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社交技能训练相关评估
第3章 社交技能训练相关评估
我很少为了得出诊断结果而做评估,因为诊断本身能告诉我的信息很少。我的评估,通常要实现三个目标:(1)确定学生需要学习哪些社交技能;(2)教授社交技能最有效的策略是什么;(3)教授社交技能时最宜采用哪一种治疗模式(比如,个别治疗还是小组治疗)。基本上,为了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我需要从评估中获取两条信息:孩子的接受性语言能力如何?注意力水平如何?知道语言能力如何,才知道应该采用哪一种教学策略;知道注意力水平如何,才能决定采用一对一教学还是小组教学。
接受性语言能力
“接受性语言能力”是指理解语言的能力。语言理解困难通常被称作“语义性语言障碍”,涉及的是词义理解上的问题。但很多阿斯伯格个体在理解他人意思方面没有问题,他们的问题在于语用方面。“语用性语言能力”是指语言的社会性使用,比如发起或维持对话所要用到的语言能力。举例来说,阿斯伯格个体可能表现出相当完好的语言能力,不论是自我表达还是理解他人都没有问题,可一到社交对话就麻烦了。他们只会自己讲自己的,不会与人交流,只会生搬硬套从电视节目里听来的事实性信息或语句,而不会对听者的言行做出反应。
但确实有一些阿斯伯格个体存在语义性的语言障碍,他们很难理解词语的意思,尤其是抽象词汇、比喻或谚语的意思。比如,当他们听到“别让小猫钻出袋子”时,会四下寻找小猫和袋子,而不理解这句话的象征意义是不要泄露秘密、破坏惊喜。他们也可能不理解最基础的词汇,比如“上、下”“这里、那里”“大、小”“在顶上”“在下面”,等等。不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也就很难听从言语性的指导。
在公立学校,为了测定学生是否需要特殊教育服务,心理学家会对学生进行智力评估以得出若干项IQ分值(全量表IQ、言语IQ和操作IQ)。通过言语IQ值,再加上一轮面试,一般就可以判断学生的接受性语言能力了。言语IQ值处于平均或平均以上水平、能够听从言语指导的学生更能够适应概念化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语言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要使用某一项技能以及怎样使用该项技能。如果没有测得言语IQ值,也可以通过面试判断学生是否能够听从言语指导。
比如,你对小乔说:“走到妈妈那里,说‘你好’,再跟她握握手。”如果他能照办,我们就知道他可以听从比较简单的言语指导。那么,再试试更加抽象的指令,比如“说说你今天早餐吃了什么”(这个指令比较抽象,因为此刻他的眼前并没有早餐,他必须先在头脑里回想或具象化早餐的样子,再做出回答)。如果他能回答,我们就知道他不仅可以听从言语指导,还能想象不在眼前的事物。这样的话,我们就更容易使用言语性概念来教他社交技能了,因为言语性概念会提到不在眼前、必须在头脑中想象的事物。比如,我们会告诉学生,在插话前要先等别人停止讲话(“暂停”)——这就是一个不容易看见的抽象概念。对于那些能听懂这些词语所指的学生,通过言语指导来理解这一技能就是可能的。
反之,如果我们对小乔发出言语指令,但他完全不知所谓或不明所以,只会回声式地重复我们的话,那么他将很难通过言语指导来学习技能。对他说插话前先等对方暂停讲话,就变得毫无意义。他可能更适合通过视觉辅助来学习(比如通过图片、视频或直接示范来学习正确的插话方式),也可能需要通过各种方法积累必要的语言能力(比如先理解“暂停”是什么意思)。回合尝试教学法(discrete trial methodology)(见第4章)可用来帮助儿童建立必要的语言基础,让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听懂指令并做出反应。
注意力水平
正如第2章提到,很多阿斯伯格学生都有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和多动的表现,这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特征相吻合。不过,他们很多人并非真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他们的问题不在于无法保持注意力。之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因为他们执着于某个与情境无关的因素。比如,某位学生在上课时醉心于回想他认识的每一种恐龙,以至于无心听讲。表面看来他的注意力似乎是有缺陷的,但事实上问题不在于他的注意能力,而在于他无法停止自己的思想,沉迷于与眼前情境无关的主题。
注意力不集中会让一些学生无法在小组学习中保持必要的专注度。在发展出小组学习所必需的注意能力之前,这样的学生更适合一对一的个别辅导或与另一个孩子结对学习。以我的经验来看,一个学生能否参与小组学习,很大程度上要看他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注意力重新投入到教学内容上来。也就是说,如果他在听到言语提示后或在代币的激励下能够收回注意力,那么我认为他已经有能力参与小组学习了。
比如,在某位少年不能专心听课的时候,我会对他说:“眼睛看这里。我希望你这样做……”如果他依然不听,我会说:“眼睛看这里。这里有一些游戏纸币,如果你认真听,我就给你发一张。只要集满10张,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奖品。”如果这番努力能让他回到学习中认真听讲,那么我就有把握让他在小组学习中也认真听讲。反之,如果通过这样典型的一对一辅导,无论是我还是家长,无论是言语提醒、轻柔的肢体提醒(比如拍拍肩膀)还是代币制,都无法将孩子拉回到学习中来,那么我认为他还无法胜任小组学习。
