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 55+的微信生活
Part I 55+的微信生活
本章节将以微信为例,呈现当代老年人数字生活的切面。老年人在微信使用上有何特点?有何需求?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与幸福感之间有何关联?这是本章节所要呈现的核心内容。
一、老年人微信生活图鉴
开始使用,是老年人进入微信世界的第一步。在我们调查的样本中,有49.6%的老年人会使用微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超过九成的中青年群体接入了微信。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使用微信的老年人的用户画像。
图1 老年微信用户画像
表A1可以进一步对比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的用户画像情况。

表A1:微信使用情况
注:1)老年人每天使用时长数据为手机上统计使用时长的客观数据,而中年人与青年人的每天使用时长为自填主观数据。2)对微信使用时长进行了Z分数转换,剔除了大于正负3个标准差的异常值。3)除了分组与屏蔽家人情况使用卡方检验,本研究对三代人的其他微信使用情况进行了单因素ANOVA检验。4)*p<0.05,**p <0.01, ***p <0.001。5)n(老年人使用时长)=672;n(青年人使用时长)=1080。6)其余变量n(老年人)=694;n(中年人)=513;n(青年人)=1092。
相对来讲,老年人在微信使用程度上比青年人和中年人更浅,无论是每天的使用时间、掌握的功能数还是微信好友数都更少,但是他们的微信好友中家人的占比是最高的,并显著高于中年人和青年人。另外,在谣言识别能力上,中年人与老年人水平相当,都显著低于青年人。
当然研究也发现,不同的老年人在微信使用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不同年龄、收入、学历的老年人在接入微信上不尽相同——“年龄越小,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可能会使用微信”(1),但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在是否使用微信一项上并没有显著差异(2)。如图A2。

图A2:什么样的老年人更可能会用微信?
注:1)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究各影响因素对老年人微信采纳的影响;2)*p<0.05,**p <0.01, ***p <0.001;3)n=1070。
一直以来,在汗牛充栋的学术研究中,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等变量都被视为影响采纳新技术、新事物的重要因素。对于老年人这个群体来说,年龄越大,视力、听力以及认知能力越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这种不可逆转的生理状况会很大程度影响老年人的微信接入。
除了生理上的退化,不同年龄层的老年人在思维方式和媒介使用习惯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其接入微信,例如越是年长的老年人越习惯于传统的广播、报纸、电视而不愿意接触新媒体,而相对年轻者则更容易也更愿意接触互联网。除了年龄,收入和文化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微信接入,收入可以决定老年人接入微信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智能手机和网络的费用。而文化程度则可以影响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意愿。
二、从洞察老年人真实的数字需求开始
了解、理解老年人真实的数字需求是研究老年人数字生活的起点。老年人的微信使用需求是什么?有没有区别于年轻人的特殊性?这些问题决定了数字产品在服务这一群体上核心策略的设计与执行。然而了解老年人真实的需求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怎么说?怎么做?以及怎么说他们怎么做?或许会得到三个截然不同的答案。本研究试图通过一种相对直白、简单的方式去了解老年人对微信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直接询问老年人使用微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下述需求?见表A2。
表A2:老年人在微信上的需求满足情况
注:1)本研究通过里克特量表来调查老年人与青年人微信使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上述需求,采用5分制记分法,5分代表完全满足,1分代表完全不满足。排名越高说明得分越高,也就说明老年人通过微信在此项需求上得到了更高的满足。2)本研究对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的微信需求满足情况进行了单因素ANOVA检验。3)*p<0.05,**p <0.01, ***p <0.001。4)n(老年人)=694;n(中年人)=513;n(青年人)=1092。
表A2自上而下排列了微信对老年人需求满足的情况,呈现出了社交>信息>支付的分层轮廓。值得关注的是,在罗列的所有需求中,青年人的需求满足评价要么显著高于老年人,要么与老年人无差异,但是仅有【获得个人生活相关信息(如养生、烹饪等)】这一项,老年人的需求满足评价要显著高于青年人(3)。
