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神仙的粥棚
菩提达摩到达中国的具体时间,过往的书籍上有多种记载。有的说是“梁普通元年,九月二十一日”,即公元五二零年;有文本说是“梁普通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即公元五二七年。可见九月二十一日是一致的,到底是梁普通元年庚子岁,还是梁普通八年,存在差异。到达的地点没有争议,全部记载是中国的广州。其实广州那时候还叫羊城,就如同中国那时候还叫震旦一样,并且是当时梁朝最南边的州府。完全因为行文叙述和读者阅读的方便,我们就提前叫它广州。时任广州刺史萧昂,是当时梁朝皇帝梁武帝萧衍的侄儿。
菩提达摩来到中国的时候,正值中国分裂成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同时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佛教已经在中国生根。那时候北朝为魏朝,以洛阳为首都。南朝为梁朝,以南京为首都。当然,那时候南京还叫金陵。南北朝之间的界线也比较模糊,并不十分明确,大致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叫南朝,长江以北叫北朝。
菩提达摩上岸后,只身一人走向羊城。他看到路人衣服破旧,大都是穷人,却很好客,见他长着大胡子、大眼睛,高大威猛,不少人主动和他搭讪。当知道他是从印度来的传教僧人,对他更加热情。
菩提达摩碰上几个干过农活准备回家的人,一位叫赵大爷的老者就说:“一看你就是善良人。别看你胡子长、眼睛大,但心善。”
菩提达摩说:“谢谢赵大爷。我是传教的僧人。”
赵大爷问他:“哪儿来的?传的什么教?”
菩提达摩回答:“从印度来,来传佛教。”
赵大爷就说:“你到哪儿去落脚?如果路不熟,我们可以送你去。”
菩提达摩说:“还没地方落脚,只准备先去羊城。据说路途不远,不用送。”
赵大爷说:“你不知道,羊城还远着呢,你今天是走不到了。如果你不嫌弃我们穷人,可以先到我家住一晚上,明天再走。”
菩提达摩思忖片刻,点点头:“谢过赵大爷。我们走吧。”
这样,菩提达摩就跟着赵大爷往村子里边走。他们边走边谈,通过交谈,知道这羊城广州是南朝的州府之地。这州府最富有的是官家,其次就是佛教的寺院和僧人,最穷的还是老百姓。菩提达摩就问:“赵大爷,你说官家富有,这个我可以理解。你说佛教的僧人也很富有,我不太理解。他们持钵行乞,怎么就成了富有的人?”
赵大爷说:“持钵行乞?没有看见过。我们这里的僧人从来不持钵行乞。他们住在官家盖好的寺院里,吃喝由官家供养。寺院里还有自己的田地,租给我们穷人来种。他们不也算是富人吗?”
菩提达摩明白了,这里的佛教僧人和印度的僧人们不同,基本生活条件很好。菩提达摩就说:“官家由百姓们供养,佛教的僧人由官家供养,说白了还是由老百姓供养。老百姓的负担太重了。”
赵大爷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自古穷的是百姓。咱南朝早年信道教,到处都盖的是道观,到处都是道士和道姑。如今改信佛教了,到处修建寺院,到处都是和尚和尼姑。穷的还是老百姓。”
他们边走边聊,走进了村子。村子里的房舍一片片的,有高有低,夹着几条小街道。路上有行人和牛,溜着墙走的有狗,远处还能够看到鸭子和鸡。走进赵大爷家里,发现这是一个小院子。四面都有棚屋,围成了一个完整的小院落。一见来了外国人,家人都出来看稀罕。赵大爷一一向菩提达摩介绍,有赵大娘,有两个儿子和媳妇,孙子和孙女,还有一个姑娘排行老小未出嫁。全家人挤在这座小院子里,显得非常亲热和温暖。两个小孩远远看着他,不敢走近。菩提达摩双手合十向大家施礼:“我叫菩提达摩,是印度人。打扰大家了。”
晚饭是聚集在一起吃的,食物很简单,粗糙的米饭和一点小菜。赵大爷和两个儿子,陪着达摩坐在一张小桌前吃饭,其他人端着饭碗各自找地方,有坐门槛的,有坐台阶的,还有蹲着的。有聚有散,热热乎乎。达摩猜想,这就是中国最普通的农民生活了。
吃过晚饭,好客的赵大爷兴致很高,马上吩咐家人:“来了客人,没有好饭,可以喝茶。烧水泡茶,我和客人要说闲话,不能没有茶喝。”
赵大娘和两个儿媳妇,就张罗着烧水泡茶。达摩好奇心大发:“什么是茶?是不是一种汤?”
