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楼先生
第七章 楼先生
有这样一位企业家,看看我们媒体是怎样的对他的描述:
“他历经坎坷,跨越生死磨难,从赤贫当中崛起,他的产品直径不到八毫米,每一件也没有八毫钱的利润,但是却积累了上亿的财富,使他成为了行业当中的全球第一”。
那么他是谁呢?他就是“义乌ST吸管董事长楼先生”。
楼先生1965年出生于浙江义乌,1979年14岁的楼先生因贫穷辍学,远赴江西“鸡毛换糖”
1992年他又回到义乌市场,经营日用百货。
1994年创办ST日用品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吸管。
目前总资产超过15亿元,是全球最大的吸管企业,国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以上这些也是媒体对他的传奇经历做了总结的描述,在这里,或许我也再无需赘言,我们也能从媒体对他的这些,一路走过的成功足迹,窥得一二。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想表达的是他怎样吃苦耐劳,善良无畏的精神以及乐观豁达沉着稳定人生态度,是这些优秀的品格精神,铸就了他成功的基石。
为吃挨打
我们知道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几乎都处于贫困状态,而义乌地带更是由于人均耕地少,人们更是极度贫困,好些人连吃都吃不饱,当时楼先生家里由于兄弟姐妹多,他更是缺衣无食,他自己说过,他们家,长年吃的是在太阳下晾干的红薯刨的丝,他们把红薯刨的丝下锅烧饭,而锅里根本没有饭,就嚼红薯丝吃。
有一天,当他看到家里有点白米饭时,他在全村哭着、闹着、喊着要吃,结果被他的父亲打了一顿,因为那米是“生产队”补贴给他母亲“结扎”用的5斤米,这些米是给他母亲养身体用的。当然了,她母亲也没有舍得吃那“五斤米”,母亲把五斤米拿去卖了,买了些木料回来为造房子准备用。
为了有吃的,为了家里的生活,他初中二年级便主动辍学了。14的他跟着父亲远赴江西,做起挑货郎,他们手摇拨浪鼓,用土法熬制的糖球,再用糖球挨家挨户换鸡毛鸭毛,然后把这些鸡毛鸭毛运回浙江卖钱。俗称:“鸡毛换糖”
远赴江西第一天,十四、五岁的他就挑着一个八九十斤的担子,每天跑一百多里地,一边挑一边喊:“鸡毛,鸭毛,鹅毛,收啊……”那几年他用两只脚跑遍了整个江西鸡毛换糖。
回乡养鱼
19岁的那年,他在城里收鸭毛,鹅毛,他发现自己被城里人歧视,看不起,于是他毅然决定要改变自己,那一年,他回到了家乡。回到家乡时,他才七八十斤,又黑又瘦,就是这七八十斤的小个子,也是在那一年,他用他那几年走街串巷积攒下来的钱,在村里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那一年,村里所有的池塘,要村民投标承包,本来承包人是村里订好的,在投标的时候投多少钱,已“内订”好了。
就在全村开始投标时,令村里没想到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冷不丁的冒出个程咬金,这个程咬金就是我,半路杀出一匹黑马”,他当时一下子扔了两千块钱,把村里全部鱼塘的承包权拿到了手,承包了村里三十多亩地的养鱼溏。
他说,他这一辈子吃的苦最多的是,承包三十亩鱼塘的三年养鱼生活,他不仅养了三十多亩鱼溏,又租了十多亩地去种草,种鱼吃的草。
就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改革开放更是给沿海地带的制造业,带来了飞速的发展,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在义乌诞生了。义乌的发展,楼先生好像看到了更大的机遇,他决定在小商品市场里租个摊卖碗,这是他从养鱼到经商又一次华丽的转身。
在卖碗的期间内,有时他守着摊位,他老婆蹬着三轮车去送货,就这样他们慢慢的积累了一些财富,也买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店铺。
在当时他是用46000元买了一个摊位,由于他摊位地段好,他的生意也非常好,他卖什么商品,许多摊位的经营户都跟着他做,人家也跟着卖什么商品,楼先生认为这种同质化竞争背后潜伏着很大危机,他必须走出自己独特的路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聚焦于一根毫不起眼的吸管,就这样,他创办了吸管厂,他又一次的蜕变。
他又是怎样把这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吸管做到全球最大的吸管企业?国内行业标准制定者的呢?
漂亮的商标注册
当然了创业并非简单,期间,他凭自己一腔热血,不甘落后的决心,成就事业的雄心,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经典的是,创业初期,他的创办的“ST吸管”这个民族品牌。
原来他的厂是租两间民房,厂名叫“稠州塑胶吸管厂”,当时他发现市场上所有生产的吸管产品的包装都是一模一样,每一个袋子上都有两个小孩的头像,一个是小男孩,一个是小女孩,两个小孩都咬着一支吸管。他了解到这种包装在广州、番禺、南海几个地方,好几个吸管厂,每一个地方的包装都是一模一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厂名不一样,厂址不一样,电话不一样。
当年的义乌吸管也是从广州进货,拉到义乌来销售。并且当地人包括他做吸管,都没有跳出这个怪圈。也跟着做这种包装。他隐约感到这种模式的包装会有问题,他想到了商标这个概念,其实当时他也不太懂什么是商标。
1995年8月,他拿了一包有两个小孩的人头像的吸管,拿到工商局商广科去问一问,这个图像到底是不是商标呢?有没有人注册?我能不能注册?工商局的人回答他说,这肯定是商标,这个东西肯定别人注册过,你们那些人全是在仿冒。
他听了,当时很是吃惊,但他没有放弃,他让工商人员帮他查一下,到底有没有人注册过。
工商局的人说,这个简单,你给我三百块钱,我下午就给你查出来了,他听了毫不犹豫付了三百元。
没过多久,工商管理员,就打了他的手机,告诉他这个商标还没有人注册,如果你要注册,你自己过来注册,要带好2000块钱来注册。当他听了没有被人注册时,他听了很激动,他意识到了一个机遇,他意识到可以改变这个行业的机遇。
他当时一声不响,到家和老婆一商量,用什么名字给这种包装注册什么样的商标呢?他们一商量,本来他们就喜欢小孩,于是就叫“ST吸管吧”。
他们商量好后,他马上带上两千块钱,当天下午就注册成功了。就这样“ST”商标的注册,规范了义乌小商品贸易的浪潮,缺乏品牌意识吸管的商家,在他的又一次带动下越做越规范,逐渐主动或者被动的被“ST”收购或兼并。
写到这里,他后来的故事我想也无需再写了,他的企业后来是一直在盈利的。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创业成功,更是守业成功并且他的企业蒸蒸日上。这些年来,有过多少位曾经红极一时的企业家、富豪,由于他们成功后、富有后变的“不可一世、唯我独尊”,最后换来的是锒铛入狱、绯闻缠身。有的甚至破产举债。而楼先生一直以来都谦卑好学、洁身自好。他的微博时常更新。试问,他不成功谁成功,他不优秀谁优秀。
我总想用简单、简洁的笔墨来叙述他们的成功历程,然而我不又不想放弃他们能成功生活经历中的每一个重要的细节,我总是想用最真切、最真诚,最有启示性的事例语言来叙述他们的历程,来呈现给我们。(本章节引用上海第一财经《财富人生》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