除直接询问需求满足情况以外,本研究进一步考察老年人在微信各个功能点上是如何选择使用的?以及他们与其他人群的差异性如何?详见表A3。

表A3 老年人微信各个功能的使用情况及其与其他人群的对比
注:1)表中的百分比代表会使用该功能的群体占会使用微信的该人群总数的百分比。2)本研究对微信功能使用情况进行了单因素ANOVA检验,3)*p<0.05,**p <0.01, ***p <0.001。4)n(老年人)=694;n(中年人)=513;n(青年人)=1092。
表A3呈现了老年人选择使用的微信功能占比,已经可以看出老年人在微信三大版块的功能选择上有明显的分层——社交>信息>支付,这一点与表A2呈现的老年人在微信上的需求满足相吻合。数据显示,会使用社交类功能点的老年人占比大约在85%上下,会使用信息类功能点的老年人比例下滑到了65%上下,会使用支付类功能点的老年人比例再度下滑,到了50%左右。本调查还对比了青年人与中年人在这些功能点上的选择,会使用这些功能的比例基本上90%以上。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即便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些功能点的选择使用也并非均衡分布,第二,微信作为一款主打社交的产品,在各个功能点的设计上也不是平行的,有些功能埋藏得更深或更难学会,有些功能则比较容易接触。尽管如此,我们依旧有理由相信,老年人在微信使用上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选择,了解他们选择使用的微信功能点,可以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识别他们对微信真实的需求点。
三、什么影响了老年人的微信使用?
老年人内部存在极大的多样性,把老年人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去研究他们的数字生活往往容易出现偏差。本研究进一步调查了老年人微信使用与哪些因素相关,见表A4。借此我们可以了解不同老年人微信使用的不同状况,也可以为探索老年人数字生活的提升途径提供参考。
表A4:影响老年人微信使用的因素
注:1)本研究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探究各影响因素对老年人微信使用的影响。2)*p<0.05,**p <0.01, ***p <0.001。3)n(使用时长)=528;n(使用功能/好友数)=547。
图A3:影响老年人微信使用的因素
首先,与女性相比,男性往往拥有更多的微信好友。虽然老年女性相比男性在社交方面更加活跃,但老年女性更多会参与唱歌跳舞类的社交活动(4),这类活动人员较为固定,所在地又相对集中,也就导致老年女性的社交圈范围大多比较有限。虽然在是否使用微信上,老年男女没有差异,但是老年男性一旦开始使用微信,他们原有的在求学、工作、生活中积累的关系将会嫁接到微信上。
其次,老年人年龄越小,学历越高,往往可能拥有更多的微信好友,会使用更多微信功能。“年轻的老年人”大多身体健康、头脑清晰,学习使用微信障碍较小,他们或者仍然在上班,或者刚刚退休,并没有与社会脱节,与年轻人之间的隔阂也较小。相对而言,更容易跟随时代潮流,充分地融入数字化生活。所以在整个老年人群体中,年龄越小,就越可能使用微信。
文化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学习新知识 、新技术的能力和意愿。受过良好教育的老年人比其他同龄人视野更开阔,更能理解数字化为整个社会带来的变化,并且乐于适应这种变化。作为同龄人中的“先行者”,这些老年人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微信的大部分功能,并享受其为生活带来的便利。
第三,爱学习新事物的老年人往往在微信上花费更长的时间,也会用更多的微信功能。这些老年人往往拥有开放的心态与头脑,对陌生的新事物抱有乐意尝试、接纳的心态,面对微信也是如此。
第四,经常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往往拥有更多的微信好友,会使用更多微信功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老年人通常身体状况、心理状态比较好,这为更好地掌握和使用微信提供了基本的保证。经常性的社会参与还可以改善老年人退休后日渐逼仄的社交关系,让老年人更多地走出去与其他同龄人或年轻人交流,结识更多好友,社交越广泛,彼此之间联络的工具也就越必要。由于微信使用简单,老兄弟或老姐妹们往往通过口头讲授互通有无,所以随着使用微信的时间越来越长,对于功能的掌握也会越深入。另外随着老年人使用微信越来越娴熟,他们就会添加很多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为好友,重启原有的关系网络,所以好友数量也就更多。
第五,与家人一起逛街、锻炼次数多的老年人往往会用更多的微信功能。这可能是因为代际间的情感沟通在外出共同活动中得到了促进,由此带来了家人间的微信反哺行为的增强。老年人与家人共同运动或逛街这类户外共同活动,其实可以说是居家活动的延伸,经常性的亲子活动可以有效促进代际间的情感沟通,锻炼逛街的同时,老年人和家人之间也会产生有效的交流,从而让家庭关系更和睦。亲子间的交流互动可以让老年人有更多的机会接收年轻人所教的新知识和新事物,同时在良好的家庭关系下,老年人不会怕打扰子女惹他们不高兴,子女也愿意让父母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所以,经常与家人一起外出的老年人会掌握更多微信功能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以上种种影响老年人微信使用程度的因素可以看到:(1)客观条件固然对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有一定的限制,更年轻,学历更高,月收入更高往往意味着健康的身体,清晰的头脑,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经济能力;(2)我们也需要注意到老年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他们的数字生活亦有影响,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学习新事物更加积极的态度,是老年人开启数字生活自发的动力源泉;(3)社会交往与家庭交往的活跃程度与深度也是影响老年人微信使用程度的重要因素。
