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大乘的天空
佛教起源于印度。据说有相当久远的根源。但是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宗,经过多少代传承,并没有严肃的记录。这和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习惯有关,印度虽然也是文明古国,但在保留文化记忆方面,一向并不重视。有许多关于佛教文化的历史记忆,大部分却在中国被保留下来。也许佛教文化历史非常久远,记忆方式方法和我们不同,但是在中国的佛教文化历史记忆中,约定俗成的说法,印度的佛教有七佛二十八祖之说。另外,中国人还创造了二十八位“应化圣贤”。不过,这二十八位“应化圣贤”把印度人和中国人编排在一起,组成了佛教传承代表人物的另一个方阵。在这里我们略去这二十八位“应化圣贤”,只介绍七佛二十八祖。
七佛是:
一佛毗婆尸。偈曰:“身以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二佛尸弃。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三佛毗舍浮。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四佛拘留孙。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五佛拘那含牟尼。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六佛迦叶。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七佛释迦牟尼。颂词云:“未出王宫已涅槃,何须双足露金棺。致令迦叶双眉皱,庆喜门前倒刹竿。”
这就是七佛。其实后世人说佛,基本上全都指向第七佛释迦牟尼。这也是关于佛的约定俗成的简化现象。可见人类对于文化历史的记忆,一向化繁从简。
二十八位西天祖师是:
一祖摩诃迦叶。
二祖阿难。
三祖商那和修。
四祖优波毱多。
五祖提多迦。
六祖弥遮迦。
七祖婆须蜜。
八祖佛陀难提。
九祖伏陀蜜多。
十祖胁。
十一祖富那夜奢。
十二祖马鸣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罗。
十四祖龙树大士。
十五祖迦那提婆。
十六祖罗睺罗多。
十七祖僧伽难提。
十八祖伽邪舍多。
十九祖鸠摩罗多。
二十祖阇夜多。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
二十二祖摩拏罗。
二十三祖鹤勒那。
二十四祖师子。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这就是二十八位西天祖师。七佛和二十八位西天祖师基本上由印度人组成。另外,这二十八位西天祖师,完全由七佛释迦牟尼传承,一代一代传承有序。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重新回到许多年以前,那时候菩提多罗还没有成为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他正走在修行的路上。离开小乘佛教的师父跋陀,回到了香至国的王宫。见过父王和两位王兄,便一头扎进藏书阁中。
这时候的菩提多罗陷入了苦苦思索的陷阱。首先他不能够理解的是,以跋陀的智慧和深厚的修为,为什么仅仅以罗汉果位为终极追求目标。如果修行之人都这样以自己为主,佛陀释迦牟尼普度众生的伟大使命又由谁来承担?如果只顾自己的生死超脱,只是为了跳出生命的轮回,修行又有什么用呢?难道众生真的没有佛性?苦难的众生真的无法救赎了吗?
回到王宫的菩提多罗,虽然埋头在藏书阁中,他已经不再穷经,甚至也中断了打坐禅思的功课,开始深沉地思考。他似乎在等待奇迹的出现。冥冥之中,他在等待着二十七祖般若多罗祖师的到来,来救赎和开悟他。
其实,等待也是一种修行。
而这时候,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正在仙游,正一步一步向着香至国的菩提多罗缓缓走来……
关于佛教中的禅宗,有着多种说法。约定俗成的说法是最初的参禅由七佛释迦牟尼创造。释迦牟尼晚年,已经预感到他自己灭度之后,佛教内部会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派别,这些派别由于对佛理的不同理解会各持己见,拘泥于烦琐的佛理和戒律之中,不能自拔。这样就会失去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本质,误入歧途。
一个晴朗的日子,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上说法,往常都是释迦牟尼讲大家听,释迦牟尼今日心里一动,手执一朵美丽的鲜花,久久不开口讲经。释迦牟尼沉默地端坐在那里,众僧也陷入沉默的困惑。沉寂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灵鹫山,出现了沉默的奇观。大家不明白这是怎么了?什么时候开讲?
