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皇帝的礼物
北魏的孝明帝在位期间生逢乱世,好像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不妨碍他是一个很有趣的皇帝。自小生活在皇家,饱读诗书学习朝政,也有许多无聊的时候。年轻时微服出访,在木匠铺子里看见木匠做活,觉得无比新奇,从此就喜欢上了木工,后来就悄悄让人在花房旁边建了一间木工房。从此孝明帝闲来无事,就更衣换装溜进这里,摆弄手锯和刨子。越摆弄越上瘾,逐渐就形成了一个爱好。后来招进来一个小木匠,当他的徒弟,给他打下手。这小木匠从来不明白要做什么或者是不做什么,完全仅凭师傅交代。反正工钱不少,让他心满意足。他从来没有想到,他的木匠大师傅是皇帝。
几年前,孝明帝为太后做了一柄拐杖。他溜出宫,先带着小木匠去木材市场选料,挑选了来自南朝的珍奇木料金丝楠木,回来以后精心打磨,在拐杖底部做了一圈铜箍,在拐杖头部写意性地刻上了龙头,还在龙头上镶嵌了宝石。太后生日这天,孝明帝亲自送给了太后。太后握在手里喜不自禁,当孝明帝附耳小声说“儿子亲手做的”,太后听后一把抓住孝明帝的手,抚摸着孝明帝手掌上的粗皮糙肉,竟然感动得哇一下哭了出来……
几个月前,孝明帝又一次更衣换装,带着小木匠来到木材市场。开始,他也不太明白自己要选什么料,连准备做什么也没有想好,只是想来木材市场闲逛。他答应送给菩提达摩祖师一件礼物,基本思路还是拐杖。因为听说菩提达摩祖师年事渐高,又住在嵩山深处的山洞里,送一根拐杖比较合适。但是,菩提达摩祖师和太后不同,太后是自己的母亲,送一根拐杖是以表孝心。菩提达摩祖师为世外高人,前来中国传教,和太后的身份不同。就不能够送同样的拐杖。到底送什么样的拐杖,孝明帝并没有想好。
孝明帝带着小木匠,混在木材市场里走来走去,最后看中了一棵极不起眼的枣木杆子。这本是被人家遗弃的一棵小枣树,树并不粗,手腕粗细,根部岔出两根老根杈,长短和模样活像羊角。是这根部的羊角杈打动了孝明帝,顺手买了回来。孝明帝安排小木匠先在水里边泡了七天,又在太阳下边晒了七天。泡透晒透,木材才不会变形。这天孝明帝亲自来到木工房间,用刨花点火,进行了烤制。用火烤透,这才能去掉木材的野性,调动出来木材的硬度和韧性。
到了取材取势的时候,孝明帝怎么也舍不得锯短。索性就留下来,足足一人多高。小木匠为枣树去皮,孝明帝亲自用小花刨取直去弯去粗,一边用手把握寻找手感,一边又刮又刨,一直干到浑身大汗,这才停下来。临走前他交代小木匠不要乱动,这个活儿他要亲自做。
就这样做做停停,停停做做,一直做了一个来月,拐杖终于做成了。孝明帝不断把拐杖掂在手里把玩,甚至还扛在肩上来回摇摆,或者用手用力挥动,越看越喜欢。真乃是造型奇特,自然天成。
小木匠觉得纳闷,就说:“师傅,你这是做什么呀?看着是好看,没有用处。用作拐杖显得高,也显得稍稍粗了一些。做扁担显得圆,杖头还长了一个羊角杈。这算什么呀?”
孝明帝笑笑说:“小子,没有见过吧?这不是拐杖,也不是扁担,这是什么?这是神器。”
小木匠问:“师傅,什么是神器?”
孝明帝一怔,忽然想起来佛教法师们挂在嘴边的坐禅,来了灵感,冲口而出:“你记着,这个叫禅杖。”
小木匠点头说:“师傅,叫禅杖。我记下了。”
孝明帝交代:“我走之后,你只干一件事,就是用刨花打光,一直打,一定要打磨光滑。千万不要乱磕乱碰。过几天有人来取。”
几天以后,这柄禅杖就出现在了孝明帝的书房。
这天孝明帝正在书房翻书,御史走进来说:“禀皇上,三个月时间已经到了。”
孝明帝问:“投毒谋害达摩祖师,已经发生几次了?”
