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失的小孩——对恋童癖患者的心理透视

走失的小孩——对恋童癖患者的心理透视

在美国的某个偏僻小镇,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连续有六名男孩子失踪,这些男孩子都是在放学途中被人拐走的,年龄均在十二岁左右。

男孩子失踪的案件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这是一个黑人的聚集地,很多人说,凶手是白人,他们为了报复黑人,才故意拐走他们的小孩。可是警方迅速推翻了这一结论,因为一个白人带走一个黑人孩子,会显得很醒目,一定会有很多人注意到这一场景。可是根据调查收集的信息显示,男孩们的失踪,并没有什么目击证人,警方推测凶手应该是一个黑人,而且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甚至和孩子有很大关系的黑人。

还有人说,或许是这些小孩离家出走了,因为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他们也许结伴出去闯荡世界了。对于这种说法,警方也不以为然,因为这些孩子不是同时失踪的,而且他们走的时候并没有带走家里的钱,不像是离家出走。一旦一个人要离开家,他最需要的东西就是金钱。

就在警方寻找孩子们的下落和揣测孩子们有可能被拐去的地方时,一个护林老头来报案了。据这个老头说,他一大早在对树林进行例行检查和维护的时候,就看见在树林的深处有小孩衣服一样的东西,后来,他走过去发现了一个未被完全掩埋的坑,出于好奇,他挖开了这个坑,结果就看到了赤身裸体的小孩子尸体。

眼前的场景将老头吓坏了,等他缓过神之后,迅速向警方报告了这一情况。接到报警的警察组织车队向这片树林里赶去,他们来到了老人发现尸体的地方,并且将小孩的尸体进行了勘察和鉴定,小男孩是窒息而死的,死前曾被人性侵过,根据这个小孩的DNA比对,他属于失踪小孩中的一员。

从这个失踪小孩的情况来看,其他五名失踪的小孩情况并不乐观。警方很快成立了特别调查小组,专门负责这一系列小孩失踪的案件。从第一个失踪小孩被发现的地点,警方推测,其他小孩子应该也被埋在这片树林,或者这片树林的附近。警方迅速对树林周围大面积的地区进行了全面的搜索。

随着搜索的深入,孩子们的尸体被陆续找到,除了报案失踪的六名小孩之外,警方还额外找到两具尸体,这两具尸体被害的时间要比其他六具尸体早。这些尸体都是十二岁左右男孩子的尸体,是被人掐住脖子窒息而死的,死前均被人强奸过。

根据目前找到的八具尸体,警方为凶手做了一个心理画像:这名凶手是一个黑人,他是一个性变态者,也就是恋童癖患者。从他这个性变态特点,可以推测,这个黑人曾经有过不愉快的性经验或者是不幸的性遭遇;他应该有一份经常和孩子打交道的工作,因为他能在别人不注意的情况下领走孩子,很有可能是老师或者是一个从事社会工作的人;他非常有亲和力,能很快得到孩子们的信任;同时这个黑人应该有一辆车,因为他要大老远地将孩子从镇上带到树林里,没有车是无法完成的。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警方立马分为三组:一组对档案中有过类似犯罪前科的人进行调查和审讯;一组化装成普通人的模样,徘徊在几所中学的附近,看有没有可疑的人出入,因为警方觉得凶手的性冲动还会促使他继续作案;另一组被派去隐藏在发现尸体的树林里,进行不定期的巡逻,防止凶手再一次挟持小孩出现在那里。

经过警方紧锣密鼓的调查,终于在一周之后将凶手缉拿归案。不出警方所料,这名凶手是一个黑人,他曾经是一所中学的体育老师,因为家长反映这名老师有性骚扰自己孩子的倾向,他被学校辞退。被辞退之后,这名黑人男子一直在某培训机构做网球教练。

抓住这名男子的当天,他一直拿着一个网球拍守候在一所中学的门口,因为他在那里晃悠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被便衣的警察盯上了。直到这名男子拿着网球拍和一个放学的小孩交流,并且准备带走这个小孩的时候,便衣警察迅速扑了过去,逮住了这名男子。后来证实,他就是八起性侵、杀害小孩案件的凶手。

据这名男子交代,他来自一个拼凑的家庭,妈妈带着他嫁给了同样带着一个男孩的男人,这个男人的孩子比他年长五六岁,经常欺负他。有一次,趁着两个大人没在家,这个年长他五六岁的哥哥竟将他骗到一片树林里面进行性侵。那个时候他什么也不懂,哥哥后来威胁他,不让他告诉家里人,这个秘密就一直被他隐瞒着。

直到他长大成人,他对同龄的女人没有兴趣,而是对那些小孩子有了性方面的冲动。在学校当老师的时候,他曾经多次找各种理由摸小孩子的身体。后来被学校开除之后,他就跑到外面当一个兼职教练,这份工作会让他接触到很多小孩子。逐渐地,他变成了一个罪犯。

就这样,因为小时候一次痛苦的经历,这个凶手的心理产生了扭曲,在成人之后开始用相同的手法对别的小孩子进行伤害,他的这种行为属于“恋童癖”。“恋童癖”是以儿童为对象获得性满足的一种性变态行为。此种性变态行为的患者以男性为主,受害者为女孩或男孩,年龄多在10~17岁之间,也有3岁以下的。

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变态心理,主要是因为幼年的不良性经历,就像以上案例中的凶手一样。这种心理和同性恋心理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通过对很多同性恋者的调查发现,如果个体在性心理发育早期曾经被同性的大人性骚扰过,一次强烈的刺激就会在大脑中留下印痕,对被侵害者日后的行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知识