赵大爷乐了:“没有想到你这个外国人不懂得喝茶。茶不是饭,也不是汤,茶就是茶。——我这么说怎么这么费劲呢!”
大儿子凑过来:“我把这个茶字写出来给师父看。”
大儿子用手指蘸上水,就在小桌面上写,一边写一边讲:“上边先写一个草字头。一般以草字头开笔,都和植物有关。下边是一个人字。人字下边是一个木字。这就是茶字。人字下边为什么是木字?说明人要上树摘树叶子,这树叶子就是茶。用水煮一煮,就是茶了。”
达摩似琢磨明白了:“哦,把树叶子放在锅里煮,再喝煮树叶子的水,就是喝茶。”
赵大爷一拍手:“大差不差,是这个意思。”
达摩来了兴致,因为他还从来没有喝过茶,就感到新奇又新鲜。茶端过来,达摩先放在油灯下仔细观察,发现茶汤稍许发黑,颜色很重。用鼻子闻闻,有一股清香。喝一口尝尝,有淡淡的苦味,苦味里散发着一丝焦香;再喝几口下去,嗓子眼那里开始觉得甘甜;连着喝了几小碗之后,头上开始冒汗,浑身觉得舒坦。
达摩兴奋了:“好喝好喝!敢问大爷,你们为什么要喝茶?这里边一定有学问。”
赵大爷不免喜形于色:“算是你问对人了。我敢说就我们村子里,还没有人比我更懂喝茶。我喝了一辈子茶。我这个人,可以没有饭吃,但不能没有茶喝。你说这里边有学问,这学问大着呢。”
大儿子这时插话:“菩提达摩今晚你不要睡觉了,我爸说起喝茶来没完没了。我要先退场,去睡啦。”
达摩接话:“我可以不睡觉的。大爷说话,我特别爱听。”
赵大爷挥挥手打发大儿子走开,说:“不想听就走,别砸我的场子。菩提达摩是外国人,来中国走一趟,没有学会喝茶,就算没有来过中国。”
达摩连声应道:“是是,我要学会喝茶。”
赵大爷来了兴致:“先说说这树叶子。我们喝的茶就是树叶子做的……”
达摩插话问:“这树叶子还要做吗?怎么做?”
赵大爷说:“别打岔。树叶子当然要做,不做怎么变成茶?这个后边再说,先说说这树叶子。——我这是说到哪儿了?”
达摩提示道:“在讲这树叶子和茶的关系。”
赵大爷说:“茶是树叶子做的不假,但并不是所有的树叶子都可以拿来做茶。算下来,有几种树的叶子可以做茶,我们就叫茶树。茶分春茶和秋茶。春天的茶嫩,秋天的茶老。现在是秋天,咱们喝的是秋茶。春天的茶喝起来嫩香滋润,秋天的茶喝起来稍显苦涩一些。”
达摩用心聆听……
赵大爷说:“喝茶的好处是什么呢?好处多多,明目、润肺、泻火、提神、调理肠胃。还有,广州人喝茶主要对付什么呢?咱们这里靠着南海,降水多,湿度大,喝茶可以祛湿。这才是最重要的。”
达摩扳着指头说:“明目、润肺、泻火、提神、调理肠胃,还有祛湿。祛湿最重要。”
赵大娘走过来帮忙续水,打趣说:“这个老头,没有饭吃发脾气,没有茶喝就骂人。”
赵大爷坦然地笑笑:“是这样的。老太婆,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就你会砸我的场子。菩提达摩是外国人,给我留点脸面。”
达摩早已听懂了二人对话,于是说道:“我知道什么是脸面,就是人的尊严。”
赵大娘临走时又说:“菩提达摩,你大爷在我们家里最有尊严。现在我炒的茶都不喝了,只喝两个儿媳妇炒的茶。”
达摩瞪起双眼,一时听不懂赵大娘的话。赵大爷说:“现在我给你讲如何做茶。我为什么不喝你大娘炒的茶?她人老了,气脉弱了,她炒的茶两个儿子可以喝。我年纪大了,我要喝儿媳妇炒的茶。”
达摩问:“这有区别吗?”
