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促进技能泛化

第7章 促进技能泛化

社交技能训练的一个目标,是促进小组之外的社会性适应。为此,训练班上的一周一练是不够的。只有在真实情境中不断重复技能,才能突显技能的意义,提升学习的效果。熟能生巧,高度的重复最终会让技能成为习惯而不再费力。这就好比学奏新曲:一开始,大部分音乐家都要有意识地思考正在弹奏的音符,将纸上的音乐转换成特定的肌肉运动;但经过大量的重复练习,他们不必想音符也能奏出曲子,仿佛音乐是自然流动出来的一样。社交技能的学习也是这样,经过充分的练习,技能最终也会达到自然流动的状态。

除了持续的练习,孩子在接受训练之前理解概念的能力越强,就越容易泛化在小组中学到的技能。正如之前提到过的,在学习发起对话时,有些孩子是以询问与过去、现在或未来相关的问题作为开场白的,比如,“你这周过得怎么样?”“你在做什么?”“你放学后打算做什么?”掌握了这一概念,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境,学生基本都能说出得体的开场白。比如,在周一可以问问别人周末过得如何,在周五可以问问别人打算如何过周末。但如果是死记硬背各种开场白的孩子,比如,直接学习问别人“周末过得怎么样”,就比较难以将其泛化到其他情境中去。因为情境一变,这句话就不再适用。比如,如果在周五这样问,就会让人感觉怪怪的。因此,对那些不太能理解概念而只会死记具体语句和动作的学生,我们尤其需要加强技能课之外的训练,鼓励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练习技能的不同版本。

但我们也要记住,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交技能训练来解决的。教学生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不能保证他们一定会这么做。冲动性极强的个体可能还需要通过良好的行为管理和/或必要的药物治疗,才能很好地运用技能。比如,某位ADHD学生可能学习了插话技能,知道要等别人停下后再插话,也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由于注意力和冲动控制问题,他可能就是等不及。对这样的个体,可以试试奖励他的等待行为,可能的话还可以用药物来控制冲动。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个体会因为太过焦虑而无法运用所学技能。比如,就算学会了发起和保持对话的技能,他们也可能因为害怕别人的拒绝或羞辱而无法付诸行动。这样的个体可能需要通过治疗来克服这种自我挫败式的想法,也可能需要用药物来减轻焦虑。

角色扮演及练习指导

好几个因素都有助于促进技能在课堂外的泛化。首先,在小组训练中进行的角色扮演,应该尽可能地接近学生在小组之外面对的真实场景。比如,为了角色扮演展现在学校午餐时发起对话或在课间加入同学的游戏,小组训练可以真的端上餐食、玩起学生在课间玩的游戏。

为了促进课后的技能练习,我们会将第8章里的技能讲义作为书面的练习作业发给学生,要求他们考虑课后将与谁、在什么时候进行技能练习。通常,如果学生能在下周将这份作业交回来,就说明他们练习了技能,那么我会给予奖励。即使对于大一点的孩子,零食也还是有激励作用的。不过,如果他们能积攒很多份这样的练习作业,我会奖励他们在课堂或小组内享受特别的特权,比如举行派对或外出实地考察等。

课后练习的关键,在于有效发挥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作用。我们每一份技能讲义的后面都附有一份活动建议,这两份资料会在每次训练课之后同时发给学生。家长和老师可以参照这两份资料,帮助孩子在小组之外同步练习并使用技能。

家长参与

在我个人开办的训练班里有一个规定,8岁及8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必须参与技能训练。即便是在学校里,我也常常邀请家长过来观察孩子学习新技能的情况。也就是说,家长会过来观摩20分钟左右的技能学习环节,然后离开,以免打扰孩子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在这一段时间里,家长可以从我这里学习在家引导孩子的方法。此外,如果孩子在训练中出现问题行为,家长也能帮忙解决问题。如果是稍大些的孩子,则无须家长陪同了,我会在小组训练后将所学技能告知家长。

在开始技能训练之前,我们会给家长提供一定的指导,让他们知道怎样与孩子一起练习技能[见本章结尾“告家长书(样例)”]。家长可通过以下四项活动促进技能的泛化:

·考查孩子对技能步骤的了解

·示范并角色扮演展示技能步骤

·鼓励孩子在需要的时候运用技能(即随机教学)

·奖励技能运用

以外,我们还鼓励家长为孩子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组织聚会,让他们在玩耍中继续练习技能并增进友谊。

