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缘起与如来藏缘起之研究
阿赖耶缘起与如来藏缘起之研究
一 云何缘起
庄子曰:“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纲维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又曰:“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在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其故?”释子曰:宇宙天地之起也,人生万物之生也,日月时运之周行也,风雨气节之变化也,于斯大自然界中一切万法,无主张者,无纲维者,无推而行者,亦非机缄而不得已也;无隆施者,无劝是者,亦非无事而披拂也。曰:然则宇宙天地果乌乎以运处耶?乃至风雨果乌乎嘘吸而披拂耶?一切万有,生生变化百态不已者,果何故耶?曰:众缘以起,因缘成熟,而现象结果以之而起故也。是故宇宙万法之起,从众缘而起;日月之周行,从众缘而运动;风雨之变化,乃至大自然界内一切生物,若动物,若植物,若矿物,凡有现象形体之法,皆从众缘而起,其中决无主张纲维之者。所谓众缘者何?曰:宇宙之万法是也。此法之生起,由他法为缘而得生起,即此一法,又为他法生起之缘。如是法法为缘,相互以成其体,即此众缘所成之体,又复为缘生起众法。如是观之,宇宙也,万法也,自然界也,生物聚也,一缘之变化而已;故曰缘起。
一切有情,若人类,若动物,五趣四生,升沉流转,冀乐不得,反受痛苦,谁为为之?孰令行之?复次,有情界之转变,或为人类,或作天众,或为牛马昆虫之类,乃至或为饿鬼地狱之类,其生活之状态,或享受快乐,而饮食衣物自在丰裕;或感受痛苦,而饮食衣物困乏不得。孰创造是?孰主宰是?孰观乐而迫行是?意者自然不变之如是耶?意者物兢天择而不得已耶?敢问其故!释子曰:众缘以成。从因缘而得结果。生灭律中,因果不爽,无谁何而为之,无谁何而行之,无谁何而主宰,更无谁何观乐而迫行之。曰:若尔,一切有情升沈变化苦乐无常,果何为而然耶?曰:为因缘而如是也。是故人类之生死无常,苦乐时移,乃至社会界内一切变迁,生物类中无量差异,皆从众缘而得显现;离缘众外,则无一切社会变迁,亦无一切人生苦乐差别可得。由是观之,人生也,苦乐也,有情界之差别也,社会现象之变迁也,生灭无常之转移也,亦缘之变化而已;故曰缘起。
有情众生,由厌苦故,起上求心,止恶修善,沁心淑世,明因果理,渐次修学,见四谛道,曰声闻者;观缘生理,曰缘觉者;发大悲心,自度度生,勤修六度四摄,求证菩提涅槃,究竟利乐一切有情者,曰菩萨人,菩萨之极,大觉圆明,宇宙人生,一切性相,幻事真如,如量如理,毕竟证得,为三界尊,作天人师,是曰佛陀。声闻缘觉,虽独善其身而自利,然亦为消极出世之圣者;菩萨佛陀,不顾自利,以利他为前提,乃积极入世之圣者。喻其福乐,四圣咸已解除人生最大之痛苦,入涅槃乐。言其智慧,四圣虽见地不同,而要皆各明自境之性相事理。论其行为,四圣则威仪精严。谈及福德,四圣则普为人天供养。若广论三乘之别,无量无边,一如经论分别所说。如是圣者,皆为人天众生之救度者;四种圣人之出世,盖为人天世间之福音,能真实予众生以快乐,除人类之痛苦也。或曰:四圣自度而度人固矣,其度人之方便,又复无量,范围时间,无边无尽,等众生界。穷未来际,毕竟求度一切有情,皆令离苦,获诸安乐。如是之作为,谁所使耶?自动作耶?他使作耶?抑天命自就而作耶?复次,众生之能成圣者,出离生死,其自然之演进欤?已成圣者之所使然欤?复次,一切众生皆能成就圣者功德,何以众生界之不减而日见繁殖?圣者界之不增而世间罕遇?况今日世界文明之进化,众生益感其痛苦,大悲之圣者,果乌乎而不降生人间作大佛事济救众生耶?将众生之永为众生欤?圣者之永为圣者欤?敢问其故,曰:一初事业,皆由因缘而得成就。声闻乘人之成声闻者,依其因缘故;缘觉乘人之成缘觉者,依其因缘成故;菩萨乘人之成菩萨者,依其因缘而成故;佛陀之成佛陀者,亦依其因缘而得成就。是故出世圣者,皆从缘起,其度生济世造作诸佛作诸事业者,又何一而非从缘而起依缘而成耶?由此观之,人天乘之佛法也,声闻乘也,缘觉乘也,摩诃菩萨也,究竟佛陀也,亦缘之变化而已;故曰缘起。
宇宙万有,人类群品,世间诸法,出世诸法,凡有生灭现象者,皆待缘起。此一法之生成养育,待彼众缘;彼一法之生成养育,亦待众缘。如是一一法之生成养育皆待众缘,故知诸法为众缘而起诸法,亦即众缘起诸法而还为众缘。一法为诸法缘而起彼诸法,诸法为一法缘而起此一法。如是如是,诸法同入于一法,共起于一法,则诸法不可得。如是如是,一法遍入于诸法,遍成于诸法,则此一法亦不可得。从其所起之诸法观之,唯有缘之变化现象,而诸法之自体不可得。故一切宇宙诸法之生成养育,唯缘起而已耳!
为缘能起诸法之法,本即诸法,决无超诸法外,或出诸法上,别有一种物力或神力以起诸法也。虽然就其为缘起诸法之特胜点以推论,则有其各种集中观点之不同,因此集中观点之不同,则为缘而能起诸法者不一。以此种为缘能起之法,于宇宙万有诸法之中,为一种抽象说明之缘起,在古之印度宗教哲学上,或说为自性、神我、梵、天等等。在中国哲学上,或说为虚无大道、无极、太极、混沌元气、自然、天命等等。在近代之西洋哲学上,或说为气体、水体、原子、电子、量子、分子等等。耶教等则说为上帝创造;在佛教上则说为业感缘起,六大缘起,阿赖耶缘起,空智缘起,无明缘起,真心缘起等等。所言真心缘起,即是如来藏缘起。
上述为万有缘起之各种观点,虽出抽象说明的差异而不能同一,然仍各有其主张与见地,亦皆为世间道理极成之住寻伺地具聪慧者所研讨,吾人对于佛法以外之能起万有的诸说,且略置勿论;今兹就佛法缘起诸说中,一探讨阿赖耶之缘起说与如来藏之缘起说。
二 阿赖耶缘起
甲 阿赖耶缘起之两种作用
“阿赖耶”乃不具体形而普遍摄持诸法之一种精神的心灵的作用,且为有情界类各个有情全部精神之主体,而亦为宇宙万有诸法之全体所依止。就宇宙万有之本体现象说,阿赖耶能变现此宇宙万有之现象,所谓一切诸法,皆是阿赖耶之现行。凡为有情心识所缘虑之一切对象(诸法),皆是阿赖耶识之所变现。因此阿赖耶在为宇宙人生万事万物之生起总缘上,阿赖耶识有两种强有力之作用而为宇宙人生之缘起:一者内在之执持作用;二者外在之变现作用。
云何阿赖耶识内在之缘起作用?内在之法,即指各个有情命之生物的肉体根身而言,普通之所谓五感官,佛典所谓五根色身之正报的有情世间是也。此五根色身,为一一有情命之生物的全体。依生理学说,人身之机体组织,藉有十数种之原素而组成,依唯识理,此说与四大之说可兹成立。然而此种原素所组合之身体,由于阿赖耶识之变生。从入母胎,执受父母精血,渐次转令增长,成就报身;出胎之后,复由此识所执持故,及由外缘资养育故,渐复成长;乃至此识未舍此身根时,此种身根终不坏灭。若复此识舍离身根,则此身体顿失知觉,而成死尸,如木如土。由此道理,一一有情命之生物,皆有此阿赖耶识。此识复为一一有情命之生物之内在的肉体的主人翁,即是此识为缘而起此一一有情命之生物的体系现象。
