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在哪儿进行社交技能训练: 班级、小组、结伴玩耍

第5章 在哪儿进行社交技能训练: 班级、小组、结伴玩耍

大的班级、校内或校外的训练小组、结伴玩耍前及玩耍中,都可以进行技能训练。无论在哪儿,技能训练都遵循固定的模式,即一段正式的技能学习时间,再加几段不太结构化、比较自然的技能练习时间。在班级里,正式的技能学习可以安排在一周之初,不那么结构化的技能练习则可以分散在之后的每一天里,通过班级老师组织特定的对话和游戏活动来实现。比如,老师可以利用每天的“展示与介绍”(show and tell)或“晨会”时间练习紧扣话题、发起对话等对话技能。

在小组训练中,结构化的学习和自然的练习活动要在一小时的课程内完成,技能学习时间一般为20分钟,其余时间则用来进行不那么结构化的练习活动。

最后是结伴玩耍。在赴约之前,孩子应该已经正式学习过技能并做好了复习;在玩耍过程中,家长在一旁指导孩子进行比较自然的互动。

这三种训练环境各有利弊。班级训练的好处在于它能实现更好的技能泛化,因为技能训练是当着老师和典型同学的面进行的,所学技能很容易成为课堂标准或班级常规。但如果是小组训练,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技能在小组之外的泛化。因为学生的老师和同学并不清楚他学了什么,班级里也不一定在使用相同的技能。比如,山姆在校外的训练小组学习了发起对话的方法,但在学校可能没有人会提醒他应该怎么做。除非小组指导者与老师或辅助人员做好沟通,让他们引导他在校时主动发起对话。

至于弊端,大的班级环境基本无助于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而且所教技能也不一定适合全班所有学生。到了初高中,分化会更加明显,有阿斯伯格综合征及相关障碍的学生会比他们的普通同伴更需要磨炼对话技能。只有在低年级时,由于大家的能力水平都比较有限,所有人都需要学习如何与人对话和游戏、如何进行情绪管理,大家可以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到了初高中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那就是学生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每天需要根据课程变化从一个教室转到另一个教室,安排一节大的技能训练课会比较困难。相比之下,小组训练优势明显:便于发展成员间的亲密友谊;训练推进者可以把有相似技能需求的学生分到同一小组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训练。如此说来,对于初高中学生,小组训练是更加理想的选择。

结伴玩耍可能是发展亲密友谊最理想的环境了。正是在一对一的玩耍中,儿童发展成彼此“最好的朋友”。从孩子童年到青春期的这段时间里,家长都可以设法鼓励并组织孩子结伴玩耍。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结伴玩耍的起因在于家长之间比较投缘,于是决定组织家庭聚会,孩子们也得以聚到一起。你可以通过本地的阿斯伯格儿童、其他孤独症谱系儿童或学习障碍儿童的家长互助组织,找到合适的家庭。此外,在孩子参加课外社交技能训练的时候,一起等下课的家长往往也会逐渐熟识。训练指导者可以鼓励家长之间相互邀约,让孩子们结伴玩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会化水平。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几种最常见的社交技能训练方式,即小组训练、班级训练以及结伴玩耍,有哪些共性和特性。

小组训练

小组训练既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进行。训练时间根据工作人员的方便,可以安排在午间休息时间、有特教支持的课上或放学后。我曾经在一所学校给一位负责心理辅导的研究生实习老师示范过放学后的小组训练,后来那位老师接管了我的小组。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性语言能力,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这些小组每周上一次课,全年无休,每12周开一次家长会总结进展。由于训练通常在学区的某一所学校集中进行,而学生又分散在不同的学校,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会向学区申请统一的交通服务,家长只管去训练小组接孩子就好。我们也因此有机会与家长们沟通训练进展、作业情况,介绍他们彼此认识,方便他们为孩子组织聚会。这种放学后的训练小组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在大多数学生忙着社交的这段时间里,这些不同学校的学生也有机会走到一起,彼此相识。

