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抗灾——强大动员能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其力量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能力
对口支援,是中央对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的重要决策。对此,21个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省份一致表态:坚决服从中央部署,不讲价钱,不讲条件,全力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支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体制、机制尚待完善,而社会主义制度却让我们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克服一切困难,集中一切力量,办急事、办大事、办难事。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震后13分钟,全军启动应急机制;
短短数日,救援部队就挺进到每一个受灾村庄;
上千架飞机被紧急征调支援灾区;
中央财政安排7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做到的一项项非常之举,创造了举国动员、抗震救灾的奇观。如此强大的应急动员能力令世界惊叹。新加坡《联合早报》评论说,在地震之后,人们看到了中国制度体系的优越性。中国政府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赈灾,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是其历史发展走向和现实环境决定的。基于近代以来受欺侮、受压迫的历史,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二天,都江堰虹口乡红色村党支部书记潘虹留下腿脚不灵便的父母,带领300多村民安全转移到山外。家住山外的姐姐冲上来骂他:“没有带爸妈出来,你会后悔一辈子的。”望着姐姐哭着离开的背影,潘虹哽咽说:“后悔一辈子又有什么办法?我是党员,不能只顾我一家人。”
一个多月来,这样的事例在灾区发生了太多太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正是千万个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共产党人舍小家、顾大家,正是无数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灾区群众抗击灾害的主心骨,社会主义制度才具备了高效的决策能力、运转能力和执行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力量,还来源于党在新时期积累的执政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探索执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特别在与历次灾害的斗争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艺术。
这次抗震救灾的许多举措令人赞叹:
——快速决策。震后半个小时,胡锦涛总书记就作出了重要指示;两个小时后,温家宝总理就飞往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
——信息透明。震后十几分钟,灾情信息就由新华社向全球播发。震后三天,遇难者“预计人数”公布。抗震救灾新闻发布会每天召开,电台、电视台、互联网24小时滚动直播抗灾进展。
——救援开放。我国首次允许外国专业救援队入境协助救援,俄罗斯、德国、新加坡等国的军机甚至被允许直飞灾区,运送紧急救灾物资。联合国秘书长、外国元首第一次到达中国地震灾区。
这,既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党执政能力提高的充分体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