云何阿赖耶识外在之缘起作用?此所言外在之法,即总指大自然界,谓吾人所处之世界国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生活所需诸资生具,一一有情所受用者;在身外者,依科学之分划,为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及社会等等。除去自身,咸曰外在,佛学之所谓依报的器世间是也。如是纷杂难穷之器世间,所谓大自然界有不可思议的现象和神秘难测的美妙,然亦各有其组织和生成原素,似与赖耶不甚关系;但依据唯识之道理推究,此大自然界之演变,森罗万象之奇妙,有情生活之资具,生存坏灭之蜕移,皆由阿赖耶识之所变起。全宇宙内若事若物,大至河岳,小至原子,无一法而非赖耶之为缘以转变以生起也。离此识外,非仅亲切之根身必坏,即此疏远之万象,亦皆归消亡。是故内在根身,外在器界,皆非离识而独存在。由是故可知阿赖耶缘起诸法道理,唯识常言,唯识无外境,证明此事,经论多端,今略示知。如《成唯识论》说,成就四种智慧之菩萨,即可证知一切外境及与根身,皆依赖耶而为缘起。言四智者:一、“相违识相智”,谓对同一境界,有情各别,业识差别,所见各异,故知境界为识所变。二、“无所缘识智”,如缘过去未来及梦境等,虽无事物,而识可现,此既如是,现实所观一切境界,亦应无实而唯识现。三、“自应无颠倒智”,此谓凡夫异生之智,不得实境,而常颠倒。若境实在不颠倒者,则凡夫异生,无庸修习对治之道,应自然解脱其痛苦也。此既不而,故知外境不实,由内识缘而虚妄起。四、“随三种智转智”:一者“随自在者智转智”,即现得自在人,随其欲乐,可以转变一切外境,心有自在力故。二者“随观察者智转智”,此即得大定力之人,能观一境而众相可现,定心力强故。三者“随无分别智转智”,此即入见道位亲证实相时,一切境界概不现前,一相无相,真如法性,唯智斯证,心智力故。由此故知宇宙万法,若有体有现象者,有生有住灭相者,皆依阿赖识以为缘故而得生起,亦因阿赖耶识以为缘故而得变灭。
由此阿赖耶识两种力用,为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起之要因。依其第一种作用力故,更可说明一切人生社会之内层的变化。盖识既为一一有情命之生物的本体因缘,则一一有情命生物之所以成其差别者,皆因此识转变力故。有情物之此识,依其业力差别者薰习,即变现其一类一类之有情命生物的等级不同,大别之为低级的动物类(包括傍生饿鬼地狱类有情),中级的人类天类,上级的超人天类之圣者类(包括声闻等三乘圣者)。如是如是有情类之差别,无量无边。其一一有情类,复有一一有情类之社会组织,生存养育。如是如是交遍互成之各种关系,以表示大宇宙内万类生灵无量无边之差别,在其各种关系交替上,而现有善恶利害之无量无边之互异,即所谓各种之生物社会也。如是如是此种各异之关系为识业力故,而使一一有情在各类各类之有情聚中展转生灭变化。如是如是之转变威力,在唯识教上,虽八识之互相变起,而要在其为主之阿赖耶识以为根本之缘起。是故此现实的宇宙万有现象与现实的人生社会现象,皆依此阿赖耶识为缘而显现而转变者也。
上所述之诸法为缘而起诸法,知诸法即缘起,缘起即诸法。今以阿赖耶识以说明缘起诸法之道理,则仍为一种说明宇宙人生万有诸法之方便实理,并非离却诸法之外之上,别有阿赖耶之物,为万能者创生诸法也。故此阿赖耶识为缘起而起诸法,则当知阿赖即诸法,诸法即阿赖耶,离阿赖耶固一切法不可得;当知离诸法外,阿赖耶亦不可得!如是即可推知缘起为阿赖耶,阿赖耶即缘起,离阿赖耶缘起不可得,离缘起则阿赖耶亦不可得也。
乙 阿赖耶释名
“阿赖耶”,是梵文之译音,义译曰“藏”。言阿赖耶识,即是藏识;阿赖耶缘起,即是藏识缘起。藏识对一切法作能起缘,由三方面而不同:一、能藏缘性;二、所藏缘性;三、执藏缘性。能藏缘性者,就因果以言也;谓此识能集藏一切法之种子,为诸法生起之因,而诸法为此识所藏种子之果,故应曰能摄藏识。此识如仓,诸种犹谷;能藏缘性,亦复如是。所藏缘性者,就薰习以论也;谓此赖耶受前七转识心心所法之薰习,此识所薰,转识能薰,能薰胜故,此识力劣,将劣就胜,以劣显胜,故此识曰所藏。其实应曰所薰藏识。执藏缘性者,就我相以立名也;谓此识一向无记,而为第七末那识执以为我相故,起我见故,是则此识常为“末那”之颠倒见慢痴爱所执持,其实相真面,不得显现,不得自在皆因此故,故应名曰我爱所执藏识。如是三藏,或就因果之关系,或就薰习之差别,或就我相执藏之颠倒,皆能显示此识与宇宙人生万有诸法之互待关系的因缘条件。此种关系条件,极其繁杂难知,如《八识颂》“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此阿赖耶识之全体写照也。
复次,此识为诸法缘起,前二种义通指情与无情,而亦摄无漏种子,故又通漏无漏。第三义则唯就精神之有情以言,且唯有漏也。就能藏言,赖耶摄持宇宙人生万有诸法之本质种子,而不失不坏,若遇胜缘,种起现行,故此能藏之所藏性,乃宇宙万有之本体也。就所藏言,赖耶全体为转识境界等薰习,即是宇宙人生万有诸法之转变薰习,而此能薰习之种种转识(人生),种种境界(宇宙)及其薰习时之各种差别,一一不同。故此所受薰识之表现,即彼能薰之转识境界;故此所藏之能藏性,乃宇宙万有之现象也。就执藏言,此识为末那执以为我,由执我故,诸转识等,颠倒变现,造作诸业,人生社会之变迁,万类有情之升沉,五趣四生之流转,皆此被执藏之现象也。今特列一表以明之:
丙 阿赖耶之异名与分位
此有组织性有摄持性之阿赖耶识,为宇宙的人生的一切诸法之本体,故宇宙诸法乌乎而有?由阿赖耶缘起而有。人生万有由何而有,由何而生灭变化?由阿赖耶而有而生灭变化。然此为宇宙万法之总缘之阿赖耶,因变现之威力极其广大,故历来研究者之说明,亦复不一。其所安立之异名,尤复不一,今特一一举之。依《成唯识论》别立:(一)心,由种种法薰习,种子所积集故。(二)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三)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四)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五)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六)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七)根本识,是眼识等所依止故。(八)有分识,是恒遍三有之因故。(九)穷生死蕴,唯有此识穷生死际故。(十)爱乐欣喜阿赖耶,有情执我生爱著故。(十一)名意,真能结生相续故。(十二)名了,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故,了别根身器界种子故。(十三)名初能变识。(十四)名第八识。(十五)名如来藏识。