御史回答:“明面上发生过两次,暗地里也有发生。”
孝明帝问:“这明里暗里如何讲?”
御史说:“皇上,达摩祖师如果发现食物有毒,从来不声张,就会挖个坑埋起来。仍然有鸟儿闻着味道扒开吃的,据说不断有人发现死鸟。这就说明暗地里也有。”
孝明帝笑笑说:“神仙们也会打架,还没完没了。”
御史说:“听不懂,请皇上明示。
孝明帝说:“我让你听懂了吗?山有多高?水有多深?”
御史高高兴兴说:“皇上,这一下听懂了。”
孝明帝说:“这一下才是不懂装懂。”
御史连忙说:“皇上明示,臣下愚钝。”
孝明帝说:“谁敢说你愚钝,那就是有眼无珠。你的不懂装懂我还是能够听出来,也能够看出来。你有时候懂装不懂,我就听不出来,也看不出来。”
御史吓得连忙下跪,说:“皇上恕罪。”
孝明帝说:“起来吧,给你开个玩笑,不必当真。你们当差的也不容易,有时候装傻充愣,也可以理解。”
御史仍然胆战心惊:“皇上明察秋毫,臣下有罪。”
孝明帝说:“我说你有罪了吗?这有罪无罪得让我说。听我交代,你明天去嵩山少林寺,找到达摩祖师,完成两件事情。这第一件,是送礼物。我说过送给达摩祖师礼物,由你送去吧。”
孝明帝说完,用手指指靠在书柜这边的禅杖。御史走过去,拿起禅杖,握在手里,手感十分光滑,马上说:“我再去找块黄缎子包起来,见了达摩祖师再打开。”
孝明帝点头夸他:“你不傻嘛。还有你把这个字条也折起来带给达摩祖师。不许看字条上的内容。”
御史收起字条说:“我保证不看内容。一并交给达摩祖师。”
孝明帝说:“知道这是什么礼物吗?”
御史看看说:“皇上,这是拐杖。”
孝明帝拿眼瞪他说:“拐杖有这么高吗?你见过这么高的拐杖吗?”
御史老实说:“没有见过。请皇上明示。”
孝明帝说:“记牢了,这是禅杖。我起的名字。达摩祖师住在山里,山路不好走,可以当拐杖。出门挑东西,也可以当扁担。最是要紧的,住在山洞里不安全,听说他还不让安装洞门,禅杖还可以防身。”
御史连忙说:“皇上,我记牢了,这是禅杖。”
孝明帝继续交代:“还有第二件事情,也要你去办。你可以传我的口谕。这不是圣旨。皇上很少对寺院下圣旨。你去和达摩祖师商量——商量,你会吗?你会和人商量吗?”
御史说:“我会。皇上,我会商量。”
孝明帝说:“你就说皇上提议,由达摩祖师出任少林寺住持。”
御史问:“皇上,这合适吗?”
孝明帝说:“有什么不合适?你还学会质疑了。你就说说有什么不合适?”
御史说:“少林寺又不是皇家寺院,名气也不算大。这合适吗?”
孝明帝说:“你是真笨,还是假笨?皇上一提议,皇家一供养,这少林寺不就成为皇家寺院了吗?你知道达摩祖师来头有多大吗?佛教第二十八祖。这是活着的释迦牟尼佛啊!他从梁朝一苇渡江而来,皇上连召两次,两次拒绝进宫。他说话合情合理,又不明言对抗。一不要金银,二不要财宝,三不要名誉,心里边全是众生。这才是真佛。我听说达摩祖师一直在研读我们的经典文化,态度谦和,胸襟海纳百川。这才是高人和大师。”
御史低头说:“皇上,我没有想得这么深远。”
孝明帝又说:“达摩祖师为什么会研读我们的经典文化?他和所有来传教的印度僧人全不一样。这些僧人不分青红皂白,走到哪儿就高台教化,无非是说我有真理在手,我才是佛。而达摩祖师不张扬、不开口,先学习你们的经典文化。这些时候我在想,他在找什么呢?我想通了。达摩祖师在找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佛教,佛教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找到以后干什么?还是要说法讲经。在那个山洞里边讲吗?在对谁讲?对那些山里边的石头讲吗?神仙需要道场。你明白了吗?”
