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匠袁先生

第九章 石匠袁先生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功王,在我喜爱尊敬的传奇人物中,有好多我是仰慕他们的创业经历和创富故事。我更是喜爱和尊敬他们的善良、达济、博爱、谦虚的品格和胸怀。

还有许多人,许多传奇的创业致富故事,值的我们去学习与领悟,像李传福先生,侯建芳先生,刘强东先生,戴志康先生袁等等。虽然他们早已事业有成,按理论说现在可以归隐田园,激流勇退了。

但是他们今天依然活跃在我们的时代,依然能看到他们善良,做慈善事业雄伟的身影。

此时,我还想把袁先生传奇的财富人生呈现给读者朋友,希望我们共勉。

如果说梁先生是一位吃苦的铁匠,那么袁先生就是一位精巧的石匠。

和许多靠刻苦努力,善念无畏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成功企业家一样,袁先生的幼年也是一样贫穷,令他永不能忘的是他从小居住的“石屋”,那是建在半山腰的“小石屋”。因为当时浙江温岭的石头资源丰富,没有其它资源造房子,人们只能用石头建造房屋。

他家的那个石房子不是用石头堆砌。而是把薄的石头像木板那样组成夹板,夹在一起,搭在一起,凑在一起,建起的一个石子。

这样的石房子在每逢刮风下雨的时候,房子摇晃的非常厉害,袁先生曾经风趣的说:“刮风下雨的时候,有风吹进来,房屋四面进风,就像吹笛子。他当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天花板不敢睡觉。

他八九岁的时候,每天下午放学回来要挑水、割草养猪、还要在这石屋里烧饭,做饭给家里人吃。

13岁的时候,袁先生跟着他姐夫去山西学学做木工,由于他年纪太小,干不动活,又在想家的时候总是哭,后来家里人知道了,同情他,又让他再回学校去读书。

到了16岁的时候,他不上学了,为了有口饭吃,他跟随亲戚去上海“打石头”。

16岁那年,他离开“石屋”,坐了十五六个小时的车,来到了大上海,多年后他说,他到了上海一下车,瞬间,他被眼前的车流惊呆了,不敢走路,在原地足足站了5分钟,才敢走路。

刚到上海时,袁先生在工地上做勤杂工、小工,他主要的工作是打石头,我们老家叫“攒石头”,或“凿石头”。由于当时普遍工地上没有打石头的机器,处理石的凹凸不平处,只能用手工打石头,是用锤子打在一个后面是平的,前面有尖的铁棒上,铁棒一端的尖处打在凹凸的石头上,再把石头“打”平。

第一年到上海,袁先生为了能多赚几块钱,他春节没回老家,他和另一个朋友留在工地看工地。

那一年,他们在“除夕”夜很早就睡了,是为了年初一能够很早起来干活。

年初一,他们很早起来在上海青浦淀山湖旁边两三米处的地方“打”一堆石头。多年后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是说:“那时天刮着小雨,又零星的飘着雪花,当时许多游客看到这我们两个小朋友在年初一打石头,不停的称赞我们很能干”。

由于袁先生个子小,力气小,一块石头经常要搬来搬去的“凿”。干了两年的石匠,经常会有石头砸在脚上,还有两次把脚砸成了骨折。还有打石头的时候,由于一手握着铁棒,一手用锤子敲砸在铁棒的后一端,铁榔头有时会砸在手上,经常砸的手肿脚痛。

由于劳累,他又感到自己在这一行业,不适合他干,也干不出什么成绩来。

此时,一颗少年人的雄心、野心,在激励着他。他想到了去别的工地做分包的石料,接些小活来做。

每逢下雨天,他利用下雨天工地不能干活的时间,他用每个月生活费30元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十几元钱,买了当时上海一些流行的烟,像“良友、希尔顿”牌的香烟。

他小小的年纪头脑也灵活,他说,他买这些烟的目的是给建筑工地上的一些保安门卫师傅用的。这样保安、门卫师傅才能让他进入工地,进入高楼大厦的办公室,才能有机会和工程队队长或项目经理见面、交谈。

当时他主要想这样做,他想到,自己能打石头,工地有些造好的毛坯房,由于施工时,残留下一些多余的混凝土,需要打掉整理,还有些毛坯房还需要开槽,还可以带一些人到工地帮工地扫地、干零活等接这些小活来干。

就这样,他利用下雨天,早晨五六点起床,从上海朱家角坐车,坐五六个小时才能到红虹桥开发区、仙霞地区,当时这些地方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也刚刚开始建造高楼大厦,他跑到这些正在开发建筑工地上去寻找机会。

