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厚国力——抗震救灾有力有序有效,得益于30年改革开放成果的丰厚积淀,得益于对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年初刚经历过50年不遇之罕见冰雪灾害,接着又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性最强、救援难度最大的地震,特大自然灾害考验着一个国家对灾难的承受力。
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动用抗震救灾资源所显示的强大国力,让世界刮目相看。有两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截至18日,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146.16万顶、被子481.76万床、衣物1410.13万件、燃油118.31万吨;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42.2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95.47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6.75亿元。
抗震救灾的有力有序有效,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果的积淀,已成为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全面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呈现出勃勃生机。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24.66万亿元,是1978年的67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
这一切,为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国已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459.38亿元,几乎与财政救灾投入相当,捐款上亿元的企业和个人不在少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藏富于民”理念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直接证明。
人们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许多细节里看到了中国的发展进步——
“生命迹象探测仪”,能发现废墟下数米深处的微弱生命信号;
一个小小的气囊,充气后可顶起60吨的重量;
通过CR医疗设备,伤员的全数字影像立即传输至外地医院,接受远程实时诊断……
进步远不止体现在物质层面。汶川大地震后展开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志愿者行动,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现代公民意识的成熟。
20多万来自天南地北的志愿者活跃在灾区。全国各地还有难以计数的人们以各种方式为抗震救灾出力:捐钱、献血、抢运救援物资、护理从灾区转运出的伤员。“我们都是汶川人!”一时成为13亿中国人民最响亮的口号。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中国人民的精神境界也随之得到了悄然提升。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人们清楚地看到了这种无形的进步是多么巨大。
“发展才是硬道理”。增强国家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核心内容,也是这次抗震救灾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