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自然灾害是中国人民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存...

科学发展——自然灾害是中国人民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存忧患意识

汶川大地震显示的巨大破坏力量,让人们再次深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地域辽阔、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国家。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不断抗争的历史。

在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上,死亡万人以上的重大灾害共发生119次,平均每年一次。新中国仍长期遭受着自然灾害的困扰。仅最近十年间,就发生了至少四次被国际学术界归入“巨灾”之列的重大自然灾害: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疫情、今年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

与此同时,进入21世纪的地球,并未因人类的进步和繁荣而变得太平,造成重大伤亡的灾害时有发生。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受到广泛关注。几年前,这所农村中学的教学楼刚建成就暴露出严重质量问题,叶志平想尽一切办法“亡羊补牢”,对教学楼改造加固。同时,他每学期都在全校组织紧急疏散演习。在汶川大地震中,桑枣中学教学楼安然无恙,训练有素的2200多名师生仅用1分36秒就全部撤到了操场上,无一伤亡。

人们从叶志平的所作所为中解读出一个启示:尽管我们无法阻止自然灾害发生,但可以采取积极行动,尽量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灾害应对水平获得长足进步。特别是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国家花大力气构建了公共危机应对机制。2004年,“紧急状态”被写入宪法。国务院成立了专门的应急机构,各地分别制订了“应急预案”。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施行。汶川大地震中,救援行动的迅速有效,与这些努力直接相关。

然而,与国际先进经验相比,我国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法制还有待完善,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尚比较薄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频发的灾害已提出了警示,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和谐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提高全社会防灾境界,将非战争时期的国家安全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正是科学发展观题中应有之义。

多难兴邦,没有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坚信,灾难毁不掉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民族精神,灾难中收获的无形财富将融入全民族的血脉,使我们汲取力量、智慧和勇气,不屈不挠地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华社北京2008年6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