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之历史概观

第五章 唯识学之历史概观

唯识学派在佛学上占着重要的地位,成为最大的学派,是有其历史的背景的。所谓唯识学史,近年梅撷云居士,尝辑唯识学史传(其书名已忘);墨禅法师曾译日人结城令闻之《唯识思想史》,未见出版,不知稿失何处,真是可惜的事;抗战期中印顺法师作《唯识学探源》。这几种书,都是专论唯识学史的。此外太虚大师之《整理僧伽制度论》、《佛教各宗派源流》,及黄忏华居士之《佛教各宗大意》、《中国佛教史》,吕激先生之《印度佛史》,武昌佛学院出版之《各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中华佛教史》等书中,都有讲到唯识学史,可以作为研究这一学派历史的参考书。现在只能大概的叙述。

第一节 唯识学之发源

(公元前四三一年至三五○年)

约佛陀时代之经教说:一切佛学思想皆发源于释迦牟尼佛悟道后,虽然佛陀的思想是以固有的吠陀和各派哲学宗教的思想为背景的,可是乔达摩佛陀,对于当时思潮是有他的特见的——有他自己的悟境的。唯识学的思想理论的成立,虽然是受了印度六派哲学,特别是吠檀多派的思想的影响,而实在还是本源于乔达摩佛陀的阿含经教的。我们可以说《成唯识论》里,批判小乘部派思想的地方,只是扫除偏固地执着,而显示解释阿含经中佛陀本意的。这如唯识的《百法论》、《五蕴论》、《大乘集论》、《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摄抉择分》后二卷,与《摄异门分》及《摄事分》等二十卷,大都是解释《杂阿含》等经意的。所以说唯识学发源于原始的根本的佛教。根本佛教的时代,是从佛陀证正觉(公元前四三一年)起,直至第一代诸弟子末年(约公元前三五○年)止。

一、佛经:包括佛灭度后的第一次所结集的佛经,即四阿含经,如《杂阿含经》所说的法相。

(一)五蕴诵:五蕴就是色(物质)、受、想、行(心所)、识(心王),这是法相唯识所根据的基本思想。唯识学中有《五蕴论》、《百法论》、《集论》等释发挥之。

(二)缘起诵:四阿含经中所说的十二因缘诸经,唯识据此有《最胜缘起法门经》,而建立阿赖耶识缘起。《成唯识论》八卷中,广明惑业苦之十二有支之缘起道理,就是抉择这阿含义的。

(三)四谛诵:四谛也是唯识思想的根据。唯识说的异熟果,即是苦谛;烦恼及业,即是集谛;修五重唯识观,转八识成四智,即是道谛;证得二转依果,为灭谛。所以唯识学也不离四谛的道理。《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及《集论》等中广明四谛。《成唯识论》第九卷中,明通达位的见道现观,其相见道所观之安立谛十六心,就是观此四谛的。

(四)处界诵:十二处、十八界等义,如《五蕴论》、《大乘集论》等,广为解释。所以这也是唯识中的法相。故唯识思想都是根据佛陀时代之阿含经的;又一切佛经都偏重在说因果。唯识学中说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发挥因果之理最详。如有颂云:“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这是明阿赖耶缘起的因果道理。

二、弟子论:是指北方所传有部的《六足》、《发智》等论,因为这些论典据有部传说,是佛陀的第一代弟子,或第二代弟子所造的,这些都是解释阿含经的,所以它发挥理论与佛陀的思想相去不远。其中较早的《六足论》是经典式的体裁;迟一点的《发智论》、《大毘婆沙论》等,内容与组织都很有系统,这些都是唯识学思想的根据。佛学在后来部派分裂时代,北方所传的“法有我无”的思想极为发达,这与唯识所明依他有的思想是同一宗的。

第二节 唯识学之萌芽

(公元前三五一年至一○○年)

