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通过敏感性训练及激励计划提高同伴接纳度
第9章 通过敏感性训练及激励计划提高同伴接纳度
正如本书开头所言,对社交困难学生的普通同伴进行训练,是全面社交技能训练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交困难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有社交障碍的学生缺乏社交技能,二是同伴对该学生的接纳度存在问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社交技能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着手对他们的普通同伴实施干预,让同伴学会更好地接纳有社交困难的学生。从我个人经验来说,将普通同伴纳入干预计划,干预效果更好也更快。因为让社交障碍学生学会更恰当地与同伴相处需要一个过程,而让普通同伴学会理解社交障碍学生则快很多。
对普通同伴的训练至少涉及两个部分:(1)敏感性训练,让他们更好地接纳有特殊需要的学生;(2)活动和激励计划,让他们将敏感性技能泛化并运用到需要的情境中去。
敏感性训练课程
这里的敏感性训练是指走进障碍儿童的班级,给障碍儿童的同学介绍他与他们的不同之处,让他们知道如何帮助他,包括与他一起聊天玩耍、在他生气时提供帮助、在他被人嘲笑时给予支持。对于这样的课程,家长和老师常常有所顾虑,觉得如此强调学生的障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嘲笑和排斥。这么说吧,如果这位学生与同学相比,确实不存在明显的行为差异,那么这种做法的确可能引起不良后果。但如果真的不明显的话,我们也没必要进行敏感性训练了。
对于很多有社交障碍的儿童,比如阿斯伯格儿童,普通同伴往往已经知道他们的行为与众不同(甚至“令人讨厌”)了,也可能已经开始嘲笑、不理睬或排斥他们了。因此,对同伴进行敏感性训练——对他们解释“与众不同”的行为是怎么回事,让他们明白这些行为并非故意——就变得格外重要。此外,敏感性训练也必须强调阿斯伯格学生的天赋与才能,这样,普通同伴才能看到他们的多面性,把他们当成“完整”的人来看待。
下面是敏感性训练的指导方针,紧接着还有两个训练课范例,第一个针对从幼儿园到二年级的学生,第二个则适用于三年级及三年级以上的学生。
敏感性训练指导方针
1.在与全班同学讨论目标学生之前,先征得该学生家长的同意,与他们讨论这样做的利与弊。如果该学生存在明显的行为差异,尤其是让同学反感的行为,那么敏感性训练就必须对这些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解释,否则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该学生不存在明显的行为差异,通常则不需要进行敏感性训练。
2.与目标学生谈一谈他的强项和弱项,让他本人先对自己有一个大概的认知,而不是从同学口中“听说”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以及为什么会这样。可能的话,在对全班同学解释目标学生与他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前,先征得他的同意。如果该学生在交友、与人游戏或说话方面存在困难,那么告诉他,你将给同学们解释他的这些困难,并请他们帮助他,多和他聊天与玩耍。
3.进行敏感性训练时,目标学生最好不要在场。
4.与班级老师一起探索表扬和奖励同伴的方法,鼓励他们团结友爱,对目标学生及其他所有同学的需要保持敏感。
活动和激励计划:促进敏感性技能的泛化与运用
目前已有好几种有助于提高同伴接纳度、强化敏感性技能的活动(比如Wagner,1998)。下面要介绍三种这样的活动和激励计划。这些计划无一例外,均涉及团结普通同伴与障碍学生以及奖励普通同伴的方法。
午餐伙伴计划
这一计划会在学生中招募志愿者,志愿者的任务是与目标学生一起吃午餐以及在课间一起玩游戏。在对全班同学进行过敏感性训练之后,老师开始在同学间征募愿意帮助目标学生的志愿者。志愿者采用轮换制,每天随机安排,任务是让目标学生一起参与对话和游戏。志愿者会获得具体的技能指导,比如如何吸引目标学生的注意(比如,叫她的名字、走到她面前、拍拍她的肩膀)、目标学生会玩并可能愿意玩哪些游戏。然后,他们会学习通过提问发起对话,比如问目标学生“你在吃什么?”“好吃吗?”“放学后打算做什么?”“这周过得怎么样?”等。他们还需要在课间邀请目标学生玩他会玩的游戏。
参与这一计划的午餐伙伴会得到一定的奖励。比如,他们每次都能从午餐管理老师那里得到一张“好友”卡,之后可凭卡兑换特殊奖品或社会性荣誉(比如,作为“今日好友”入选班级光荣榜)。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志愿者还会接受不定期的跟进式辅导以获得必要的支持,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帮助目标学生。
