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轿子山6种杜鹃的气孔群作用和生理机制。

2.6.2 轿子山6种杜鹃的气孔群作用和生理机制。

图2-9 轿子山6种杜鹃属植物的气孔群内和相邻气孔群间气孔之间的平均距离

6种杜鹃花属植物叶片气孔群内气孔之间的平均距离差距都不大(5.95~7.14μm)(表2-4,图2-9),远小于已有研究的其他种植物叶片气孔之间的距离(29.56~114.70μm),充分说明杜鹃花属植物叶片气孔排列非常紧密,且气孔群内与相邻气孔群间气孔之间的平均距离差距较大(图2-9),并且每—个种气孔群内与气孔群间气孔之间的距离都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这两点表明:6种杜鹃花属植物叶片气孔确实是以气孔群形式排列。

气孔是植物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重要结构,可调节控制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有利于植物保存水分,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气孔群作为—种特殊的气孔排列方式,—般认为可能和植物的抗逆性有关。本研究的6种杜鹃花属植物,分布于轿子山南坡的3050~3800m的海拔范围内,年降水量为1104.2mm,降水丰富,但又不受涝害的影响。其主要的逆境可能是高山气候,即受到低温和射线的影响。

气孔群现象并不常见。杜鹃花属植物气孔群现象的形成可能和海拔有关,在以往对杜鹃花属植物的研究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气孔群的现象。因此,本研究还观察测量了几种低海拔杜鹃花属植物的叶表皮气孔形态,分别是爆杖花(R.spinuliferum Franch.)、睫毛萼杜鹃(R. ciliicalyx Franch.)、锦绣杜鹃(R. ×pulchrum Sweet)和杜鹃(R. simsii Planch.)。测量数据表明:这4种低海拔杜鹃叶片气孔之间的距离均大于本研究中来自较高海拔的6种杜鹃花属植物气孔之间的距离,且并没有出现气孔群现象。因此,海拔可能影响气孔群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