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析

二、解析

1.解析 (1)发送延迟T=1024÷64kb/s(根据谢希仁书,1kb/s=1000b/s,而不是1024b/s),所以信道利用率为T/(0.256×2+T)×100%=3.0%。

(2)信道利用率为7×T/(0.256×2+T)×100%=21.2%。

(3)信道利用率为n×T/(0.256×2+T)×100%=m。

当m最大时,n=33,所以需要6位。

(4)0.512+0.016=0.528(s)。

2.解析 (1)t0时刻到t1时刻期间,甲方可以断定乙方已正确接收了3个数据帧,分别为S0,0、S1,0、S2,0。R3,3说明乙方发送的数据帧确认号是3,即希望甲方发送序号3的数据帧,说明乙方已经接收序号为0~2的数据帧。

(2)从t1时刻起,甲方最多还可以发送5个数据帧,其中第一个帧是S5,2,最后一个数据帧是S1,2。发送序号3位,有8个序号。在GBN协议中,序号个数≥发送窗口+1,所以这里发送窗口最大为7。此时已发送了S3,0和S4,1,所以最多还可以发送5个帧。

(3)甲方需要重发3个数据帧,重发的第一个帧是S2,3。在GBN协议中,接收方发送了N帧后,若检测出错,则需要发送出错帧及其之后的帧。因为S2,0超时,所以重发的第一帧是S2已收到乙方的R2帧,确认号应为3。

(4)甲方可以达到的最大信道利用率为

3.解析 (1)TCP连接的建立分为以下3个阶段。首先,H3向Web服务器S发出连接请求报文段,这时首部中的同步位SYN=1,ACK=0,同时选择一个初始序号seq=100。TCP规定,SYN报文段(SYN=1的报文段)不能携带数据,但是要消耗一个序号。其次,S收到连接请求报文段,为自己选择一个初始序号seq=y,向A发送确认。这个报文段SYN=1,ACK=1,seq=y,确认号ack是100+1=101。它不能携带数据,但是要消耗一个序号。最后,H3收到S的确认报文段后,还要向S给出确认。因此,“第二次握手”TCP确认序号是101。

(2)根据题目条件,规定S对收到的每个段(MSS大小的段)进行确认,并通告新的接收窗口,而且TCP接收缓存仅有数据存入而无数据取出。TCP接收缓存仅有数据存入而无数据取出。H3收到的第8个确认段所通告的接收窗口是20-8=12KB。在慢开始算法里,发送方H先设置拥塞窗口(cwnd)1KB。接下来每收到一个对新报文段的确认就使发送方的拥塞窗口加1KB。H3共收到8个确认段,所以此时H3的拥塞窗口变为1+8=9(KB);发送窗口是min(拥塞窗口,接收窗口),所以H3的发送窗口变为min(9,12)=9(KB)。

(3)TCP是用字节作为窗口和序号的单位。当H3的发送窗口等于0KB时,也就是接收窗口等于0KB时,下一个待发送段的序号是20KB+101=20×1024+101=20581。H3从发送第一个报文段到发送窗口等于0KB时刻为止,经过5个传输轮次,每个传输轮次的时间就是往返RTT,因此平均数据传输速率是20KB/(5×200ms)=163.84kb/s。

(4)通信结束后,H3向S发送连接释放报文段。S收到H3的连接释放报文段后,马上发出确认报文段。此时S已经没有数据需要传输了,于是它马上发出连接释放报文段。H3在收到S的连接释放报文段后,发出确认报文段。S在收到这份确认后就释放TCP连接。因此,从t时刻起,S释放该连接的最短时间是:H的连接释放报文段传送到S的时间+S的连接释放报文段传送到H3的时间+H3的确认报文段传送到S的时间=1.5×200=30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