御史坚持说:“反正哪儿的寺院,也比不上咱永宁寺。”
孝明帝笑了:“完了,完了,你是真笨,白白跟了我这么多年。永宁寺的排场,完全是为了太后高兴。永宁寺距离皇宫近,太后烧香礼佛方便。永宁寺有什么?除了一排排房子和塔,还有什么?我敢断言,少林寺从此名扬千古。明白了吗?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利国利民利后人,是大事情。”
御史吃惊,张望着孝明帝说:“皇上,我胆小,您别吓我。”
孝明帝开心地笑笑说:“看来你是真笨。你自己也要名扬天下的。这一下知道如何去办事情了吧?”
御史快乐地点点头说:“这下子我知道了。如果达摩祖师答应下来,我就直接带上达摩祖师到少林寺,向少林寺僧人当众宣布,皇上提议达摩祖师就任少林寺住持;再宣布少林寺从此由皇家供养;再宣布少林寺从此成为皇家寺院。皇上,是这样吗?”
孝明帝也乐了:“看起来你还没有笨到家。去吧。”
第二天一大早,御史带着人就出发了。御史在皇宫、在皇上面前是奴才,是孙子,离开皇宫来到外边大街上,就成了大臣就成了爷。前边是彩旗,后边跟着的是锣鼓,御史捧着黄缎子包起来的禅杖,走在中间,后边是随从。人虽然并不很多,倒也隆重和排场。
一干人步行走出洛阳大街,停了锣鼓,向着嵩山少林寺走去。当过村过店时,再把锣鼓敲起来。这样走走停停,走过几十里路,先来到了少林寺。少林寺山门外边有一个小广场,队伍就停在了小广场上,敲起了锣鼓。少林寺的僧人们拥出来,围观他们。他们并不停留,直接又起身走向后山,爬上了五乳峰,直奔达摩祖师居住的山洞。人们并不明白要发生什么事情,周边村庄的老百姓,还有一部分少林寺僧人,就远远跟在后边继续围观。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搅动了整个嵩山的平静。
达摩这时正在山洞里接待客人。姬佛光把宝志法师带到了嵩山。宝志法师专门说明情况,自己自告奋勇,受梁朝皇帝梁武帝委托,来请达摩祖师重新过江,回到南朝去。但是,宝志法师说这只是一个借口,主要是宝志法师自己想来面见达摩祖师。
达摩说:“其实我的目的地一直就是洛阳。梁朝只是路过。现在已经安定下来,我在这里很好,请捎话给梁朝皇上,谢谢挂念。”
宝志法师连忙说:“我把法师原话捎回去,皇上一定高兴。我想见达摩祖师,主要是崇拜。此次我已到广州,专门抄回了《二入四行论》。拜读后,仍然有话要问。”
达摩说:“请讲。出家之人,没有客套。”
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了锣鼓喧天声,接着就看到一干人敲锣打鼓挥动彩旗,向山洞走来。达摩站起身,往洞口处迎接。宝志法师生怕失去机会,连忙问道:“众生真有佛性?”
达摩边往外走边说:“众生是佛,我们只是过客。”
宝志法师紧追着问:“敢问法师,我心即佛?”