小组训练需要用到的材料包括:一块写字板、几份技能讲义(见第8章)、代币(比如游戏纸币)、零食、3张墙报——一张列出小组规则,让学生每次上课都能看见,另一张提示保持对话的方法(见本章最后“让对话进行下去”表格),最后一张提示训练活动的时间安排。

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通常包括四个部分:

·介绍训练小组的目的

·确立训练小组的规则以及违反规则需要承担的后果

·通过讨论兴趣爱好相互认识

·游戏或零食时间

下面是某个训练小组第一节课的文字记录。这个小组的训练对象是四名7岁的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山姆、小乔、詹娜和汤米。

介绍训练小组的目的

开班第一课,我们会提醒大家为了什么而聚在一起,要让学生找到学习新技能的动力。如果某些孩子的动力不在于交朋友,而在于获得物质奖励,那就必须将技能学习与他们想要的东西挂起钩来,具体请参考下文我们对山姆的做法。(小组带领人已经在招生咨询时接触过学生并介绍过训练小组的情况了,他会利用当时收集的信息与学生进行互动。)

小组带领人:“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训练小组。我来给你们相互介绍一下。这是小乔、山姆、詹娜、汤米,我,大家都认识,贝克博士。”

山姆:(看着小乔,小乔带了一款“任天堂”的掌上游戏机)“可以给我看看吗?”

小组带领人:“同学们,眼睛看这里。很好,就是这样,听得很认真。待会儿我们可以看看大家都带了什么来,但现在我要先问问你们,还记得这个小组是干什么的吗?我们为什么会在这里?”

小乔、詹娜(同时喊出来):“交更多的朋友。”

小组带领人:“对。我们在小组里学习的所有本领都可以让我们交到更多的朋友。”

山姆:“但是我不想要更多的朋友。”

小组带领人:“上次见面的时候,你不是跟我说你想要一个新的‘任天堂’游戏机吗?”

山姆:“嗯。”

小组带领人:“嗯,你在这里学习的所有技能,都可以帮助你和小朋友以及爸爸妈妈好好相处。然后,小朋友会把他们的‘任天堂’借给你,爸爸妈妈也会给你买新的‘任天堂’。所以,你们有的是来交朋友,有的是想学习和别人相处的本领、可以玩‘任天堂’的游戏。(一些孩子对交友不感兴趣,但想学习与别人好好相处,以便借到某件物品,比如游戏机,或通过自己的优良表现,让父母给他买游戏机。)为了这些目标,你们都需要好好学习、认真练习我们将在课上讲到的技能。”

确立小组规则

我们鼓励小组成员自己制定小组规则。当然,我会在一旁加以引导,保证最终的规则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 彼此倾听(在对话时,等别人暂停后再开口;在学技能时,先举手,等老师叫到你后再发言。)

·彼此好好说话(不吼、不嘲笑、不侮辱别人)

·管好自己的手和脚(不推、不打、不踢、不掐、不拽别人)

学生们能提出的规则大抵就是这些,不过各人的表达方式会有所差别。最好将它们归纳成3~4条,再多就太过复杂了,学生不容易记住。

小组带领人:“好的,眼睛看这里。很棒,就这样认真听。同学们,这是你们自己的小组,所以你们应该自己来制定规则,然后大家一起遵守,好好相处。说说看,你们想要什么样的规则。”

汤米:“不要吼别人。”

小组带领人:“好的,听起来不错。大家同意这个规则吗?山姆、小乔、詹娜,你们觉得怎么样?”

山姆、詹娜和小乔:“同意。”

小组带领人:“那我们就说‘跟别人好好说话’,我来把这条规则写在这张墙报上。”

詹娜:“不要贬低别人,可以吗?”