赵大爷说:“做茶其实很简单,但是要认真。把嫩生生的茶叶摘下来,最忌在太阳下晒,一晒就晒死了。要放在铁锅里炒。这就是炒茶,关键就是炒茶。”
达摩说:“我听懂了,把锅烧热,把树叶放在锅里炒,就叫炒茶。”
赵大爷说:“是这个理儿。炒茶很讲究,要炒均匀,就要用双手不断地翻腾,我们叫搓。锅是热的,茶是嫩的,伸着双手去搓着翻腾,人的气脉和气血是不是也炒进去了?”
达摩很吃惊,想想说:“妙,妙。妙就妙在人的气脉和气血,这是炒茶的精妙之处。”
赵大爷说:“看起来你个子大,脑子倒灵光。你听懂了。所以,小伙子们炒的茶气脉壮、气血旺,喝起来就壮阳补气;儿媳妇和姑娘们炒的茶阴柔绵长,喝起来就补阴滋养。老年人炒的茶平和,适合年轻人喝。我这么一说,你明白了吗?”
达摩越来越觉得新奇,就说:“这才是喝茶的精华。我现在明白了,你不喝大娘炒的茶,专喝儿媳妇炒的茶,这其中大有道理在啊!”
赵大爷讲高兴了,眉飞色舞地说:“不是我吹,就我们村子里,不论谁家的茶,我只要喝两口,立马就能品出来是谁炒的。全村男女老少都喝茶,能够喝到我这个份儿上的,还真没有。人家都叫我茶神。你今天能和茶神一起喝茶,也算你小子有福。”
达摩说:“这就是缘分。”
赵大娘在一旁说:“吹,又吹。吹够了没有?”
赵大爷嘿嘿笑着:“吹够了。不是我爱吹,你也看见了,是菩提达摩爱听。”
赵大娘说:“干了一天活儿,吹起来也不嫌累。吹够了去睡觉,明天还上地。菩提达摩也累了,早些睡吧。”
赵大爷起身,向达摩拱拱手说:“谢谢菩提达摩。我说话没有人爱听,人老了讨人嫌弃。好久没有说得这么高兴了。”
躺下之后,达摩久久不能入睡,心思还在茶上边。中国人喝茶能够喝到如此神奇,让他吃惊。通过喝茶,把人的生存和植物的生存紧密联系起来,直接连接两种生命的内在关系,这和禅定是一个道理。菩提达摩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这才是禅。禅在人的具体生活之中。
第二天一早,菩提达摩告别赵大爷一家人,继续向羊城广州进发。他发现越接近广州,看到的穷人越多。走进广州城,虽然街市繁华,但是也看到好多沿街乞讨的乞丐。这是一个贫富对比鲜明的世界。富人明显少,穷人明显多,这和印度的社会形态很相似。看起来人类不论在哪儿生活,众生都沦陷在苦难之中。
菩提达摩沿街寻问,找到了一处寺院,名为白云寺。只见这白云寺果然盖得不同寻常,高大威严甚至有点富丽堂皇,和周围的房舍相比,显出了几分高贵。达摩看到有三三两两的僧人进出,神情冷漠,与其他平民区别开来,高人一等。就在这时,达摩迈上台阶准备走向寺院大门,寺院里的钟声响起,达摩就停下脚步,站在高高的台阶上。接着,就听到从寺院里传出了一阵阵诵经声。这诵经声悠扬肃穆,好像一朵祥云飘扬在芸芸众生的头顶上。
菩提达摩心里一动,不再向寺院大门走去,回转身来,就站在高高的台阶上,开口大声说道:“大家听到寺院里的钟声和诵经声了吗?非常动听。因为寺院里的僧人们有吃有喝衣食无忧。我知道你们都是终日辛劳的众生百姓,还有你们这些乞丐,你们整天烦恼,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没有人关心你们。官家不关心你们,寺院的僧人也不关心你们。难道这就是该有的命运吗?”
听到此番话,路人或驻足,或张望,少顷,便纷纷向菩提达摩围拢过来。达摩看着人多起来,于是又提高嗓门说:“有一个人没有忘记你们,一直没有忘记你们的贫穷和烦恼,这个人就是我佛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认为众生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生命。所有的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什么是佛教?佛教就是博爱和慈悲,替众生受苦,替众生受难。”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众人不禁为菩提达摩的话感动。有胆大的人不禁上前问道:“你是谁?你是从哪里来的?”