达摩已经不再看宝志法师,边走边说:“我心即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宝志法师不禁热泪盈眶:“谢过祖师,谢过祖师。”
山洞外虽然有一小块平地,因为太小,很快就被来人挤满了。锣鼓声停下来,达摩大声喊叫:“别挤别挤,山道危险,注意安全。”
人群安静下来,御史大人双手捧着禅杖,走到达摩面前,一层层揭开黄缎子,然后说:“这是禅杖。皇上送给菩提达摩祖师的礼物。”
达摩把禅杖接在手里,先抚摸杖身,又把禅杖竖起来握在手中,显然非常喜欢,连连说:“谢谢皇上。礼物很好。”
御史大人又呈上一张字条,交给达摩。菩提达摩把禅杖顺手递给姬佛光,展开字条来看,上面只写了一行字:“亲手所做,望你喜欢。”达摩这才明白禅杖为孝明帝亲手制作,心里一热,还是被皇上感动了。收好字条,重新向姬佛光要过禅杖,重新又看,上手又摸,忍不住点头说:“谢谢皇上。告诉皇上,就说我喜欢,我喜欢。”
人群马上安静下来。御史大人开始大声说:“皇上提议,请菩提达摩祖师就任少林寺住持。皇上还说了,这是商量,不是圣旨,请菩提达摩祖师答应。”
所有围观看热闹的人,这才明白事情的真相。先是少林寺的僧人,纷纷叫喊:“答应答应!”所有人也跟着起哄,一起来喊:“答应答应!答应答应!”
达摩好像也不感到意外,他没有开口说话,只是向着御史大人点头答应下来。
御史显然兴奋起来,这么顺利完成了皇上交办的事情,心情大好,转身就扯着嗓门大声喊起来:“请让道——请菩提达摩祖师起驾少林寺——”
彩旗引路,锣鼓喧天,一干人拥着菩提达摩下山。菩提达摩就拄着禅杖,走在御史身后边。人群挤破了山道……
只有宝志法师留在洞口,呆呆看着发生的这一切……
早早就有人跑回了少林寺,少林寺所有僧人迎出山门,齐刷刷站在山门外边的小广场上,欢迎新上任的住持菩提达摩祖师。
御史看着场面合适,当机决定,不再进入少林寺,就站在山门外边的高台阶上,他伸手压住众人的喧哗,高声说道:“皇上口谕——从即日起,达摩祖师就任少林寺住持。礼成——”
少林寺僧众,一片欢腾……
御史大人接着又喊道:“皇上口谕——少林寺今后由皇家供养,少林寺从此成为皇家寺院——”
从此,少林寺的影响传播开来……
由北魏皇帝孝明帝亲自提议,菩提达摩祖师就任少林寺住持;皇帝送给了达摩祖师禅杖;少林寺从此成为皇家寺院。这消息迅速传遍洛阳,传遍北朝和南朝,炸落一地眼球。人们开始期待,达摩祖师开坛讲经,由达摩祖师刮起来佛教的旋风。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达摩祖师仍然继续打坐在山洞里边,并没有任何风吹草动,迟迟没有开坛讲经。人们期待的一切并没有发生……
短暂的喧哗和热闹很快归于平静。菩提达摩虽然出任了少林寺住持,他本人却没有下山。那天御史走后,他只在少林寺待到了天黑,便拄着禅杖返回了山洞。菩提达摩和少林寺僧众公开见面的时候,只是拿出了《二入四行论》,让僧人抄录和阅读,连公开的宣讲也没有。只是公开宣布了一件事情,邀请姬佛光加入少林寺,成为少林寺僧人,然后指定姬佛光打理少林寺所有事务,代替住持全面处理寺院业务。姬佛光虽然感到意外,却仍然非常激动。这是菩提达摩在高看他。他当即表态,一定认真负责,为少林寺僧众服务。
天将落黑时分,达摩拄着禅杖就要走了,这才开口说:“大家都是僧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作为住持,我以后主要给你们安排功课。这第一个功课,在你们说法念经之余,你们该念什么经还念什么经,我不太关心这个。每一个僧人,用大致一个月时间,与人之外的任何生命,动物植物都可以,石头和河水也行,只要是你自己喜欢的,建立一种亲密联系。一个月后,我会来检查。”
说完,达摩拄着禅杖走出寺院,返回后山……
这算什么功课?
这功课让我们怎么修行?
少林寺僧人炸开了锅。姬佛光送别达摩祖师回来,就被众僧团团围起来,大家七嘴八舌质问他,一时难以收场。姬佛光伸手按下僧人的喧哗,从容站出来说:“不懂了吧?那就听我说。”
众僧开始围着姬佛光,越围越多。姬佛光说:“说实话,事先我也不知道达摩祖师会指定这个功课。明说吧,我也不知道达摩祖师会让我来管理寺院。你们爱信不信,我这是实话实说。出家人不打诳语,祖师走后,我才来想这功课的深意。现在我这样想,宇宙之内,天地万物都有生命,彼此之间相互联系,谁也离不开谁。我们人类只关心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是不是太自私了?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就会越走越偏,越走越窄,走进死胡同。现在让我们重新和别的生命建立起亲密关系,重新理解和探索这个天地、这个宇宙。我这么想,你们说有没有道理?”