就在这个时刻,站在释迦牟尼身旁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看着佛陀手指拈的鲜花,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这就是著名的“拈花一笑”。
释迦牟尼看见了这个微笑,师徒间心心相印灿烂出了妙意。释迦牟尼由此已知摩诃迦叶已经领悟,满心欢喜起来,这才开口说道:“我已经向你们讲过太多佛经和佛理,但是,我有一心法常住不变不执于名相,存在于文字之外,不便于出口讲解,这确实有点不可思议。这超越于一切文字语言之外的心法,就叫教外别传。我已经传授给了摩诃迦叶。”
这就是释迦牟尼展示的最初的参禅形式。后世人叫作“拈花示众”。释迦牟尼通过这种不可思议的形式,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不传经言的形式,传道给了摩诃迦叶。于是,后世人就尊摩诃迦叶为禅宗的开山鼻祖。
但是,由此讲禅宗开宗毕竟有些勉强。实际上只是参禅会禅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不可思议的形式进行传道。这样,一代又一代,一直传到二十八祖达摩。后来,达摩来到中国传教之后,才正式创立了禅宗。于是,另一种说法是,达摩才是禅宗的开山鼻祖。起码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开山鼻祖。
如果我们且不去争议关于禅宗开宗的哪一种说法更为妥帖,先让我们追踪着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仙游的踪迹,去探索和猜测禅宗渊源的真相,就由二十七祖般若多罗缘起……
这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原来叫璎珞童子。他原本是东印度婆罗门下子弟,幼年失去了父母,因为无家可归,便出门流浪,在乡间漂泊。他原本并没有具体姓名,也可能父母取的乳名不太好听,长大以后自己给自己取名叫璎珞童子。平常时日里,人们经常找他义务干活帮忙,支使他干些粗活累活,他从不拒绝。整天乐哈哈东来西往,生活在底层民众之中。
有一天,有人问他,也是讥笑他的意思:“你到底姓什么?”
璎珞童子张口就答:“我和你同姓。”
那人觉得这孩子机灵,进而又问:“你为什么总是整天慌慌张张?”
璎珞童子回答:“我没有慌慌张张,是你一直不慌不忙。”
别人听来一惊,觉得这孩子虽然孤苦贫穷,但言语不凡,根基甚好,说不定将来会有作为。
璎珞童子一直到处流浪,有时候呢,闲来也去听别人讲经。因为印度人等级森严,他觉得佛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感到温暖。二十岁这年,他流浪到南印度。这天他在闲逛,偶然遇到了二十六祖不如蜜多的象车。他听过他讲经,对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印象深刻。那时候不如蜜多在世上已经盛名在外,非常受人尊敬,被人们普遍称为圣者。只因他与邪教的较量之中展示了非凡的移山倒海的神功,后来又及时预言地震,救民众于危机之中,这才威名骤起。也可能是后世人加执了神话和传说,但是不如蜜多久负盛名却是事实。这不如蜜多原是南印度王子,成为圣贤之后非常潇洒不拘俗礼,他觉得修行之人佛在心中,并不分在家和出家。这天他与德胜王同乘象车,到京城郊外野游,行进中象车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正是璎珞童子大胆上前,拦住了象车。
不如蜜多从象车里缓缓走出来,静静观察着拦车的璎珞童子,久久不语。德胜王在车里问:“你在看什么?是何人如此大胆,拦住了我们的象车?”
不如蜜多笑笑说:“我想是有人在这里等我。”
璎珞童子说:“弟子璎珞童子,确实是我在这里等您。因为,我与法师有一段宿缘。”
不如蜜多说:“那你说说,我们之间有什么宿缘?”
