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烫”的致富路

第五章 “麻辣烫”的致富路

下面这位,刚开始只有一个不足十几平方米的麻辣烫小店,后来几年慢慢的是怎样在大上海开了好几家近几百平方米的“汤包”连锁店的呢?

首先,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笔下所有的人物故事都是真实的。故事或许由于记忆或时间的偏差稍有点误差,但人物是真实存在我的生活中,他们店铺是真实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身边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麻辣烫”的老板,王老板的故事。

一条长街,古老的长街,虽然它的不远处正在建造国际大都市的高楼大厦。但也掩盖不了这条老街它曾经的辉煌与繁华。

这是一条约长2公里窄的街道,街道是青石碎砖铺地,两旁是低矮的清明时代的建筑群,一座房屋连着一座房屋,一条条弄堂交叉着一条条弄堂。从一条窄窄的弄堂走进去,不时你会走进一座宽敞的大院,大院里上、下、左、右厢房无数间。这条街道的这些房子结构大多是用大木柱支撑着,圆圆的大木柱下面是圆石基,有的门院面的上面,雕刻着刚劲雄厚的大字。一些老房子的墙壁、墙角、有许多是用石头“雕凿”而成的美工图,镶嵌在房子的墙壁、墙角之上,构成了建筑的雄伟美观与霸气。

这些清明时代的建筑大多是木质构成,彰显出我们前辈的聪明与勤劳。

用古文字对这条老街的描述一点也不为过。“廊腰漫回,檐牙高琢,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在当时那条街的前后边,“覆压十里,盘盘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随着城市的拆迁、改造,也带来了这些老房子不知何时拆迁的不稳定性,有些本地人,扔下这些老房子,他们搬进了新开发的小区居住,于是这里的这些老房子租给了涌入而来的大量的外来人员居住。在这片古老的建筑群,在这条老街上可以想像的出是多么的繁荣与嘈杂。

当时这条街已沦为外来务工人的“贫民区”,这里还聚焦了大量的“美女”,好一点姑娘的在这条街租个店铺,里面有几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招揽客人,差一点的三四十岁左右的老鸨,她们站在路边,招揽来往人员。她们在路边和客人讲好价钱,三十元或五十元一次,然后把客人带到自己居住老房子里,一会儿完事。

就是在这条、这样的老街上,王老板也租了一间店铺,和朋友一起做“麻辣烫”小吃。

那时每天晚上我们11点下班后去那条街吃“麻辣烫”,因为去其它的地方消费不起。

每天晚上王老板小店门口摆放几张破桌子,但破桌子也坐满满的人。有的人选好菜后,煮好、吃好后,还要打包麻辣烫带回家。

每天晚上这条街上都有满满的人在消费,不仅他家“麻辣烫”生意是这样好,还有旁边用手推车卖炒面的、蛋炒饭的、烧烤的也是生意火爆,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嫖客,妓女,民工,夜班下班的客人们”。在这里漂流的人们,吃一碗“麻辣烫”喝两瓶啤酒,吃的、喝的不亦乐乎。

一年来,王老板他们生意一直很好。可惜不久,城市的拆迁,这些老旧的古建筑被拆的“七零八落”真是可惜。他的生意也颇受影响。

由于城市的一边拆迁一边建造、改建新的街道小区。他一二年下来做麻辣烫也积蓄了一些钱。

大概一年后,他已经搬离了这条“老街”,在相对的好一点的街道,租了一间大一点、干净点的店铺继续做麻辣烫。

他还是每天早晨,很早起来买菜,洗菜,打扫店铺等。

有一次我去吃麻辣烫见他身边多了一个女友,他说是他老家的女友,现在他和女友在一起开店做“麻辣烫”了。

我总感觉吃“麻辣烫”有瘾,听别人说“麻辣烫”里放了些少量的“罂粟”在里面,所以好吃,吃了还想吃。

他新开的店,离我上班的地方,稍许远了一些,所以我不经常去,后来也陆陆续续去吃了几次麻辣烫,又去了几次他店,慢慢的发现他很少在店里,后来又去了几次,发现他都没有在店里,我问了他女友,他女友说,现在他和以前在一起开店的一些朋友合伙开一个小饭店,他在那里经营,这里由我来经营,再说,这里我们又雇了两个人,忙的过来。

王老板和朋友开个饭店,我去过几次,简单的说是“做盒饭”、“卖盒饭”,在那个人来人往,人去人留的打工年代,每天中午、下午由于时间经济的原因,人们总是爱吃“盒饭”,因为既也经济也实惠,所以他们的生意很好。

后来,由于我到别处上班,离他们的麻辣烫小店远了,有时候下班我就在附近的小吃店随便吃了一些。

几年后,我路过一大型的“农工商”超市,见超市内部在拆除,没几天有一批人在那里“哐当,哐当”的在超市里在敲墙、砸砖。后几天看见他们进料装修,过一段时间,我看到了一间一间宽大亮丽雅观的“汤包小吃”店装修好,开张了。

这家新开业汤包店的特色主要是经营小吃,早上有“稀饭、馒头、小笼生煎”等,中午、下午、晚上主打食品是各种面食如“大排面”“三鲜面”等十几种面类。另外还有各种不同的“盖浇饭”。

我感觉人们在那里虽然花钱消费不多,但吃的实惠,而汤包店环境又宽敞,干净,幽雅。特别是星期六、星期日时,汤包店生意爆满,门庭若市。有时候去吃饭,还没有位置。

某一天,我去这家新开张的汤包店吃面,突然遇到了当年在老街做麻辣烫的王老板,他告诉我这家店是他的,这已是他在上海和朋友和开的第五家分店了,此时的他已今非昔比了。他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满身油腻,站麻辣汤锅前煮菜,加料的小老板,如今他身体发福,穿戴如绅士了。

一日,我与他交谈,希望他以后再开分店的时候,带我加入,留我股份。他也爽快的答应了,我之所以用很少的笔墨去写他,只想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与揣摩他一路走来的成功,希望我们能开阔自己的思维,在我看过许多致富理财方面的书籍中,我们认为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创业致富甚至人生的道路上,很重要,真的很重要。

以上的几个小故事涉及到我的好友名字或故事,当你看到过这些文字时,请原谅我的没有事先向你们沟,通就写下你们的精彩故事,因为我是对你们的尊敬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