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思考
衍生思考
新老悖论:“老”的接纳与观念更新
在本研究缘起,本报告开篇,我们便提出了“新与老”这个命题:不断更新的科技与不断老去的人们。纵然,随着时代更迭,不会使用微信、不会使用这一代科技产品的群体可能终会消失,那时“微信反哺”将不再是命题。但是,新科技、新事物依然会层出不穷,每一代人总是走在老去的路上。
“新”指的是新科技,也代表着更大范围的新事物发生。这个时代,由于新科技、互联网、数字化进程不断深化,宏观如社会组织、结构、运作,微观到个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都在进行着一场翻天覆地的更新,新事物层出不穷,而且愈演愈烈。
在科技推动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同时,“老”似乎站到了对立面。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对“老年”又赋予了更多的观念与期待。“老来颐养天年”、“身体好则万事好”,对身体的强调映衬了对心理、精神世界的疏忽;对停止追求的提示傲慢地设定了一种老年人应该遵循的生活方式。
这种对“老”的观念设定,导致了老年人在身体上衰老的同时,也慢慢走入心态的衰减区,推搡其满足于社会对“老者”的期待——虚弱、衰败、失能……默然回应着老去的颓势。与此同时,年轻一代对“老”的刻板印象,也导致其一味加以保护限制、不敢鼓励其继续发展。
须知,“老”依然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状态,携带着一种符号意义,远超越了年龄数字、生理健康上的不可抗变化。或许现在,正是更新“老”观念的时机,为其注入新的定义,才能逐步消解老年在新世界的阵痛——变老不等于停止追求,学习是为了丰富阅历与视野。老年人亦应被鼓励去学习、去追求,虽然新事物的发生不会停,而人终究会止步,但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有权利去选择自己所需,完整地经历一段丰沛的生活。
但另一方面,“老”是一种规律,我们无法避免,也将实实在在感到其来临。一位中年被访者曾提到过这种切实的无奈:最初也是很想教老年人的,但问题在于,反哺老年人不能带来像哺育孩子那样的愉悦感。在哺育孩子的时候,随着孩子身心的成长,学习能力与效率飞增,父母会得到一种极大的满足与成就感,付出能够看到切实的回报;但是,在反哺老年人的时候,却不得不面对屡教而无果、认知能力每况愈下的趋势。我们对老年人的不耐心、厌烦甚至愤怒,又何不是夹杂着对自身终将老去的一种忧虑、恐慌和抗拒呢?
因而,除了更新“老”的定义、摒弃消极待老的态度,我们也应该学会另一种心态:面对、并且更坦然地接纳“老”这件事情的发生。接纳“老”不代表不求“新”,而是更平和地对待其中无奈的一面,更务实地追求,勇于面对求“新”路上好的坏的一切风景。
青老错位:新科技能否调和不同生命周期的错位需求?
在此次行动研究中,还有一点令我们十分感慨:一些老年人选择参加反哺工作坊的关键动机,并不在于学习微信使用技能本身,而是看重工作坊中能与儿孙有更多的互动。他们的需求不在微信,而是家人。
我们的社会历来倡导年轻人陪伴、鼓励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好不快哉。但年长者的需求似乎始终难以满足、青年人每论及此,也面露惭愧和无奈之色。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人口流动极大,很多青年人出于改变或竞争,常迁移到一二线城市中去。传统家庭被拆分,家人互动需求便更难满足。
即便并非相隔两地,青年人与年长者处在不同生命周期,对个人、家庭、事业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比重分配是不对等的。青年一代心向远方,也实属常态。我们应对年长者予以关怀,对青年人更多理解。但这种不对等生命周期必然带来错位的需求,这种张力从古至今,很难有彻底的解决办法。
新科技是否能在其中有所为?
我们可见,很多老年人为了联系分居两地的亲人,学会了微信。在第一次打开视频通话画面时,惊讶得乐开了花;为了更了解我们,他们戴着老花镜认认真真地学看朋友圈、点赞和评论。新科技作为一种连接工具,通过虚拟的文字、图片,跨时空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让他们更加了解,噢,原来孩子们的世界,是这样。
也可见,一些老年人在“老友群”中相聊甚欢、通过上网发展兴趣爱好、神采飞扬地高谈天下新闻……新科技作为一种讯息媒介,为老年人打开了一片天,拓展了他们理解和体验世界的意愿与视野,走向更为独立和丰富生活,也缓冲了对家庭的依赖感,让老年人的生活具有更多可能。
新科技在这两个层面上,的确能够去调和青老两代错位需求的矛盾。不过,技术工具并非万能,最重要的依然是科技带来的生活如何。科技让整个社会紧密相联,坐地日行八万里,在家便知天下事;但是,依赖科技也会使人更加孤独,封存在隔离的气泡中,远远凝望,却无法触及。回到问题的本源,我们应该重视科技背后最根本的人性。
技术工具本身不是目的,人性才是,技术是到达人性的一种方式而已。回归老年人需求之本,微信反哺是本研究的目标,却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数字时代的老年人达成情感需求,与家庭完成调适与更好地存在。
这也帮助我们丰富了新时代数字家庭理念的内涵——未来,更为理想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既紧密又独立的关系。亲人之间互相联系、理解和尊重,却又并非完全依附。个体能更为独立自主,家庭亦可享受天伦之乐。
我们认知技术、使用技术,希望技术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提升幸福感。当它真正成为让家庭联系更加紧密,人们彼此更加理解的桥梁时,便是实现了它的最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