达摩双手合十,诚恳地说:“我叫菩提达摩,是佛教第二十八祖。我从印度来,来到中国传教,为的是弘扬佛法,帮助你们这些苦难的众生。我一看到这高大的寺院,就明白他们以前没有把真正的佛教讲给你们。真正的佛教是为众生服务的。佛教不仅是官家和寺院的佛教,更是我们众生的佛教。”
达摩不过是实话实说,却已经是句句惊雷,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菩提达摩就势讲下去,激起听众的一次次掌声,如同雷震。这就惊动了寺院的僧人,很快,寺院的住持带着僧人急匆匆走出来,挤进人群,径直走到菩提达摩面前。住持躬身问道:“敢问法师,果真是西天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达摩双手合十:“正是贫僧。”
住持殷勤地说:“不知道法师到此,有失远迎。恭请法师入寺休息。”
达摩说:“天下佛教是一家。我本来就是来投你们白云寺的,刚才说法也是即兴,也是缘分。”
达摩跟着住持走进寺院,只见寺院房舍错落有致,很是讲究。空地上栽着奇珍花木,达摩认出有番石榴树,有榕树,还有菩提树。一树带来一片风景,使寺院庄严之中又透着灵秀。这和印度僧人的生活截然不同,印度虽然也有著名的寺院,但是大多数僧人,在树林里、竹林里或者山里搭棚建屋,生活环境相对简朴,被称为精舍。更有许多沙门,迷恋苦修,被称作苦行僧,自觉自愿过忍饥挨饿的苦行日月,这成为众多僧人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达摩跟着住持走进后院一处大殿。先上的是茶,达摩从赵大爷那里刚刚学会喝茶,就喝了一小碗。跟着是一场素宴,七大盘子八大碗摆满了桌案。达摩看着如此排场,心中不悦,随口就说:“请问法师,你们深居如此华美的寺院,难道就没有看到寺院外边流浪的乞丐吗?”
住持回答:“自然看得见,天天看到他们。”
达摩反问道:“那为什么不布施他们?”
住持说:“这是两码事儿。我们在做的是弘扬和发展佛教事业,没有工夫去做照看乞丐的这些小事情。”
达摩说:“心里有大事业,就可以不关心众生疾苦,那么这些大事业就会成借口和空谈。慢慢积累下来,这些佛教的大事业就会成为骗人的鬼话。看着这宴席,想想那些乞丐,我有罪恶感。”
白云寺住持红着脸低下头,无言以对。白云寺信奉佛教,自然以释迦牟尼为尊,更明白佛祖已经涅槃,佛教正宗传人菩提达摩祖师就是佛教领袖。如今菩提达摩开口批评和指责他们,他们不敢分辩,甚至也不敢有怨言。
进入白云寺,菩提达摩就觉得回到了佛教僧人们之中,全是自家人。菩提达摩继续说:“布施分三种:一是财布施,二是法布施,三是无畏布施。请问,你们这是什么布施?自己有吃有喝衣食无忧,整天敲钟诵经,却不关心众生疾苦,还敲这钟念这经干什么呢?这不成摆设、成演戏了吗?”