姬佛光这么一说,镇住了少林寺的僧众。人们很快安静下来,重新来思考这个功课。尽管从来没有这么修行过,过去只是烧香磕头念经诵佛。这个功课使人感到特别新奇。只是人们一时不知道从何入手,不明白具体要如何执行。
姬佛光说:“这要按照祖师的要求去做。如果想通了,其实很容易,主要是上心。比如说你去栽棵树,你得培土和浇水吧?然后你天天去看变化,什么时候长出来新叶子了,长在什么位置,是圆的还是长的,这不就联系起来了吗?再比如说你特别爱看蚂蚁上树,那你就去看蚂蚁上树。这蚂蚁为什么要上树?上树以后干什么?蚂蚁捕捉到树虫了,它要下树送回蚂蚁窝。它为什么不一口吃掉?为什么要往家里送?其实这并不难,主要是上心。能不能有新的发现和理解,那就是缘分了。就我的估计,祖师指定这个功课,只是一个基础,先把我们引导到修行的正道上。是不是这个理?”
姬佛光一席话,开导和启发了大家。一下子打开了大家的思路。众僧不再纠缠,一个个散去,纷纷开始行动起来……
第二天,送饭的小和尚就把少林寺僧众的反应,以及姬佛光的话,向达摩祖师做了汇报。达摩祖师对姬佛光刮目相看。送饭的小和尚几乎每天都有话说,达摩祖师只是听听,并没有格外关注。他正在读老子,老子的《道德经》把他吓着了,惊天动地又平淡如水,深深吸引着他……
一个多月过去了。这天达摩拄着禅杖走下山来,走进了少林寺。几乎在他走进少林寺开始,就不断有碰到的僧人向他汇报自己的功课。谁看见他,谁都主动向他长说短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达摩拄着禅杖,走走停停,一直在听人们对他说。他一句话不说,只是在听在点头。不知道从何时起,僧众好像已经忘记了他这个住持、他这个祖师的身份,只把他当师父当长者一样。一直等到达摩走进大殿里坐下来,众僧纷纷围上他。
姬佛光端着茶水走过来,人们这才四下散开。达摩接过茶碗,并没有喝,顺手又放在了案角。这时候僧众已经齐刷刷打坐在达摩面前,期待着他讲话。达摩居高临下开始打量这群僧人,他看得很仔细,几乎看过了每一个僧人。大殿里悄然无声,寂静得出奇。达摩缓缓开口说:“我看到了,我也听到了。你们都做了认真的功课。我这个人一向简单,这就算是检查了。”
这时候达摩站起来,离开座椅,要过来一个垫子,打坐在僧人面前说道:“我还是习惯于打坐,坐在椅子上不舒服。现在请大家把腿盘起来,认真打坐好。我要指定第二个功课。今天,我教大家如何呼吸。”
姬佛光本来站着,随时听候吩咐,这时候也拿过一个垫子,开始打坐……
达摩双手合十,开始讲:“比如就说一棵树吧,阳光照在树叶上边,轻风吹在树叶上边,树叶就把收到的阳光和轻风通过叶脉和树脉,一直传送到树根这里。树根收到阳光和轻风,开始消化,然后又把土地里边的水分和养分,通过树脉和叶脉,再送回到树枝和树叶。这就构成了一个回路,这么一来一往,就是树木的呼吸。然后通过无穷无尽的循环,开始生长。这就从小树长成大树,从大树长成老树。人的呼吸和树木一样,只要是生命,大致都这么呼吸。”
达摩讲到这里,有意停顿一下,让大家回味和消化……
达摩接着讲:“我们佛家为什么要打坐?其实打坐只是禅坐和禅定的一个基础动作,说白了真正的基础功夫是呼吸。从专注自己的呼吸开始,只有专注自己的呼吸,才可以躲开那些尘念,使我们聚精会神起来。然后需要进入长时间的练习,才能够进入内省沉思和冥想。今天只练习呼吸,从基础开始,不要急进。”