他连续跑了大概六到八个月,七八个月后,他锁定了一家南通的建筑公司,由于袁先生经常下雨天去这家公司,这家公司觉得这个“小朋友”很有志气、很有毅力、更肯吃的苦。

有一天,袁先生又跑到了这家公司,正巧那天这家公司的老板也在,这个老板早就听说这个“小朋友”很有志气,很能吃苦,于是这个老板就对公司里的管理人员说,看这个“小朋友”还蛮可怜的,也蛮能干的,以后我们的活就给他干吧。

也就是这样,袁先生有了一次做分包小活的机会。

当然多年后,感恩的他,也和当年给他机会的那位老板,成为生意上的伙伴,人生中的知己,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也成就了后来袁先生乐于助人,回馈社会的高尚品格,优秀习惯!

虽然当时袁先生分包了一些小活干,但是没有人愿意跟他干活,因为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穷怕了,由于当时袁先生身无分文,家里也一无所有,工人们想到,万一给他干完活拿不到钱怎么办?

没有工人给他干活,袁先生就先找来亲戚朋友帮忙,当时亲戚朋友看他这么有勇气,想作为,非常信任他,也非常支持,他帮他干活,慢慢的慢慢的就这样袁先生一个工地,两个工地,三个工地,五个工地的做了下来了。

袁先生当时赚了些小钱后,当时袁先生的思想、视野、事业心更开阔了,他更想成就更大的事业。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利用赚来的钱去发展更多更大的业务,为了接更多的活,他广交朋友,只要有人给他介绍生意,他就请人家吃饭,还经常请一帮工地上的老乡吃饭。以至于前两年内根本没有赚到什么钱,还甚至于亏本,因为他一年下来赚一二十万元,工资就要发掉十七八万,钱根本不够用的,当时袁先生只好从那里借五千、这里借一万,有时候还去他家乡借一点高利贷,就这样,袁先生维持了两年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他人脉的广络,又加上他自己自身的、勤劳吃苦,努力向上,心诚交友,谦虚的为人,他的业务越来越广,接的活也越来越多。当然了,也慢慢的积累了财富。

18岁的时候,他已经带领了几个人,干起了建材零售,做起了小老板接一些小活干。

1992年,上海的建筑业如火如荼、蓬勃发展。市场对石料的需求也是供不应求。

袁先生发现由于石材矿山资源丰富,石材装饰建筑经久耐用,而且适应面广,装饰效果好,建筑项目对石材的装饰需求很旺很大,凭着自己是石匠,他很清楚国内石材质量良莠不齐,进口石材又难免过高,市场缺乏能提供稳定而又高质量比价适中的石材石料,这对日益增长的建材市场来说几乎是个空白,他觉得把主业放在石材的生产加工上。

1995年,袁先生在上海松江成立了一个小型石材加工厂,开始一个以石材加工、设计、装饰、养护一条龙的石材加工企业。

1996年成立金博(上海)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到2007年他企业已经有员工数千名,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

2010年公司是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参建商、中国馆大台阶捐赠商。

到2014的他已成为销售额已达到十亿元的民营企业总裁了。

袁先生在上海立足,扎根,企业有所成就时,他实现了他小时候的一个小目标,小愿望,他终于看到了上海牛仔裤,穿上了牛仔裤,这件小事还源于他小时候的愿望。

在他小时候,他听同村的小伙伴们说,温州上海那两个地方,有正宗的牛仔裤,牛仔裤可以站在地上,倒不掉,他当时听了心里就有了一个想法,有一天他长大了,自己能赚钱,到外面打工,买一条能站着的牛仔裤,这是他小小年纪的最初目标。

还有一个目标与心愿就是,袁先生现在感觉他的企业做大了,他说现在自己要特别善于学习和思考,他说现在要对自己负责,要对企业负责,要对自己的员工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他觉得要学习新知识,适用新时代,保持有新活力。

在2007年的时候,他已经拿到了长江商学院EMBA的一个学位。

当上海第一财经《财富人生》的主持人问他:“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能够选择的话,你会希望让什么重现”?

袁先生说:“重新读小学一年级,重新读书,在小学的快乐”。

后来他深情对当年第一次帮助过他的老板说,如果当年没有你给我的一个机会,我今天可能还在工地上或在老家种田,人生第一次得到别人帮助,是改变了我的重要人生道路。

(本章节引用上海第一财经《财富人生》访谈录及极少部分百度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