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张先生

第十章 我的朋友:张先生

张先生,是我的忘年交朋友。本来我不愿意把他的故事写在这里的。因为他与我们不是同时代的人。但他身上有着一种不怕吃苦的干劲,又有着憨厚好学的上进心。特别是他童年、少年所处的时代,给予他的是极度的贫穷与困苦。但是他,靠着自己的好学与上进心,才有了后来一点点的成绩,后来他在建筑业上一干就是35年,他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我写出他的故事,是想让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去抱怨生活。想告诉现在年轻人的是,无论我们身处在任何逆境,都不要放弃理想、信念,因为这是一个最好的创业时代。

概况

九十年代初,工程公司决定由副总经理张先生出任上海金城模板厂厂长。任命后,张先生一个人来到未来模板厂的生产车间,这是已处于歇业停产的原“高南五金厂”的一个“辅助车间”,他心中盘算着未来该如何组织力量,投入生产,赢得市场。

当张先生站在停产的车间里,他心里突然燃起一团创业的激情,开创拼搏的烈火。他也感到肩上的重担有多重,从那时起,张先生经风雨、历磨难、拓市场、下车间、组会议、领员工等,在滚滚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终于闯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属于金城模板厂的道路。我们看看下面的这些销售业绩,就可以知道他是怎样把一个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做的那么强大的!

上海金城模板厂业务遍布全国各地。

南:海口世纪大桥昆明机场,广州广东中铁20局三个制梁场全部模板等;

北:黑龙江太阳岛延安洛川大桥、西安巴桥、石家庄、诸城等;

东:东海大桥,崇明长江大桥,上海东方明珠、金茂大厦、杨浦大桥、内环高架、莘庄立交桥全部等。

西:酒泉、西宁、青海、兰州、石家庄等。

中:江西外环高架桥、九江—南昌高铁项目等。

超千万的中标项目

1、中铁21局,福州—厦门高速铁路;

2、中铁24局,九江—南昌高铁南昌市绕城高架。

3、中铁20局,沪昆高铁过长沙、醴陵段。石家庄现浇大箱梁;

4、上海辛庄立交桥全部,虹桥机场二期全部,东海大桥四个标段;

5、中铁24局,蒙西铁路。

6、秦山核电站,球体模板内外模

7、上海东方体育中心,跳水池跳台全部模板。

过去

在一个闪电雷鸣、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呼的风肆虐地吹打着张先生的小屋,小屋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解放战争留下的一处民房,屋顶被炸弹炸了个大洞,房屋千疮百孔。解放后张先生的父亲捡些砖头、瓦片和石灰等废旧材料简修小屋,但也挡不住此时的风雨入侵。下雨时,用一些盆具接漏下的雨水。当时真是苦不堪言啊!

就是在这里,张先生一直居住到了结婚。

结婚后,他和他哥哥兄弟俩还是住那间小屋,中间用木板隔开。那一年,生产队每家每户安装电灯的时候,他们小屋只装一盏灯,为了让隔开的两间小屋都能有亮光,他们只好在隔板中间开个洞,使内外两间房屋都能照亮……

时光

上世纪1945年,张先生出生在上海浦东农村张家巷。在他父亲在57岁、母亲在40岁时生下了张先生。

平日里,他父母亲在生产队干活劳动,他就在田地里挖野菜充饥。在他十岁多点那年,1958年那时,他家属于大队里的“特困苦”。当时,生产队为了照顾“他家特困户”,特安排张先生的父亲到生产队里养猪、放羊。母亲在农田干体力活挣工分。一年下来,挣的工分还不够还所借生产队的债,工分还透支生产队。当他看到父母的辛劳,他小小年纪的心里就萌生了“长大以后要报恩父母,不畏艰难险阻,开创激荡人生”的念头。

后来他做到了,当他17岁在工地上做小工、泥工、拎泥桶、搬砖瓦时,每个月把节省下来的所有积蓄都给母亲,在他母亲去世后,他为他母亲她“擦洗”身体、“穿衣”,村里人都称他为“孝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他上小学放学后,他回家总是先帮父亲在牛棚切稻草、拌稻草喂牛。然后再去割草喂羊、养兔。做完这些,还要匆匆忙忙捡些树上落下的树枝,回到家里放在土灶中烧火做饭,这是每天必须做的事情。

星期六、星期天他跟随他父亲去镇上捡一些煤炭、砖头、瓦片和石灰等一些碎石物,回来修建房屋。他告诉我说,他和他父亲把这些碎石物放在独轮车上,父亲在后面推车,他则用绳子在前面拉车,好让父亲推车省力些,一种父子感情难以言喻啊!他经常说道:“现在我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深深地触动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思念,不禁泪流”。

1962年,他父亲去世,从此以后,他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

立志

父亲去世后,他家在生产队少了一份劳动力。他家每年欠生产队的债务、粮食等,大队领导看在眼里,又不能不给他家粮食,大队决定安排张先生外出做小工。

从此,他开始走上了与建筑打交道的道路,一干就是35年。

那个时代的工地上很少有机械操作。他每天就是为木工、泥工师傅拎泥桶、扛砖、搬砖,干这些体力活。

每天早晨上工,母亲关心着鸡叫几次,再叫醒他去工地干活。一般鸡叫一遍为夜间十二点左右,在第四次鸡叫的时候,大概是四五点左右,母亲叫醒他去工地干活,他起来后,喝点母亲烧好的薄粥,然后走六、七里路去工地。就这样,母亲听鸡叫、熬薄粥,日复一日,叫了他三年。他说,每每现在想起当年的情景,他都心酸泪流。