此诸名字之不同,故其含义有别。名义别故,则其在于法界有情类之分别位次,亦复广狭不一。就其名义分位之各异,以推定其变现诸法而为缘起之功能势力,亦复差别。名字虽有如是之多,而其体则一也。名之所以不同者,盖因其染净薰习势力之别故也,然此识之所以能支配变现尽虚空遍法界之一切诸法,而又各别显现不同者,盖因其与诸法间之互相薰习转变之所致。薰习之力,在有情界交互关系上,占最重要之意义,一切社会关系之转变,宇宙天地之推易,皆由此识与转识之薰习力所使然。所谓为人、为天、为地狱、为饿鬼、为傍生,皆由此识与诸转识薰习力故变现不一,乃至为出世之声闻人、缘觉人、菩萨人,并与佛陀,无不由于此识与转识之薰习势力而使其成就也。故知此阿赖耶为诸法缘起,而亦有等级分位之不同,势力之支配亦因之有别。兹将异名之分位势力表示如次:
依此表观之,阿赖耶之种种异名与十法界有情之关系,可推知其如何而支配十法界之有情也。在《成唯识论》,大别此识为二位:“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
十五名中,一、八、十、十三、十四之五名,唯通有漏位之异生。五、九、十五之三名,则通于九界之圣凡有情。余二、三、四、七、十一、十二之六名,则通十界圣凡位。第六一名,唯通佛位。此各种异名,就有情之类别与其智识之程度以为准定,具有某种智慧,居于某种地位,即由某种名义之阿赖耶识,以变现其种种境界之现象,若舍离某种染污薰习之境地,亦即舍去其阿赖耶之某种名义矣。
丁 阿赖耶缘起之现实
(一)薰习阿赖耶之所以能为诸法缘起者,当为其薰习之意义。薰习在唯识学上占重要之地位,盖若无薰习之事实,则无种子,无种子则无现行,无现行则无一切异生之依正现象,亦无一切圣者之依正庄严。坦率言之,无薰习则在因无种子,在果无异熟也。换言之,即无阿赖耶。倘无此识,则一切法无矣。故知赖耶之所以成为阿赖耶缘起者,由于熏习。一切众生之所以沉沦,知五趣生死流转者,由于薰习。二乘菩萨之所以出生死修万行者,亦因薰习。《成唯识论》云:“一切皆有异熟种子,皆异熟生……由薰习力,转变成熟,立异熟名。”究竟成佛,圆满果德,而复展转教化有情者,皆因薰习之故也。薰习通染净,通漏无漏,由薰习而成种子,由种子而起现行,即由薰习之原因,而成结果之现象也。故宇宙万有以阿赖耶而为缘起,阿赖耶识由受薰习而成其缘起。如《成唯识论》第二卷云:
种子皆薰故生,所薰能薰,俱无始有,故诸种子,无始成就。种子即是习气异名,习气必由薰习而有,如麻香气花薰故生。如契经说:“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薰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论说“内种定有薰习,外种薰习或有或无”。又名言等三种薰习,总摄一切有漏法种,彼三既由薰习而有,故有漏种,必籍薰生。
无漏种生,亦由薰习,说闻薰习闻净法界等流正法,而薰起故,是出世心种子性故。
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世尊依此说诸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义聚法尔而有。……此即名为本性法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薰习而有。……诸论亦说染净种子,由染净法薰习故生,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由此证知阿赖耶之能成为缘起者,由于薰习。薰习在经论皆说为一种习气,习气即吾人常言之习惯性也。此种意义,在普通之心理学上,为一种普遍的习性。《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语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应知一切万物,唯心所造,岂独仁义礼智哉?举凡一切人生社会之各种景象,各种状态,人智之贤不肖,人性之善不善(中国性善性恶之说),何一非薰习与种子之关系而使然耶?又如《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此固为薰习所成之种子心心所之现象也。故知人性之善恶,在乎其薰习之善恶,所谓转识心浪之薰习也。社会环境之好坏,亦在于薰习之好坏,移风易俗,所谓境界尘风之薰习也。人生之果欲安乐也,宜速改其不善之薰习,而易以善之薰习!社会之果求良善也,宜速换其不好之薰习,而易以好之薰习!庶安乐之可得也,良善之可期也。
有情界之薰习法,有薰习者,有被薰习者,即论说为能薰所薰也。此二皆在于心。阿赖耶为所薰法。转识心所境界等为能薰法。如《成唯识论》第二卷云:
何等名为所薰四义?(一)坚住性,若法始终,一类相续,能持习气,乃是所薰。此遮转识及声风等,性不坚住,故非所薰。(二)无记性,若法平等。无所违逆,能容习气,乃是所薰。此遮善染,势力强盛,无所容纳,故非所薰。由此如来第八净识,唯带旧种,非新受薰。(三)可薰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薰。此遮心所及无为法,依他坚密,故非所薰。(四)与能薰共和合性,若与能薰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所薰。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所薰。唯异熟识,具此四义,可是所薰,非心所等。何等名为能薰四义?(一)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乃是能薰。此遮无为,前后不变,无生长用,故非能薰。(二)有胜用,若用生灭,势力增盛,能引习气,乃是能薰。此遮异熟心心所等,势力赢劣,故非能薰。(三)有增减,若有胜用,可增可减,摄植习气,乃是能薰。此遮佛果圆满善法,无增无减,故非能薰。彼若能薰,便非圆满,前后佛果,应有胜劣。(四)与所薰和合而转,若与所薰同时同处,不即不离,乃是能薰。此遮他身,刹那前后,无和合义,故非能薰。唯七转识及彼心所,有胜势用而增减者。具此四义:可是能薰。
由此所薰与能薰之法交互和合,“俱生俱灭,薰习义成,令所薰中,种子生长,能薰成种,种起现行”。种子阿赖耶者,宇宙万有之本体也。现行阿赖者,宇宙万有之现象也。故由薰习,阿赖耶为缘起而宇宙现实,人生现实。如表:(见下页图)
