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残忍的复仇?

2.同情残忍的复仇?

我们先来看看夏洛克这个名字,Shylock可能源自希伯来语Shallach(i.e.cormorant),即“贪恋之人”之意;也可能源自《旧约·创世记》49:10中的“Shiloh”(旧音译“细罗”,今音译“夏伊洛”。在詹姆斯国王版《圣经》中,它的意思是“鸬鹚”(Shi-loh),一种肉食鸟类,转义指“贪婪之人”。此后版本的《圣经》,如“今日版《圣经》”(The Bible in Today's English Version)将此名改为了“Tribute”,译为“赐平安者”)。但其在《圣经》中是救世主(“Messiah”)即“弥赛亚”之意。更有可能当是取其谨小慎微、积聚钱财之含义,将shy(羞涩;胆怯)和lock(锁上;隐藏)两词合二为一成“shylock”,指毫无羞耻之心地贪婪聚财。

但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呢?前边提到电影《威尼斯商人》的片头字幕,其中一句是“法律规定,犹太人只能居住在叫‘Geto'的旧城里,日落,城门被锁(the gate was locked),由基督徒把守”。显然,这锁上(locked)的城门意味着基督徒世界对犹太人的隔绝。对于被视为异教徒的夏洛克来说,一旦抓住报复基督徒的机会,他当然会毫不迟疑地把“shy”(有“害羞的”“腼腆的”“羞怯的”“畏缩的”“回避的”“难为情的”等诸多之含义)“lock”(锁上),只有这样,他才能无所畏惧。

这正是那个对安东尼奥充满刻骨仇恨、意欲寻机报复的夏洛克——从旁白可直接看出他对安东尼奥发自心底的憎恶:“瞧他那神情,多像一个面目可憎的税吏!我恨他,因为他是个基督徒;但我更恨的,是他那谦卑的愚蠢,他无偿往外借钱,把我们所有放贷人在威尼斯的利息都给压了下来。等我一旦有机会抓住他的要害,对这一段旧仇宿怨,我一定痛下杀手,报仇雪恨。他憎恨我们神圣的民族,——他甚至在商人聚集最多的交易所,——对我大声辱骂,骂我的交易,骂我千辛万苦赚来的利钱,也就是他所谓的利息。我要是饶了他,就咒我全族下地狱!”

这正是那个内心充满了受侮辱与被损害的犹太民族强烈自尊,并时刻渴望复仇的夏洛克——当萨拉里奥听说安东尼奥有商船在海上遇难,担心他不能如期还钱,试图说情:“即便他到期没还你钱,你也不会要他的肉。拿他一块肉能干什么?”夏洛克断然拒绝:“可以做鱼饵。即使什么饵都做不了,我也能拿它解恨。他曾羞辱我,害得我少赚了几十万块钱;他讥笑我的亏损,嘲讽我的盈利,贬损我的民族,阻挠我的生意,离间我的朋友,激怒我的仇人;他的理由是什么?我是一个犹太人!犹太人就不长眼睛吗?犹太人就没有双手,没有五脏六腑,没有身体各部位,没有知觉感官,没有兴趣爱好,没有七情六欲吗?犹太人不是跟基督徒一样,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会伤害他;身患同样的疾病,同样的医药能救治他;不是一样要经受严冬的寒冷和盛夏的酷热吗?你若刺破了我们,我们不一样流血吗?你若挠了我们的痒痒肉,我们不也一样发笑吗?你若给我们下毒,我们能不死吗?而你若欺侮了我们,我们能不报复吗?既然别的地方跟你们没有不同,这一点跟你们也是一样的。假如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他会以怎样的仁慈来回应呢?复仇!假如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犹太人又该怎样以基督徒为榜样去忍耐呢?没说的,复仇!你们教了我邪恶,我就得用,假如我不能用得比基督徒更为出色,那将是我的巨大不幸。”单凭洋洋洒洒这么一大段充满民族正义感、同时又对基督徒充满反讽的独白,莎士比亚的夏洛克,就已经超越了马洛的巴拉巴斯。夏洛克在此要表明,他除了是一个犹太人,更是一个人,一个跟基督徒一样的人!而且,基督徒也有邪恶,也要复仇!

这正是那个敢于咆哮公堂、义正词严地质问威尼斯公爵的夏洛克——“你们有许多买来的奴隶,你们像对待驴、狗和骡子一样,叫他们干低贱的事,做各种奴性十足的苦工,就因为他们是你们花钱买来的。我可否对你们说,给他们自由,让他们跟你们的子女结婚?为什么叫他们卖苦力、流大汗?不能把他们的床,铺得跟你们的床一样柔软;不能让他们品尝跟你们一样的饭菜吗?”

早期基督教之所以能迅速壮大,皆因其是“穷人”的宗教,特别是强调不分种族、贫富,凡信耶稣是基督者,即可赎罪得救,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在那些基督徒使团最初布道时,曾明确提出反对高利贷,解放奴隶。前者恰是安东尼奥蔑视夏洛克最重要的理由;后者则又是夏洛克抗辩公爵的道理。

这正是那个一旦时机出现,为能“公正地”得到一磅肉,“冷酷无情”“极端残忍”,绝无仁慈可言、绝无悲悯可讲的夏洛克——因此,从由波西亚假扮的律师嘴里说出的那一番关于“仁慈”的慷慨陈词,丝毫不能动摇他复仇的决心。——他说:“既然你是法律界一位当之无愧的栋梁,那我就以法律的名义,要你立即做出判决。以我的灵魂起誓,任何人都别想逞口舌之快,让我改主意。我到这儿来,就是要履行契约。”

然而,夏洛克命运的逆转也从这时开始。他当然料想不到,他竟会因拒绝“仁慈”把自己逼上绝境。也许正因为此吧,曾几何时,人们便顺理成章地以为他最后陷入绝境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夏洛克”这个名字,也因此成为了“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和“不择手段的守财奴”的代称。

对于夏洛克的残忍,同情还是不同情,或许根本就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诚然,历来有另一种看法,认为莎士比亚的本意,就是要把夏洛克作为一个不值得同情的犹太恶棍和狠毒的高利贷者来塑造的。因为他不是受种族歧视的普通人(他不是无产阶级;倒没把他说成是阶级敌人),像他这样有钱(靠放高利贷积攒了大笔家产)、有势(在法庭上,他并不把公爵和那些贵族放在眼里)又有神通(为报复安东尼奥,平日吝啬成性的他却肯花钱买通警官)的犹太富商,绝不会是作者同情的对象。像以上那一大段对公爵“义正词严”的慷慨陈词,只是他打着种族平等和人道主义的幌子,俨然以犹太民族代言人自居,表现出来的恰恰是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诡计多端、虚伪狡诈。而这正是莎士比亚的高明之处。

见仁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