璎珞童子说:“法师在上,弟子曾在法会上聆听过您的教诲,很受教益。之后我就一直找您,今日重逢,非常感激。”
不如蜜多观察许久,看到此人根基深厚,甚是喜欢,就回头对德胜王说:“其实也可以说,是我一直在等他。我想我找到了传人。”
于是,不如蜜多就请璎珞童子上车,将他带回了王宫。从此,不如蜜多就收璎珞童子为徒,向他传授心法。自然经过了许多的时日,这一天不如蜜多对璎珞童子说:“为师今日正式将你命名为般若多罗。”
璎珞童子赶忙跪下来谢恩:“般若多罗谢恩。”
不如蜜多说:“我今日说话你要牢记。”他在这里停顿一下,加重了语气:“在你之后,你的传人应该在香至国出现。”
不如蜜多开始预言:“你们两个使命不同,你的道场在印度,他的道场在中国。其实佛教早就传到了中国。在此之前有人来取经,有人去传教,来往已经非常密切。只是七佛二十六祖,并没有人去中国传教。传到东土的佛经真伪,并不知道。我很关切。另外,那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出了许多的圣人,我们也不知道。这也需要有人去学习和交流,使命使然,切记切记。”
般若多罗连忙点头:“弟子记下了,不敢忘师祖教诲。”
虽然不如蜜多的预言也可能有传说的成分,但是综合后来达摩的中国传教之行,也有合理的逻辑关系。佛教中的神话和传说本来就很多,也很难去辨真伪,这就是历史上的记忆形式,无须去考证细节和证据。
不如蜜多向般若多罗交代后不久,就在王宫里打坐,然后腾空跃起火化自焚。金色的舍利如雨从空中落下,国王便命人捡起来造塔纪念。从此,般若多罗就成了二十七祖。
成为二十七祖的般若多罗牢记师父的教诲,也铭记着七佛释迦牟尼的遗愿,开始他一生的仙游和讲经说法。印度的佛教有辩说佛理的传统,到处都是论理的道场。般若多罗几乎走遍全印度所有的道场,耐心地和大家理论。般若多罗发现,释迦牟尼佛真有先见之明,佛教中人以理论为乐,无休无止,许多人失去了初心,偏离了本质。同时他发现许多高僧已经远去中国传教,大有佛教东移的趋势。他对中国这个陌生的国度和文明,也产生了向往和神秘感。
时间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过去,般若多罗觉得一晃自己也老迈起来,逐渐回想起自己的使命,就想尽快找到自己的传人。于是,他按照师父生前的提示,一路持钵乞食,终于走到了香至国。
这时候香至国的国王已经年迈多病,听到二十七祖远道来访,就如同听到了福音,喜出望外,连忙下旨请高僧入宫。
这天菩提多罗正呆坐在藏书阁里沉思,有人来传二十七祖入宫,国王请他到宫殿迎接。菩提多罗心里一喜,预感到二十七祖忽然到来非同小可,说不定就为了点化自己,便匆匆走进宫殿,和两位王兄站在一起。
王宫里鼓乐齐鸣,非常隆重。般若多罗从门外走进来,身披金色的袈裟,手持禅杖,面目清瘦,双眼却炯炯有神。菩提多罗暗暗拿他和父王比较,两个人年纪不相上下,般若多罗却比父王精神。
老国王上前施礼,说:“法师辛苦了。”
般若多罗不卑不亢,双手合十回答:“为弘扬佛法,为普度众生,出家人理当不辞辛苦。叨扰国王,还望宽容。”
大家分宾主坐下来。国王开口就说:“献上来!”
很快,宫人捧着一颗晶莹明亮的珠宝,送到了般若多罗面前。菩提多罗见过,这是宫里存放的最珍贵的一颗珠宝,也可以说是香至国的国宝。
国王对般若多罗说:“香至国是一个小国家,没有多少宝贵财富,更没有奇珍异宝,仅以这颗珠宝供奉法师,权充法师今后之用。也是我一点心意,敬请法师笑纳。”
般若多罗一眼望去,这颗珠宝又大又无比闪光明亮,知道这是香至国的无价之宝。国王如此慷慨,见面就将无价之宝送出,可见他对信佛之人非常敬仰。珠宝盛放在宝盒里,放射着光芒。般若多罗手捧珠宝,站在宫殿里四下张望,把目光停在了三位王子身上,开口便笑道:“敢问三位王子,这世上还有比这珠宝更珍贵的礼物吗?”