大殿里一片死寂。菩提达摩感到了大家的难堪,就说:“我不是在难为你们,我说的是心里话。既然这饭做好了,不吃就是浪费。感谢你们,我吃一钵。大家分分吃了吧。”
紧张的气氛终于缓和下来。吃过饭,白云寺住持大着胆子提出来:“菩提达摩祖师在上,我代表白云寺所有僧人,恳请您说法讲经。既然您走到了白云寺,也让我们有幸得到您的教诲。”
达摩一口答应:“我应该为你们说法讲经,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吧,今天休息,我熟悉一下环境,明天开始说法讲经。不过我有一个要求,等说法讲经以后会告诉你们,也希望你们能够答应。”
住持忙说:“答应答应。菩提达摩祖师,其实我们都是您的弟子,您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第二天钟声响过,大殿里坐满了僧人。菩提达摩盘腿坐在讲坛上,准备说法讲经。
他先手举着几张纸晃了晃,说:“今天我为你们讲《二入四行论》。昨天夜里,我已经把经文抄录下来,方便你们以后传阅。今天我不想照着经文的字面讲,担心大家听不懂。说法讲经是为了让人家听懂,不是卖弄学问。来中国之前,我在大海上漂了三年多时间。这三年里我一直在想,我到中国来传佛教,如何说法讲经?不瞒你们,我也很困惑。我学中文时间很长了,可以说已经会说会写,但毕竟不是我的母语,肯定有一些障碍。我说的中文,你们听起来会很吃力吧?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另一个问题,佛教的领袖,从佛祖释迦牟尼一直到二十八祖的我,大多博览群书,比如我自己,从小到大生活在皇宫,泡在藏书阁里,通读了佛教经典。当然也有个别祖师,比如我的师父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从小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这不妨碍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领悟,许多的佛理精要,是他传授我的。他就使用另一种语言方式,也就是众生平时说的大白话,更加容易让人理解。比如他给我讲众生,就说众生都是佛,众生平等。一句话就讲明白了,而且很生动,听了就能牢记在心。于是,我发现一个问题,佛经大都是有学问的佛祖和祖师们写下来的,却要讲给许多没有学问甚至是文盲听,这中间就有了一个障碍。这就叫作学问的不平等,也可以叫作文化的不平等。”
菩提达摩停顿一下,继续说:“学问的不平等,文化的不平等,并不代表佛性和慧根的不平等。所以,没有学问、没有文化的僧人,不要自卑,不要有顾虑,这不能怪你们。如果我说法讲经你们听不懂,不是你们听不懂,不怪你们,而是我不会讲,要怪我。”
菩提达摩开始进入正题:“我上岸以后,遇到了一位老农民叫赵大爷。他教我如何喝茶,并给我讲喝茶的学问。喝茶本来是大学问,这是人的生命和植物的生命发生联系,又互为作用相互补充。这么深刻的学问,他几句话就讲明白了。他说喝茶能够明目、润肺、泻火、提神,还能够调理肠胃。广州人喝茶,主要是祛湿。他接着给我讲炒茶,人的气脉和气血随着热锅和双手翻腾着搓茶,已经炒进了茶里。什么样的人喝什么样的茶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这一下我明白了,说法和讲经也要像赵大爷讲茶一样,浅显易懂。我今天就尝试着用大白话来说法讲经,能记的记下来,记不下来也没关系,听听就好。其实佛经主要是心传,说法讲经并没有那么重要。”
在场的僧人谁也没有想到,菩提达摩祖师如此高贵的身份,却是如此平易近人,说话随和如同和人拉家常。大殿里静悄悄没有任何杂音。僧人们聚精会神,完全进入了菩提达摩的气场。
菩提达摩说:“现在我正式讲《二入四行论》。先讲二入,一是理入,二是行入。什么是理入?理就是道理。什么道理?佛祖和祖师们讲的佛理。因为佛祖和祖师们都是大德高僧,对于佛教领悟透彻,积累了经验和感受,还有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写下来就成了佛理。我们学习这些佛理,需要深刻领会,万一哪一天哪一会儿,弄懂了一句话或者几个字,我们就得道了。从学习佛理进入修行,这就叫理入。”
菩提达摩再次把那几张纸在眼前晃晃说:“这上面有几句很关键,我在这里读一下。藉教悟宗。凝心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无有分别,寂然无为。这几句书面语言是关键词语,过后你们可以抄录,也可以一起讨论。”
菩提达摩观察僧人们的反应,效果甚好,就说:“我看你们都听懂了,这很好,说明赵大爷教会了我说大白话。”
僧人中竟然传出笑声。菩提达摩说:“想笑就放声笑,不要拘谨自己,听不懂也可以当面问我。咱们都是僧人,平等说话。”
僧人们可能从来没有听过如此深入浅出的说法和讲经,纷纷交头接耳,气氛活跃起来。菩提达摩也不急着往下讲,他要给僧众留下理解和消化的时间。
少顷,菩提达摩接着往下讲:“现在我们开始进入行入。行入比理入更加重要,理入是纲要,行入要落实。行入分为四行,我现在讲第一行,叫报怨行。记着,第一行叫报怨行。什么是报怨行?就是我们修行之人,如果受苦受难,不要有怨言。我们本来从往昔的无数劫中托生而来,我们的前生也许四处流浪、作恶多端,起多怨憎,危害无数。虽然我们今生没有作恶,宿殃果熟,就如同果实熟了一样。所以呢,我们应该甘心承受,逢苦不忧、无怨。这就叫作报怨行。听懂了吗?”