(二)种子一切法之生起,由于阿赖耶识所摄持之一切种子,遇因缘故,而得生起。种子者,“谓本识(阿赖耶)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各类种子在阿赖耶识上,由赖耶所摄持,并非赖耶能生诸法种子。由此知阿赖耶在诸法之生灭薰变的过程中,虽具有吸引性之摄持力,而不能主宰诸法之生灭命运,诸法之生灭薰变,仍为诸法之众缘关系。然诸法种子与“本识及所生果,体(本识)用(种子)因(种子)果(现行),理应尔故,虽非一异,而是实有”。是谓种子,即是阿赖耶识之所摄藏,亦即是阿赖耶识。虽不定一而亦不定异故,故由种子之因,而亲生诸果现象。一切法在种子位,由赖耶摄持故,种子不异赖耶故,种子为赖耶之因相。诸法在现行位,由赖耶所转变故,亦摄持故,现行诸法亦不异阿赖耶故,一切法之异熟现行,为赖耶之果相。宇宙万法之生灭,人类众生之差别,既皆不离其因果关系,而因果之本相,又即为阿赖耶识。故就诸法种子义,现行义,可以推知宇宙人生之现象,由于阿赖耶识而得现实者也。如表:
(三)四缘一切法之生起,其种子由于薰变,其现行则由种子,是为唯识缘起之正理。然诸法之起,所藉之缘实不仅赖耶。因赖耶为诸缘中之最重要而有力者,唯识常说为一切法之亲因缘者,故说阿赖耶缘起。其实诸法生起之缘,应具四种:(一)因缘:谓种子赖耶,即一切法(若色若心)各自亲生自果之因。若宇宙体相,若人生心理,若环境差别,皆由其自种为因缘而生;如谷之有谷种子方生谷芽等然。(二)等无间缘,谓心心所法[除无学者最后之心]前念引后念故,因此而有一切心理变态之不同。(三)所缘缘,即是一切心心所法所知所缘之境界现象。广义之所缘缘,谓此种种境界现象,一方面有力助生,一切现象界诸法(此即作增上缘);一方面亦有力引生一切心心所法(心理)之各种变态。故就所缘缘说明诸法,此缘即是唯物论,不但现象环境,是心所缘所知之物而生起,即心理之各种变态,亦皆由于此环境现象而生起,如云:“心不孤起,仗境方生”等。故一切人生社会,心理物理,皆是唯物缘起。其为缘助生环境现象者,为唯物的物;其为缘引生心理变化者,为唯物的心。(四)增上缘,此缘最广,一法之生,除为直接关系之三缘外,余一切间接关系,或不作关系,或逆关系者,皆曰增上缘。凡一法之生,皆藉此四缘,故缘起之“缘”当通指此四缘也。而阿赖耶又总摄此四缘。如表:
此四缘以因缘为最精深而广博。其所缘增上二缘,虽亦广博而不精深,日于诸法只能为缘而不为因也。至等无间缘范围最狭,乃引生心理转变之一种胜增上缘而已。又此四缘,后后必具前前,故以因缘为基础;而因缘者,阿赖耶识之一切种子也。余之三缘,阿赖耶识之现行,现行上助生诸法之特缘而已。如表:
戊 赖耶缘起之实验证据
阿赖耶识为生起宇宙一切法之总缘,其道理与现实,已如上述。诸有智者,应自明了,应自信解!其有愚者,或未解了,或未谛信,故在《成唯识论》第三卷广引圣言及诸正理而证明之。惟此教理在古印度学说上,思想界、教育界、佛教界中,或有力量。然在今日世界学说思想之转变中,人心已大非昔日可比,一般科学哲学界,于五教十理,信者极少,故今日须另找事实,以证明证知赖耶之五教十理,然后此五教十理,在现代学说思想上方有力量,使一般科哲诸子信仰。因今日之一切学说,须有事实经验作证,斯为佛学界所及应努力之工作也。由此今之证验阿赖耶缘起,为一切法之现实缘起,除旧教理外,须寻新的事实经验以证之也。近读王恩洋居士《八识规矩颂释论》之“抉择段”,以现代之事实证明此识,极近道理,爰择引一二于此,以为赖耶缘起之新证据焉:
且依心理学故知此识有者:一者,一切有情于曾习事,皆有记忆,及经验等。过去已灭,云何能不忘失,反因经验长智力耶?彼生理的心理学家,则谓人有大脑司知觉等,且能将曾所习事留其印象于脑膜中,故能久而不失。此理不然!故无论大小脑髓司知觉运动思想为智慧之根本等为未定之说,今之行为派心理学者已斥其非。谓有运动其脑髓与身体之比重大于人,而智慧乃不及人;又脑髓某部虽复病坏,而某种之知觉运动思想等并不消失,故知脑髓非知识智慧之根本。且如脑髓虽极复杂,然有形有量,必不能遍留一切无穷无限之经习印象。又智慧知识思想经验极发达者,其头部并不因之而加大,其脑髓并不因之而加重;思想简单经验寡少之人,亦多有庞其躯而大其头者,脑髓之说必无当也。有以全身组织全身作用说明心理之用者,其病亦然。若尔,则身体发达,必有益于智慧。然而不然,诸文明人身体多弱于野蛮人,文人学士身体必弱于农工用力者,是知身体与心理之发达,非成正比明也。若说别有心识,则诸难解释。且第八识能持种子,诸已经事皆曾习种子于此识中,识非形量物,种子又非形碍物,互无障碍,而可摄受,故尔经验日增,而智慧日进,已往之事,可得记忆也。较之大脑之说,岂不优越万万哉?(清齐召南墮马伤脑,蒙古医取牛脑补之而愈。齐之心理,不因是而牛也。亦脑非心之证。)
又心理学上有所谓下意识,有所谓人格之破裂,多重人格之迭起,每有一身前后俨如多人,思想经验互不相关者,此即变态心理也。如此之变态心理,不可于身体上求之,亦不可于今生之经验中求之。如若谓有阿赖耶识,种子薰习无始时来原有多种,遇缘而起,起而还伏,则此问题亦便解决。
近世德国心理学胡而兹堡学派,主张意识觉而不为,杜里舒等,谓必有灵魂为经验之储存所,其用如积水池,并以解释变态心理;虽不必为近世心理学者所公认,亦不必尽同于佛理,然彼积水池之心,实为正当必有之假设,当知彼所谓灵魂,即有当于佛所阿赖耶识也。
再就生物学言,同生命之源起,唯物之理不能通。达而文之《进化论》,杜里舒谓其但为积累说,无当于进化论,故别主张有隐德来希者,超夫物质而能为有生之物之本;生物之所以能各部调和互相摄养损伤回复者,必非各个元子各个细胞之适尔而然,必有超夫各部分各器官各细胞各元子电子之外,而入夫各个之间,有以阴司其调和,长养生生不息之道焉。又曰:此在生物界则曰隐德来希,在心理界则曰灵魂,然安知二者非互通为一?此互通为一者,在佛法则曰阿赖耶识。所以者何?此识一面能执持种子,一面能结生相续,执取自体,及能执受根身故。有情之所由生死不在血肉之躯,设无此识,则此血肉无由生长成就,以此识舍身,血肉虽具,成死尸故。
三就生理学上言,此识必有。所以者何?人之身体有外部之行为,有内部之活动。外部之行为,意识主持之;内部之活动,阿赖耶识主持之。彼空气之呼吸,血液之循环,饮食之消化,屎尿之排泄等,皆非意识所能主持。睡眠等位,六识皆不起,而此等作用一刻不停故。彼为生理的心理学家言:人身臂如机器,心理之作用,即机体之动作耳。吾则以为且置心理之用于不谈,即以生理言,取譬机器。机器必有造机者,有司机者,否则无有自然累积之机器,又且无有自动自转无损无停之机器。今此人类乃至一切动物之至复杂奇妙之机器,至今科学虽已发达,尚无能有造之司之者。彼造焉司焉,又皆超夫六识。然则果谁造之果谁司之乎?曰:有阿赖耶识造之,生之,长养执持之,而司其内部一切之动作。所以者何?此识执取自体结生相继故,执受根身安危共同故,此识舍身冷触便起因成死尸而一切作用皆停故。
从此心理生物生理诸方面观察,能证实阿赖耶之实有,即赖耶为缘起道理,亦已证知宇宙万有由何而起?由阿赖耶而为缘起,诸有智者,应信应知!