小组带领人:“太好了!同学们,你们觉得呢?”其他学生开始东张西望。“眼睛看这里。很好,听得很认真。詹娜刚刚建议,我们不要贬低别人。你们同意吗?”

汤米、山姆和小乔:“同意,也不要嘲笑别人。”

小组带领人:“很好。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彼此好好说话’。好的,‘好好说话’后面再加上‘不吼、不贬低、不嘲笑别人’。”(被人嘲笑是组员们的共同遭遇,也是一个可以凝聚感情的话题。所以,如果有人提起这个话头,我会立刻接住,顺势营造一种相互联结和安全的小组氛围。)

小组带领人:“我可是被嘲笑过的人。我认识的大多数人也都被嘲笑过。你们有谁被嘲笑过吗?被嘲笑过的,请举手。我觉得我们都可以举手。”(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汤米:“上体育课的时候,因为我没有踢到足球,就有同学叫我傻瓜。”

小组带领人:“那真是太糟糕了,也很不公平,你明明很懂足球的,我记得你上次跟我讲了那么多关于足球的知识。我也被这样嘲笑过很多次。其他人也有这样的经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被人嘲笑的?”

詹娜:“我做错了数学题,有个男生说我是笨蛋。”

小组带领人:“嗯,我知道你一点儿也不笨。事实上你相当聪明,就像这里所有人一样聪明。我很抱歉这样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知道,我们认为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他小时候数学也不及格呢。所以,错一道题不能说明你不聪明。还有人要说说自己是怎么被人嘲笑的吗?”

山姆:“我也被人嘲笑过,可我不想说。”

小组带领人:“没关系。不过,我想我们都理解被人嘲笑的滋味,一点也不好玩。我发现我们大家有一些共同点:我们都很聪明,我们都体会过被人嘲笑的滋味。所以,在这里,大家就不要再互相嘲笑了,好吗?”

组员们:“好的。”

小组带领人:“太好了。在这里,我们要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尽可能地让别人开心。好了,再来想一想,我们还需要遵守哪些规则?”

于是,我们又引出另外两条规则:“倾听”(即在对话时等别人暂停后再说话、在学技能时举手发言)和“管好自己的手脚”(即不打、不推、不踢、不拽)。

为了确保大家遵守定下的规则,我接着介绍了可能会用到的行为管理方法,比如如何奖励、如何对扰乱行为实施“隔离冷静”(timeout[1])等。如果是十几岁的孩子,我基本不需要用到行为管理方法,但对比较年幼的孩子,我常常使用代币制,鼓励他们用挣到的代币来换取想要的东西。至于代币,我觉得游戏纸币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方式。它具体而直观,又不像其他代币会有响声,不容易扰乱教学秩序,还多少能引发孩子对奖品的联想,使之更具激励性(见第6章)。关于代币制,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

小组带领人:“既然大家定好了规则,那么我来帮你们遵守这些规则。我这里有一些钱(游戏纸币),如果你们能相互倾听、好好说话、管好自己的手脚(边说边指着墙报上列出的规则),就能赚到这些钱。等你们赚到足够多的钱,我就给你们发零食和奖品。”

通常,在第一节课上,我不会告诉他们需要赚到多少钱,因为我并不清楚他们到底能赚多少。我希望所有人在第一节课都能赚到足够的钱,都可以吃到零食。那样他们才有成就感,才有继续“赚钱”的动力。比如说,如果在下课前,他们每个人都赚到了9元,那么我会告诉他们,10元就可以兑换零食或奖品。然后再告诉他们,清理教室、做好离开准备,都能帮他们赚到那最后的1元钱。

相互认识

因为是第一次课,大部分学员都很紧张,所以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彼此熟悉。我们会有一个“相互认识”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每位学员都有机会介绍他目前的兴趣爱好(强迫性兴趣也算)。这样的破冰活动可以增强学员之间的认同感,也为后面训练对话技能打下基础。

作为小组带领人,我给他们的第一个意见,是每次只能一个人讲,其他人认真听。我会指着那张“让对话进行下去”的墙报,教他们对别人的讲话内容发表看法或提出问题。我会根据学员的年龄和语言水平做尽可能少的提示,比如:“对小乔刚刚讲的内容,你们有什么问题或想法吗?”但如果是程度再差一些的孩子,我可能会提示得更细致一些:“你能用‘在哪里’问一个问题吗,比如‘那个东西你在哪里买的?’”