有僧人站起来回答:“听懂了,特别好懂。”
菩提达摩摆摆手,示意这个僧人坐下,接着说:“现在讲第二行。行入的第二行叫随缘行。什么叫随缘行呢?一个修行人,心里是众生,并没有自己。所有发生的好事和坏事,苦也好乐也好,苦乐齐受,这都是缘分。如果得到荣誉呀,名声呀,利益呀,也是因为种的因起的作用。今天得果,不算什么。缘分尽了又没有了。何喜之有呢?用不着空欢喜。这就说明白了,受苦受难没有什么,得名得利也没有什么。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这就是随缘行。”
菩提达摩目光逡巡,他发现中国僧人的理解力不弱,于是接着往下讲:“现在我们讲行入的第三行,叫无所求行。这个第三行也比较好理解。世人常迷迷糊糊,处处贪一些名誉呀荣誉呀追求这些虚荣。真正的智者呢,追求的是真理,从来不把这些虚荣当回事,不在乎这些虚荣。反而心安心无为,形随运转,来什么就是什么,这就是万有斯空。反正都是空的,无所谓愿乐。因为功德这东西如同黑暗迷糊我的眼睛,如果经常追逐这些黑暗中的功德,三界久居,就如同坐在火宅里困苦而危险。有身得苦,谁能够在火宅里得到安乐呢?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放平心态,不再追求这些欲望和荣誉。俗话讲,有求皆苦,无求皆乐也。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无求真为才是修行的本分。——我看看大家的反应,越听越明白了。”
菩提达摩不疾不徐地接着讲:“最后我来讲第四行。行入的第四行叫称法行。什么是法?就是我们全都明白的道理,不应该做的事情不做,不应该说的话不说。严于律己,严格约束自我。无染无着,无此无彼。法无众生,在法面前,人人平等。法无有我,也可以叫有法无我。智者,也就是追求真理的人,应该自觉自愿依法而行。法是什么?如同绳子,自己将自己捆绑起来,不乱说乱动,不做坏事。这就是真正的菩提之道。为除心中妄想,而无所行。这就叫法行。听明白了吗?”
菩提达摩讲过理入和行入,《二入四行论》就讲完了。在场僧人暂无动静,似乎还沉浸在听讲的氛围中,久久回味……忽然,有僧人哭出声来,抽抽搭搭的,弄出动静。菩提达摩并没有用目光去寻找这个哭泣的僧人,他直视着前方,目光深邃,平静地说道:“这是听明白了。心里边难受,能够哭出来,就说明悟道了。”
白云寺住持站出来,向菩提达摩表示谢意。住持说:“达摩祖师今天说法讲经格外不同,深入浅出,我们全都听懂了。达摩祖师开讲之前,对我们有要求,我一直还记着。不妨达摩祖师一并提出来,我们一并执行。”
菩提达摩说:“我本来想对你们住持私下里单独讲,现在公开在大家面前讲出来也好。我在开讲之前说过,我讲过《二入四行论》以后,会提出我的一个要求。现在我就提出来,你们如果认我这个法师,从明天开始,白云寺要在寺院外边广场上设下粥棚,先供奉乞丐们喝粥。这就是最好的行入。请住持法师分派僧众,谁人煮粥,谁人分粥,谁人搭棚,谁人维持广场秩序,可以一一安排。从今往后,这白云寺粥棚常设不动,如何?”
众僧人纷纷叫好。住持说:“达摩祖师在上,您的要求,弟子一定照办。只是这粥棚一开,要开到何年何月?寺院里毕竟财粮有限,将来万一供奉不起怎么办?请祖师明示。”
闻听此言,菩提达摩忍不住哈哈笑起来:“这真是笑话。粥棚未开,先顾虑重重将来供奉不起怎么办?乞丐们如今就没有饭吃,这些乞丐怎么办?两相比较,谁是众生?谁是自我?”