约部派佛教时代说:即佛灭二百年后的佛教学派。这时比丘弟子竞相分宗立派,依南方的《辨宗义论》,北方的《异部宗轮论》、《文殊问经》等所说,部派有十八部之多。现在把十八派中与唯识有关系的方面来说一说。

一、南传上座部:现今缅甸、锡兰、暹罗等国所传之佛教,他们自称为纯粹的佛教——正统的佛教。此派论藏含有唯识思想者,如《法聚论》所明的心、色二法,其实偏说心与心法;又说九心轮义,九心轮义是佛学上的知识论,知识产生的过程论;一有分心,即平静无念的心;二能引发心,就是平静的心,忽然遇了境界的率尔堕心;三见心,就是五官直觉;四等寻求心,就是继续去追求那个对象;五等贯彻心,就是再三去求了解;六安立心,了知了那个对象后,而能给他安立名称;七势用心,是考察是不是真善美,生起爱与非爱的心念;八反缘心,得到了深的印象,或能记忆回忆;九有分心,仍然堕入平静的有分心位。这在大乘唯识说,心识生起过程,只有率尔、寻求、分别、染净、等流等五个程序,是详密多了。吾人认识外物,都是从最初动念,至认识止,都要经过九心轮。这有分心在《成唯识论》中,即是阿赖耶识。

二、大众部:此部初与上座部对立,不是正统派。这派的思想,说每个众生,都有根本识,也即是阿赖耶。

三、说一切有部:原是从上座部分出的,在西北印度与中央亚细亚地带,在迦腻色迦王时代,曾盛行了四、五百年,此部对唯识思想影响很大,唯识采取了有部一切法相组织,如前已说。如果没有有部的教理和思想,我想,也不会有唯识学产生。

四、经量部:据近代学者的考证,说《成实论》是属于经部的一论,这派思想与唯识学也有很大的关系。略说几点:一熏习说:他说色心互熏习,习是习气,即习惯性,也即是种子。此习惯性是慢慢熏成的。中国人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一种熏习的意思。此与唯识根本识与转识熏习义有关;二种子说:善法有善法的种子,恶法有恶法的种子,色法、心法各有种子。此种子经部说:是色心互相熏成的,但唯识虽不说色心互相熏习,然实际上是不能离了色法的。唯识取熏习说与种子说,则所受的影响就很深了;三、经部说有细意识和粗意识,细意识即阿赖耶识。

以上这四部的教典,世亲在少年时都有研究,故其学说不能离了这些部派的思想。

第三节 唯识学之长成期

(公元后一世纪至三世纪)

一、大乘经的时代:大乘佛教起于佛灭后第五百年顷,即公元一世纪前后,这有两个时期:(一)大乘经的发现;(二)大乘论的创造。以经为主的时代,那些经就是唯识学所依据的大乘六经:一《华严经》、二《解深密经》、三《楞伽经》、四《如来出现功德经》、五《密严经》、六《大乘阿毘达摩经》。其中第四、第六两部并未译成汉文。以上六经,《华严经》尚有残缺梵本存在,《楞伽经》有梵本流行。此六种经的主要思想,在说明一切唯识的道理,都说到第八阿赖耶识,依此六经建立阿赖耶缘起论,说一切法都由阿赖耶种子而变现,及大乘行论。这是唯识的重要思想。

二、大乘论的时代:这就是弥勒、无著的时代。弥勒是何时人,历史上没有考定,一般的信仰是当来成佛的弥勒菩萨,有说他是无著之师。弥勒著的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论颂》、《分别瑜伽论》、《辨法法性论》、《辩中边论颂》。这些论是唯识学的根本论,世称瑜伽弥勒学系,应以弥勒为盟主。无著生于北印度犍驮罗国,约为公元三一○年至三九○年时人,先从有部出家,修小乘教观,后学大乘,修大乘观行,造诸大乘论,说阿赖耶缘起;并入定上兜率天请问弥勒唯识教理,弥勒为之说《瑜伽师地论》。为一切所知境界依止的第八阿赖耶识与第七染污意,无著在《摄大乘论》中,已善安立。无著著有《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毘达摩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金刚般若经论》等。《显扬圣教论》可说是《瑜伽师地论》的略本;《摄大乘论》是建立唯识的核心;《集论》是建立法相的根本,这些论都是世亲以前的著述。世亲就是依据了这些经论,才写成他那不朽之作——《唯识二十论》与《唯识三十论》。所以这一个大乘时代,是唯识学成长的时代。

