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上得快,更要上得好。经过多年磨炼与挫折,中国人民变得更加成熟了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改革开放的中国审时度势,当机立断。
今天中国人的目光,已不局限于一省一地一县的地界,而是放眼中国大市场和世界大市场,审视自己的优势与差距,看清自己的起跑线,更加胸有成竹,信心百倍。
人们自然也不会忘记,我们曾有过“大跃进”的教训,有过“洋跃进”的挫折。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是“两会”代表与委员们十分注意的问题。
人代会上,常常听到人们讲经济发展的辩证法: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用刀子砍,不用鞭子赶,不搞一刀切;不干那些今天上明天又下的事,不干那些条件不具备勉强为之的事。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自己的发展速度、发展战略,这些重要原则,成为代表和委员的共识。云南省长和志强说,在机遇面前不加快发展,就是头脑不清醒;不因地、因时、因实制宜,也是头脑不冷静。江苏代表谈到,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时候,要清醒地认准和把握投入方向,处理好冷热关系、速度与效益关系、长远规划与近期规划关系、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以及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不仅求快,而且求好;不仅求速度,而且求效益。这就是我们的追求。有些代表讲得很有分寸:有效益的速度,能快则快;有市场需求的生产规模,能大则大;可以办成的事情,能早则早;有条件达到的目标,能高则高。看来,经过多年的磨炼与挫折,中国人民变得更加成熟了。不作表面文章,不刮风,不讳言自己的落后和面临的困难,不盲目攀比。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出发,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已为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所掌握。
90年代的最后几年,是关键发展时期。时代给予我们机遇,历史赋予我们重任,民族寄予我们厚望。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各族人民责无旁贷,自当奋勇争先,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更加辉煌的业绩告慰先辈,造福后人,迎接新的世纪。
(新华社北京1993年3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