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的夏洛克,我们的夏洛克?
德国诗人、同时也是犹太人的亨利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在其写于1839年的《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女性》一文中写道:“当我在居瑞巷剧院观看该剧的演出时,在我包厢里的座位后面,站着一个脸色苍白、相貌英俊的英国人,在第四幕结尾时,竟动情地抽泣起来,还不停地喊叫:‘这个可怜的人被冤枉了!'这是一张最崇高的希腊人的面孔,眼睛又大又黑。我永远忘不了他那双为夏洛克哭泣的大大的黑眼睛。”
不管海涅在居瑞巷剧院观看的,是不是“基恩版的夏洛克”,毫无疑问,是这个夏洛克刺激了他。他继而写道:“当我一想到这眼泪,尽管在其戏剧框架上点缀着假面剧、狼人剧和爱情剧等种种十分欢快的人物,作者也有意把它定为喜剧,我还是把它当悲剧看。也许莎士比亚有娱乐‘大众'之意,他写这样一个心里充满仇恨、残忍嗜血、又受尽折磨的狼人,就是要让他到最后,不仅丢了女儿、财产,还要遭受足够的嘲弄、讥讽。但这诗人的天才,的确在夏洛克身上体现出他抒写人性的天才手笔,而这可能超越了他的初衷,结果却是:尽管夏洛克有种种可笑、粗野之处,但诗人似乎通过他,在为一个不幸的教派辩护;由于种种神秘的原因,这个教派中的芸芸众生,无论地位尊卑,似乎都承载着上天积压在他们身上的仇恨,因而,他们不总是以爱来报答这种仇恨,也有复仇。
“我说什么呢?莎士比亚的天才超越了两种宗教、两个种族之间的争端,这部戏剧描写的并非整个是犹太人或基督徒,它写的是压迫和被压迫者,写被压迫者一旦得到变本加厉的复仇机会,会变得如何疯狂恶毒。它丝毫没有宗教纠纷的意味,莎士比亚只想把夏洛克塑造成一个天生憎恨仇敌的人;另一方面,莎士比亚也不曾把安东尼奥及其他人描绘成信奉‘要爱你们的仇敌'的宗教的信徒。夏洛克对向他借钱的人说:‘我对此总是宽容地耸一下肩膀,不予计较。'安东尼奥回答:‘我今后可能还会这样骂你、吐你、踢你。'
“请问基督徒的爱的精神何在?说实话,假如莎士比亚有意用那些连给夏洛克系鞋带都不配的仇敌,来代表基督徒,《威尼斯商人》就是针对基督教的讽刺剧了。那个破产的安东尼奥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物,没有一点力量,无力去恨,更无力去爱,有一颗女人的心,身上的肉除了做‘鱼饵',别无用处。不仅他没把三千块钱还给那个被骗的犹太人,巴萨尼奥也没还,这家伙简直就是一唯利是图的小人,曾有一位英国批评家说他借钱就是为了‘装体面',好去猎取一位富家的独生女及其家产做嫁妆。
“至于洛伦佐,就更是无耻劫掠的共犯,他如此爱慕金银珠宝、月夜音乐,要是普鲁士的法律,将会判处他15年以下的监禁,还要打烙印,站枷笼。其他那些可称其为安东尼奥朋友的威尼斯人,似乎也并不那么恨钱,当他们可怜的朋友遭了厄运,他们除了在嘴上说些安慰的漂亮话,什么表示也没有。我们的虔诚信徒弗兰茨·霍恩(Franz Horn,1781—1837)曾说过一段颇煞风景却十分正确的话:‘此处有一个问题,却很合理地发生了:安东尼奥何以落到这一窘迫的地步?整个威尼斯的人都认识他,尊敬他,他的好友都清楚他签了一纸可怕的契约,也深知那犹太人寸步不让。可是,他们竟都眼睁睁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直到三个月契约到期,一切陷入绝望。'他有如此多的好友,且都是富商巨贾,凑够三千块钱救他一命,应不是难事。——毕竟是这样一条命!但他的这些朋友们慷慨解囊,多有不便,无一伸出援手相救,或许因为他们只徒有朋友的名分罢了。然而,对于这位经常宴请他们吃大餐的朋友,他们也会心生怜悯,对夏洛克破口大骂。这一伎俩可在毫无危险的情形下经常使用,也许他们觉得这样就算尽了朋友的义务。夏洛克固然有许多可恨之处,但假如他有点瞧不起这帮人,可能他真有点儿瞧不起他们,我们也很难怪他。……
“恕我直言,全剧除了波西亚,夏洛克堪称最体面的一个人。他在交易所里大声嚷嚷,丝毫不讳言自己爱钱,同时,他还有更宝贵的一点,要对自己所遭受的不可言说的耻辱,进行公正的报复,以使受伤的心灵得到补偿;他们提出愿还他比欠款多三倍的钱,他一口回绝。只要能从仇敌身上得到一磅肉,别说三千块钱,三倍的三千块钱,他也不惋惜。”
这里有来自海涅作为夏洛克同族犹太人人文情怀上的精微敏感,更有来自天才诗人艺术灵性里的洞彻敏锐。
迄今,这段话也许仍不失为对夏洛克、对《威尼斯商人》及戏剧中的其他人物,最深邃、最精辟的剖析。
海涅让夏洛克离我们更近了!
对此,德国学者伯恩哈德·坦·布林克(Bernhard Ten Brink,1841—1892)一定感同身受,他曾在《作为喜剧诗人的莎士比亚》一文中指出:“夏洛克离我们太近了。当我们逐渐深入地了解到他仇恨的根源,他的愤怒何以如此强烈,便感觉这个形象变得具有了人的意义,因而落在他头上的不幸,才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同情心。我们也只好认为,既然他的命运如此具有悲剧意味,并深深打动了我们,实在该认为这是一出悲剧,而不是别的。”
假如《威尼斯商人》到第四幕便戛然而止,那便不折不扣是一部关于夏洛克——威尼斯的犹太人——的悲剧。若果真如此,莎士比亚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已彰显无遗,即夏洛克并没有完全输在基督徒的“公道”上,他是被“上帝的仁慈”打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