以下是4人小组在第一堂课上的相关内容摘录:

小组带领人:“好了,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平时上课,一节课通常包括对话时间、技能时间、游戏和零食时间,”(边说边指着“上课计划表”上的内容),“但今天是第一节课,所以我们不学技能,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大家。有谁愿意说说自己喜欢做什么或者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吗?有谁带了什么东西过来,可以给大家看看,让大家更加了解你的爱好吗?”

汤米:“我。我带了‘神奇宝贝’卡牌。我已经……”

詹娜:“我带了轮滑鞋,因为……”

小组带领人:“好的,我们要轮流发言。詹娜和汤米都想发言,你们谁可以让对方先说吗?”

汤米:“好的,让詹娜先说吧,女士优先。”

小组带领人:“很好,让别人先来,可以帮助你们找到好朋友。”(给汤米1元,奖励他让别人先说。)“你让别人先说,奖励1元。”山姆和小乔开始走神。“大家看这里。好的,山姆、小乔、詹娜,我喜欢你们这样认真听讲。来,每人奖励1元。”(给每人发1元。)“好的,我们开始听詹娜发言。只有认真听,我们才能对她的发言提出问题或想法(指着‘让对话进行下去’的墙报内容)。现在,请大家看着詹娜。詹娜,往下说。”

詹娜:“这是我的轮滑鞋。”

小组带领人:“你能说说为什么把它们带过来吗?”

詹娜:“我喜欢轮滑。我滑得可快了,比我哥哥还快。”

小组带领人:(给小乔、山姆、汤米每人1元,轻声说)“听得很认真。”然后提高音量:“对詹娜刚才的发言,谁有问题或者想说点什么吗?”

汤米:“那些轮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小组带领人:(虽然这个问题有些跑题,但毕竟是关于轮滑的,作为第一节课,应该鼓励)“汤米,问得好,跟主题很相关。”(递给他1元。)

詹娜:“我不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小乔:“你在哪里买的?”(带领人给他1元。)

小组带领人:(也给山姆发了1元,轻声对他说)“你也在认真听詹娜发言。”

詹娜:“轮滑商店。”

小组带领人:“有谁也喜欢轮滑吗?”

山姆:“我喜欢看别人轮滑。”

小组带领人:(为了增强组员间的凝聚力,指出大家的共同爱好)“所以你们看,大家还有其他的共同点。除了都不喜欢被人嘲笑,你们有人喜欢轮滑,有人喜欢看别人轮滑。有机会,大家可以一起去轮滑或者去看轮滑。还有其他人想问詹娜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吗?”(一片沉默。)“詹娜,关于你的兴趣爱好,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没有的话,我们请别人来说。”

詹娜:“没有了。”

小组带领人:“汤米,你刚才不是想给我们介绍你的‘神奇宝贝’卡牌吗?大家看着汤米,听他发言。”

山姆:“我已经收集了150张‘神奇宝贝’卡牌了,包括这张稀有的喷火龙卡牌。”(所有学员都凑过去看那张牌。)

小乔:“可以给我看看吗?”(伸手去摸。)

小组带领人:“小乔,你必须等汤米同意之后才能摸那张牌。汤米,你希望小乔怎么做,只能看吗?可以摸吗?”