大王子月净多罗站出来,向法师施礼后说:“尊敬的法师,这世上也许还有比这珠宝更珍贵的礼物。但是在我们香至国,这珠宝确实是无价之宝。它圆润透亮放着光芒,照亮了我的双眼。说实话,我们平常也很少看到。”
般若多罗点点头说:“谢谢你,谢谢你。”
二王子站出来,也向法师施礼后说:“这颗珠宝虽然是无价之宝,但是比不过父王的功德和伟业。更比不过法师的功德。父王以珠宝相赠,也可算是宝剑赠英雄,财富送贵人。”
般若多罗笑笑说:“二王子很会讲话。两位王子相貌堂堂,又英俊智慧,香至国后继有人,这都是百姓众生的福分啊。”
三王子菩提多罗站出来,向法师施礼之后,却没有开口说话。他一时并没有想好说什么吗?他只是看着法师,看到法师目光沉静,内心平和,慈祥得很。
般若多罗就问:“三王子呢,你怎么看?”
菩提多罗这才发现自己多少有点走神。回过神儿又向法师鞠了一躬,这才缓缓地说:“我不这么看。只是我的话不太好听,不适合此时此刻的环境,讲出来有点扫兴。还是不讲好。”
般若多罗鼓励说:“我想听,但说无妨。”
菩提多罗用手指着宝盒说:“说白了,这珠宝不过就是一块石头。”
般若多罗心里一惊,连忙追问:“有意思。怎么说呢?”
菩提多罗说:“这珠宝在我们香至国确实是无价之宝,说它是价值连城并不过分。父王敬送给法师,确实是诚意,是对法师的敬意。但是说它是珠宝,不过是人们赋予它的多余价值。它本来并没什么用途,不过就是一块石头。这珠宝虽然光亮,也只是物质的光芒。就这物质的光芒,也并不是它自己的光芒,而是借了太阳的光芒。它并不能够照亮万物和人心,能够照亮人心的只有我佛的智慧之光芒。只有佛光才能照亮人间的困惑和黑暗。法师,你认为是这样吗?”
般若多罗一生为弘扬佛法而奔波,如今听到菩提多罗的话,他好像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那个机巧聪慧的璎珞童子。菩提多罗甚至比当年的璎珞童子,还要灵动和通透。他觉得他不虚此行,可能真的找到了传人。
般若多罗怀着喜悦的心情,接着发问:“我也听闻三王子在修行,请问三王子,诸物之中,何物无相?”
国王一时也来了精神,说:“法师问你,你要认真回答。”
菩提多罗回答:“诸物当中皆有外相,不起才能无相。”
般若多罗点点头,又问:“连这珍贵的珠宝都不珍贵了,那么你认为这诸物之中,甚至这世上,何物最为珍贵?”
菩提多罗看一眼父王,似看到父王给他的鼓励,就说:“人心最为珍贵。”
“诸物当中,何物最大?”
“诸物当中,佛性最大。”
般若多罗心安下来,他确定他找到了传人。回身从容对国王说:“尊敬的陛下,在香至国这珠宝确实是无价之宝,但比这珠宝更珍贵的是您的三王子菩提多罗了。”
法师能够如此夸赞自己儿子,国王感到非常自豪,于是笑笑说:“法师过奖了。他还是个孩子,说话不知道天高地厚,法师见谅。”
谁知道菩提多罗又说:“法师不必过誉,其实说实话,我正在困惑之中。”
般若多罗并没有感到意外,向国王笑笑,他想鼓励菩提多罗说下去。般若多罗说:“人生在世,谁人没有困惑?三王子,何以困惑?”
菩提多罗认真地问出郁结在胸的问题:“敢问法师,这世上的芸芸众生,他们可有佛性?”
“你是问芸芸众生?”
“我就问芸芸众生。”
“那么我问你芸芸众生是谁?”