学员分组
在我的私人诊所里,小组学员通常是被诊断为有这样那样问题的人,因为很少有普通孩子会来参加社交技能训练。我见到的大部分孩子,要么是阿斯伯格综合征,要么有类似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要么是伴有社交障碍的ADHD。
训练小组中没有普通同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组员之间“同病相怜”也有莫大的好处,这些好处远大于前者带来的缺憾。我自己就总为这些有类似障碍的学生能如此迅速地接纳彼此而感到惊异。他们有许多共同体验,比如被嘲笑、被排斥,也有相似的“强迫性”兴趣。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同龄人群体的一分子。
在分组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组内成员的接受性语言能力应该保持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水平。否则,教学就需要用到完全不同的策略,不然就会出现某个学员因为学习内容太过复杂而备感挫败,而另一个学员却因为内容过于简单而感觉无聊的局面。我发现,按能力分组,远比按年龄分组更加重要。所以,在同一个小组中,学员的语言理解能力可能相差无几,但年龄会相差2岁之多。比如,约翰比玛丽大2岁,但他们都能听懂我的技能讲解,那就可以分在同一组内。反之,如果约翰不理解我的很多用词,听不懂我的言语指导,玛丽却能听懂,那么他们就很难分配在一起,因为他们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
我的训练小组里几乎是清一色的男生,鉴于阿斯伯格综合征在男生中的流行高发(Ehlers &Gillberg,1993),这种情况不足为怪。就算确实有几位阿斯伯格女生,毕竟也是少数。在青少年小组中,约会是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主题。当男生们争相吸引某一位女生的注意时,情况会变得复杂。我们一方面必须特别注意教导学员尊重他人的个人边界,另一方面也要教他们维护自己,谨防各种冲突的发生。
确定目标技能
一旦家长或老师确认某位学生需要接受社交技能训练,那么,让他们填写“社交技能菜单”(见本章最后)将有助于确定要将哪些技能教给学生。菜单列出了70项不同的技能,涉及语言使用(对话技能)、合作游戏、应对自身感受、应对他人感受、应对冲突和嘲笑、友谊管理(比如什么时候应该“告状”、如何用积极的方式获取他人的关注、不当“规则警察”)等各个方面。
阿斯伯格学生的典型问题一般可分为两大类:行为过度和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包括插嘴、在听者明显不感兴趣时仍执着于谈论某个话题、发表与当前话题无关的评论、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拒绝让步、喜欢用规则管人等。行为不足则包括不会打招呼、不会回答别人的问题、不会发起或保持对话/游戏、忽略他人的感受等。
至于菜单里的各项技能,你可以在第8章找到它们对应的技能课讲义,从讲义中你能看到它们的每一个步骤。
个别教学
当家长和老师填写完“社交技能菜单”后,我会让他们挑出其中10~12项他们认为最需要教给孩子的技能,然后我会针对这些技能设计课程。课程会有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度,一般为12周。下面是我为9岁男孩贾森设计的课程样本,这些技能都是他父母认为他需要优先发展的技能:
1.倾听姿态
2.保持对话
3.发起对话
4.加入对话
5.敏感话题
6.玩游戏
7.请别人一起玩
8.做出让步
9.保持冷静
10.应对错误
11.理解他人的感受
12.应对嘲笑
这些技能的安排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因为技能发展有先有后,某项技能会是另一项技能的必要条件。比如,“倾听姿态”是学生听讲并理解其他所有技能的必要条件,所以排在第一位。然后是对话技能——“保持”“发起”和“加入”对话以及避免“敏感话题”,为学生打下与人交谈的基础。我们也会利用每节课开始的小段时间讨论过去一周的大致情况,练习对话技能。接着,我给这位学生安排了游戏技能的训练,因为他从不主动发起游戏,这是另一个需要优先发展的技能。与之相关的是应对挫折的技能,个人认为其中需要最先训练的是“保持冷静”,然后才是“应对错误”和“应对嘲笑”。也就是说,让学生先掌握保持冷静的常规方法,再学习应对各种具体的情绪触发因素。这样,学生在遇到某个具体的情绪触发因素的时候,即使还不知道怎样应对,也能试着保持冷静。最后,我将“理解他人的感受”排在了“应对嘲笑”之前,因为如果对他人的感受有一定的理解,学生可能就不会误认为别人在嘲笑他,也不会用伤人的话来反击别人了。
一般来说,我们安排学生每周学习一项技能,12周学完,但具体还要看学生理解和泛化技能的能力。我们还会在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持续练习之前学过的技能,力求保持并完善习得技能的运用水准。对于有接受性语言障碍的儿童,12周的训练时间是不够的。同一项技能,我们可能至少要教3周,才能继续往下教。如果是这样,那么这10~12项的技能教学可能需要贯穿一整个学年。
小组教学