汤米:“现在,要不先看吧。”

小乔:(看着那张卡牌)“我也有很多‘神奇宝贝’卡牌。”

小组带领人:(递给小乔1元,小声说)“说得好,非常切题,说明你在认真听汤米讲话。”

山姆:“我不喜欢《神奇宝贝》,我喜欢《数码宝贝》。”(带领人给他1元,轻声表扬他发言很切题。)

小组带领人:“詹娜,你呢?你喜欢《神奇宝贝》,还是《数码宝贝》,还是其他动画片?”

詹娜:“我喜欢尼克儿童频道的动画片,我喜欢《海绵宝宝》。”(带领人给她1元,并轻声表扬她回答很切题。)

小组带领人:“哇,你们果然还有其他共同点,你们都喜欢看动画片。有人要问汤米什么问题吗,或者对他刚才说的有什么想法吗?”(没人回答。)“比如问问‘哪里……’,你从哪里……”(等学员们接话。)

小乔:“汤米,这个卡牌你从哪里买的?”(指导者递给他1元并轻声告诉他这是一个很好的追问。)

学生们继续轮流谈论各自的兴趣爱好。小组带领人也及时做出点评,强调学员间的相似之处,而忽略他们的差异。比如,如果大家喜欢不同的电视节目,那么带领人会着重指出他们都喜欢看电视,而淡化节目上的差异。在小组成立之初,尤其需要让成员们看到彼此之间的连接,而探索差异则是稍后的课题。

后续课程

第一节课以后的小组训练课按照之前提到的格式进行:对话时间、技能时间、游戏时间和零食时间。

对话时间

对话环节是所有典型的治疗小组都会有的内容。通常是让学生们谈谈过去一周的情况,包括遇到了哪些问题,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支招、彼此打气。不同之处在于,我不仅关心他们说了什么,也关心他们如何互动。作为训练推进者,我的主要任务是在训练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指导、鼓励、表扬学生,并突显环境中的各种社交线索。

想让对话活动顺利展开,孩子们首先要掌握一套核心的对话技能,包括:

1.保持对话

2.发起对话

3.转换话题

4.说话简洁

5.避免敏感话题

6.关心他人的感受

考虑到学生在加入小组前没有正式学过这些技能,我会做好心理准备,在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对话活动可能会不太顺利。我会在对话时间里,提醒他们眼下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带他们熟悉这些技能。然后,在之后每一节课的技能环节,我们会就其中的某一项技能进行正式也更为细致的学习。所以,在训练的第一、第二节课上,技能学习时间其实是先于对话时间的。也就是说,我们往往会先利用这两节课学习“保持对话”和“发起对话”这两项技能。这样,学生就能大致了解对话时间该说些什么,在后续的课程中,对话时间也就可以安排到技能时间之前了。

为了鼓励学生发起对话(见第8章“发起对话”),我会教他们从各种角度彼此发问。比如,问与过去有关的问题,“你这周过得怎么样?”问目前正在发生的事,“你在干什么?”还可以问与未来有关的事,“周末你打算做什么?”或者,问与兴趣爱好相关的事,“你最近踢足球了吗?”(前提是大家都知道这位学员喜欢踢足球)。然后,为了鼓励他们保持对话,我会提醒他们追问与话题相关的问题或发表与话题相关的评论(见第8章“保持对话”)。

如果有学员讲个不停,我会提醒他们说话要简短,并确认别人是否愿意听下去:“看看其他同学,他们看起来有没有兴趣?要不,你问问他们想不想听下去?”此外,我还会提醒他们轮流发言、等别人暂停后再发话(小组规则中一般都会有这一条)、要有目光接触、与他人保持恰当的身体距离、适当调节音量和语气。

话题管理是对话时间容易出现的一个大问题,因为学员们会很快偏离主题。比如,当两位学员正在谈论电子游戏的时候,第三位学员可能突然插进来问:“今天晚饭你们打算吃什么?”遇到这种不恰当的话题转换,我会说:“这样问切题吗?他们俩在谈电子游戏,你却问晚饭问题。你应该等他们谈完电子游戏,然后问‘我可以谈点别的吗?’”