“这世上所有活着的生命。”
“回答得好。”般若多罗说,“虽然咱们印度等级森严,贫民和贵族如同天地之别,但在佛家看来,没有高低、没有贵贱之分。于是这芸芸众生包括你也包括我,也包括街上的乞丐。”
“我也这么看。”菩提多罗响应着回答。
般若多罗说:“佛在哪里?我心即佛。芸芸众生,当然皆有佛性。”
菩提多罗点点头说:“说得太好了。那么,我能不能追问,我们修行之人,为什么要修行?难道只是为追求跳出生死轮回,追求神仙果位吗?”
般若多罗笑起来说:“神仙果位算什么?依我看狗屁不如。”
般若多罗在宫殿里在这么严肃的地方竟然爆出粗口,惹得大家笑起来。但是,般若多罗不笑,他一本正经地说:“普度众生就是我们的使命,众生的利益是我佛唯一的利益。除了众生,心中无我。”
菩提多罗心里猛然一亮,困惑许久的一团乱麻解开了。他忽然热泪盈眶地说:“真好,真是好。我终于明白了。”
菩提多罗走过来,深深向般若多罗鞠躬,然后恳求说:“法师在上,请收我为徒。”
般若多罗明白缘分已到,自是欢喜。他转身向国王施礼后说:“尊敬的陛下,请允许我收三王子为徒。”
国王高高兴兴点头说:“这是他的造化,我也为他高兴。”
般若多罗又说:“陛下,谢谢您成全我们师徒。但是,我还有一个请求,请陛下允许。”
国王说:“法师请讲吧。”
般若多罗说:“我们佛家也有自己的习俗,师父要给徒弟赐名,也就是赐个法名。我想把菩提多罗改名为菩提达摩。”
国王问:“何为达摩?”
般若多罗说:“所谓达摩,就是讲无上的智慧通达而无边无际。三王子智海浑广,将来在我佛门也可能担当大任,这也是我的福报。所以,作为师父,给他赐名,也是一种期望。”
国王自然高兴,王宫出了圣人,也是自己的福报,就点点头说:“达摩达摩,就达摩吧!”
从此,菩提多罗改名为菩提达摩。
国王看着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智慧又慈祥,无疑将给香至国带来祥瑞之气,就请求说:“法师可在宫中住下,让我们也表表心意。什么时候你们师徒要走,我绝不阻拦。”
般若多罗说:“我师不如蜜多讲过,修行在心,不必分出家和在家。我们就在王宫里做功课。谢国王成全。”
就这样,般若多罗暂时在王宫里住下来,接受了国王的供奉。
是夜晚。月光明洁,一棵一棵大榕树在月光里,像一团团飘荡的梦幻,在月光下排列有序。达摩正欲敲门,就听见般若多罗在里边说:“达摩,你进来吧。我在等你。”
达摩走进房间,看到般若多罗轻轻放下佛经。达摩就坐下来,他心里还有许多困惑和疑问想请教师父。
“你说吧。”般若多罗说,“一些未明之处,你尽管讲出来。”
“我想先说说跋陀师父。”达摩说,“我曾经拜他为师,跟着他修行,有大半年之久。他教会了我呼吸,并教会了我禅定。他对我恩重如山,如同父子。但是,最后他把我赶出来了,不再带我修行。”
“为什么呢?”
“我不同意他的观点。”
“他有什么观点?”
“他固执认为,芸芸众生没有佛性,只是群盲,不值得观照;重要的是自我修行、自我觉悟,最终跳出生死轮回,进入涅槃,求得罗汉果位。”
般若多罗伸手打断了达摩的话,说:“我知道跋陀法师,我也了解他。他修行几十年,道行很深,受人尊敬,盛名在外。在香至国,他应该是大师级别。你拜他为师,并没有拜错,也并没有走弯路。你向他学习了呼吸和禅定,这也很好。凡事总要从基础开始,你也并没有浪费时光。只是他的执念在自我,在于执着。我们佛家讲不执着。他的纠结就在这里。但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强。”
达摩听到般若多罗并没有批评和指责跋陀师父,也没有贬低跋陀师父的意思,展示的理解宽容和善良的胸怀令达摩充满敬意。
“你以前并不知道。”般若多罗开始讲,“跋陀法师修行的是小乘佛教。这在我们印度具广具多,门派和组织也非常普遍。他们并没有错误,修行总比不修行要好。只是追求不同,没有必要指责批评和否定人家。”
“这就是小乘佛教?”
