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香为五臭之一。《庄子·天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成玄英疏:“五臭,谓羶、薰、香、鯹、腐。”香,最初指谷物的香甜美好,许慎《说文解字》:“香,芳也。篆从黍从甘,隶省作‘香’。”后来,一些草本植物因具有芬芳的气味,也就被称为香草。屈原的辞赋中就列举众多,如《离骚》中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等句,皆是每有所指。

世人莫不喜香恶臭,故对香的使用也由来已久,据现今考古发现,这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熏炉及熏香风气已相当流行,并被用于祭祀神灵与祖先。北宋丁谓在其《天香传》中有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可见香之功用有二:一是敬奉神明,二是保持清洁。又《陈氏香谱》也称:

《香品举要》云:“香最多品类,出交、广、崖州及海南诸国。”然秦、汉以前未闻,惟称兰、蕙、椒、桂而已。至汉武奢广,尚书郎奏事者始有含鸡舌香,其他皆未闻。迨晋武时,外国贡异香始此。及隋,除夜火山烧沉香、甲煎不计数,海南诸品毕至矣。唐明皇君臣多有沉、檀、脑、麝为亭阁,何多也!后周显德间,昆明国又献蔷薇水矣。昔所未有,今皆有焉。

由上述可见,秦汉以前,香还并未以一个独立的概念在人们生活中出现,大约至汉武帝时,才从芬芳植物中提取出来。此后随着与域外的沟通交流,始有外邦进贡异香,香谱中即有不少此类的记载,如月支香为西汉武帝时月支国所进,茵墀香为东汉灵帝时西域所献,石叶香为三国魏文帝时题腹国所献,等等。到了隋唐时期,香的使用日渐兴盛起来,王公贵族用香更是奢靡无度,如“隋炀帝每除夜,殿前设火山数十,皆沉香木根。每一山焚沉香数车,暗即以甲煎沃之,香闻数十里”。又据《天宝遗事》载:“杨国忠尝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槛,以麝香、乳香筛土,和为泥,饰阁壁。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于此阁上赏花焉。禁中沉香之亭,逮不侔此壮丽者也。”宋代用香更为炽盛,加之香药贸易的发达,香的品类也愈加丰富,遂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香的品类繁多,制法各异,难能概述。就所制诸香的用途来说,除寻常的燃点之外,亦可用于佩戴熏衣,或是涂敷在身,还可制成香药、香茶等,以服食饮用。

一是焚烧之香。除特定时节的祭祀奉神之外,古人在日常起居中也常常焚香,以达到辟邪除疫、清洁居室的目的,如《陈氏香谱》引《琐碎录》言,“枢密王博文每于正旦四更烧丁香,以辟瘟气”。文人士大夫亦往往好于读书时焚香,如《南史》记岑之敬“五岁读《孝经》,必焚香正坐”,王禹偁《竹楼记》言“公退之暇,戴华阳巾,披鹤氅衣,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不仅可使人沉心静气,而且平添一分庄重的仪式感。宋代还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印篆香,即将各式香品制为粉状之散香、末香,置放于木刻的范上拓出各种样式图案,点燃可用于计时,《陈氏香谱》对此有详细的记述。

二是佩熏之香。熏香主要用于衣物储藏,《陈氏香谱》“熏香”一条即言,“凡欲熏衣,置热汤于笼下,衣覆其上,使之沾润。取去,别以炉爇香。熏毕,叠衣入箧笥,隔宿衣之,余香数日不歇”。据相关记载,早在汉代就有以香熏衣的事例,如应劭《汉官仪》曰:“尚书郎入直台中,给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指使从直。女侍史执香炉烧薰以从入台中,给使护衣。”另外也可将香佩带在身,如东晋谢玄即常佩紫罗香囊;还可将香料置于枕中,制成香枕,如《陈氏香谱》有“麝枕”一条,言“置真麝香于枕中,可绝恶梦”。

三是涂敷、服食之香。此类香可制成香粉、香油,敷在身上或涂于面部,起到粉饰妆容的作用,《陈氏香谱》即载有“傅身香粉”和“香发木犀油”两种。香还可以用于服食,最著名的当属汉代的鸡舌香,应劭《汉官仪》曰:“汉桓帝时,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使含之。香颇小辛螫,不敢咽,自疑有过,赐毒也。归舍,与家人辞诀,欲就便宜,众求视其药,乃口香。众笑之,更为含食,意遂解。”又据记载:“唐元载宠姬薛瑶英母赵娟,幼以香啖英,故肌肉悉香。”这也是香可食用的一个例子。另外,香亦可制成香药、香茶,以此服饮,有着养生保健的功效。