达摩双手合十,微微闭上双眼,像是在喃喃自语,话音却异常清晰,传导进每一个人的耳鼓。达摩徐徐开讲:“我们呼——呼出去的是什么呢?它是埋在我们心里的欲望、烦恼和执着。我们吸——吸进来的是什么呢?它就是外部世界传送给我们的养分、力量和灵气。总之,我们呼出去的是垃圾,吸进来的是营养。这就是呼吸的初级阶段。随着修为的不断提高,以后会有不断的变化。我们今天先不关心以后,只关心当下。因为只有迈过当下,我们才能够进入未来。”
少顷,达摩站起来:“现在都学会了。这就是呼吸。我接着要交代具体的功课。大家最好不要一起练习,我们的僧人太多,容易互相干扰。三两个一组也好,最好是一个人选一个地方,寺院内外都可以。最好是寺院外边,大树下、小河边、树林里、竹林里,一定要僻静。这呼吸的初级阶段要练习到什么程度呢?听好了,也记牢了,要练习到忘却,忘吃忘喝忘尿忘拉,还要忘记蚊虫叮咬,要练习到忘却白天和黑夜。一句话,要练习到忘却时间。先这么练习,练习它几个月、半年、一年的,我会经常来看效果。然后,我们再接着指定下边的功课。”
达摩说完,就拄着禅杖走出了大殿。姬佛光连忙追了出来:“老师,您还不能走。”
达摩停下来说:“还有什么事情?”
姬佛光说:“时间不长,一会儿就好。您先回到大殿里喝碗茶,我来安排。”
达摩说:“安排什么?你先说清楚。”
姬佛光这才说:“您看您已经是少林寺住持,我们这一百来号僧徒都成了您的弟子。僧徒们普遍有这个心意,想补办一个拜师仪式。其实就是您坐那里,让弟子们给您磕个头,喊您一声师父。”
达摩一下子认真起来,着急地摆手拒绝,马上说:“这个不行,马虎不得。”
姬佛光感到奇怪:“为什么不行?”
达摩开始解释:“我是少林寺住持不假,你们也只是少林寺的僧人,怎么就变成了我的弟子?这不是在印度。来到中国以后,我对师承看得很重。请你们理解。法师经常说法讲经,听众怎么能够一下子变成弟子?这个真不行。我们之间只是僧人与僧人的关系,并不是师承关系。”
姬佛光傻眼了。没有想到达摩把师徒关系看得这么重,他马上说:“这都怪我。我也想和大家一起磕个头,叫您一声师父。现在我明白了。老师您该走就走,我去向大家解释。”
达摩说:“姬佛光,你这一点好,实话实说。拜师的事情到此为止,以后不许再提。拜师是缘分,缘分到了,是很自然的事情。我走了,你去安排事务吧。你还得忙,你要记着,练功的练功,值勤的值勤,要调节好。你自己也要调节起来,又要练功,又要处理事务,还真是辛苦你了。”
第二天,送饭的小和尚就把寺院里边的情况向达摩祖师汇报。小和尚说:“练功的练功,值勤的值勤,井井有条。”
达摩听他这么一说,内心也很喜悦,表面上什么话也没有说。不过他也没有多余的精力,他正在集中精力读《道德经》。
又过了几天,小和尚来送饭时,捎给达摩祖师一个布包,解开一看,是布鞋和袜子。小和尚说:“姬佛光师父有交代,天气越来越冷,您整天赤脚穿草鞋,害怕冻着祖师。”
达摩认真穿上袜子和布鞋,大小很合适。站起来走几步,达摩笑了:“我已经享不起这个福了。习惯了穿草鞋,走出皇宫以后,我就再没有穿过布鞋。你看,我穿上布鞋,都不会走路了。”
小和尚说:“习惯就好了。”
达摩脱下布鞋,又穿上草鞋,然后说:“还是这样子舒服,也接地气。袜子可以留下来,布鞋你带回去。我还是喜欢穿草鞋。”
小和尚说:“我知道哪条沟里有蓑衣草,我去给祖师割一些,留着您慢慢打草鞋。”
达摩说:“这个好,先谢谢你。”
过了几天,小和尚真的割了一大捆蓑衣草,送到了山洞。小和尚走后,达摩看着这一大捆蓑衣草出神,回忆起当年父王教他打草鞋的时光,忍不住抽出一大把蓑衣草,打起草鞋来。洞外的山风吹来吹去,蓑衣草在达摩手里上下翻飞,他在思念父王……
下雪了。
嵩山银装素裹,一片冰封。
菩提达摩抬眼望去,雪山连着雪山,大雪覆盖了整个世界。菩提达摩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大雪,将世俗和烦恼掩埋得如此干净。