“这就是小乘佛教。”
“师父原来这么看小乘佛教?”
“没有想到吧?”般若多罗说,“自从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佛教出了乱象,教众分化成许多宗派,大致分为大乘和小乘。还以小乘佛教为众。在我们佛门,我一直反对排他性,我们修行之人,境界有高有低,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没有对立和排斥,也没有指责和批评。修行靠什么?靠自觉自愿,不能够强迫。遵守戒律是自然的,但是不能够强迫。强迫起来,就成邪教了。我们印度人喜欢辩论,争论起来如同舌战。但是,这也只是为了明理。争论和辩论是为了追求真理,不是为了争强好胜。争强好胜不是佛门人的性情。那是俗世,那是江湖。”
月光如银,透窗而过,照耀在般若多罗的脸上,这脸庞就显得阴阳分明格外生动。达摩越听越入神,像一股甘泉静静流入心里……
“跋陀修的是小乘。在小乘佛教里,跋陀应该是大师。这么说也许有点不太礼貌,但这是事实。小乘佛教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自觉,叫觉悟也可以。通过觉悟而入涅槃,跳出生死轮回,征得神仙果位。”
达摩不由喃喃问道:“那什么是大乘佛教?”
“这只是相对而言。”般若多罗说,“这大乘佛教关心的不再是自我,而是芸芸众生。简单和直接来说,就是在自觉和觉悟的基础上,再升华起来,进入觉人境界,进入普度众生的思想境界,这就算是大乘佛教了。你看,大乘和小乘并没有矛盾,只是境界不同。”
达摩激动起来:“师父继续往下说,我开窍了。”
般若多罗继续说:“有一些名词你要牢记,小乘就是小乘载物,大乘就是大乘载物。乘载的物是什么呢?这个物就是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小乘载物的物是自我的痛苦和烦恼,大乘载物的物是众生的痛苦和烦恼。我这么分开一讲,是不是清楚一些了?”
达摩点点头说:“确实是清楚一些了。”
般若多罗说:“你要注意,我开始讲重点了。佛是什么?这个不神秘,不过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什么?是还没有觉悟的佛。谁说众生没有佛性?只是还没有觉悟,一经觉悟不就成佛了吗?谁说佛高高在上?只是早一些觉悟了的众生而已。佛的目标在哪里?就是拯救众生、普度众生一起成佛嘛。”
“这里讲得特别好!”
“那么,佛的痛苦和烦恼是什么呢?那就是众生的痛苦和烦恼。如果清除众生的烦恼和痛苦,佛就没有了自我的烦恼和痛苦。能牢记众生的烦恼和痛苦,能为众生的痛苦和烦恼而痛苦和烦恼,就是菩提就是佛嘛。有句话叫烦恼就是菩提,就是这个意思。”
“谢谢师父开示。”
“唉——”般若多罗长叹一口气,“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啊!现在佛教宗派林立,谁也不服谁,斗来斗去,说起来都成俗世江湖了。”
般若多罗不禁感慨万端:“我这些年干什么?活像个灭火队员,听从我师父教诲,奔波于这些宗派之间。不,不是几年,是几十年了。他们为什么立宗派?还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和荣誉。一个个比着看谁最正宗,这还是外相嘛,都忘了根本和初心。这也难怪,本来就是芸芸众生嘛,当了沙门当了和尚就成佛了吗?还是芸芸众生,心里边还是欲望和利益。人人都想的是自己,忘了我们都是普通人。修行就不是普通人了吗?还是普通人。那种一修行就觉得高人一等,就觉得比众生高贵的想法是要不得的。当然,我的能力也有限,一下子也解决不了这么多问题。不过,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不也是一种修行吗?我们修行之人,总要有人站出来,为大家解惑解困,我不做谁做?遵循师父的教诲,我这几十年耗在这上边了。可是,我不耗谁来耗?不耗我又耗谁呢?换个角度讲,在这个耗我与我耗之间,不也是我的福报吗?哈哈,扯远了,扯远了……”