国内外关于年长的人骚扰儿童的案例有很多,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和心态,所有的恋童癖者无非就是在不断地寻找一样东西,即与儿童发生性行为。在和儿童发生性行为的过程中,很多恋童癖者往往还会做出攻击性的行为,并因此造成儿童的死亡。

比如,2011年发生在黄石团城山公园的“5·10”男童被害案,凶手就是一名恋童癖者。被害的儿童名叫富富,他的尸体在黄石团城山公园被人发现,当时警方经过尸检之后发现,富富是因为外界的暴力作用导致颅脑损伤而死亡的。

后来,经过警方的走访和排查,抓获了22岁的鲁某。鲁某曾经因为多次骚扰儿童而被公安机关训诫和拘留过。据鲁某交代,他并不认识受害人富富,只是在网吧附近碰上了放学未回家的富富之后,便将其骗到黄石团城山公园进行性骚扰。当时,富富很害怕,哭闹着要回家,鲁某一气之下将富富殴打致死。

当然,类似于以上这个案例的情况在恋童癖者的身上并不常见。在大多数情况下,恋童癖者不会像上面的凶手鲁某一样去寻找陌生人,他们通常会对身边熟悉的人下手,直到东窗事发才会停手。同时,很多恋童癖者其实不会硬来,他们通常会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来征服他们的“小猎物”。

造成一个人形成“恋童癖”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心理因素。这里的心理因素是指个体在年幼的时候曾经受过创伤,这段经历或者是记忆刻骨铭心,还有一种可能是童年的记忆很美好,以至于个体不愿意从那段时间里走出来,他们会过度关注儿童。

第二,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发展较迅速,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化莫测,一旦个体在工作、生活或者是人际关系中受挫,他就会对成人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和他们打交道是很辛苦和可怕的事情。而儿童相对比较单纯,跟他们交往不需要费多大周折。这种想法维持得时间长了,人们就会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感到厌倦,而将兴趣转移到了儿童身上。

第三,性格缺陷。如果个体性格比较胆怯和懦弱,缺乏应付危机的能力和承受力,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意外和重大的精神打击,比如妻子有了外遇,妻子向自己提出了离婚等,都会使个体瞬间崩溃。他们不能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希望退回到童年,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将心思放在小孩子的身上。

第四,家庭因素。父母的感情不和睦使他对婚姻丧失了信心,如果结婚之后,他和妻子的关系也不好,那么他就会对成人之间的性生活失去兴趣。为了发泄,他们只好将矛头指向儿童。

最后,其他因素。有的人是因为智能发育迟滞、慢性酒精中毒、残废、年老或其他疾病,接触正常成年女性的机会很少,或者是在和正常女性的交往中被歧视和看不起。所以,他们就将满足性欲的对象转向儿童。

一提到“恋童癖”,生活中还有两种说法比较常见:一种是“小萝莉”。一提到小萝莉,我们的大脑中大概会立马浮现出一个大眼睛小女孩的可爱形象。然而事实上,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成为恋童癖的受害者,也就是“男小萝莉”,另一种叫法是“小正太”。其实和“小萝莉”比起来,“大叔”往往更爱骚扰小正太。

为什么大叔会对年龄幼小的孩子倍加喜爱呢?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最多愁善感、感受性最强的年纪,所以,除了是身体发育的青春期之外,也是感知力开始觉醒、最敏感的年纪。

一般来说,“小萝莉”和“小正太”的外表年龄都不会超过十五岁,他们形象可爱、天真无邪,令人有一种想去保护、爱惜的冲动,身体未发育或者轻度发育,同时,这些孩子的外表或者性格不能少年老成。满足以上条件者,才可算是“小萝莉”和“小正太”,这样的孩子对那些大叔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当下,在服饰界,专门有一种衣服——“卡哇伊”——是为“小萝莉”或者“小正太”制作的,这种衣服极其可爱。很多女性为了吸引大叔的眼球都穿这样的衣服,试图将自己变成小学生或者小孩子的模样。

对于恋童癖者和偏爱“小萝莉”和“小正太”的大叔们,我们能做的就是要预防,要告诉自己的孩子注意保护自己。倘若自己的孩子只有几岁,可以通过简单的故事告知孩子,每个人身上都有不能让别人触碰的地方,自己身上不能触碰的地方在哪,别人做出什么样的动作是可以的,做出什么样的动作是不可以的。

而对于已经懂事的孩子,要及早给孩子补上“性教育”这一课,让孩子知道性并不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打消他们的好奇感,同时也要告知他们如何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如何对陌生人的骚扰进行拒绝。

作为父母要多多关心和留意孩子的状态。孩子在受到性侵犯后害怕责备,所以常常不会告诉父母,但是身体会“说话”,如:睡眠变得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爱发脾气或者身体上有特殊的伤痕,等等。你要及时发现并且耐心地和孩子交流,问清楚真实情况,并给予孩子安慰和支持。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了解,我们应该学会:

第一,父母关系的好坏、家庭的和睦程度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从小就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爱和呵护以及父母的支持,对孩子性取向的正常发展是有重大作用的。

第二,由于恋童癖者的出现,对孩子的关心和保护应该再多一层,告知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常识,同时也要告知他们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所说的话。

第三,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永远都不要忽略对孩子安全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要对孩子的安全问题承担主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