同学伙伴计划
这一计划与“午餐伙伴计划”相类似,但“午餐伙伴计划”针对的是午餐和课间活动,而这一计划则针对课堂上的作业和其他学业任务。这里的志愿者也实行轮换制,也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班级激励计划
这一计划不单独针对目标学生,它鼓励班上所有同学相互帮助、与人为善。它的一个比较方便好用的版本是效仿李·坎特的“玻璃弹珠罐”法:每当有学生表现出目标技能的时候,往罐子里投入一颗玻璃弹珠或一枚代币;当弹珠或代币积攒到足够的数量(一般为50~100个)时,全班同学获得奖励(比如一次派对、一节额外的美术课等)。被奖励的目标技能要比较明确,一次不超过2~3项。对学生已经获得的玻璃弹珠或代币,不要因为他们的不良行为而予以扣减或没收。我一般会奖励三种“友好”行为:(1)招呼落单的同学一起参与活动;(2)在同学被人嘲笑时挺身而出;(3)帮助同学(比如,在他们不开心、受伤、做作业遇到问题或需要鼓励的时候)。
校园激励计划
这是班级激励计划在校园范围内的延伸。虽然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但它能在整个校园激发起更多的善意和积极行为。具体做法如下:
1.征得学校管理层的许可(比如校长,如果这一计划在整个学区内实施,还需征得学区主管的同意),召开全校班级老师会议,要求各班在班内进行敏感性训练,教大家认识同学间的个体差异。让老师告诉大家,如果能在午餐、课间、走廊里或课上展现“友好”行为,他们将得到表扬以及奖券或代币奖励。奖券或代币在各班集中累计和兑换,具体方法由各班班级老师决定。所谓“友好行为”,一般指这些行为:
a.在别人落单时,和他们说话或游戏。
b.在别人被嘲笑时挺身而出,制止嘲笑行为或提供其他帮助。
c.在别人不开心或受伤时提供帮助。
2.召开全体老师、午餐和课间相关工作人员的会议,要求他们:
a.发现和指导学生表现这些“友好”行为。引导他们招呼落单的同学、声援被嘲笑的同学、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
b.表扬表现出上述某种“友好”行为的学生。
c.给表现出上述某种友好行为的学生发放奖券或代币。目标是每顿午餐和每个课间至少发出2张奖券或代币。
d.通过解释说明、示范和有反馈的角色扮演,将这些操作方法教给教职员工,并且让他们也用这样结构化的方法来教学生。你还要为此提前想好示范和角色扮演的适用场景[见后文“全体午餐/课间工作人员培训(范例)”]。
幼儿园—二年级敏感性训练(范例)
1.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一模一样,会怎么样?如果所有的人都一样,这个世界就太无聊了。
2.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有人既相同又不同。
a.我们有哪些相同之处?讨论身体上的相同之处,比如都有双手双脚。
b.我们有哪些不同之处?讨论身体上的不同之处,比如头发、眼睛的颜色等。
3.除了外表上的差异,我们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不同之处。
a.阅读。有些人阅读得很快,有些人却阅读得很艰难。他们可能更擅长接球和扔球。
b.专心听讲和好好坐着。有些人可以在椅子上安安静静坐很长时间,还能认真听人讲话,有些人却喜欢站起来四处走动,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
c.游戏。有些孩子很容易和别人玩到一起,有些孩子却不太好意思和别人玩。
d.和别人讲话。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和同学讲话,有的孩子却因为太害羞而不敢和人讲话。
如果敏感性训练的内容是针对某一位学生,那么先谈论这位学生与大家的相同之处,再谈论他的不同。比如:“约翰尼跟大家一样,也有两条胳膊、两条腿,他也喜欢看书,也非常可爱。但他还有不一样的地方,他有时候不知道怎么跟你们说他想和你们一起玩。”在介绍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兼顾长处和短处。如果该学生有些行为让其他人感觉讨厌,那么务必跟大家解释它们并非出于故意。比如,“有时候,当老师让约翰尼做作业的时候,他会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那不是他故意要打扰大家,而是因为他太紧张了。所以,不要让他安静,那样会让他生气。别管他,让老师来跟他说。”
4.有时候,同学们会嘲笑或戏弄那些他们觉得不一样的学生。这样做公平吗?如果别人因为你跟他们有些不一样而不理你,你的心情会怎样?
