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稍纵即逝。多次丧失机遇的历史教训昭示我们:对机遇必须倍加珍惜,牢牢抓住。谁发展得快,谁就赢得了主...
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世界给予我们的发展机遇并不多。
战后40多年,国际经济经历过几次产业大调整。50年代末的第一个大调整,日本和西德抓住机遇,加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次机遇,我们失去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第二次大调整,亚洲“四小龙”乘势而上,成就可观。我们又一次丧失了机遇。8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大调整,我们的沿海地区抓住了机会,迅猛地发展起来,而有的地方却丧失了发展的良机。我们常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回顾以往走过的道路,一些地方常常是丢掉了“机遇”,空留下“挑战”。
当今世界主战场转到经济领域。以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要求经济发展有较高的速度。海南代表杜青林作了这样一段历史回顾:上世纪初叶,大英帝国经济迅速发展,登上了主宰世界经济的宝座,日不落王国不可一世。后来,美国经济以高于英国一倍的速度发展,到本世纪中叶,后来居上,取代了英国的地位。到了60年代,日本抓住机遇,经济突飞猛进,又以高于美国一倍的速度发展,一跃而成为第二经济大国,令人瞩目。
事实表明,发展速度问题,对于我国来说,不仅仅是个指标和百分比,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问题。国弱就要受制于人。湖北代表的这段话,一语中的。
广东、山东、江苏、上海以及我国沿海各地近年的快速发展,正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结果。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说得好:“哪个地方对机遇认识得早,抓得住,扎扎实实地干,哪里就发展得快,发展得好。”江苏省经济增长率位居全国首位,省长陈焕友深有体会地指出:“如果没有机遇意识,就没有江苏今天的局面。”
形势催人奋起。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个庄严的会场里,朱森林省长表示,广东要在20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赶上亚洲“四小龙”。广州市长黎子流强调,一定要抓住机遇大发展,只要符合“三个有利”,有市场,有效益,宏观控得住,能搞快就尽量搞快点。上海市长黄菊雄心勃勃地提出,到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把浦东基本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区。海南省委书记阮崇武大声疾呼:海南人要奋发。辽宁省长岳岐峰说重工业基地辽宁要“第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内陆的甘肃代表表示要奋起直追,贵州代表决心走出封闭,江西代表提出要“突围”,四川代表则说现在到了振奋精神、跑步前进的时候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过十四大,经过两会,已成为全党、全民族的共识。
听着代表们的发言,我们仿佛听到中国大地上千军万马迅疾前进的雄壮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