张先生在工地上,每天默默无闻地为老师傅们打下手,拎泥桶。一天很少说半句话,一群老师傅们经常说他是个“小傻瓜”。

在那最艰苦的三年里,他平时默默干活,心里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木工、泥工手艺,要成为建筑行业里的“师傅”,让母亲为我高兴。这个志向与决心,在张幼小的年纪里已经深深地扎下了根。

成长

在工地空闲休息的时间,张先生从不休息,他铆足干劲自学砌墙、粉墙工作,慢慢地这些活他就熟练了,还有老师傅们休息时,张先生帮老师傅们干他们做不完的活,当时老师傅们都夸他干得还不错。多数老师傅们渐渐地喜欢上了他。

有时候老师傅们忙不过来的时候,老师傅们让张先生顶替他们做技术活。工地上有个老师傅,他有辆自行车,看见张先生每天步行六七里路上下班,很是心疼他,每天下班后就用自行车带他回家。

天道酬勤,上天总是眷顾孝顺、有准备的人。老师傅们看到张先生这几年的勤快、肯吃苦、肯钻研、少说话的优秀品格,老师傅们把张先生带进了建筑公司。

进入了建筑公司后,从此,张先生的命运就此改变!

当张先生进入了建筑公司后,建筑公司毕竟是一个正规单位,他的工作就有了保证。每个月经济有点小收入,每个月发的“预支生活费”他都带回家给母亲。他说,当时他外出干活时,一出去大概半个月时间才能回家,晚上就睡在铺着稻草、树叶的地上,白天他在工地上埋头苦干,无所想。心中只想念自己的母亲在家可好。

手艺

十年后,他从一名小工历练成一名负责大工程的主管,管理几个工人的工作、生活以及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等。我想,如果是现在这个年代,还会有哪个年轻人会在工地上一干就是十年啊?

在他32岁壮年力盛的时候,接到了领导的一个任务。先是要拆除一幢大楼的旧车间,再建一个几十米高的新车间,这个任务,是要建一个二十几米高,几千平方的多层混凝土机构车间,接到这个任务后,张先生知道“整体现浇混凝土结构铸造车间”是当时建筑业,工艺程序最为复杂的工序。是工人们感到最为头痛的工作,因为还要有大量的木工工作。

接下来,张先生首先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在组织好工人,找到两个国企下放的懂技术的老师傅帮忙。那时候,工程设备落后,全凭他们人力、手力一点点攻坚克难。搅拌机和高空吊装都安装在马路旁边,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将马路一半占领,严重影响了当时的交通车辆及行人安全。当时,有好多市民驻足停下来看他们干活。

就这样的勤劳和付出张先生又在建筑公司工作的17年,人生又有几个17年!

上阵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地春雷一声,中国仿佛在悄悄的发生变化。

1990年初,原上海“高南五金厂”已停产歇业,高南乡领导经过市场调查和多方比较、辩证,他们决定和兰州木材加工总厂联营生产钢框胶合模板,设想代替第二代组合模板,由对方担任董事长,由张先生担任厂长。

他清楚的记得,当他一个人走进这个停产歇业的原“厂”时,看到厂内没有了机器的轰鸣,没有了工人忙碌的生产,只有一些陈旧的机器摆在那里,仿佛在等待着他……

第一次联营,他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双方都缺少经验,由董事长开发新产品“钢框胶合板模板”,张先生主持厂内日常工作,当时的“胶合板”是面板用螺丝固定,“胶合板”又是木制品,经不起建筑钢筋、水泥的碰撞,不能被建筑业所接受,业务一直处于萧条状态,经过两年半的经营,最终与兰州木材加工总厂“分手”,联营以失败告终。

“九二”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中国改革开放带来了活力,中国改革开放正式拉开了序幕。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三个开发公司成立,浦东开发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端倪。张先生和我聊天时说:“那时,当他骑着一辆自行车一路走过去,看到的是旧房的拆除,新大楼的建造,身边的“保税区”也大兴工程,一幢幢大楼、一座座厂房、一栋栋大厦在规划施工,外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上海,他看到了这些,他当时心情十分激动,热血沸腾。他几个晚上都在思索、思考着我们要和时代一起前进,不能辜负时代给予自己的时机”。也就是在那一年,1993年,乡领导决定只留下张先生一个人留守在这个与“兰州木材加工总厂”联营的金城模板厂。

当周围的人都不看好这个工厂企业时,只有张先生仿佛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曙光,一定会照耀在建筑业上。

于是张先生马不停蹄,立即向上级反映,现在厂内急需要改革创新,大胆尝试。小平不是说了吗?“要大胆的改,大胆的试”。

1993年中期,在乡工业公司的组建下,和“上海市政一公司”联营,成立“上海金城模板实业公司”,由张先生一人出任厂长。

从此,模板从上海起步,走向全国及我国世界各地。

“东方明珠”的建造是当时上海改革开放向世界宣布中国的实力与改革开放的决心,当时张先生接到通知,能为“东方明珠”设计和安装模板时,他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于是他马不停蹄的赶紧和厂里的技术人员认认真真、一丝不敢怠慢的为“东方明珠”模板的设计与构造进行反复的调试、论证、揣摩设计等,最后他们终于成功地安装、完成“东方明珠”各种难度的模板技术。

紧接着他们又为“金茂大厦”、“外环隧道工程”、“杨浦大桥”、长江大桥、秦山核电站(圆形球体模板)、蒙西铁路、昆明机场等等工程设计、安装模版……

与中铁二十局、中铁二十一局、中铁二十四局长期合作,与“隧道公司”、“浙江腾达集团”长期合作,与国家交通部、铁道部合作。

在2000年,张先生毅然决定将“上海金城模板实业公司”改成股份制企业。

从此,他们的模板业务、进度、质量等又更上一层楼。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张先生在建筑业上就做一件事——建筑业,他一做就是一辈子。

(本章节来源于张先生口述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