我也引导他们避免敏感言论(见第8章“敏感话题”)。敏感话题是指会给别人带来耻辱、尴尬或其他不适感的言辞。比如,一个学生可能会对另一个学生说:“你讲话怎么大舌头?”我会告诉他:“这是一个会让人不开心的敏感话题。虽然讲话大舌头不算什么问题,但你这样直接指出来,很可能会让他不开心。所以,这样的问题你可以在心里想,但不要说出来。”为了鼓励学员关心他人的感受,我可能会说:“他看起来不太高兴,你可以对他说些什么?”如果学生不回答,我会说:“问他‘你没事吧?’或‘要不要帮忙?’”

正如上面第一次课的记录中所描述的,当学生自发地或在我的鼓励下运用某一项技能时,我常常会用游戏纸币奖励他们。为了塑造更加恰当的对话表现,你必须训练自己时刻留意学生的技能运用并加以表扬。比如,当我们注意到某位学生正安静地坐着听人讲话,并与对方有目光接触时,我们可以凑过去轻声说“听得很认真”,并递给她1元纸币;如果有孩子能恰当地进行追问,也给他1元;如果某位学生在我的提醒之下不再一个人侃侃而谈,而是询问其他成员是否还想听下去,同样给1元;能问“我可以谈点别的吗?”而不是直接变换话题的学生,给1元……就这样,我们用1元纸币强化了学生表现出的积极的对话技能,也鼓励了更多的积极行为。

游戏时间

在游戏时间里,小组带领人的角色与在对话时间里的角色相类似,即向学员强调他人的感受,引导并奖励恰当的游戏技能(比如让步、分享、轮流、决定谁先来、应对错误和输局)。举个例子,如果学员之间为“谁先玩”起了冲突且争执不下,我会鼓励他们使用学过的某个技能。我会说:“既然你俩都想第一个玩,那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决定谁先玩呢?”如果学员还没有掌握解决冲突的技能,他们开始高声嚷嚷,甚至就要打起架来,我会设法替他们解决问题。我会站到他们中间,首先避免肢体冲突,然后给出我的解决方案,比如:“山姆,这次你先玩。汤米,下次你先玩。汤米,如果你同意这么做,我额外奖励你1元。”如果调解不成,双方仍旧愤愤不平,我会设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安抚他们的情绪。比如,我可能说:“嘿,谁想玩黏土?你们为什么不来捏几个《神奇宝贝》和《数码宝贝》里的角色呢。”借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这里即《神奇宝贝》和《数码宝贝》),让他们暂时忘却眼前的冲突。在之后的小组训练中,我会再次直面“谁先玩”这个问题,将它纳入正式的社交技能训练或解决问题的讨论之中,为学生们以后应对类似的问题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关于如何应对游戏中可能让学生发脾气的情况,我的经验大致如下:

·如果学生已经学过相关技能,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如果他们无法自己解决,向他们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当学生火气上头时,想办法分散他的注意力以安抚其情绪

· 等学生冷静下来以后,试着教他应对问题的技巧,让他在今后遇到相同的情况时不再情绪失控

(见第6章“关于应对情绪失控的经验之谈”)

班级技能训练

如果是在班级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那么每节结构化的技能课(包括讲解说明、示范和角色扮演)以30~40分钟为宜,并尽量安排在一周之初,比如周一。内容既可以复习巩固上周的技能,也可以学习新技能,后面的几天则可以用来练习所学技能。在理想的情况下,社交技能训练应该每天进行,但不一定非得正式上课,只要学生有机会像下面介绍的那样每天练习即可。

