以某个方面的挫折来否定整个自我,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往往是以偏概全,一个方面的不如意会拓展到整体,因而全盘否定自我;最后,他们对挫折缺乏正确的认知,将挫折的后果想象得很严重。

挫折的承受力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时自我调节、化解受挫心理的能力。耐挫力比较强的大学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不会过分紧张,不会受到强烈的情绪困扰,会很快找到应对问题的方法;而耐挫力比较弱的大学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会过分敏感和紧张,情绪惊慌失措,并且会长时间陷入不良情绪而无法自拔。这样,连续几次陷入挫折之后,他们往往就会行为失常。

面对不断出现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很多学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并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了积极的关注。此外,大学还建立了大学生心理档案,当学生刚进校园的时候,他们会做几份心理问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保存这些档案,并且挑出里面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访谈。这个措施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面对自杀的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

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当生活或者工作中出现挫折的时候,要冷静下来,积极考虑应对的策略,而不是消极被动地逃避问题,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外界的帮助,尽快帮助自己走出挫折给自己带来的困扰。

其次,要对自己和社会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不能以自己理想中的观念来看待社会,在评价所有事情的时候,可以锻炼自己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评判,不要单一地只看到一个方面。

再次,当身边的人向你提起有关自杀的话题的时候,你就要思考这是不是他人向自己发出的求救信号,若是求救信号,则自己不但要鼓励这个人积极地生活,同时也要多关注他的行为表现,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就赶紧求助于心理医生

最后,多看一些内容正面的、积极的书籍或者是影视作品,让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和正能量。正能量是可以相互感染和传递的,要相信自己身上的正能量也会感染周围心态消极的人。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