菩提达摩立时茅塞顿开。师父如此诚恳,竟然给他讲了自己的痛苦与烦恼,讲得浅显易懂。冷不丁地,达摩忽然意识到,师父分明在给他讲经,只是方式方法不同,没有任何辞藻和佛理的造作,却直达内心。达摩忽然觉得普度众生不再是一句空话,是实打实地为众生解惑,为众生服务。他又一次理解了“烦恼就是菩提”这句名言的深意。
“说句俗话,俗话好懂。”般若多罗说,“众生都是佛,我们是奴才。”
达摩这时候完全理解了,向师父憨憨一笑,以示感激之情。般若多罗似乎也看穿了达摩的情绪,并没有再说,鼓励他继续自己的思考……
夜已经很深了。告别师父出来,达摩看到满院的一地月光。夜晚里有轻风吹过,像是大地在呼吸。
般若多罗在王宫里住了一些时日,就要离去,菩提达摩感到不解,就问:“师父,你不带我一起走吗?我父王早就同意了,我可以跟你一起走的。”
般若多罗说:“不是我不带你走,是你尘缘未了。我观你父王来日不多,出不了一个月。你父王心性善良,勤政爱民,你应该送他一程。你父王是谁?是国王又是芸芸众生,况且又是你父亲,我们也要为他着想,你就送他一程吧。”
“我们要为所有人着想,唯独没有我自己。”
“你开悟了。”
果然,般若多罗走了以后,国王就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一天比一天严重。躺在病床上竟有一个月了,这天国王忽然把手伸向半空,却喊不出一句话。二位王兄急忙握住父王的手,想把国王的手放下来,可是父王双举的手一动不动。菩提达摩上前,握住父王的手,那一瞬间,他的心在颤抖,看着已经昏迷的父王说:“父王,您一生勤政爱民,为天下苍生服务了一辈子,天下苍生都很感谢您。您也应该知足和欢喜。我们佛门讲能为天下芸芸众生奔波和烦恼,您就是入佛了。我知道您灭度以后,灵魂不会走远,会停在家里很长时间。您放心,二位王兄会为您操办葬礼,儿子来陪伴您,送您一程。您不会孤独和寂寞。”
菩提达摩徐徐讲完,国王的双手似柔弱无骨自己缓缓倒伏,平放在了胸口上,脸上随即浮现出了微笑。
菩提达摩为了陪伴父王的灵魂,就在灵床前盘腿而坐,双手合十,很快就进入了禅定……
菩提达摩这一打坐,就是七天七夜……
葬礼那天,两位王兄想把他叫醒,却怎么叫他也不答应。用手去推,就如半截老树桩,纹丝不动。二王兄功德多罗既害怕又好奇,伸出手指去试探达摩的鼻息,感觉到了轻微的呼吸。大王子月净多罗连忙阻止了他,不让他打扰达摩。一直等到葬礼结束,国王过了“头七”,在又一个七天七夜之后,达摩这才走出了禅定。
送走父王以后,菩提达摩感到了解脱和轻松。他与这个尘世的牵挂已经干干净净。于是,他不再参加大王兄月净多罗的登基大典,告别家人,走出了王宫。
王宫依然雄伟壮丽。菩提达摩回望王宫,仿佛走出了母后的怀抱。他回望着王宫,回望着一棵棵高大的榕树,回望着宫墙里熟悉的一切,缅怀之情油然而生。菩提达摩扑通跪下来,向这片生他养他的王宫叩头谢恩。然后,一步步走向远方。
王宫默默地注视着菩提达摩远去的身影,送他远行。
尘世从脚下一点点退向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