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局限
研究局限
本次家庭内微信反哺工作坊是此类研究的首例,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由于缺乏参照,在设计、实践过程中都存在诸多局限。最主要表现以下三点,希望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经验和启发。
1.研究对象
本次工作坊选在了广东省汕尾市的田家炳中学进行,最后招募的四个家庭都是以10多岁的孙辈、30多岁的父辈和60多岁的祖辈形成的三代家庭。后期的素材收集与分析、框架推导与构建以及最终的结论形成,都是建立在这四个家庭案例的基础之上。因此,本次研究的结论无法适用于充满多样性的中国老年人和中国家庭,只能在有限范围内提供启示。我们也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其他年龄构成的家庭入手,探索数字反哺,为本研究提供补充。
2.工作坊设计
本次工作坊是此类中的首例,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也暴露出设计上的局限。首先,工作坊采取一致化的方案来解决多样性的问题。由于缺乏对参与家庭的定制,不够了解每一个家庭的被反哺者最需要的是什么。对于没能解决实际需求的老年人、则较难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其次,工作坊在课堂设置上着力于技术层面,很少涉及到更关键的意识、态度领域。而这个领域其实应该是先行于技术的。项目设计者深圳大学周裕琼教授在反思中指出,如果再次开展,一定是从被反哺者、反哺者的心态入手,为自我效能感和反哺重视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3.外力干预模式
最后这一点局限关于工作坊的模式本身。我们认为,在中国社会,用外力的干预在家庭内微信反哺互动中,效用是较为微弱的。首先,中国传统中的“含蓄”文化、中国人秉持的“家丑不可外扬”心态,在现代社会依然没有消失。大多数中国家庭倾向于家庭内部问题,要放在家庭内部来解决。外力的干预对他们而言是不受信任也不可依赖的。体现在工作坊中,前期对参与家庭的招募是超出想象的艰难,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虽然各家庭在工作坊结束后都表达了不同程度的感谢,并提到工作坊内容对他们有实际的作用。但不排除此类评价是基于社会期待而说出。从后期表现看来,工作坊干预本身并未对他们造成太多的影响,干预取得的效果大都是短期的,浅层的。长期来看,大多家庭都回归了既往的状态,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今后的家庭内微信反哺,应该更多地关注家庭内部的原生动力,而不是外部的干预措施。外部力量能做的,是通过呼吁、鼓励和专业引导一类机制,制造一种社会氛围,唤醒能动性,从而激发家庭内部自主、积极的反哺;家庭内部则更应该关注自己家中的原生动力,建立起微信反哺的良性循环。毕竟,亲人之间,能做到的,本就应该比外界能达成的更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