姬佛光专程爬上五乳峰,送来了木炭,他要为达摩祖师的山洞生火。北风呼号,天寒地冻,山洞又没有洞门,冷得很。他担心达摩祖师受冻。
达摩拦住他说:“生火取暖就不用了。木炭可以留下来,我用来煮茶。我喜欢这大雪,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我能够适应。”
一直到来年春暖花开,姬佛光来向达摩汇报:“呼吸的功课进行得非常顺利。大部分僧人学会了打坐。一动不动,不吃不喝,打坐的时间越来越长了。”
达摩问:“到底能够打坐多长时间,有没有详细统计过?”
姬佛光说:“当然有。打坐超过二十天的有十二个;超过十五天的有十五个;超过十天的多,有三十一个;剩下的僧人还有超过七天的;有一些僧人,也就是三两天的,也有。”
达摩问:“你自己呢?”
姬佛光说:“我有一次超过了十五天。”
达摩点点头说:“很好。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你现在计算一下,超过七天以上的到底有多少。”
姬佛光低头心算一下说:“超过七天的有七十二个。不包括我自己。”
达摩笑起来:“七十二个,这个数字好。”
姬佛光说:“还有一个情况,部分僧人经常去周边村子里,帮助穷人家干活。当然,只是干活,不吃喝人家的,也不拿人家的东西。”
达摩说:“这个好,主动去关心帮助别人,这就是心系众生。”
姬佛光说:“还有一个情况,发展了许多俗家弟子。这些人不出家,在家修行。人越来越多,快无法管理了。”
达摩说:“什么叫无法管理?谁发展的就是谁的弟子嘛。要按照辈分,编入少林寺名册,使大家有一个荣誉感和归宿感。心里边有佛,何必分出家在家?选派一些有文化、有修为的僧人,拿着《二入四行论》,可以去村子里说法讲经。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超度众生。姬佛光,你做大事了。”
听到达摩祖师表扬,姬佛光说:“我也是揣摩祖师心意,摸着石头过河。本来我还担心,咱少林寺这么发展,与别的寺院格格不入了。老师这么一肯定,我心里边踏实了。”
达摩强调说:“我们不管别的寺院。心系众生,这是我们少林寺的灵魂。你回去安排僧人到村子里普查一下,在这春荒时分,周边村子里有没有揭不开锅的,不能够让人饿死。送一些粮食过去,救济乡亲们。这比什么都要紧。”
姬佛光说:“老师放话,我去安排。”
达摩说:“我不放话,你也应该安排。咱们出家人,皇家供养,这不是饭碗,这是义务和责任。具体帮助老百姓的生活困难,这就是心系众生。什么是心系众生?不是说空话,要实打实帮助百姓,落到实处,这才是修行。僧人的心要和众生相连,要和别的生命相连。这是基础,这也是根本。”
姬佛光点头:“我一定牢记老师教诲。只是这功课如何进行?”
达摩说:“找一个合适的时间,你把这七十二个僧人集中起来,我来指定下一步功课。”
姬佛光又问:“老师还需要买什么书?”
达摩说:“暂时不用了。我已经读过老子、孔子和庄子,我正在思考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区别,或者叫发展更加贴切。中国的经典文化源远流长,正好为印度的佛教提供了时机和基础,中国是需要佛教的。我对于这一点坚信不疑。同时,你可能没有想到,我觉得印度也更加需要中国的经典文化。我一定要把这些经典文化带回去,这也是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