三 如来藏缘起
上略述阿赖耶缘起之义,以说明宇宙万法,人生群品,本体现象。今次述如来藏缘起:
甲 如来藏释名
欲知如来藏缘起之义,于如来藏之一名,当先审定解释。前云“如来藏缘起,即是真心缘起。”真心者,乃指一切众生各个本具之清净觉心,亦即《圆觉经》所明之大圆觉心。言如来者,即总摄果位上之一切无漏功德而言。藏有二义:一含藏义,二统摄义。如来藏之解释,纷云不一,今略为二释:一、众生如来藏,谓在众生位上——广摄凡夫二乘菩萨等,含具摄藏如来果位一切功德,名如来藏;以众生为能藏,如来功德为所藏,藏如来故,是为隐义。二、佛果如来藏,谓在佛果位上,究竟的全体的,彰显统摄其一切之果位功德;是以如来为能藏,一切功德为所藏,是为显义。
或作四释:一、如来即藏义,言如来即统摄一切佛果无量功德。二、如来之藏义,谓如来所证之清净法界,为如来四智菩提所藏。三、如来在复藏中义,谓如来之一切功德聚相全体覆藏于众生——九法界众生有漏心。四、众生佛性未显义,谓如来即众生之本具清净佛性,此佛性在众生虽具而不缺,但隐而未显现,倘一显现,即是佛果法身相也,(参阅《楞伽义记》上卷)。四义之中,前二义唯就佛说,后二义亦通九法界。
复次,如来藏亦有三藏之义,如天亲《佛性论》第二卷云:如来藏义有三种应知。何等为三?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
“一、所摄名藏者,佛说约具自性如如,一切众生是如来藏。言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颠倒,故名如如。言来者,约从自性来至来至得,是名如来。故如来性,虽因名应得,果名至得,其体不二,但由清浊有异。在因时为违二空故起无明而为烦恼所杂,故名染浊,虽未即显,必当可现,故名应得。若至果时与二空合,无复或累,烦恼不染,说名为清,果已显现,故名至得……。所言藏者,一切众生,悉皆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故名所藏众生如来藏。”复说正境正行正果三无比,故能藏一切众生,故说众生为如来所藏。此以众生为所藏,如来之境行果为能藏,故即凡夫乃至菩萨皆名如来藏。
“二、隐复为藏者,如来自隐不现,故名为藏。言如来者有二义:一者现如不颠倒义,……二者现常住义。此如性从住自性性来至至得,如体不变异,故是常异,如来性住道前,时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此以如来自体性为所藏,众生之烦恼为能藏,故就如来名如来藏也。
“三、能摄为藏者,谓果地一切过恒沙数功德住如来应得性时,摄之已尽故。”此以果位之如来为统摄藏一切果位之功德,即是如来摄藏功德义,名如来藏也。
如是二义三义四义,仅释其名,列摄如次:
乙 云何如来藏义
吾人之所以流转生死受痛苦者,由于赖耶之染污薰习,其能返转而证悟真理者,固亦由于赖耶薰习之反攻。然此赖耶之生灭转变者,却又依止如来藏而转变焉。故知一切众生,皆有阿赖耶,当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大方等如来藏经》云:
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又《华严经》等云: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无明障覆而不证得。《宝性论》云:
如来说一切时一切众生有如来藏。
然以何义知诸众生皆有如来藏耶?总观经论,略有三义:一者如来法身遍在一切众生故。二者如来所证如如之境,如如之理——真如无差别故。三者一切众生皆悉具有如来法身,亦复具有真如之境佛性体故。由此故知一切众生皆悉具有如来之藏。兹分别求之约有六义。
(一)佛性义是如来藏义,如来藏依《宝性论》说有十义,而佛性论说佛性有十相与此十义全同,兹先说十义:
1.如来藏体义,如偈云:“自性常不染,如宝空净水。”谓如来藏之体是常是清净,如如意宝珠,如虚空,如清净水,此义如真如法性,如自性涅槃。
2.如来藏因义,如偈云:“信法及般若,三昧大悲等。”此谓如来功德之藏,乃从信仰教法及般若慧三昧力大悲心之因以致也。
3.如来藏果义,如偈云:“净我乐常等,彼岸功德果。”如来藏之果以如来之无倒四德显之。此四功德,《宝性论》释之为四种波罗蜜,总显法身德聚,如《涅槃经·如来性品》之所宣说。
4.如来藏业义,偈云:“厌苦求涅槃,欲愿等诸业。”谓求证如来藏之作业也。由厌苦故,欣求涅槃,一切有情之常情也。求之之方,虽在上精进上愿等之净业发动,倘无如来藏者,则不必厌苦,不必求灭,亦无欲愿等业矣。如《胜鬘经》云:若无如来藏者,厌苦乐求涅槃,亦无欲涅槃,亦不愿求也。
5.如来藏相应义,谓佛之法身,定慧大悲等,为如来藏之功德性,此性并摄一切众生性。此三种性,就因以说其相应也。若就果言者,谓如来法界中诸通诸明及漏尽德,皆与真如来相应也。
6.如来藏行义,行即行位,谓由不能如实证见如来藏之凡夫,及不能圆满证见如来藏之圣人(菩萨),及佛果究竟证得如来藏之法身,由次第行位,渐渐克证如来德藏。
7.如来藏时差别义,此之言时,即由前能证如来藏之人,因其修证之时分不同,故云差别如来之藏,“谓不净时名众生,净时名菩萨,善净名为如来。”即证如来藏之时间别也。
8.如来藏遍一切处义,如偈云:“如空遍一切,而空无分别,自性无垢心,亦遍无分别。”此义总显如来藏性,在众生,在菩萨,在佛陀,其自性清净心,悉皆平等,无有分别,不增不减,无有差别。
9.如来藏不变异义,如偈云:“诸过客尘来,性功德相应,真法体不变,如来后亦而。”谓如来藏法性功德,虽在一切众生位中,为诸烦恼所染,随顺流转,任在何时,任其何处,而其自体不变不异,如本不变,后有烦恼,亦复不变,及杂烦恼,仍然不变也。
10.如来藏无差别义,如偈云:“法身及如来,圣谛与涅槃,功德不相离,如光不离日。”谓如来藏说为法身,说为涅槃,说为佛性,说为实际……,皆名异而体无差别也。
如上十义,《佛性论》辩相分之自体相等十品,说佛性之有十相:一、自体相,二、因相,三、果相,四、事能相,五、总摄相,六、分别相,七、阶位相,八、遍满相,九、无变异相,十、无差别相。此与如来藏十义相同。故佛性义,即如来藏义。如表示之:
又此第一义通境行果,第八明如来藏之正境,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明如来藏之正行,第三、第九、第十三义明如来藏正果。明如是,则一如来藏义,含摄佛法境行果义,即能总摄持一切佛法,详如论说,不复一一。
复次;如来藏义从其隐覆一面观之,清净法身,为烦恼所隐覆而不显现。此于《大方等如来藏经》(宝性论或即释如来藏经者)中,以九喻显示隐覆义,《宝性论》中复演释之。九喻者:一、如来藏,譬如萎花中佛,二、譬如蜂中密,三、譬如皮粮中宝,四、譬如糞秽中金,五、譬如贫家地中宝,六、譬如菴摩果内子,七、譬如破衣裹金,八、譬如贫女怀轮王,九、譬如黑模中真像。然此九义,皆为凡夫位至菩萨位之隐覆义如来藏。
(二)法界藏义是如来藏义,如《佛性论》云:“如来藏自性是其藏义,一切诸法,不出如来自性,无我为相故,故说诸法为如来藏。”此即举一切诸法,为如来如如境所摄所持之义,以显如来藏义也。
(三)正法藏义是如来藏义,如来是果,藏是其因。《佛性论》云:“因是其藏义,以一切圣人念处等正法,皆取此性作境,未生得生,已生得满。”此即显示由净法界等流正法为因,而能取证此果性也。
(四)法身藏义是如来藏义,如来诠法身功德藏是至得;《佛性论》云:“此一切圣人信乐正性,信乐愿闻,由此信乐心故,令诸圣人得于四德,及过恒沙数等一切如来功德,故说此性,名法身藏。”
(五)出世藏义是如来藏义,“如来是真实之藏,世间是颠倒虚妄,出来或超出此世间颠倒虚妄”,故名真实为出世藏,即如来藏。
