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设计:问题与方法

研究设计: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家庭内微信反哺的可行性和探索有效的反哺方式。由此出发,我们将研究问题细化为如下三个方面:


1.适用性:家庭内微信反哺适用于哪些老年人?

首先,研究将检验微信反哺的适用性问题,即以家庭内微信反哺促进老年人的微信使用,这一途径本身是否是可行,适用于哪些老年人及其家庭。

适用性是采取行动的前提,只有了解家庭内微信反哺适用于什么样的老年人,在什么样的家庭具有可操作性,后续行动才有意义。具体执行中,我们观察工作坊参与者的反哺过程及效果,对效果有限者,反思是否源于不适用,不适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难点:家庭内微信反哺的难点在于?

在适用的基础上,研究将总结反哺效果的影响因素,并聚焦于其中的难点。具体执行中,我们将洞察行动研究的过程、环境及各个参与方,重在描摹反哺家庭、老年人、其他成员的特征,分析其对反哺效果的影响,总结出制约反哺效果的难点症结所在。


3.解决方案:我们有何对策?

最后,研究将针对发现的具体难点和问题,尽可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此,解决办法指的是一些突破的思路,而非成熟完备的“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可能来自研究者对难点的剖析,也可能来自反哺效果佳的案例的启发。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样本招募

●招募:研究最终决定在广东省汕尾市(1)的田家炳中学(2)进行家庭样本招募。在一系列预热活动后,研究者在校内进行公开招募,并逐一联系有意参与的家庭,进行更具体的介绍沟通,最后有12户家庭表示愿意接受入户家访。

●入户:接下来的一周,项目组在汕尾对报名家庭进行逐一入户家访,最后实现7个家庭的有效入户,完成入户调查记录和观察日志等一手资料收集。

●筛选:在重点评估入户采访家庭的意愿强烈程度,并兼顾家庭样本基础人口学特征的多样性后,最终选定4个家庭参与为期两个月的工作坊。

最后,4个家庭的基本信息如下:

表B1:工作坊志愿家庭基本信息


2.工作坊课程

本项研究将以一定干预激发家庭内微信反哺。干预的主要实现形式,以工作坊课程为主,并配以其他规则和奖励机制。

●课程内容:工作坊课程包含微信使用技能、微信素养提升两个部分,设置四次课程,并辅以课后反馈作业。大致安排如下表(详细课程内容见附录3)。


表B2:工作坊课程概要


●参与方式:每个家庭中的祖辈、父辈和孙辈均需现场参与工作坊,家庭成员一边学习课程内容,一边通过直接互动进行微信反哺的尝试。课程以“一人主讲,多人场下跟进答疑”的方式进行,每个志愿者家庭都有对应的项目组成员协助参与互动;授课过程中穿插创意短剧和互动游戏等环节,调动志愿者家庭的参与度;每周日晚设置线上主题茶话会,回顾课程内容,并进行答疑。

●观察方法:每次课程结束后,项目组结合志愿者家庭的学习情况,进行入户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用以了解课后微信互动情况并进一步收集家庭信息。


3.辅助机制

除了基本课程外,项目组还设计了一些辅助机制,尽可能提升志愿者家庭的参与积极性,保证工作坊的顺利进行。包含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制约机制:

●激励机制:项目组设定以奖学金、亲子基金和荣誉证书为主要内容的奖励机制。

●保障机制:部分志愿者家庭的祖辈仅有非智能手机,而智能手机是微信等应用使用的基础。对此项目组将为其提供智能手机。

●制约机制:项目组与志愿者家庭签订合作承诺书,约定双方义务,约束双方行为,以书面形式规避可能出现的违背约定行为。


4.执行一览(纵向时间轴形式呈现)(工作坊总体设计详见附录4)

图B1:工作坊时间轴





(1)汕尾市地处广东省东南部,东临惠来县,西连惠东县,北接梅州市和紫金县,南濒南海,辖内海域有93个岛屿、12个港口和3个海湖。 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28.49亿元,比上年增长7.0%,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目前属于四线城市。
汕尾市属于中国典型的变迁中的城市,数字设备并未得到大范围的普及,数字生态较为落后,数字鸿沟在这里有充分的体现。因此,一方面,相较于深圳等数字设备已经基本普及的大都市,在汕尾市开展工作坊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相较于农村乡镇等完全落后于数字社会标准的偏僻地区,在汕尾市开展研究又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

(2)本次工作坊决定以中学作为切入点,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从操作性上来讲,与校方的德育活动结合开展工作坊,这样既能大幅度扩大志愿者招募范围,又能降低志愿者招募难度。
其次,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符合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容易招到适宜开展反哺的家庭样本。
另外,在中国,数字设备的使用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和家长,一直以来都是个敏感问题。家长往往会担心孩子过度使用手机造成沉迷,影响学习;孩子作为数字原生代,认为家长缺乏对新科技的理解,加之处于青春叛逆期,时常反抗家长的管教。因此,选择中学生家庭参与工作坊,亦可观察能否帮助提升代际之间的互相理解,缓解家庭内部的矛盾,使科技成为家庭关系的“润滑剂”,进一步推动家庭内部的反哺行为,为后续借鉴提供有效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