第四节 唯识学之建立与宏传

(公元三二○至四○○年)

建立唯识学是世亲菩萨,到这时期唯识学的思想与组织系统才算完成。世亲是无著的亲兄弟,是公元三百二十年到四百年时的人。慧恺《俱舍·序》云:佛灭后千一百年天亲出世;窥基云九百年中,较为切实。他也是先于有部出家,修学小乘的佛教,后来研究大乘法相唯识学,造《唯识二十论》。《二十论》是批评外道和小乘的心外有境的思想;并解释唯识上的许多困难问题。《三十论》唯识学思想系统的真正建立,虽说是一百二十句的短文,可是以唯识相性位建立境行果的严密组织,真是“理韬渊海,泛浮境于荣河,义郁烟飙,丽虹章于玄圃。言含万象,字包千训,妙旨天逸,邃彩星华,幽绪未宣,冥神绝境,孤明歛暎,秘思潜律”了。二论合为五十颂,文句虽不多,而其思想却非常丰富。唯识学所依据的经和论的一切思想,都集在其中了。

唯识学理世亲完成之后,当时的名流学者,无不钻究著述,成了一种新学说(四世纪至七世纪)。四世纪以后此学在印度,不但在佛学方面成一种有力的学派,就是在印度哲学方面,也是很有地位的。这时龙树的中观学派仍然盛行,故唯识学派与中观成了对立的形势,是佛教的两大堡垒,和两大火炬。唯识学派后来称为瑜伽派,因为唯识学者都修瑜伽行的原故。瑜伽梵语,译曰相应。故中观派的学者,如提婆等,都称此派曰相应派,修学唯识的人曰瑜伽师。世亲以后有许多学者研究《三十论》,真是风靡一时。现在略为述说:

一、陈那,生于南印度,约为公元四○○年至四八○年人,是世亲的弟子,他除研究唯识外,特别注重因明,造《集量论》、《因明正理门论》、《观所缘缘论》、《掌中论》等。在《观所缘缘论》里,他成立根尘唯识义。在《集量论》中,立心体三分义。不过他的成功是在因明上的改革,他的代表作是《集量论》,不但在佛教有无上的价值,就是在印度哲学上,也有不可磨灭的成就。和陈那同时而且是一个同学就是:

二、德慧,梵云娄孥末底(公元四二○—五○○年),也是世亲的弟子。窥基云:“业冠前英,道光时彦,芳声流于四主,雅韵脓于五天,圣得神奇,未易详举。”后有无性(公元四五○—五三○年),他曾造《摄大乘论释》,主张有本性住种与习所成种性,即种子的本有与新熏合一论。护法的论说,当然根据他的思想。

三、安慧,梵云悉耻罗末底,也是南印度罗罗国人(公元四七○—五五○年),约与护法同时,也是德慧的弟子,即世亲的再传弟子,曾作《俱舍论释》、《五蕴论释》,作《唯识三十论释》,又作《大乘庄严经》、及《中边分别论》世亲释广疏,二论不传中国。又作《大乘阿毘达摩杂集论》、《大宝积经论》、《大乘中观释论》等。《唯识述记》云:“妙解因明,善穷内论。扇徽猷于小运,飞兰蕙于大乘。神彩至高,固难提议。”安慧之思想与护法异,此可于《成唯识论》及《述记》中见之。