(六)自性清净藏义是如来藏义,《佛性论》云:“五者自性清藏以秘密是其藏义,一切法随顺此性则清净,违越此性即染污,有情众生常违此佛性法藏”,故此清净佛性,而成为秘密矣。此即真言宗之所言众生秘密藏也。此后五义《胜鬘经》中作如是说:“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是法身藏,是出世间藏,性清净藏。”又经云:“世尊!如来藏者,即是如来空性之智,即如如智也。”由此智故如来藏有空不空二义。经云:“此如来藏空性之智,复有二种:何等为二?谓空如来藏,所谓离不解脱智一切烦恼。世尊!不空如来藏,具恒沙佛解脱智不思议法”。复从颠倒义说生死法是如来藏,从真实义说如来藏不生不死,离有为相,常恒不坏等义。广如经说,恐繁且止。
丙 如来藏缘起义
夫如来藏之名义体相已如上说:今次说其为缘起义,先举圣教,次明正理。言圣教者,《胜鬘经》云:
“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前际不可了知。世尊!有如来藏故得有生死,是名善说。世尊!生死者,诸受根灭,无间相续,未受根起,名为生死。世尊!生死二法,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则不生不死,不升不坠,离有为相。世尊!如来藏者,与不离解脱智藏,是依是持,是为建立。亦与外离不解脱智诸有为法,依持建立。世尊!若无如来藏者,应无厌苦,乐求涅槃……”。
由此故知若生死法,若非生死涅槃法,由如来藏而为缘起。复次《楞严经》云: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缘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如,妙明觉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五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有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七处征心,十番辨见一切诸法,皆是如来藏心,妙真如性。如是诸法,离如来藏,不可得有,故如来藏为五蕴四谛等诸法缘起。《楞伽经》云:
“大慧!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技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以不觉故,三缘和合,而有果生。外道不知,执为作者。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藏识。生于七识无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体相续恒注不断,本性清净,离无常过,离于我论。其余七识意意识等念念生灭,妄想为因,境相为缘,和合而生。不了色等自心所现,计著名相,起苦乐受,名相缠缚,既从贪生,复生于贪。若因及所缘,诸取根灭,不相续生,自慧分别,苦乐受者,或得灭定,或得四禅,或复善入诸谛解说,便妄生于得解脱想,而实未舍未转如来藏中藏识之名。若无藏识,七识则灭。何以故?因彼及所缘而得生故。然非一切外道二乘诸修行者,所知境界,以彼唯了人无我性,于蕴界处,取于自相及共相故。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诸法无我,随地次第而渐渐灭,不为外道恶见所动,住不动地,得于十种三昧乐门,为三昧力诸佛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及本愿力,不住实际及三昧乐,获自证智,不与二乘诸外道共,得十圣种性道,及意生智身,离于诸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得胜法,应净如来藏藏识之名。大慧!若无如来藏名藏识者,则无生灭,然诸凡夫及圣人悉有生灭。是故一切诸修行者。虽见内境住现法乐,而不舍于勇猛精进。大慧!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不为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如来于此分明现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又云:
如来藏者,生死流转,及是涅槃,苦乐之因,凡愚不知,妄著于空。……
此即说如来藏为一切世间杂染法因,一切出世清净法之因,由此诸法方得生起。故《起信论》云: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黎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此言如来藏为一切有为生灭诸法之因,阿黎耶等诸有为法,依之为缘而生诸法,而摄诸法;其二义者,即如来藏之空不空义也。
已引经论,明如来藏为诸法之缘起义。本可了知宇宙万有,人生轮转之一切世间杂染诸法,依如来藏以为缘故,而得生起。一切出世间若因若果之一切有为无为无漏功德善法,亦依如来藏以为缘故,而得生起。真如法性法界无为,亦皆依止如来藏心,以为缘故,而得显现,由如来藏如如之智,如实证如如境故。
言正理者,依何道理说如来藏为一切法缘起性耶?一曰如来藏心总为一切漏无漏法缘起性故。阿赖耶识为一切杂染现行法之缘起,过失重故,有漏薰变故不为一切无漏诸法现行缘起。但为一切有漏诸法现行缘起。阿赖耶识既不为一切无漏现行法缘起,则地上菩萨之无漏现行法依何而起?当然非依凡夫心境之阿赖耶识以为缘起。故地上菩萨所现行之无漏法,乃依如来藏心而起。
复次一切无漏功德法,在已得佛果位上,当依已转依之四智心品之如来心以为缘起。因佛陀之心品,念念无漏故,故一切无漏法,即依菴摩罗识以为缘起。亦曰佛心缘起,空智缘起等。但地上菩萨有时起有漏烦恼染法,此染法决不依佛心而为缘起,故地上菩萨所现行之有漏法,不依佛心,乃依此如来藏心而为缘起也。
二曰如来藏心是菩萨心故。由前道理,如来藏之一名,最适用于地上之菩萨位人,即《愣伽》、《胜鬘》、《佛性》、《宝性》等所指之圣人(十地曰圣)也。由此道理,太虚大师之《起信唯识释》云:
此具无量性功德之如来藏,指是“菩萨心”无漏现行时根本后得智及二智所相应所缘了所变现所摄属之无量数清净心境而言。
又云:
盖菩萨心无漏现行时,可依根本智起后得智,复可依后得智无漏无间,有漏现行,后得智,亦如来藏摄。依后得智无间而起执障相应之三界有漏心,故可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亦可云“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次论及贤首家唯以如来心为如来藏,而不应理,不为有漏法缘起故。天台家以真如为如来藏,理亦不通。真如无为无生灭故。唯识家以异生心为如来藏,理亦不应,执障不断,无漏不现起故。是故当知如来藏者,唯指地上菩萨心而言。如来藏缘起者,亦唯指菩萨心境所诠之漏无漏法以言也。
丁 如来藏缘起之建立及其殊胜
由前道理,应建立大乘菩萨“如来藏宗”。何故以?法相唯识家依阿赖耶缘起,根据六经十一论,以建立其一切唯识之宗义。般若法性宗依二空智缘起,根据《般若四论》,以建立其一切法无得正观之宗义。贤首宗依法界缘起,根据《华严经》等,以建立其十玄六相,无碍互融法界之性具起宗义。天台依法性缘起,根据《法华》、《涅槃》等经,建立事理三千性具之宗义。真言依《大日》诸经说六大缘起以立宗。禅宗依冺相归性,真如离一切相,以立宗义。按唯识法相宗则多发明宇宙万有一切现象,众生心境,解行而趣佛果义。法性,天台,禅宗,则多发明真如性理义。贤首,真言,则多发明如来果德义。今则应依如来藏缘起,根据《胜鬘》,《大方》等如来藏,《楞伽》、《密严》,《楞严》,《央掘摩罗》,《理趣》等七经,《佛性》,《宝性》,《起信》,《释摩诃衍》等四论,以建立此统摄一切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出生一切法,冺会一切法,诠显一切法之菩萨心境的如来藏宗义。建立此为下化上求转迷成悟之枢要之菩萨心境宗义。
