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二十论讲要
唯识二十论讲要
一 作者及其环境
本论作者世亲菩萨,在印度佛学史上占极重要之位置。博达内外,大小圆融,建立唯识,千古绝伦。今讲此《二十唯识论》,即其杰作中之一种也。在未讲本文之前,先略述论主之环境。
(一)生地与年代 先明生地。世亲论主,生于北印犍驮罗国,布路沙布罗城。犍驮罗国,依《西域记》说:是“人性恇怯,好习典艺,多敬异道,少信正法,自古以来,印度之境,作论诸师,则不那罗延天、无著菩萨,世亲菩萨,法救,如意,肋尊者等本生处也。”犍陀罗国,在北印度,原是古文明的中心地。佛陀灭后,教法北传,所以在佛灭四五百年至八九百年间,印度文明的中心,大约又集中在北印度。论主降生于此,可谓是应地而生。
次言世亲之年代。世亲论主,生于龙树之后,罗什之前,约公元四五世纪,即佛灭后九百年左右。《世亲传》曰:“世亲出于佛灭九百年。”
(二)时势与家庭 论主所处之时势,可从几方面观察。思想方面有十六外道,亦曰十六知见。其中最有力者,是哲学之代表数胜二派。宗教方面,有婆罗门教等潜伏民间。政治方面,称霸印度之大国王。名超日王,信崇佛法。《西域记》谓“威风远洽。”
其次世亲之家庭。世亲为四种姓之婆罗门种姓,姓娇尸迦。兄弟三人,其兄名无著,其弟名比怜持跋婆。论主名婆薮槃豆。或曰兄弟三人,皆名婆薮槃豆。兄弟三人,同学佛法,同在有部出家。
(三)世亲在佛学上位置 世亲论主,内外大小,一切学术,无所不通。在佛学上之工作,依唐法宝大师及清凉国师说,谓:世亲菩萨之功,不但建立唯识一宗,盖如来一时教,皆有所发扬。(关于此点,可阅法宝《俱舍论疏》及清凉《悬谈》不能繁引)今论其要点有二:一者在小乘佛学上作革新之事业,制《俱舍论》,集当时小乘佛学之中心;二者入大乘后建立唯识,宣扬中道,亦集大乘佛学之中心也。
二 造论之宗旨及其位置
如来为度生而说经,菩萨为释经而造论。或宗经而造论,此《二十唯识论》,即宗经论也。造论之宗旨,有通有别。通者有二,如云:“一、令法久住;二、利益有情。”复有二种,如《杂集述》记曰:
“有于空教不了义经,如言计著,拨无一切,于说有教,憎背诽毁,为令随悟,诸法有相,解经深意,舍无见故。”
“有于有教不了义经,如言计著,执有一切,于说空教,厌怖诽毁,为令随悟,诸法无相,解经深意,舍有见故。”
次言别者,本论属唯识宗之论书,当先明唯识宗旨,次明本论之特别宗旨,约有三种。如《成唯识论》云:
“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种障故,……断障为得二胜果故。”
“又为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令达二空,于唯识理,如实知故。”
“唯识中道,属第三时教,今为迷第三时者,令之知故,令契中道。”
次本论之宗旨者,虽不外上述之宗旨,而为建立唯识故,以环境的关系,更有特别之因缘,要为对治救正当时之思想界。只先略述当时想之大概如下。
(一)空见外道,不了内识,如幻而有,遍计内心,其体是无,如外境无。
(二)有诸菩萨,不了诸识,体用各别,而执诸识,同别体同。
(三)一切有部,不了外境唯识,执外境实有实在,如心心所。
(四)经部师,不了心所,亦自有体,而执离心,无别心所。以上四种,是关于唯心论的问题。
(五)大众部等,不了唯识,执狱卒等,是实有情。
(六)一切有部,执狱卒等,非是有情,业生大种,大种相异。
(七)经部,执狱卒等,虽非有情,然薰习起,非是识变。以上三者,是关于有情后世论的问题。
(八)吠世师,不了唯识,执著外境,体是一物。
(九)正量部,不知唯识,执计外境是多,而念心是一刹那。
(十)新有部,不了唯识,执诸极微,有相资相,为五识境。
以上三者,是关于物体论的问题。总此十者,略可代表印度当时佛教内部或外部之思想界。基师《本论疏》云:
“此诸部师,皆由邪知无知二种,于义不了,遂于果覆障不证。今为遮此种种异执,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故作斯论。”
本论之宗旨与态度,于此可见一斑矣。
本论之位置,即本论在唯识宗上之地位也。唯识宗以六经十一论而建立。六经如常说。十一论者,一本十支也。一本者,谓《瑜伽师地论》。十支,谓百法等。初《百法论》,为“略出名数支;”乃至《分别瑜伽论》为“摄散归观支。”今此二十论,十支中之一支,为“摧破邪山支”。所言邪山,即上述之十种知见也。邪山不摧,宝藏恶得显现;邪知不破,正知无由而生。如毒在身,能害自身,亦害有情。是故建立唯识,须破邪山,犹行路人之除荆棘也。
三 论体及其时机
言论体者,犹言论之本质也。本论以何为体?以能所诠而为论体。
一者能诠论体者,当以名句文身为教体;二者名句等所诠之义为教体。或说四种:
一者以真如为体,摄相归性故。一切圣教,名句文音声,皆以真如为体。经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诸法亦如也。”
二者以心为体,摄相归识故。如唯识论等,见相二分起故。或见分名识,相分名相,相不离见。以此二义,名句文等,识之相也,故以心为教体。
三者以声为体,摄假存实故。名等是假,声体是实,离声音外,无有名句文之可言也。
四者三法为体,三法即指蕴,处,界。声及名等四法,于五蕴中,色行二蕴摄,即以二蕴为教体;于处,界中,声处,法处,声界,法界摄,即以此二处二界为体。
总上四者,由深至浅,释一切教,本论所谈,亦不越此。
次出教体,复有二缘:
一增上缘。此有二说:一许佛说法,以佛之无漏声名句文等为教体;二佛不说法,大乘智悲为其教体。
二亲因缘。《述记》云:“随佛说不说。皆于能听者,耳意识上,所变声等,为其教体。”又《十地论》云:“说听俱以二事究竟,一者声,二者字。”本论亦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又《成唯识论》说:“法词无碍解,以为教体。”以是义故,论主造论为增上缘,吾人闻者见者,自识所变声名句等是亲因缘,以为论体。
次时机者,时谓时代,亦曰时期。释尊说法,略有三期:一说有时,谓《阿含》等;二说空时,谓《般若》等;三说中道时,谓《深密》等。
本论为三时中之中道了义教。属深密经之一系,故为第三时教摄。
机谓机感,即接受本论之人也。亦曰种姓,种姓有五,如余处说。本论是被大乘定性。即是对于大乘不退转之人,始能令了悟接受;二为不定性,非余声闻等人,所可接受也。
四 翻译不同
此论有《本论》《释论》之二种。《本论》有三种译本,各有一卷。如下:
(一)魏时菩提流支(此云觉受)法师,或云般若流支,此云慧爱士,居士也。初译名《唯识论》,一名《破色心论》,或曰《大乘楞伽经唯识论》,有二十三颂,文多颂少。
(二)陈时,真谛三藏法师,为第二译,名《大乘唯识论》,有二十四颂,文少颂多。
(三)唐时玄奘三藏法师,为第三译,名《唯识二十论》。有二十一颂,文颂均等,义理深幽。
释论者,印度护法菩萨所造,名《成唯识宝生论》,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唐义净三藏法师所译,共有五卷。
五 释论题目
将释论题,先出梵语,梵云“毗若底”(译识),“摩胆剌多”(译唯),“凭始迦”(译二十),“奢萨胆罗”(释论)。《述记》云:“顺此方言,名《唯识二十论》。”唯者遮简义,遮无外境,简非有也;识者了别表诠义,表有内心,是实有故。二十者数名。颂有二十故名。《述记》云:“题叙本宗有二十颂,为简三十,因以名焉。”言论者,有二义:一、发扬正理,二、教诫学徒。假设宾主,论议决择,故名论焉。
由二十偈颂,备要叙述唯识正理,教诫学徒,破邪知见,故名《唯识二十论》也。
(原载《海潮音》第十四卷第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