四、微信能让老年人更幸福吗?
幸福是所有人持续一生的追求,老年人也不例外。本章节以微信为切入点展现老年人数字生活的切面,依次调查了老年人对微信的真实需求,以及影响老年人使用微信的因素,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尚未回答,那就是微信使用与老年人的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这是改善老年人数字生活的重要前提。
我们发现:
1.连接微信的老年人往往觉得自己更幸福(5)。
2.当列表中的好友数量越多时,老年人往往觉得自己越幸福。(6)
退休是中国城市人口生活中的重要分水岭,意味着一个人正式步入老年人的行列,而且生活状态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很多老年人从此陷入无所事事、无所适从的窘境。一些老年人很容易把自己封闭在很小的生活区域内,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但是远离社会的生活所产生的孤独感需要一个宣泄的途径。使用微信不但可以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而且可以缓解他们对社交的极度渴求,减轻孤独感,提升幸福感。老年人的微信好友越多,说明其社会交往也就越多,和其他人的交流可以让老年人产生自我效能感,也就是感觉自己“还有用”,感觉生活变得没那么枯燥,甚至丰富多彩起来,从而提升了主观的幸福感。
本研究进一步探索了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发现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之间也存在相关性(7)。上述数据无法得出因果关系,但是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一些猜测和启示——微信使用和参与社会活动,都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某种关联,鼓励老年人尝试多种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对提升他们的晚年幸福或许有所裨益。
(1)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究各影响因素对老年人微信采纳的影响,结论“年龄越大,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容易接入微信”通过显著性检验(sig<.001)
(2)本研究对老年男女的微信接入情况进行了卡方检验,发现“是否使用微信与性别无出现相关关系”(sig>.05)
(3)本研究对三代人的微信需求满足情况进行了单因素ANOVA检验,结论“老年人在获得个人生活相关信息(如养生、烹饪、健康)的需求上显著大于青年人”通过了显著性检验(sig<.01)。
(4)本研究对老年男女的社会活动参与情况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论“老年男性更经常参与一些独自就能够完成的活动(如书法绘画,读书写作,运动健身),而老年女性更经常参与一些户外集体性的活动(如广场舞,唱歌,老年大学,社区活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sig<.05)
(5)本研究对接入与否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论“使用微信的幸福感显著大于不使用微信的老年人的幸福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sig<.001)。
(6)本研究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探究微信使用行为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结论“好友数越多,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越强”通过了显著性检验(sig<.001)。
(7)本研究采用Hayes(2013)提出的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在样本量选择5000,在95%的置信区间下,结论“社会活动参与部分中介了使用微信与幸福感的关系”通过了显著性检验(sig<0.001), 意味着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变量中介是否使用微信对幸福感的作用。(Hayes, A. F. (2013).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51(3), 33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