班级技能训练的推进者有两个任务:(1)进行技能教学,普及技能概念;(2)与班级老师和辅助人员协商每天的技能练习活动。班级老师即使不负责技能教学工作,也需要承担起选择目标技能和陪练技能的任务。如果老师们不想让这么一堂“与学习无关”的课插入本已紧凑的班级课程之中,一个办法是向他们解释:社交技能训练最终会减少班级里的社交冲突,给他们留出更多的正常教学时间。也就是说,社交技能练习固然会占用老师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当她无须频繁周旋于学生间的冲突之后,反而会省出更多的时间。

老师至少应该走入训练课堂,知道学生在学什么。此外,班级老师可能还需要在学生表现出目标技能时给予奖励,并利用每天的“展示与介绍”或晨会时间训练对话技能。

在“展示与介绍”时间里,学生们轮流展示自己愿意与人分享的东西,比如喜爱的物品、去过的地方。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照片。老师引导其他学生给出切题的评论或提出相关的问题。作为视觉辅助,教室还应该贴一张“让对话进行下去”的墙报。老师可以指导某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他带来的物品,然后问:“对于他带来的这个东西,有谁想说点什么或者问点什么吗?”老师可以指着“让对话进行下去”里的内容说:“谁可以提一个问题?可以问问‘哪里’,比如‘这个东西哪里买的?’问问‘谁’,比如‘这是谁给你的?’也可以发表评论,比如‘我喜欢这个东西’或者‘我也有一个’”

在晨会活动中,老师可以将学生两两分组,或分成3~4个小组,再要求他们通过彼此提问发起对话。问题通常取自“发起对话”技能课所学内容(见第8章),可以是“你今天做了什么?”“放学后你打算做什么?”等。一个好玩的方法,是让学生在教室里自由走动,然后老师喊“不许动”,学生们立刻停下来,老师提示他们转向身旁最近的同学,提出问题,发起对话。提问的问题由老师指定,比如“周末过得怎么样?”当然,可问的还有很多,比如周末计划、放学后的活动、特别的兴趣爱好等。老师还会教学生对对方所讲的内容提出追问或发表切题的评论,让对话持续下去。然后,学生们继续自由走动,直到老师再次喊出“不许动”,学生们再次和离他/她最近的同学(跟上次不一样了)互动。这一次,老师会指定问另一个问题,比如“这个假期你打算去哪里?”互动完毕,老师要求每一位学生汇报他们了解到的同学的情况。凡是能回想起刚刚聊天内容的学生,都可以得到贴纸、积分或其他的代币奖励。这一活动有助于提高倾听、发起对话、保持话题的能力以及总体的对话能力。

在上技能课之前,老师和训练推进者应该商量好激励措施,奖励那些能够运用技能的学生。第7章会对激励方法做具体的介绍。不过,对于一个较大的班级而言,最友好的激励方式莫过于李·坎特(Lee Canter,1987)的玻璃弹珠罐法:每次当学生表现出目标技能的时候,老师就往罐中投入一颗玻璃弹珠或一个代币,当玻璃弹珠或代币积累到足够数量的时候(一般50~100个),全班同学可以获得一个奖励(一场派对、一节额外的美术课等)。为避免给同学和老师带来过重的负担,在同一段时间内,将奖励项目精简至2~3项是比较明智的做法。此外,已经投入罐子的玻璃弹珠属于学生所有,老师不得因为他们有不良行为而随意扣减,须知它是激励措施,要始终保持学生对它的积极态度。

结伴玩耍

实现结伴玩耍的第一步,就是设法约起来!这对容易受到同伴孤立的阿斯伯格及相关障碍儿童而言并非易事(Wolfberg,2003)。一般来说,老师会比较清楚班里哪些同学可能愿意跟他们一起玩,所以找老师帮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除此以外,家长还可以通过本地的阿斯伯格、孤独症和学习障碍儿童家长互助组织寻找结伴对象,或通过校内外社交技能小组的同学家长寻找合适的对象。

