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黄姚,秦以前乃南越地。秦统一岭南后,黄姚属南海郡。秦亡后,属南越国统辖。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平定南越,置苍梧郡,辖临贺、猛陵等县,黄姚属临贺县地。
南朝梁普通元年(520),梁武帝萧衍析今昭平县马江以上至平乐县南部,置静州,辖梁寿、静慰二郡,并在此二郡中设龙平、安乐、宁新、博劳、荡山等5县,黄姚属荡山县辖地。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撤销静州,将安乐、博劳、宁新3县撤并入龙平县。荡山县部分地归龙平县辖,部分地归贺川县辖,黄姚属龙平县辖地。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静州,并将临贺、平乐等地设置昭州、贺州,黄姚属昭州龙平县辖地。
五代十国时期,虽经战乱,岭南属南汉统治,但州治沿用唐制,黄姚属龙平县辖地未变。宋仁宗时期,平定侬智高之乱后,岭南安定。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将龙平县改名招平县,意谓“招抚平定”。后又将招抚的“招”字改为具有光明、明亮之意的“昭”字,定名为昭平县。黄姚属昭平县辖地。
明洪武十八年(1385),昭平县辖地划分为“里”级行政单位管理黄姚及周边地区分为3里:宁化、招贤、文化。黄姚属宁化里管辖。
清咸丰十年(1860),地方多故,各县大办团练,将昭平全县划分为10个区,以“预、备、财、恒、足、关、防、乐、太、平”10个字为区名,黄姚属“关”字区管辖。
民国十五年(1926),广西实行区乡保甲制度。昭平全县分“明源、黄姚、马江”三大行政区和23个小乡镇。在黄姚区设立黄姚镇,属黄姚区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昭平县全境划分为“一、二、三、四”区,其余23个乡镇仍按新中国成立前区划不变,黄姚镇属“二区”管辖。
1959年9月,黄姚镇改称为“黄姚人民公社”。1984年7月,将原黄姚人民公社拆为黄姚镇和巩桥乡。2003年正式成立“黄姚古镇景区”。2007年,国家文物局将黄姚镇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黄姚古镇获批为国家4A级景区。
2015年12月,广西黄姚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区管委会成立。
为推动黄姚古镇创建国家5A级景区,挖掘、整理传统文化,受广西黄姚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区管委会委托,我们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研究团队对其所辐射的凤凰乡、樟木林镇、富罗镇、北陀镇、走马镇部分区域的19个行政村(街)进行了碑刻专题调查和走访,共发现现存民国以前的碑刻、摩崖石刻、牌匾、楹联、花纹、图案实物300多通,但肯定尚没有穷尽所有的碑刻。由于长期缺乏保护和深入细致的田野普查,本区域具体还有多少碑刻存世,没有人能说清楚,需要我们不断地寻找、发现和保护。
黄姚碑刻内容丰富,种类较多。经过我们的田野调查,按碑刻的基本性质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政治类碑刻,主要包括行政设置、官府禁律、界址划分、诉讼判决、布告训令等。二是经济类碑刻,包括契约文书、服役、税赋、土地权属等。三是公益建筑类碑刻,包括学校、寺庙、道观、桥梁、道路、亭台、堤坝、门防的修筑等公益事业的兴建。四是宗族类碑刻,主要包括宗祠、族源、墓志等。五是文化艺术类碑刻,主要包括各类诗词、游记、楹联、牌匾等艺术作品。六是其他,主要包括图案、花纹等不属于上述5类的其他碑刻。这些碑刻反映了历史上黄姚地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黄姚区域社会生活的“活化石”。
要保护好散落于村寨各处的古代碑刻,就必须下大力气做好调查工作,也要做好宣传教育,提升广大村民对古代碑刻和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留住乡愁。就本项目来说,碑刻的调查寻找、拓制和文献整理,是3个相互关联,做起来又十分费力的工作。
碑刻的寻找,就是一件十分令人头痛的事情。村寨里的年轻人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人关注过碑刻这个事,一问三不知。那就只能咨询村里的老年人。村里的老人们凭记忆说在某个地方从前见到过石碑,但是等我们想尽办法到达了那个地方,却无论如何也找不见任何石碑。可能是在大兴水利的年代就被移作他用了,也可能是近几十年来被毁掉了,反正谁也说不清楚石碑到底去了哪里。有时一天下来跑了几个村寨,翻山越岭,汗透重衣,却一无所获,空手而归。
碑刻拓片制作,既需要技术,更需要体力和毅力。碑刻大多数都是存在于野外。其拓制工作也就必须在野外进行。悬崖峭壁之间,荒草蓬生之地,蚊叮蚁咬,刮擦破皮流血,那是经常的事。为了人身安全,我们用过野藤、绳索、布带,也搭过木梯和简易脚手架。我们只希望既能保证安全,又能顺利完成碑刻的拓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天气影响,我们不得不赶工。一天从早拓到晚,年轻的同事们累得饭都不想吃,全身酸痛,手脚抽筋。
碑刻文献材料的整理,需要有良好的古汉语功底与文字功夫,更需要细致和耐心。民间文字中大量的异体字和俗字书写方式,加上地方性语言表达习惯,以及碑刻经长期日晒雨淋,风化严重,许多文字漫漶或缺胳膊少腿,识读起来十分困难,需要长期的实践方能在点校释文中不至于错误百出,贻笑方家。
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本人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南岭走廊民间碑刻收集整理与研究”团队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碑刻拓片制作,也等于是完成了一次黄姚管区的碑刻文物普查。共找到碑刻320余通,制作完成碑刻拓片300多通。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黄姚管区各村寨,一定还会不断发现相关的碑刻。因此,本书所收录的碑刻,仅仅是我们已经寻找到的碑刻。而且也只对文字或图案还比较清晰的碑刻进行了拓印,并对每一通碑刻拓片都进行了登记和编目。碑刻拓片制作是一项十分费时费力的工作。如遇阴雨天气,则历时半天拓纸也干不了。若遇上一阵风吹来,完成一大半的拓纸被吹跑了,前功尽弃,只能重做。一张拓片常常要做多次才能成功。
编辑本书的基本体例如下:一是本书所收录的碑刻,是在以黄姚管委会所辐射村寨之中寻找到的传世碑刻。二是按文学记事类碑刻、告示封赐类碑刻、乡规民约封禁类碑刻、路桥井渡寨墙类碑刻、宗族祠堂类碑刻、寺观庙宇类碑刻、其他碑刻等七大类进行分类编排。三是在每一分类中先按照碑刻形成的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年代不详的碑刻即标注为“年代不详”并编排于其后。四是每一通碑刻的命名,都是编者根据碑刻内容所拟。五是每一通碑刻都注明其尺寸大小和存世地点。六是对碑刻中的序文进行了文字点校和整理。七是对碑刻中难以辨识和漫漶的文字用方框“□”号表示,对脱漏错讹字用括号“()”补正。八是对破损残缺的碑刻,进行了标注。九是释文使用简体汉字。碑刻中的异体字亦释为简体字。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全体团队成员不畏艰难险阻,顶着烈日,攀爬在悬崖峭壁间寻碑拓片,若没有相当的毅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完不成这项艰巨任务的。感谢广西黄姚古镇旅游文化产业区管理委员会的全体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感谢各村寨父老乡亲们的大力支持;也非常感谢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完成这一项目的各位同志。本书中一定存在不少错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李晓明
2021年10月于怀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