5.落单、被人排除在外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通过体验练习加以说明。
a.问学生谁想玩“西蒙说”游戏,想玩的站起来。然后请穿白球鞋的同学坐下,告诉他们不能玩。再让棕色头发的人坐下,他们也不能玩。继续否定各种不同特征的同学,让他们一个个坐下,直到所有人全都坐下不能玩。
b.问问学生,因为鞋子颜色不同、因为头发或眼珠颜色不同就被排斥在玩游戏的人之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让他们再想一想,被排斥的人还要被人嘲笑,是怎样雪上加霜?告诉他们,这正是那些因为害羞而不敢和他们玩或不知道怎么跟他们玩的同学心里的感受。告诉他们,请落单的同学一起玩就是帮助他们。
6.我们怎样提供帮助?
a.如果你看到有同学落单了,邀请他们一起聊天或游戏。邀请三次,如果他们确实不想一起玩或聊天,就不要勉强。
b.如果你看到有同学被人嘲笑了,上前制止嘲笑他的人。如果他们不听,告诉老师。
c.如果你看到有同学很不开心,问问他是否需要帮助。
如果敏感性训练的内容是针对某一位学生,那么教同学具体怎样帮助这位学生。比如,当同学叫这位学生名字的时候,他可能没有反应,那么,教同学先引起他的注意。比如,你可以说:“如果约翰尼不回答你的问题,那么拍拍他的肩膀,让他注意到你。对他说:‘约翰尼,看着我。’然后,再问一次你的问题。如果他还是没有回答,那么站到他面前,让他看着你,再问他一遍。如果还是不行,去找老师帮忙。”
7.奖励友好行为。
如果我看到你表现出上面提到的任意友好行为,你将得到一个__________。当你得到__________个__________时,你将得到__________。
三年级及以上敏感性训练(范例)
1.“五感”是哪五种感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
2.有谁知道“第六感”?不,不是见到鬼(提到电影《第六感》)。第六感是一种对“社交”或“朋友”的感觉(这一概念来自托尼·阿特伍德,1998)。
“朋友觉”包括:
a.知道怎样与其他孩子讲话。
b.知道怎样与其他孩子玩耍。
c.能理解其他人的感受。
3.我们有些人的“朋友觉”不太好,因此很不善于交朋友。比如,我们可能存在这些问题:
a.不知道怎样与其他孩子讲话。
b.不知道怎样与其他孩子玩耍。
c.不能理解其他人的感受。
如果敏感性训练的内容是针对某一位学生,那么,在说完这位学生的众多特长和才能之后,讨论他的“朋友觉”存在哪些问题。注意,讨论时一定要兼顾他在智力方面的优势和在社交方面的弱势。如果该学生的有些行为让其他同学感到讨厌,比如总是侵入别人的私人空间,务必跟同学解释这些行为并非出于故意。
4.即便是“朋友觉”很差的人,也可以成为非常成功的人、对他人有用的人。很多名人就是“朋友觉”很差的人,但这不妨碍他们发挥天赋、成就卓越,比如爱因斯坦、莫扎特、爱迪生、杰斐逊总统、天宝·葛兰汀等。(讨论这些个体的社交障碍,也讨论他们的特殊天赋和才能。)
5.“朋友觉”存在问题是一种怎样的感觉?通过体验练习加以说明。
a.告诉全体同学,他们可以加入一个特别的俱乐部。只要加入这个俱乐部,他们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包括特别招待(提前备好零食)。
b.选5位同学去教室外面(由班级老师预先选定心理素质好、在人前不太会尴尬的同学)。
c.告诉余下的同学怎样加入俱乐部:只需问一声“我可以加入吗”,同时做几个“秘密”动作(挠头、抓耳朵、咳嗽,顺序随意)。找3~4名志愿者练习三分钟,直到他们可以很自然地完成这些动作。
d.让出去的5位同学回到教室,让他们尝试加入俱乐部,方法是询问他们能否加入。在第一位同学询问完后,问全班同学:“他做对了吗?可以加入吗?”同学们看到他没有抓耳朵、挠头、咳嗽,会说:“不行,不能加入。”接着,请一名知道秘密的志愿者申请加入,让刚才出去的5位同学仔细观看。当这位同学成功加入并获得特别招待之后,问全班同学:“他做对了吗?”由于他完成了秘密动作,所以大家会说“做对了”。然后,让刚才5人中的另一位申请加入……如此这般,让知道和不知道秘密动作的同学轮流申请加入,奖励成功加入的同学。
e.问问5位同学,在他们发现秘密动作之前,心里是什么感觉。他们是否感到愤怒,看别人得奖有没有觉得不公平,自己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不是很尴尬,有没有觉得孤立无援,等等。然后一起讨论那些“朋友觉”很差的人在加入大家的圈子时会遇到哪些问题,他们不知道如何加入的心情与这些同学此时此刻的感受如出一辙。
f.最后,让所有同学都知道怎样加入这个虚构的俱乐部并得到奖励。盛赞那5位一开始没有得知秘密的同学,为他们的勇气鼓掌喝彩。
6.我们怎样提供帮助?