菩提达摩的这番话让住持无地自容……
菩提达摩话头一转:“不过,你是白云寺住持,你的顾虑也是为白云寺着想,并不是为了你自己。我想是这样,官家既然供养你们,你们还可以照收不误,然后转手供养乞丐们可好?万一将来粥棚无米下锅开不下去了,那就关了嘛。住持带着众僧持钵行乞,这有什么困难?我不是开玩笑,我不了解中国的僧人,在印度释迦牟尼佛经常带着僧人持钵行乞。我在印度完全以持钵行乞为主。这持钵行乞不是简单的要饭吃,是我们和众生重要的一种特别联系。这是我们僧人的功课。没有持钵行乞过的僧人,就不是真正的僧人。”
菩提达摩如此讲话,大家如梦方醒。住持大和尚也赶快谢恩。于是,住持马上行动起来,分派僧人各司其职,天黑时就搭起了粥棚。第二天粥棚如期开张。住持还找来一块长条红布,请菩提达摩题写了“众生粥棚”四个大字,悬挂在粥棚上。
众生粥棚一开张,就吸引了广州城里众多乞丐,纷纷赶来吃粥,热闹非凡。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轰动了羊城广州。好像谁都知道,来了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在白云寺说法讲经之后,寺院就开了粥棚,供养乞丐。
广州来了活菩萨,动静闹得越来越大,这就自然惊动了官家。官差一级一级向上汇报,最终报给了广州刺史萧昂。
萧昂追问官差:“弄明白了?真的来了西天二十八祖?”
官差据实相报:“是的,西天二十八祖名叫菩提达摩。”
萧昂不相信这是真的:“真的来了?还说法讲经?”
官差回答:“昨天开始说法讲经,讲的是《二入四行论》。讲经结束后白云寺就开了粥棚。”
如今南朝上下正在大兴佛教,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达广州开坛讲经,这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萧昂为了确认,亲自带着官差,来到白云寺广场,目睹“众生粥棚”的招牌如旗帜迎风招展,乞丐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欢天喜地,热闹异常。
广州刺史萧昂心里一动,便走进了白云寺,他要拜见菩提达摩。早有人通报寺院住持,住持迎出来,前边带路,走进后院大殿来拜见菩提达摩。这时菩提达摩正在喝茶。
萧昂先行施礼:“拜见菩提达摩祖师,在下广州刺史萧昂。不知菩提达摩祖师远道而来,失礼,失礼。”
菩提达摩听不明白,就问别人:“为什么失礼?”
萧昂这才想起来面对的是外国人,有语言上的障碍,马上补充说:“没有远迎,是为失礼。”
菩提达摩这下听懂了,就说:“我自愿来中国传教,并没有联系官家,官家并没有失礼。”
达摩祖师竟如此随和,萧昂不禁内心喜悦,便说:“现在就请菩提达摩祖师移步州府,也让我萧昂尽尽地主之谊。”
菩提达摩听明白了字面意思,并不很理解实际用意,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住持:“为什么要移步州府?地主之谊在哪里?”
住持上前,在达摩耳边说道:“刺史大人看到你高兴,想请你去他的州府做客吃饭。”
萧昂隐约听到住持的耳语,急忙补充解释:“接风接风,就是接风。”
菩提达摩连忙摆手说:“出家人没有虚礼,不吃饭也不移步。我是传教僧人,住在白云寺就很好,但不会长住。我还要去庐山东理寺,看望慧远法师。”
萧昂也不敢强请,连连施礼。告别达摩祖师以后,萧昂马上交代住持:“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来到广州,这是广州百姓的荣幸,也是天大的喜事。你一定要留住达摩祖师,千万不要让他离开。去什么庐山?我回去就向皇帝奏报,八百里快马加急相传,听候皇帝旨意。”
白云寺住持也明白事情闹大了,赶紧点头答应:“刺史大人放心,我知道轻重,一定尽力挽留。”
萧昂强调说:“你要记住,不是让你尽力,这是命令。官府常年供养你们,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没有我的命令,菩提达摩祖师不准离开白云寺半步。另外,我也会派兵看守,保护菩提达摩祖师的安全。”
送走萧昂刺史,白云寺住持站在原地,久久不动。他已经明白,这就等于刺史向白云寺下达了命令,要看住菩提达摩,不准他离开。然后由刺史请来圣旨,再来安排达摩祖师的行程。住持大和尚心里又惊又喜,喜的是达摩祖师光临白云寺,白云寺这就有了功德;惊的是刺史命令他看住达摩祖师,这和看住犯人有什么不同?他自然不敢将实话告诉菩提达摩,只好殷勤侍奉达摩祖师,静等皇帝消息。
而菩提达摩并不知道这些盘外之招,只觉得送走广州刺史,落得了清静。他准备接下来教习僧人们呼吸,只有学会了呼吸,才能够学习禅坐。虽然没有准备在这里长住,但他还是想教会僧人们一些心法,帮助僧人们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