教师参与

在技能课之后,老师和辅助人员也应该收到一份技能教学讲义,这样他们才知道应该引导并表扬学生的哪一项技能。如果技能训练就在班级里进行,那么老师和辅助人员会参与其中,他们很容易掌握训练的情况。如果是在训练小组中进行,辅助人员通常会被邀请一同参加,这样他们也可以直接看到技能教学的情况。但我们也会给普教老师发一份技能讲义,让她始终知晓学生正在学习哪一项技能。

老师、学校辅导员或家长还可以从所学技能中选出几项做好行为记录,这也是促进技能泛化的一种方法。但有时技能训练师或老师要负责的学生太多,让他们自己制作记录表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是这样,家长或学校辅导员可以请老师开个短会,一起编制表格。如果老师能拿到现成的记录表而不用自己设计准备,他们应该还是比较愿意做这样的记录的。

要知道,行为记录表不仅是一种与奖励挂钩的行为记录手段,也是一种视觉辅助,提醒学生本人及家长和老师,他正在努力练习哪些技能。用于促进技能泛化的行为记录表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本章最后就有两张不同的样表。其中一张针对单个的学生,学校、家庭均可使用(见后文“个人行为记录表”及“个人行为记录表使用说明”)。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积分可以在家里兑换奖品,比如,孩子只有白天在学校获得一定的积分,晚上在家才能看电视或玩电脑。在同一段时间内,最好只选2~3项技能作为泛化目标,即使孩子在训练班学习的技能远不止这些。比如,在样表中,我们选了三项需要泛化的技能目标。前两项技能分别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做课堂作业,需要每天跟进并且持续一整年,第三项目标“本周社交技能”则会不时发生变化。它可以是学习“插话的方法和时机”,如果学生连续几周都能在这一项获得高分,那么我们会将其更换成他学过的另一项技能,比如“做出让步”。当然,我们可能只记录学生在午餐/课间和小组合作中的让步表现。如果学生依然连续几周稳定地获得高分,我们就会再次将记录目标换成孩子正在学习的另一项社交技能。

第二张样表(见“社交技能班级行为记录表”)是用于记录整个班级的社交技能学习情况的。个体或整个小组只要表现出目标技能,就可以获得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就能获得奖励。比如,我们将技能课上学过的“接受别人的拒绝”和“做出让步”作为记录目标,当学生接受拒绝或做出让步时,在他名下计1分。跟学生解释清楚,当他们的积分达到一定数值之后,就可以获得奖励。这个积分数值最好与学生每天表现出的技能次数相等。例如,如果学生每天能接受拒绝和做出让步的次数为5次,那么我们可以对他们说,如果谁的记录表分数达到5,就可以获得奖励(零食或特权)。我们也可以计算整班学生的总分,当总分达到某个分值(比如学生总数的5倍)时,整个班级将获得奖励(比如吃比萨、看电影或自由活动)。

如果班级较大,那么比较友好的积分方式是坎特的“玻璃弹珠罐”法(1987)。具体的做法是,当任何学生表现出目标技能时,就往罐中投入一颗弹珠或一个代币,当罐内的弹珠积累到一定数量(一般为50~100个)后,整班获得奖励(如一次派对、一节额外的美术课等)。为了不给学生和老师造成太大负担,明智的做法是一次只记录2~3项技能。此外,不要因为学生的不良行为没收他们已经获得的弹珠,要保持学生对这一激励法的积极态度。

如何引导值得奖励的行为:塑造与纠正

对于正在记录的目标技能,老师和家长都必须时刻警觉,及时奖励孩子的每一点积极表现。很多情况下,成人还必须学会主动引导孩子的技能表现,而不只是被动地等待。为此,我们有必要学会塑造和纠正孩子的行为。

塑造行为的过程中,我们不一定能看到孩子展现完整的技能过程。我们可能需要先引导他们完成技能的一个部分,然后奖励这个不完整的表现过程。比如,学生在与陌生人见面时可能会忘记做自我介绍,那么我们就提醒他自我介绍的步骤。当他下次能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又可能无法始终保持目光接触,但是没关系,我们仍然奖励他,因为他的表现确实比上次进步了。

纠正行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不恰当行为来引导并奖励恰当行为。比如,当孩子插嘴时,我们可以告诉她“等他停下来,然后说‘不好意思’”,如果她能照做就给她奖励。

总之,如果孩子的记录表上没有赚到任何积分,那么我们必须想办法让他们赚到。我们不能消极等待孩子自己表现出目标行为,而必须主动引导,哪怕是目标行为的某一个步骤,哪怕是在他们表现出不良行为的时候。作为老师、家长、训练推进者和辅助人员,我们还要有意识地营造环境,让孩子非运用技能不可,并且还因此而获得奖励。

