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不尽的言说?

3.演绎不尽的言说?

撇开莎士比亚的初衷是否真要把夏洛克塑造成一个“喜剧式的人物”,莎士比亚的朋友、同时也是“莎士比亚剧团”最早、最著名演员之一的理查德·博比奇(Richard Burbage,1567—1619),的确是“创造性”地把他在舞台上饰演的夏洛克,演成了一个“喜剧角色”。这样的表演似乎成为一个定式,并持续了很长时间。1741年,查尔斯·麦克林(Charles Macklin,1700—1797)对夏洛克进行了“革命性的阐释”。他不再把这个“莎士比亚刻画的犹太人”演成一个“低级喜剧式的人物”,而是大胆地把他演成一个心怀歹意、诡计多端、报复心重、“可怕的残暴”之人。当台上的戏演到一半时,观众鼓掌,对这个“新夏洛克”表示欢迎、接受。麦克林也因此成名。据说有一次,当时的英王乔治二世(GeorgeⅡ,1683—1760)在看了演出之后,被这个感情热烈近乎悲剧性的角色,纠缠得夜不能眠。

1800年,演员弗雷德里克·库克(Frederick Cooke,1756—1811)又为舞台上的夏洛克,在“恶意”之外赋予了笃信宗教的色彩,且带有几分悲怆情调。

1814年1月26日对艾德蒙·基恩(Edmund Kean,1787—1833)来说是个值得纪念和记住的日子,他因在伦敦皇家居瑞巷剧院(Theatre Royal Drury Lane)的舞台上,以富于浪漫色彩的演技塑造出一个全新的夏洛克,而一举成名。他摒弃了夏洛克身上所有令人反感的特征,把他演成一个有充分的理由怨恨,并由此酿成灾难的人物。从舞台表演的角度,基恩最具特色的创新,或许是把过去一直沿用的红胡子丢到一边,专为夏洛克配饰上稀疏的小黑胡子。莎士比亚并没有为夏洛克安排什么样的胡子。英国作家、评论家威廉·哈兹里特(William Hazlitt,1778—1830)在看了“基恩版的夏洛克”之后,有过这样的评论:“我们原本希望看到一个年迈体弱的老头儿,貌丑背驼,思想畸形,笑里藏刀……一门心思只想如何实施报复。”由此也许不难推断,至少早期作为舞台人物形象的夏洛克,一方面,演员已惯于把他作为一个“低级喜剧式的人物”来表演,另一方面,观众也一直这样接受和理解。

戏不断在上演,演员也不断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角色。在漫长的时间里,夏洛克经历(或曰遭受)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演绎,比如:有的让他具有了些微的高贵气质;有的把他演成一个歇斯底里、装模作样的犹太人,身边总是跟着令人反感的土巴;有的把他塑造得虽外表奴性十足,在头脑智能和待人接物上,却要胜过那些基督徒;有的把他刻意演成一个受损害的犹太人,虽被斗败,却不服输;有的把他干脆演成一个令人万分同情的犹太人,最后自杀而死;有的把他演成一个既仁慈、又贪婪的犹太人;有的把他演成一个工于心计、两面三刀的人;有的把他演成一个智商极高,且富有代表性而又并非伟大之人;有的把他演成聪明、孤独、痛苦而偏执的犹太人,因不懂人情、心怀恶意,可悲的结局难以令人同情;有的把他演成一个十足阴险的阴谋家,难以产生感人的力量;有的把他演成一个过于自叹自怜的“没有毒的坏蛋”;有的把他演成一个毫无同情心、专爱挑剔他人,而又骄狂傲慢的犹太人;有的把他演成“富有人情味的坏人”,自珍自爱,却不自叹自怜,不为感情所动;有的把他演成一个自投罗网的犹太人,因吝啬成性遭受处罚,最后落得一个没有尊严的穷鬼的下场……

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著名演员乔治·斯科特(George C.Scott,1927—1999)。1962年6月,他在纽约中央公园举办的莎士比亚戏剧节首演夏洛克,对这个已在舞台上活跃了300多年的人物,做出了最具现代性、又富于独创性的诠释。比起陈旧的夏洛克,这个全新的“斯科特版”夏洛克,更有头脑,更会嘲弄人,更令人望而生畏,同时又更为人所理解。例如,他如何表现夏洛克的痛苦自嘲呢?法庭那场戏,他饰演的这位意在复仇的高利贷者,为了得到那一磅肉,充分运用智慧,不无嘲讽地讨价还价,并随着心里愤世嫉俗的仇恨不断增强,着了魔似的尖声大叫,然后暴怒地讨债。相较之下,夏洛克的智商明显比他那些浅薄的威尼斯仇敌更胜一筹。这样的演绎,前所未有!

不过,用威廉·哈兹里特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中所言来描绘“斯科特版”的夏洛克,也许是合适的。他说:“复仇欲望与冤枉感觉密不可分,这不禁使我们对他那藏在犹太长袍下的自豪精神表示同情。接二连三不公正的凌辱激得他要发疯,他因此才极力想通过‘合法的'报复孤注一掷,把强加在他本人及其整个民族身上指责和压迫的重负卸下来。只是他为达到目的采取了残忍手段,而他又偏偏不肯放弃这种手段,才使我们转而反对他了。然而到最后,当他不仅渴望的复仇化为了泡影,还因他毫无悲悯之心地坚持依法办事,面临要过乞讨的生活,并遭人蔑视时,我们就又同情起他来,觉得对他的判决太严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