云何如来藏缘起殊胜耶?曰:唯识宗之赖耶,多明众生心境,有漏故劣;此如来藏之菩萨心境,摄无漏故,有漏由此而解脱故胜。法性,天台,禅宗,破执显理,少建立故劣;此如来藏之菩萨心境,事理双彰,理由此证,亦由此显故胜。贤首、真言、净土都赞佛果。然果分不可说,难可思议,非众生心所了境故劣;此如来藏之菩萨心境,因果同显,果由此证故胜。由此观之,漏无漏胜故,理事胜故,因果胜故。诸有智者,应深探讨,入如来藏。特列一表,以示菩萨心境“如来藏宗”之殊胜。
戊 如来藏之异名与分位
如来藏之异名者,略见如来藏义一段;今再举之,《密严经》说,亦名涅槃界,法界,无垢智,阿赖耶,不思义如来境界。《愣伽》亦名空,实际,不生等。又或说亦名佛性,亦名法身等。约皆随真如或功德等而别立名也。
言分位者,如来藏有异生位之如来藏,亦有声闻缘觉及地前菩萨位之如来藏,有地上菩萨位之如来藏,有佛果如来藏,有真如性之如来藏等,依其诠义别故。如太虚大师《起信论唯识释》云:
依异生心说如来藏——唯本有无漏种——(可名空如来藏一切现行心境俱非故)
依如来心说如来藏——一切性相种现——
(可名不空如来藏一切佛法俱是故)
依菩萨心说如来藏——一分无漏种现——(可名空不空如来藏一分有漏非一分无漏是故)
依真如性说如来藏——诸法离言自性——(可名非空非不空如来藏一切法全非全是故)
此虽依四位义说如来藏,乃显其如来藏依分位之含义不同也,实非明示其行位次第也。兹引大师《起信论略释》之一图,以见其分位齐限也。
如来藏图表(如右)
四 阿赖耶缘起与如来藏缘起之比较
已分别说二缘起义。今次总论二缘起义,可得数义,比较明之:一,同义别义,亦曰共义不共义;二,广狭比较;三,广大义;四,依如来藏说即心即身成佛义;五,如来藏即阿赖耶生阿赖耶义。
甲 阿赖耶与如来藏之同异义
阿赖耶与如来藏之同别义,可得而言者,举数义:赖耶为一切有漏有为法缘起,如来藏亦为一切有漏有为法缘起,此一同义也。
赖耶摄一切染净法种,如来藏亦摄一切染净法种,此二同义也。
就众生位曰阿赖耶,曰如来藏;若依佛果“曰圆明自在如来藏,无垢清净藏识,皆以名如来法身而无二无二分者也。如来法界藏身之量,正同于凡夫阿黎耶识量,具足自体相用。”此三同义也。
赖耶为染净一切法因,如来藏亦为染净一切法因,此四同义也。
阿赖耶甚深凡小等不可知,如来藏亦甚深凡小等不可知,此五同义也。
阿赖耶境界,唯佛了知,如来藏心境,亦唯佛证知,此六同义也。
赖耶不为一切无漏法之缘起,而如来藏作一切无漏法之缘起,此一别义也。
赖耶有漏现行,如来藏漏无漏皆可现行,此二别义也。
赖耶名唯行于异生及小乘圣者,有学位大乘七地前菩萨位,如来藏则可通一切位,此三别义也。
赖耶一名,唯依有情有为立,无情无为不受薰故,不是阿赖耶故;如来藏可通无情无为,法性藏故,法界藏故,此四别义也。
藏识是生灭牵转晦昧杂染之相,而如来藏是在常寂圆明净之相,此五别义也。
阿赖耶有变异,如来藏不变异,此六别义也。
阿赖耶是识,如来藏是智,此七别义也。
阿赖耶依异生位说,如来藏依菩萨说,又名即别故,此八别义也。
乙 阿赖耶与如来藏之宽狭深浅义
依前道理,自可推知阿赖耶之名义较狭,唯有漏位异生具故,如来藏之名义宽广,通漏无漏,异生圣者故,《愣伽》、《起信》等说,阿赖耶识依如来藏而生起故。《起信别说》云:“真如、如来藏、阿黎耶三位、虽不离不异,而皆能尽收一切法,然其内容之深浅与外延之广狭,亦殊不即不一。”兹依其原图,制表如次(见下图)
“外延以真如为最广,内容以阿赖识为最深。”由此图表,亦可了知阿赖耶之最狭而如来藏广之,真如更广,即凡为生灭之赖耶必具不生灭之如来藏与无隐显之真如也。故阿赖耶依如来藏而有,而阿赖耶与如来藏,则又同依一真如性也。依《胜鬘》,《央掘摩罗》,《楞伽》,《椤严》,《起信论》等,阿赖耶与如来藏之广狭,则谓如来藏为众生本性清净心,亦即是本具之佛法身,此清净之如来藏心,由不觉一法界故,妄动念起,虚妄薰习,而成阿赖耶,由阿赖耶再生七六等识,起一切法。
丙 阿赖耶与如来藏之广大义
夫从众生位以观一切法,则一切法唯识,一切法由阿赖耶之所摄持之所生变转现,宇宙人生,世出世间,异生圣者,唯一阿赖耶耳。广矣哉阿赖耶,大矣哉阿赖耶。从菩萨位以观一切法,则一切法唯心,一切法不离自性清净之如来藏心,一切法唯智,趣菩提觉故,般若之发展故。有为有漏,有为无漏,乃至无为真如,亦唯一如来藏心智耳。广乎如来藏,大乎如来藏。然此广大甚深之义,由何而开显耶?依诸名义差别,而得诠显,故《摩诃衍论》关于此阿赖耶如来藏之广大义,各出十名以显示之。特列举之,以供研究。阿赖耶十名者:
一者,名为大摄主阿黎耶识——所谓即是大总相义也。
二者,名为根本无明阿黎耶识——依根本无明立,所言不觉义,不如实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也。
三者,名为清净本觉阿黎耶识——依自然本智立,《起信论》体相四大义,如清净镜也。
四者,名为染净本觉阿黎耶识——依不守自性陀罗尼智立,即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不相离故也。
五者,名为业相业识阿黎耶识——依根本业相与业识立,即不觉故所生三相之无明业相也。
六者,名为转相转识阿黎耶识——依能见境界与转识立,即能见相也。
七者,名为现相现识阿黎耶识——依境界相与现识立,即境界相也。
八者,名为性真如理阿黎耶识——依正智所证清净真如立,即清净般若质境真如摄也。
九者,名为清净如觉阿黎耶识——依本有清白,始觉般若立,即始觉者,即同本觉也。
十者,名为染净始觉阿黎耶识——依随缘般若始觉立,即依不觉故有始觉也。
此为阿黎耶识随其别义而立之十名,总摄一切自体相应俱生所属,及应摄之一切有关系法尽。然其义则依诸《起信论》的诠之法相而言,其与《摄大乘论》之九识等义可共同研寻,盖一切法无不可说为识,境无识有故,故此十名正显一切法唯识之义。依此建立唯识宗可也。
次如来藏十种名者:
一者,大总持如来藏——摄尽一切如来藏故。
二者,远转远缚如来藏——一清一满故。
三者,与行与相如来藏——与流转力法身如来令覆藏故。
四者,真如真如如来藏——唯有如如故。
五者,生灭真如如来藏——不生不灭被生灭之染故。
六者,空如来藏——一切诸空覆藏如来故。
七者,不空如来藏——一切不空被空染故。
八者,能摄如来藏——无明藏自中性净心能摄一切诸功德故。
九者,所摄如来藏——一切染如来烦恼所隐没覆藏故。
十者,隐覆如来藏——法身如来烦恼所隐没覆藏故。
此为如来藏之十种名字,从其覆藏摄藏以立也,如来藏由此十名,亦摄一切应摄法尽,大功德藏,大法乐藏,从此显现故,而亦正显一切法唯心义,一切法唯智胜义,应依之建立一切法如来藏宗唯智宗也。
丁 依如来藏说即心即身成佛义
在众生异生位,如来藏心为阿赖耶所摄,言阿赖耶不言如来藏。在菩萨圣者位,阿赖耶识摄于如来藏,“众生不出如来智境故”。言如来藏心。不言阿赖耶。若在佛位,则言法身言如来等,而不言赖耶与如来藏也。又阿赖耶之起,由于如来藏心,而如来藏之不得显现者,由于阿赖耶等诸识之妄薰。由此义故,在诸大乘经论,可寻阿赖耶与如来藏之关系者,如《大方等如来藏经》云:
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与我无异。
佛见众生如来藏,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