除此之外,香谱中也记载了诸多与香有关的逸闻趣事。这有因进香而得官者,如《述异记》云:“汉仲雍子进南海香,拜洛阳尉,人谓之香尉。”然王公贵族用香无度,往往奢靡成性,故也有将香木用于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营造,如“汉武帝作柏香台”,南朝陈“后主起临春、结绮、望春三阁,以沉檀香木为之”,“隋越国公杨素大治第宅,有沉香堂”等,这类事例不一而足。

香在使用之初,品类稀少,采制也粗劣。后来随着品类的增加,便有了优劣之分。《陈氏香谱》序曰:“古者从黍稷之外,可焫者萧,可佩者兰,可鬯者郁,名为香草者无几,此时谱可无作。《楚辞》所录名物渐多,犹未取于遐裔也。汉唐以来,言香者必取南海之产,故不可无谱。”汉代以前,人们所能使用的香料有限,取材范围也仅限于几种含有香味的植物,后来随着用香的发展,开始追求香料的品质,至唐断以南海所产者为胜,故此时纂集香谱,以明各产地、种属、品类的优劣,就成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了。北宋洪刍《香谱》为今存世最早、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香药谱录类著作,其中对于历代用香史料、用香方法以及各种合香配方,均广而收之,并首创用香事理,条分为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四大规则,这也为其后各家香谱所依循。此后,陈敬集洪、颜、沈、叶等诸家香谱,另成一册,此称《陈氏香谱》。至明代周嘉胄编纂《香乘》,更旁征博引,篇帙多达二十八卷,香之品类事录,可谓搜括赅备。

香谱这类著作在宋代出现并非偶然,这有其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即与当时文化的发达和纂书的风尚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香的使用经过由汉至唐的发展,至宋则比前世有过之而无不及,王公贵族的奢靡程度更甚于隋唐时期,如丁谓《天香传》即载真宗祥符初年,“道场科醮无虚日,永昼达夕,宝香不绝,乘舆肃谒,则五上为礼,馥烈之异,非世所闻”。

其次是北宋立国实行“尚文抑武”的政策,士大夫阶层迅速勃兴,焚香品香日渐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生活情致,香也更加频繁地出现在诗赋吟咏的范畴,如颜博文有《鸡舌香赋》,再如苏轼既有《沉香山子赋》,也有与黄庭坚数首相关的酬答诗作。

再次是宋代对外贸易发达,于海港设置市舶司,职司香药贸易之抽解(征税)、博买(和买)与管理诸事,市舶之利中即以香药为最。当时海外贸易之盛,于浙江明州(今宁波)、福建泉州和广东广州形成三个最大的港口,再加上海外诸国的进献朝贡,这便大大丰富了宋代用香的种类。

最后是印刷术在宋代的普遍推广。汉唐之际,有关香的记载仅散见于一些笔记文献中,直到宋代,才有人将香的品类事录及相关诗词文赋等系统地纂集为谱;即便如此,也有部分香谱已经散佚不全,诚赖后世的搜罗辑补,这类著作才得以保存至今。

由于海南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其成为香的主要产地。范成大《桂海香志》即说:“南方火行,其气炎上,药物所赋,皆味辛而嗅香。”丁谓《天香传》言:“琼、管之地,黎母山奠之四部境域,皆枕山麓,香多出此山,甲于天下。”又说:“雷、化、高、窦,亦中国出香之地,比海南者,优劣不侔甚矣。”又《桂海香志》:“世皆云二广出香,然广东香乃自舶上来,广右香产海北者,亦凡品,惟海南最胜。”“大抵海南香,气皆清淑如莲花、梅英、鹅梨、蜜脾之类,焚一博投许,氛翳弥室。翻之,四面悉香,至煤烬,气亦不焦。此海南香之辨也,北人多不甚识。”以此可见,海南所产之香,较之别地堪称优良。

除海南所产诸香之外,异域进贡也是一个主要来源,且多奇异,也每有记载。如荼芜香,《王子年拾遗记》云:“燕昭王时,广延国进二舞人,王以荼芜香屑铺地四五寸,使舞人立其上,弥日无迹。香出波弋国,浸地则土石皆香;着朽木腐草,莫不茂蔚;以薰枯骨,则肌肉皆香。”又月支香,《瑞应图》云:“天汉二年,月支国进神香。武帝取视之,状若燕卵,凡三枚,似枣。帝不烧,付外库。后长安中大疫,宫人得疾,众使者请烧香一枚,以辟疫气。帝然之,宫中病者差,长安百里内闻其香,积数月不歇。”