也就是说,我们要“诱导”孩子的行为。这意味着我们要做一些安排,让学生不得不施展他的技能。比如,在学习“接受别人的拒绝”这一技能时,你告诉学生,你将测试他们接受拒绝的能力。然后,你拿出他们喜爱的食品、游戏或玩具,等他们开口问你要。当他们问你要时,你回答说:“不行,不能给你。”如果他们能接受,你就说:“真棒,你能接受我的拒绝,给你的记录表上加1分。”再比如,在学习“理解他人的感受”时,你可以故意在孩子面前摔倒,大声装疼,然后等他们过来问“你没事吧”。如果孩子没有反应,你可以说:“如果我看起来很疼,你可以说什么?”至于对话技能,我们可以将学生两两配对,指定他们用某一个开场白向对方发起对话(见第8章“发起对话”及“保持对话”),然后,我们用积分奖励他们发起了对话。

下一章里,我们将给大家集中展示各项技能的训练方法。除了展示技能课上会教授的技能步骤之外,我们也会展示如何诱导孩子运用技能,如何纠正不良行为,以及如何广泛地练习技能从而促进技能的泛化。

个人行为记录表使用说明

1.每个学生都有一份每日行为记录表。每一节课,老师都会给表上的3个目标行为打分:遵守课堂纪律、做课堂作业、本周社交技能(即当周重点关注的一项技能)。

2.此表随学生在不同科目之间流动,并且必须由每节课的任课老师或辅助人员填写。

3.第一周为测试周,测试周每天计分,一周后得出一周基准分,再算出该学生的每日平均积分值。

4.根据每日平均积分值,确定学生每天应该获取的目标积分值。每日平均积分值±5,即为“兑换每日特权需要积分数”。

5.学生在攒够“兑换每日特权需要积分数”后,可以在学校或在家享受每日特权。在校的每日特权可以是作业免做卡、零食、最后一节课自由活动等;在家的每日特权可以是看电视、玩电脑、外出玩耍等。

6.兑换每日特权后剩余的积分可以计入积分储蓄,用以兑换特别特权。积分储蓄可以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储蓄记录应该公开透明。可以张贴在家里显眼的位置上,也可以换成硬币投入玻璃罐,还可以采用学生和家长喜欢的其他任何形式。特别特权可以包括音乐CD、电脑游戏、去电影院等物质奖励。

7.如果可能的话,这一计划应该与家长协作完成,这样学生在学校赚到的积分也可以在家兑换每日特权和特别特权。如果家长愿意参与,那么可以规定学生必须将每日在校评分带给家长才能兑换特权。如果学生忘记交给家长,那就默认当天没有得到足够的分数,无法兑换特权。这样做有助于防止孩子故意隐瞒分数,影响家长的参与。

个人每日行为记录表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给这位同学在每个目标领域的课堂表现打分,打分标准如下:

1分=仍需努力 2分=良好 3分=优秀

每日平均基准分:____________________

兑换基本特权需要积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

兑换特别特权需要储蓄积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交技能班级行为记录表

说明:当学生表现出以下任何一项技能时均可得分,一次1分。

当学生获得__________分,他/她可以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全班获得__________分,全班学生可以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

告家长书(样例)

亲爱的家长、监护人:

正如您所听说,学校已将社交技能训练纳入了班级的课程内容。未来12周里,您家孩子将接受每周一次的社交技能训练。训练课会安排在每周一上午的10点,课程内容为新授或复习一项社交技能。我们会鼓励孩子在课后练习技能并予以奖励。此外,我们还会每周下发一份书面的技能概要,帮助您督促孩子练习技能。正常情况下,这份材料会在每周一课后发到孩子手中,请注意查收。

社交技能教学最大的难点,在于确保技能在课堂外的泛化。要让孩子学会并独立运用这些技能,除了要加强在校练习,在家练习也必不可少。为此,我们请您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技能训练中来。具体的参与方式如下:

1.可能的话,参加周一上午的技能训练课,了解孩子正在学习哪一项技能。这样做可以更好地掌握在家辅导孩子演练技能的方法。

2.在收到技能材料之后,每天晚上帮助孩子练习技能:

a.考查孩子对技能步骤的了解。采用游戏的形式,奖励正确的回答。

b.示范技能并与孩子一起角色扮演展示技能。如果孩子不太愿意参与,用奖品激励他/她。

c.不失时机地辅导孩子运用所学技能。比如,如果孩子正在学习“插话”技能,但他没有等别人停下就直接开口说话了,那么你就提醒他/她等对方停下后再说话。你可以用奖励星星或贴纸的方法来提高孩子运用技能的积极性。比如,每次当孩子能用恰当的方式插话时给他/她1颗星,集满5颗星就可以兑换特别点心、特权或其他奖励。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我联系,或咨询孩子的老师。

杰德·贝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