一旦定下约会,家长就要提前考虑几个实际的问题,尽可能让约会顺利进行。首先,考虑将约会安排在自己家里,方便从旁指导孩子的活动。其次,安排好客人的接送问题,以便在孩子之间发生无法解决的冲突时提前结束约会。(将这种可能性告知其他家长,让他们做好提前来接孩子的准备。)多孩家庭还会遇到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上门来的小伙伴最后跟家里的普通孩子玩了起来,有障碍的孩子反而被晾在一边。所以,家长需要在约会前将孩子的兄弟姐妹送走。约会的时间一开始可以安排得短一些(比如30分钟),往后再根据孩子的互动情况逐渐延长。最后,家长可能需要用一些“酷酷的”玩具和游戏来吸引孩子的同伴,让他们下次还愿意来家里玩,比如在院子里放一张蹦床,准备好玩的电子游戏、有趣的画具画材等。

正式的技能教学可以安排在约会前的任何时间(睡前、周末)。但在客人到来之前,你们应该将约会中需要用到的技能再复习一遍。可以考虑教给孩子的比较重要的规则和技能包括:和客人一起玩而不是自己玩、玩客人想玩的、做出让步、轮流玩、输了怎么办、避免敏感话题等(具体技能步骤见第8章)。家长可以采用第4章谈及的结构化学习法,给孩子解释、示范并一起角色扮演展示这些技能的步骤。家长还可以跟孩子提前商定奖励方法,鼓励他们遵守规则、正确运用技能步骤。比如,如果孩子能先玩客人想玩的游戏并坚持10分钟,之后玩别的游戏时也能做适当的让步,就给他们买冰激凌吃(前提是冰激凌对这个孩子确实有激励作用)。

如果孩子非常不善于轮流玩,或很难接受输掉游戏和比赛,那么一开始的时候,要避免那些需要等待轮流与有输赢的游戏和活动。绝大多数的桌面游戏、电子游戏和户外竞技类游戏都在回避之列。只有当孩子与家长一起玩过很多次这类游戏之后,才能试着将它们引入伙伴游戏之中。最初的结伴游戏,最好采用那些不用等待、不论输赢、适合各自玩耍的活动,比如美术和烹饪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孩子都会拿到自己的材料,然后挨在一起完成各自的任务。活动材料可以是橡皮泥、搭建材料(乐高、积木)、纸模材料、食品原料等。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坐在一起制作船模、车模或进行其他兴趣活动,孩子间偶有互动就可以。

当孩子之间逐渐熟络以后,就可以开始引入互动性更高的活动了。比较适合幼儿的活动,包括用过家家玩具、玩具车、积木和拼图等玩假装类游戏。家长可以在一旁提醒自家孩子留意客人在玩什么,并鼓励模仿。比如,家长可以说:“看看山姆,他在假装用消防车灭火呢,你也会灭火吗?”幼儿还可以通过分享玩具或材料学习轮流玩。比如,你可以指导孩子们轮流玩蹦床,轮流滑滑梯,轮流用同一顶帽子玩化妆游戏,等等。如果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则比较适合玩桌面游戏和电子游戏,这些游戏需要更多互动、更多耐心以及更好的承受失败的能力。家长在安排这类活动的时候要有所取舍,要先从孩子比较擅长的活动开始,这样她才更容易忍受轮流和失败。如果是容易受挫的孩子,最好不要让她在约会时玩有更高技巧要求的新游戏。相反地,家长应该与她提前练习这个新游戏,等她建立起一定的适应性之后,再将其引入到伙伴游戏之中。

让对话进行下去

小组规则

■ 彼此倾听(在对话时,等别人暂停后再开口;在学技能时,先举手,等老师叫到你后再发言)。

■ 彼此好好说话(不吼、不嘲笑、不侮辱别人)。

■ 管好自己的手和脚(不推、不打、不踢、不掐、不拽别人)。

上课计划表

1.对话时间

2.技能时间

3.游戏时间

4.零食


[1].编注:又译为“罚时出局”“暂时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