四、护法,梵云达摩波罗。造《成唯识论》,释《唯识三十论》,是唯识学派中心学者。南印度达罗毘荼国建至城人(公元五三○—五六○年),为帝王子,极其聪明,“学乃渊于海濬,解又朗于曦明,内教穷于大小,声论光于真俗”。成名很早,曾为印度那烂陀寺的住持,这寺院后来称为佛教大学。在二十九岁时他退居在佛陀成道的菩提场附近,三十岁(《述记》云:三十二)时,死在大菩提寺,真是不幸短命死矣!据德国学者的考据,他也许就是曾在锡兰作小乘三藏著述的护法。他对于唯识学理,阐发极为精详。他以道理世俗谛的立场宣说唯识“真有俗空”,这恰与中观派的“真空俗有”的思想相对立。不过,他在《大乘广百论释》中所说的,与清辨在《掌珍论》中所说的关于二谛的见解,大体是相同的。护法在唯识正统派的学理上贡献最大。他的弟子是戒贤,玄奘是他的再传弟子

五、难陀(约公元四五○—五三○年),与胜军论师,他们在唯识学派中,算是又一学系。

六、净月,梵云戊陀战达罗,和安慧、护法同时代。造《胜义七十释》及《集论释》。

七、亲胜,梵云畔徒室利,“世亲同时人也”。

八、火辨,梵云质呾罗婆孥,亦世亲同时人。是一位居家隐士。《述记》云:“尤善文词,深闲著述,形隐俗,而道高真侣。”

九、胜友,梵云毘世沙密多罗。

十、最胜子,梵云辰那弗多罗。

十一、智月,梵云若那战达罗。

这后三人皆是护法的弟子,大都生于公元五六一年至六三四年间。各造《三十论》注释,他们的思想,在《唯识述记》等书中,很少见到有独到之处,大概只能传其师说而已。唯识学在十一论师时代,可说发达到最盛的时代了。

依据历史和《慈恩传》、《高僧传》等,玄奘之唯识学是亲承戒贤的传承。稍后于玄奘的有法称论师,他是后起之秀,他的代表作,是关于因明的《集量论释》,他是后期大乘佛学的重镇。在义净时代,研究唯识的尚有些学者,大约在公元六五○年至七五○年的一百年中,这可以说是末期印度佛教。有寂天作《菩提行经》、《大乘集菩萨学论》、《大乘宝要义论》。此外他还有一部最有名的著作曰《摄真实义论》,中国无译本。这可以说是在印度佛教回光反照,灭亡时期的作品了。

第五节 中国之唯识学派

一、玄奘系:玄奘传唯识学于中国,成立唯识宗,因此作了唯识之初祖。译《唯识三十论注释》时,本拟十论别译,后依窥基之请,遂揉十家以成一论,独传窥基。基依师口授作《述记》六十卷,阐扬奥义,嘉惠士林,贡献殊大。基师同时有慧观、立范、义寂、普光及西明寺圆测,均传斯学,称唐时六家。此外有神昉新罗人(朝鲜)著有《唯识集要》,嘉尚著有《瑜伽佛地唯识义趣经》,均已失传。圆测亦新罗人,智辩无碍,与窥基对立,窥基秘承玄奘之学。圆测门外旁听,造《唯识疏》和《深密经疏》,此疏唐时曾译成西藏文。

慈恩(窥基)弟子有慧沼、义忠。沼有弟子智周。慧沼造《唯识了义灯》,智周造《唯识演秘》,西明有胜庄、道证、太贤等师资相承不绝。这是唯识最发达的时期。慈恩西明以后,义净三藏尝译《唯识宝生论》。