a.如果你看到有同学落单了,邀请他们一起聊天或游戏。邀请三次,如果他们确实不想一起玩或聊天,就不要勉强。
b.如果你看到有同学被人嘲笑了,上前制止嘲笑他的人。
c.如果你看到有同学很不开心,问问他是否需要帮助。
如果敏感性训练的内容是针对某一位学生,那么教同学具体怎样帮助这位学生。比如,如果这位学生不回答他们的问题,那么,教他们怎样引起她的注意,或者怎样换一种说法重新提问。
7.奖励友好行为。
如果我看到你表现出上面提到的任意友好行为,你将得到一个__________。当你得到__________个__________时,你将得到__________。
全体午餐/课间工作人员培训(范例)
在全校范围内推广针对友好行为的激励计划时,为了得到午餐工作人员的配合,我开展了这样的培训。培训也可以由校长或特教人员负责组织。一般来说,这样的培训需要半个工作日,可以趁工作人员空闲的时候进行。考虑到大部分食堂工作人员工作辛苦、工资不高,务必在培训前为他们向校长或其他学校管理者申请参训补贴。
理论基础
午餐/课间时间是学生一天中社会性程度最高而结构化程度最低的时间。对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他们暂时放下课业负担、放松休息的时间。但由于结构性的缺乏以及它的社交本质,这段时间也是社交冲突和行为问题的高发时段。因此,我们希望能实施这样一个计划,降低这段时间内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同时培养一种友好、关爱的课间氛围。
计划安排
A.全校学生在各自班级学习午餐和课间应有的三种“友好”和“负责任”的行为:
1.邀请落单的同学一起聊天或游戏。
2.声援被嘲笑的同学,制止嘲笑的同学或寻求老师的帮助。
3.主动帮助看起来不开心或受伤的同学。
B.我们要求所有教职员工在午餐和课间:
1.发现或教导学生表现这些“友好”行为。引导他们邀请落单的同学、声援被嘲笑的同学、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2.表扬表现出上述任意一种“友好”行为的学生。
3.给表现出上述任意一种“友好”行为的学生发放奖券或代币。
4.每天午餐和每个课间尽量表扬学生,至少发出两张奖券或代币。
C.学生将拿到的奖券或代币交给班级老师,班级老师对他们的友好行为进行表扬。奖券或代币将在班内累计并兑换相应的奖励。具体的奖励方法由各班班级老师决定。
教导和表扬友好行为(示范及角色扮演)
A.邀请落单的同学(共需三人:两人主演,一人坐在一旁)
1.注意到有人落单了。
2.教其他人邀请落单者一起玩。
3.想出让落单者与大家一起玩的游戏。
4.表扬并发放奖券。
B.声援被嘲笑或被奚落的同学(共需三人:嘲笑者、被嘲笑者和旁观者)
1.注意到有人被奚落了(哪怕是事后被告知)。
2.教导旁观者:“他需要你的帮助,你能支持他一下吗?”
3.帮助被嘲笑者:“别在意,你知道事实不是那样的。”
4.对嘲笑者说:“为你刚才说的话道歉,好吗?我不希望任何人嘲笑你,也不希望你嘲笑任何人。”
5.表扬声援者并发放奖券。
C.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
1.寻找这样的场景:有人对受伤的同学伸出援手,有人鼓励或称赞做某事遭遇困难的同学(比如“扔得好”或“你打得很好”)。
2.教导学生帮助有困难的人。
3.表扬帮助同学的人并发放奖券。
D.计划何时开始?
接到校长命令并拿到他/她给的特制代币或奖券就可以开始了。
通过体验练习,理解“看他人得奖”的激励效应
告诉所有员工,只要他们拿到三张奖券,就可以提前结束培训。再让他们彼此谈论这一周的情况或周末的计划。当大部分人进入聊天状态以后,随便找一个不说话的人,对他说:“我喜欢你这么安静,给你一张奖券。”继续给这样不说话的人发奖券,直到大部分人开始明白,不说话才可以拿到奖券。然后跟他们解释,看他人得奖往往可以有效地激发人们的良好行为。这也是我们希望午餐和课间奖励可以达到的效果——让孩子们看到别人因为积极行为得到了奖励,从而开始效仿这些行为。
怎样应对消极行为?
A.提前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预防消极行为的发生。
1.在两方吵起来之前,提醒他们彼此相让。
2.提醒他们别让任何人落单,遇到困难彼此鼓励。
B.关注那些表现出积极行为的孩子(比如声援弱者的旁观者)。
C.不要批评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要教他们怎样做可以做的事。
1.给那些为玩哪个游戏争执不下的学生提出让步建议。
2.教他们用语言(“我”字句)表达愤怒而不是打架:
当你__________的时候,
我感到 ,
因为 。
我希望你能 。
3.教他们输了怎么办:“就算你输了游戏,如果不生气,也还可以赢得朋友。”
D.当所有办法都不能解决问题时,把它交给__________(班级老师、校长)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