当几个学生(比如4~7人)组成一组一起学习社交技能的时候,如果可能,我们会请每位学生的家长和老师都填写一份“社交技能菜单”。当然在现实中,我们不一定能收齐老师的那一份,因为有的老师实在无暇完成。但无论如何,每位学生至少都应该有一份这样的表格。然后,我会综合所有组员的表格,从中挑出问题频率最高的10~12项技能,制订出最初的小组课程计划——一周一项新技能,历时12周。但具体也要看学生理解和泛化技能的能力。正如上面提到的,如果小组成员存在接受性语言障碍,那么每项技能可能至少需要3周的学习时间。
整班教学
如果是以整个班级的形式参与训练,那么班级老师可以以全班学生而不是每一位学生为单位,填写一份“社交技能菜单”,并标出她认为全班学生需要学习的技能。我会要求老师挑出其中最重要的10~12项作为优先训练项目,然后制定相应的训练课程,并明确课程时限。还是那样,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一周学习一项技能,12周完成,但对于个别有接受性语言障碍的学生,同一项技能可能需要持续学习3周。因此,完成全部10~12项技能的训练需要一整个学年的时间。
无论是个别教学、小组教学还是整班教学,一旦确定好课程,就可以进行技能评分了。评分可分为训练前和训练后,目的是追踪进展。具体的做法是,要求家长和老师在训练开始前给学生的这10~12项技能水平打分,每完成12周的训练后再次打分,从而得出学生的进步情况[见本章最后“技能评分表(样表)”]。根据评分结果,我们也可以确定哪几项技能需要在下一个12周内重新安排训练。说实话,对于那些一人负责20名以上学生的普教老师,给每一位学生这样打分确实有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选几位需要重点进行社交技能训练的学生以及家长特别要求做进展记录的学生进行打分。在小组或个别训练中,家长和老师则可以给每一位学生都打分,每12周一次,持续追踪进展情况。为方便这样的评分活动,我们在本章最后准备了一张空白的“技能评分表”。
社交技能菜单
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
填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勾选出与学生需要密切相关的项目)
沟通技能
对话技能
__ 1.与人保持恰当的身体距离(“不侵犯个人空间”)
__ 2.倾听姿态
__ 3.语音语调
__ 4.打招呼
__ 5.插话的方法和时机
__ 6.紧扣话题
__ 7.保持对话
__ 8.轮流讲话
__ 9.发起对话
__ 10.加入对话
__ 11.结束对话
__ 12.不懂就问
__ 13.说“我不知道”
__ 14.介绍自己及他人
__ 15.认识新朋友
__ 16.引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__ 17.给讲话内容提供背景信息
__ 18.转换话题
__ 19.别说太久
__ 20.敏感话题
__ 21.恭维别人
__ 22.对话四原则:声音愉悦、目光接触、交替轮流、保持距离
__ 23.对话四要素:时机、打招呼、开场提问、进一步追问
合作游戏技能
__ 24.请别人一起玩
__ 25.加入别人的游戏
__ 26.做出让步
__ 27.分享
__ 28.轮流
__ 29.玩游戏
__ 30.输了怎么办
__ 31.赢了怎么办
__ 32.结束游戏活动
友谊管理
__ 33.正式与非正式行为
__ 34.尊重个人边界
__ 35.事实与观点(尊重他人观点)
__ 36.共享朋友
__ 37.用积极的方式获取关注
__ 38.不做“规则警察”
__ 39.乐于助人
__ 40.什么时候告状
__ 41.谦虚
__ 42.约会
__ 43.恰当的接触
__ 44.应对同伴压力
__ 45.应对谣言
__ 46.给朋友打电话
__ 47.接电话
情绪管理技能
自我调节
__ 48.识别情绪
__ 49.情绪温度计
__ 50.保持冷静
__ 51.解决问题
__ 52.生气时找人倾诉
__ 53.应对家庭问题
__ 54.理解愤怒
__ 55.应对错误
__ 56.应对作业难题
__ 57.尝试新事物
共情
__ 58.关心他人的感受:学前—小学
__ 59.关心他人的感受:青春期前—成人
__ 60.安慰朋友
冲突管理
__ 61.维护自己
__ 62.接受别人的拒绝
__ 63.应对嘲笑——学前到4年级
__ 64.应对嘲笑——5年级及以上
__ 65.应对嘲笑还可以怎么说
__ 66.应对落单
__ 67.避免被“陷害”
__ 68.用积极的方式提出批评
__ 69.接受批评
__ 70.保持尊重的态度
技能评分表(样表)
学校: 林肯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 史密斯太太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2002.2.24 (训练前)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根据你在不同情境下的观察,对每位学生运用以下技能的情况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
1 =该生几乎从不使用这项技能
2 =该生很少使用这项技能
3 =该生有时使用这项技能
4 =该生经常使用这项技能
5 =该生几乎总是使用这项技能

技能评分表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根据你在不同情境下的观察,对每位学生运用以下技能的情况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
1 =该生几乎从不使用这项技能
2 =该生很少使用这项技能
3 =该生有时使用这项技能
4 =该生经常使用这项技能
5 =该生几乎总是使用这项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