据《陈氏香谱》记载,当时“香者一也,或出于草,或出于木,或花,或实,或节,或叶,或皮,或液,或又假人力而煎和成”。而其作用“有供焚者,有可佩者,又有充入药者”,这便普及到社会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宋元时期,香的品类,主要分沉香、栈香、黄熟香和生结香四种,共有十二形状,据《天香传》:

其为状也十有二,沉香得其八焉:

曰乌文格,土人以木之格,其沉香如乌文木之色而泽,更取其坚格,是美之至也。

曰黄蜡,其表如蜡,少刮削之,黳紫相半,乌文格之次也。

牛目与角及蹄,曰雉头、洎髀、若骨,此沉香之状,土人则曰牛目、牛角、鸡头、鸡腿、鸡骨。

曰昆仑梅格,栈香也,此梅树也,黄黑相半而稍坚,土人以此比栈香也。

曰虫镂,凡曰虫镂,其香尤佳,盖香兼黄熟,虫蛀及攻,腐朽尽去,菁英独存香也。

曰伞竹格,黄熟香也,如竹,色黄白而带黑,有似栈也。

曰茅叶,有似茅叶至轻,有入水而沉者,得沉香之余气也;然之至佳,土人以其非坚实,抑之为黄熟也。

曰鹧鸪斑,色驳杂如鹧鸪羽也。

《陈氏香谱》又引《谈苑》云:“一树出香三等,曰沉,曰栈,曰黄熟。”置水中则沉,故名沉香;浮在水中者,名栈香。“生结香者,栈香未成沉者有之,黄熟未成栈者有之”。香品以沉香为上,随后依次降低。生结香为未完全成熟之香,品质自然就要降一等:

生结香者,取不候其成,非自然者也。生结沉香,与栈香等。生结栈香,品与黄熟等。生结黄熟,品之下也,色泽浮虚,而肌质散缓,然之辛烈,少和气,久则溃败,速用之即佳。若沉、栈成香,则永无朽腐矣。

由此可见,香品的优劣主要在色泽、质地、燃点时的气味和所能保存的时间等方面,不同等级之间有着迥异的区别。究其原因,固然与产地的不同有关,但采制时节也是影响香品的一个重要因素。丁谓即指出于雷、化、高、窦等地为追逐香木利益、取不待其成之弊,且“非如琼、管,皆深峒黎人,非时不妄翦伐,故树无夭折之患,得必皆异香”,每年冬季,当地人待香市的商船到来才入山寻采,这也是海南香优于别地的缘由。

沉香、栈香因其品质优良,得来也颇为不易,据《天香传》记载,“余杭市香之家,有万斤黄熟者,得真栈百斤,则为稀矣;百斤真栈,得上等沉香数十斤,亦为难矣”。所产沉香、栈香通过贸易销往他处及海外诸国,如“占城所产栈、沉至多,彼方贸迁,或入番禺,或入大食,贵重沉、栈香与黄金同价”,以致有“一两沉香一两金”之说。

可以说,宋代用香的鼎盛成就了中国香史上的一个高峰。这是在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兴起了鉴香品香风尚之后,进而还把香的功用提升到更加个人化的精神和文化层次上,成为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南宋沈作喆在其《寓简》中说:

每闭阁焚香,静对古人,凝神著书,澄怀观道。或引接名胜,剧谈妙理;或觞咏自娱,一斗径醉;或储思静睡,心与天游。当是之时,须谢遗万虑,勿令相干,虽明日有大荣大辱、大祸大福,皆当置之一处,无令一眼睫许坏人佳思。习熟既久,静胜益常,群动自寂,便是神仙以上人也。一世穷通付之有命,万缘成败处以无心。

这段话极佳地道出了焚香静坐、澄思洁虑的妙处,可以助人进入超凡脱俗的忘我境界。《陈氏香谱》录有朱熹《香界》诗一首,云“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东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好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醺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可谓与此异曲同工。至于女词人李清照,也曾以《醉花阴》填词吟诵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燃香散出的缭绕烟雾,极好地衬托出词人挥之不去的愁绪。如同笔墨纸砚能映出文人的雅趣一样,香的使用也具现出其起居情状与心志节操,而透过这些零落在纸面的记载,我们也仿佛可以体会到古人敬重人生的涵养与修身品位。

实际上,由宋代香谱的纂集发端,至今已渐至形成一门香学。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愈益受到当代人的关注,台湾的香学家已有一定研究,大陆也有不少相关著作。同时,香学进一步发展而成为香道,且同茶道一样,也具有了些许艺术和美学的意义。今天,我们梳理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字,不独是致力于文化的薪火相传,亦能在喧嚣的俗世寻得一丝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