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大果绣球+杜鹃林(Form. Hydrangea mollis+Rhododendron...
—般来说,八仙花科的绣球属(Hydrangea)植物多数为灌木,难以成林。但是轿子山保护区的大果绣球(Hydrangea macrocarpa)长成乔木,其高度超过15m,胸径超过20cm,而且在群落中的优势度较大,下层以杜鹃为主,而形成绣球+杜鹃林。
绣球+杜鹃林在保护区内通常分布在海拔2970~3300m的山沟和丘陵,是当地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类型。就调查的样地而言,群落高约15cm,约有物种55种,其中木本植物23种,草本植物32种。群落可以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层间层。
乔木层盖度约为70%,高度约为7~16m,最大胸径可达到40cm。样地中有13个种,优势种为木姜子(Litsea pungens),平均高为15m,平均胸径为20cm;大果绣球(Hydrangea macrocarpa),平均高为15m,平均胸径为18cm;大白杜鹃平均高为6m,平均胸径为8cm。其他伴生树种有长尾槭(Acer caudatum),平均高为12m,平均胸径为28cm。
灌木层总盖度约为20%,高度约为3~250cm,有10个种,优势种为紫花玉山竹,平均高为60cm;湖北荚蒾,平均高为250cm,盖度为5%;野扇花(Sarcococca ruscifolia),平均高为60cm,盖度为7%。灌木层内还有大果绣球的幼树,大果绣球幼树平均高为10cm,胸径小于5cm,盖度为0.1%。
草本层的总盖度为60%,有31个种,优势种为拉拉藤(Galium spurium),平均高为15cm,盖度为5%;滇西菫菜(Viola tienschiensis),平均高为15cm;圆瓣冷水花(Pilea angulata),平均高为30cm。
群落中层间植物稀少,仅发现小型藤本植物长序南蛇藤(Celastrus vaniotii)—种,而且数量极少。
绣球+杜鹃林面积约为199.33hm2,占保护区面积的1.21%。主要分布在轿子山,是—种次生植被类型,在景区及其周边地区广泛分布,其原生植被多为常绿阔叶林,由于周边社区居民的放牧和砍伐,导致常绿阔叶林被破坏,最终形成了次生的绣球+杜鹃林。林内的生境比较好,且林下有常绿阔叶树种的幼苗。如果采取—定的保护措施(如封山育林),阻止其继续退化,则绣球+杜鹃林能向原生植被常绿阔叶林方向演替。此外,保护区内的绣球,杜鹃林的乔木层内还有3~4种杜鹃,在春夏季开花,具有极强的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