二、摄论系:唯识学的经论,远在唐以前有翻译了,玄奘未出国前也有研究。唐以前传唯识者,当推真谛。真谛译《摄大乘论》、《识转论》、《显识论》、《决定藏论》、《大乘起信论》等,当时研究并讲解《摄论》的人很多,也成了一时学风。故史传有摄论宗之一学别,同时在《摄论》盛行之时,又有地论学派。然地论、摄论二宗,虽俱为法相唯识之学,然南方真谛,实得无著、世亲之真传,故陈隋之际,北方地论学者,多转而治《摄论》。真谛成为世亲之嫡传,专以宏其学为志

三、地论系:以华严《十地经论》为主。此论为世亲所造,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及佛陀扇多,于洛阳译出,其研究渐盛。此论说十地菩萨之行地境界,以阿赖耶识为如来藏缘起,明自性清净心义。研究《地论》者,因勒那摩提与菩提流支弟子各界传承,遂有南道、北道二派。南道以慧光、法上等为开祖;北道之学说受摄论之影响,偏传唯识,故以南道为正统。

唯识之学,自唐以后,虽称绝学,但在宋朝时,有永明延寿禅师作《宗镜录》,广明唯识教理。明朝有蕅益大师作《唯识心要》,亦阐扬唯识,因唐疏渐失,绝学难兴。至民国初年杨文会仁山居士,自日本取唐人疏回,翻刻流通,唯识才有复兴之兆。民国十年后,有太虚大师、欧阳渐(竟无)、韩清净等,始大开讲筵,恢宏绝学,迄今不坠。

附:唐代唯识学派之概观

吾国佛教自玄奘三藏留学东归,译《瑜伽论》等,倡唯识学,佛学大兴。特别在初唐佛教学界中之唯识学风,诚是风靡一时,极其最盛者也。然其直接参于三藏法师之门者,为窥基法师。故就世系之次第观之,确立慈恩之唯识学,即以护法学系之唯识学代表整个瑜伽教系。于是吾国之瑜伽学,遂酿成一有势力之学派。

自此学风浓厚的演变以来,后代之学者,尝称其为新佛教,直爽的有称唯识佛教。会昌法难以后,中国佛教,沦亡殆尽,迄至现代,斯学又复重整旗鼓矣。然而考其初唐时代之唯识学形势,或溯至护法、世亲、无著乃至佛陀的时代,亦未必有如此之盛也。

其实所谓唯识学者,乃合《瑜伽师地论》学及《摄大乘论》学而成立也。平心的严格论之,唯识学为瑜伽教系内之一部派。置释尊之全部三乘、五乘之教海中,则又为部派之部派而已。然以慈恩大师倾心注意于唯识论之研究与修学,《成唯识论》遂成为与瑜伽教系之诸书的总代表。因此唯识一跃而成唯识宗,占瑜伽教系之头等位置,而压倒瑜伽教系内之其它诸书,进而压倒瑜伽教系以外之各家经论矣。

综合以上所述教系之意义与势态,凡稍浏览佛教者,即能知其大概。在一般直接的或间接的继承三藏之学说者,其树立宗派之名目:以本宗建立在玄奘,故有称为玄奘宗者;又有称为慈恩宗,以大慈恩寺窥基大师为始祖,盖能首肯而无疑矣。

唯识学之研究,慈恩大师之功绩最为伟大。吾人考究唐代初期唯识学之研究,除慈恩以外,尚有努力研究斯学而可与慈恩竞美千古者,则为西明寺之圆测、普光、慧观、立范、义寂等五人,连窥基共为六家。此六家各有研究著述之发表,兹列于下:

书名:

《成唯识论述记》   六十卷   窥基

《成唯论掌中枢要》三卷窥基

《成唯识论料简》二卷窥基

《成唯识论别抄》三卷窥基

《成唯识论疏》十卷圆测

《成唯识论别章》三卷圆测

《成唯识论钞》八卷普光

《成唯识论疏》四卷慧观

《成唯识论疏》二十卷立范

《成唯识论未详决》三卷义寂

六家最盛行者,为慈恩与西明二人之著述。故此学在唐时遂分为慈恩、西明二系。慈恩学系有慧沼、义忠、智周等,师资相承;西明学系有胜庄、道证、太贤诸人,师资传承。如是二派,各自宣扬而成兰菊竞美之形势。其他如神昉、玄应、利涉、极太、顺憬、憬兴、道邑、如理、崇俊、道氤、灵泰、道伦诸师,亦以斯学名高一世,各皆发挥唯识之精义。此外尚有日本西来留学之学生。唐代之唯识研究之盛况,洵为空前绝后,亦吾国学术上思想上之一新产物,而开一佛教史上之新纪元。梁任公先生所谓第一流人物思想是也。虽然此等著述保存者极少,故于文献上遗失太多,诚一憾事!今题为唐代诸学派者,主要在慈恩与西明之异解,为争论中心。其间或随附观范寂廓诸师之意,及惠沼、智周、道证、太贤、道邑、如理、灵泰等说,以求其义之完整。向来所谓难解、难详之佛学,莫过于唐代之唯识学。今此所研究者,参考资料非常缺少,谬误实多,望读者诸君指正,至所盼祷!若云阐明唯识学而为吾国佛学界、学术界之贡献者,则吾岂敢!

附:唐唯识六派学说之略解

《唯识了义灯》引《增明记》云:“《要集》六卷总寄六家共演一部之文。一者有说(基),二者有释(测),三者有钞(光),四者有解(观),五者有云(范),六者未详决(寂)。”

《集序》云:“然以慈教当时盛行,发迹开章数言有六:通途取则,不踰于二。且如慈恩良匠,石鼓鳲山,以“有说”标其称也。西明大师,雷声启蛰,故以“有释”著其名也。若京地法匠,光也。阿曲宗师观也,往往得其环中,时时举其精义。更有山东之范,以钩销得度。汾阳之寂,由穿凿见知。皆拾其所长,贵其所知。光佳“有钞”之主。观彰“有解”之宾。范握“有云”之声。寂表“未详”之号。

唯识学之传译,前后共有三人:第一为北魏宣武帝正创年间之菩提流支,是为初传;第二为陈时之真谛三藏,是为二传;第三为玄奘三藏法师,师于显庆四年译《成唯识论》为第三传。自菩提流支以至玄奘三藏,约有百五十余年。在此百五十年前后,吾人可以分唯识学在中国为四个时期:一是胚胎时期,以菩提流支为代表;二为长成时期,以真谛为代表;三成就时期,以奘师及其门弟子为代表;四衰落时期,以智周等为代表。在玄奘时代对于唯识教之研究,实极其盛。而义学之考据,尤为精详,其中心问题如阿赖耶识之研究,最为明细。因此吾人说玄奘西天求法,要为明斯学之根本者,可也。

唯识学界之状况,既如此之盛,而此义之阐明,复如此其精微。由此亦可见古人治学修养之真切也。

注:

①此论原名为Katha Vathu,可直译曰《说事》,或《论事》。因Katha普通译“说”,但亦可以译辨Vathu,译事;但亦可以译宗旨、主义。因此吾译曰《辨宗义论》。因此论的内容是说明各宗派所宗的见解的。

②此论中国玄奘所传,为弥勒菩萨说。西藏及现存梵本题为无著造。

③参看第二编第二章第二节。

④唐沈玄明《成唯识论·后序》。

⑤此论中国无译,《内学》刊某期,有吕澄据藏文译《量论抄》。梵文有本文及法称之《集量论释》等。

⑥此论现有梵本,为法国巴黎烈维博士校本。

⑦此护法论师即是南传上座部著疏家说,见于德国克格博士所作之《巴利文学史》中。

⑧参看《大唐慈恩法师传》。

⑨见黄忏华之《中国佛教史》。

⑩这是我民国十九年旧作,曾刊《海潮音》第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