此经有九喻说如来藏,大意皆显如来功德藏在众生烦恼心中覆藏也。又如《胜鬘经》云:
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义如来境界。
又如《大乘入楞伽经》云:
如来藏本性清净,常恒不断,无有变异,具三十二相,在于众生一切身,为蕴界处垢衣所缠,贪恚痴等妄分别之所染污。
又如《大乘理趣经》云:
赖耶妄薰习,隐覆如来藏,修习纯熟时,正智方明了。
又如《密严经》云:
心性本清净,不可得思议,是如来妙藏,如金处于矿,藏识亦如是,诸习气俱,而恒性清净,不为所染汁。又《央掘摩罗》云:
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自性清净意,是如来藏……。
斯等诸经,皆说如来藏在众生位之妄薰习烦恼心识中,而正显一切众生本具佛性法身功德。由此义故,天台,贤首,禅宗,净土,真言等宗,而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成佛。”“即心成佛。”“即身成佛。”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父母所生身,即登大觉位。”然此本来是佛之心,即心即身成佛心,皆依此漏无漏现行之菩萨位之如来藏心以言也。除此如来藏心阿赖耶识有漏种现未断除故,无无漏种可起生故。不得说言即心即身成佛也。
戊 如来藏即阿赖耶生阿赖耶义
复次,阿赖耶识,依如来藏心而有者,本为大菩萨心境,不共余乘之义。然在众生位,全体诸法,皆阿赖耶,无漏种子寄赖耶故。不说如来藏,以此识即同菩萨心境住之如来藏心故。诸有未明此义者,故多生惑,其阿赖耶由彼生者,如《楞伽经》云:
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外道不知,执为作者,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藏识,生于七识无明住地。
又云:
而实未舍如来藏中藏识之名……。菩萨欲得胜法,应净如来藏藏识之名。又云:
若无如来藏名藏者则无灭。
又如《大乘密严经》云: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阿赖耶。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又如《楞伽经》云:
我为胜鬘夫人及余深妙净智菩萨说,如来藏名藏识与七识俱起,令诸声闻见法无我。又云: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
是诸经文,皆谓如来藏即阿赖耶,或如来藏薰生阿赖耶之二义。论说“地前菩萨见少分如来藏。”则其相续生灭现行者,当为阿赖耶,依此故地前菩萨位,而说如来藏即阿赖耶,无有过失。又众生心本具如来藏,佛性法身功德,故阿赖耶识本具无漏种故,故依众生心说如来藏即阿赖耶,无有过失。又地上菩萨容有无漏无间,起有漏现行,故依善萨心,说如来藏即阿赖耶,亦无有过。由依如来藏虚妄薰生赖耶等,道理准此,亦可了知。
五 结 论
甲 从阿赖耶缘起说到如来藏缘起
应当了知现前宇宙,万有体相,生起因缘,转变差别,学唯识学。学唯识学,应穷八识;穷八识故,应究赖耶。知阿赖耶,即可了知宇宙诸法,自体现象,以阿赖耶为缘起。赖耶是藏,染污为性,流转生死,过失重故,应当舍离。三乘菩萨,同厌舍故,是我轨范,应学彼学,舍阿赖耶,求解脱智,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智智。求智当学菩萨所学,学菩萨学,应即明了菩萨心境。依斯心境,渐证德智,涅槃菩提。明斯心境,诠此学者,有摩诃衍,曰如来藏。是故发心新学菩萨,先明赖耶,次应进明大如来藏,勤求修学,渐次圆证。如来藏者,大法乐藏,菩萨学处,如来境界。漏无漏法,缘起性故。众生苦境,赖耶缘起,从此舍故;菩萨行果,由此修故;如来极果,因此证故。以智核识,不思义境,菩萨应了,菩萨应证故。复次,依如来藏有生死故;依如来藏舍生死故;依如来藏得解脱故;依如来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故。由此胜义,应学唯识学,明众生境,阿赖耶缘起。应学唯心学;明菩萨境,如来藏缘起。登高自卑,自浅之深从初发心而至成佛,由众生而菩萨,由阿赖耶识而如来藏心,由阿赖耶缘起而如来藏缘起。何以故,心境次第,薰修进化,理应尔故,事实尔故,是故应明阿赖耶缘起,而明如来藏缘起。凡有智者,曷深探讨,以彰慧目,正法眼藏。
乙 建立菩萨如来藏宗
弘法利生,以菩萨为轨范,以佛陀为鹄的,六度万行,行在于斯,恒沙功德,证在于斯,菩萨心境,大如来藏,以为中心。应设方便,不离诸趣,饶益有情,六道三界二乘凡外是眷属故,运大悲心,权巧接引,而不同流。方便在于斯,权巧在于斯,菩萨心境,大如来藏。功行究竟,因该果海,果徹因源,圆满圆满,平等平等,四智菩提,萨婆若海,我所求故,一境境界,智差别现。菩萨应得,菩萨应证,证得在于斯,菩萨心境大如来藏。由此理趣,建立菩萨不共学处,如来藏宗,亦曰唯心宗,圣教正理,已略分别;若广分别,应寻七经四论,厥为慧目,大法烛。是故结曰:发心菩萨,应学唯识学,建立唯识宗,更应学唯心唯智学,建立如来藏宗。
丙 结归缘起
说二种缘起已,建立如来藏宗已,谨依圣教,《密严经》结云:“于法恭敬,恒居此土,不生余处。咸共悲悯未来世中,一切有情,普欲等慈,为作饶益。”有诸菩萨各共瞻仰,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一心同声以偈问曰:
尊者具辨才,惟愿见开示,世间诸色像,其谁之所作?为如工造瓶,泥轮以埏埴。为如奏乐者,击动所成音。为如一物体,有三种自性。为已成未成,成在于一物。
云何种种色,一物而建立?为兜率所作?
夜摩所作耶?他化自在作,大树紧那罗,善见天所作,色究竟天耶?螺髻梵王作,诸色天作耶?一切天主作,自然所作耶?变化之所作,诸佛所作耶?为余世界中,佛子之所作?
是诸作众色,惑乱而建立,所起于惑乱,如鹿见阳焰。譬如于瓶处,为德之所依。一切诸世间,能住于处者,非德者属德,非德依德者,展转和合故,众德所集成。诸色惟惑乱,为亦有住耶?为梵王所作?那罗延作耶?雄猛及胜论,数论自作耶?胜性之所作,自在‘自然’耶?‘时’‘无明’所生,‘爱’‘业’所作耶?天仙及世定,皆悉怀疑惑,为先无有体,犹如于幻梦。亦如热时炎,及乾闼婆城,无始妄分别,随彼彼相续,起能取所取,如蛇有二头,亦如起尸行,木人机所转,空中见垂发,及旋火轮耶?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普贤众色大威德菩萨摩诃萨及余大众而说偈曰:
世间众色像,不从作者生!亦非劫比罗,因陀罗等作!亦非祠祭果,亦非圉陀教!彼有多种因,修行不常住。亦复非无有,能持世间因,谓第八丈夫,是名为藏识,由此成众色。
如转轮众瓶,如油遍在麻,盐中有咸味,如无常编色。丈夫识亦然,如香在沉麝,及光居日月,远离能所作。及以有无宗,亦离于一异,一切外道过,非智所寻求,不可得分别。定心解脱者,自觉之所证。
若离阿赖耶,即无有余识,譬如海波浪,与海虽不异,海静波去来,亦不可言一。譬如修定者,内定清净心,神通自在人,所有诸通慧,观行者能见,非余之所了。如是流转识,依彼藏识住,佛及诸佛子,定者常观见。
藏识持于世,如以线贯珠,如轮与车合,业风之所转,陶师运轮杖,器成随所用,藏识与诸界,共力无不成……。最上瑜伽者,地地而进修,了知一切法,皆以心为性。善说阿赖耶,三性法无我,其身转清净,而生密严国。
二十三年元月弥勒诞日,在世馆考校室。
(原载《海潮音》第十五卷第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