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品
龙脑香
《唐本草》云:“出婆律国。树形似杉木,子似豆蔻,皮有甲错。婆律膏是根下清脂,龙脑是根中干脂。味辛,香入口。”
段成式云:“亦出波斯国。树高八九丈,大可六七围,叶圆而背白,无花实。其树有肥瘦,瘦者出龙脑香,肥者出婆律膏。香在木心中,婆律断其树翦取之,其膏于木端流出。”
《图经》云:“南海山中亦有此木。唐天宝中,交址贡龙脑,皆如蝉蚕之形。彼人言有老根节方有之,然极难。禁中呼瑞龙脑,带之衣衿,香闻十余步。今海南龙脑多用火煏成片,其中容伪。”
陶隐居云:“生西海婆律国。婆律树中脂也,如白胶香状。味苦辛,微温,无毒。主内外障眼,去三虫,疗五痔,明目、镇心、秘精。又有苍龙脑,主风疹、䵟面,入膏煎良,不可点眼。其明净如雪花者善,久经风日,或如麦麸者不佳。宜合黑荳、糯米、相思子,贮之瓷器内则不耗。”今复有生熟之异:称生龙脑,即是所载是也,其绝妙者曰梅花龙脑;有经火飞结成块者,谓之熟龙脑,气味差薄,盖益以他物也。
叶庭珪云:“渤泥、三佛齐亦有之,乃深山穷谷千年老杉树枝干不损者,若损动则气泄,无脑矣。其土人解为板,板傍裂缝,脑出缝中,劈而取之。大者成片,俗谓之梅花脑;其次谓之速脑;速脑之中又有金脚,其碎者谓之米脑;锯下杉屑与碎脑相杂者,谓之苍脑。取脑已净,其杉板谓之脑本,与锯屑同捣碎,和置瓷盆内,以笠覆之,封其缝,热灰煨煏,其气飞上,凝结而成块,谓之熟脑,可作面花、耳环、佩带等用。又有一种如油者,谓之脑油,其气劲于脑,可浸诸香。”
陈正敏云:“龙脑,出南天竺。木本如松,初取犹湿,断为数十块,尚有香。日久木干,循理拆之,其香如云母者是也。与中土人取樟脑颇异。”
今案:段成式所述与此不同,故两存之。
婆律香
《本草拾遗》云:“出婆律国。其树与龙脑同,乃树之清脂也。除恶气,杀虫蛀。”详见“龙脑香”。
沉水香
《唐本草》云:“出天竺、单于二国,与青桂、鸡骨、栈香同是一树。叶似橘,经冬不凋。夏生花,白而圆细。秋结实,如槟榔,其色紫似葚,而味辛。疗风水毒肿,去恶气。树皮青色,木似榉柳,重实黑色沉水者是。今复有生黄而沉水者,谓之蜡沉。又有不沉者,谓之生结,即栈香也。”
《拾遗解纷》云:“其树如椿,常以水试乃知。”
叶庭珪云:“沉香所出非一,真腊者为上,占城次之,渤泥最下。真腊之真,又分三品:绿洋最佳,三泺次之,勃罗间差弱。而香之大概,生结者为上,熟脱者次之,坚黑为上,黄者次之。然诸沉之形多异,而名亦不一,有状如犀角者,如燕口者,如附子者,如梭者,是皆因形为名。其坚致而文横者,谓之横隔沉。大抵以所产气色为高,而形体非所以定优劣也。绿洋、三泺、勃罗间,皆真腊属国。”
《谈苑》云:“一树出香三等,曰沉,曰栈,曰黄熟。”
《倦游录》云:“沉香木,岭南濒海诸州尤多,大者合抱,山民或以为屋、为桥梁、为饭甑,然有香者百无一二。盖木得水方结,多在折枝枯干中,或为栈,或为黄熟。自枯死者,谓之水盘香,高、窦等州产生结香。盖山民见山木曲折斜枝,必以刀斫成坎,经年得雨水渍,遂结香,复锯取之,刮去白木,其香结为斑,亦名鹧鸪斑。沉之良久,在琼、崖等州俗谓之角沉,乃生木中取者,宜用薰裛;黄沉,乃枯木中得者,宜入药;黄腊沉尤难得。按《南史》云:‘置水中则沉,故名沉香;浮者,栈香也。’”
陈正敏云:“水沉,出南海。凡数重,外为断白,次为栈,中为沉。今岭南岩高峻处亦有之,但不及海南者香气清婉耳。诸夷以香树为槽,而饷鸡犬。故郑文宝诗云:‘沉檀香植在天涯,贱等荆衡水而槎。未必为槽饷鸡犬,不如煨烬向高家。’”
今按,黄腊沉削之自卷、啮之柔韧者是。余见第四卷丁晋公《天香传》中。
生沉香
一名蓬莱香。
叶庭珪云:“出海南山西。其初连木,状如粟棘房,土人谓棘香。刀刳去木,而出其香,则坚倒而光泽,士大夫目为蓬莱香,气清而长耳。品虽侔于真腊,然地之所产者少,而官于彼者乃得之,商舶罕获焉,故直常倍于真腊所产者云。”
蕃香
一名蕃沉。
叶庭珪云:“出渤泥、三佛齐。气矿而烈,价视真腊绿洋减三分之二,视占城减半矣。治冷气,医家多用之。”
青桂香
《本草拾遗》云:“即沉香同树,细枝紧实未烂者。”
《谈苑》云:“沉香依木皮而结,谓之青桂。”
栈香
《本草拾遗》云:“栈与沉同树,以其肌理有黑脉者为别。”
叶庭珪云:“栈香乃沉香之次者,出占城国。气味与沉香相类,但带木颇不坚实,故其品亚于沉,而复于熟逊焉。”
黄熟香
亦栈香之类也,但轻虚枯朽不堪者,今和香中皆用之。
叶庭珪云:“黄熟香、夹栈黄熟香,诸蕃皆出,而真腊为上。黄而熟,故名焉。其皮坚而中腐者,形状如桶,故谓之黄熟桶。其夹栈而通黑者,其气尤朦,故谓之夹栈黄熟。此香虽泉人之所日用,而夹栈居上品。”
叶子香
一名龙鳞香。盖栈之薄者,其香尤胜于栈。
《谈苑》云:“沉香在土岁久,不待刓剔而精者。”
鸡骨香
《本草拾遗》云:“亦栈香中形似鸡骨者。”
水盘香
类黄熟而殊大,多雕刻为香山佛像,并出舶上。
白眼香
亦黄熟之别名也。其色差白,不入药品,和香或用之。
檀香
《本草拾遗》云:“檀香,其种有三:曰白,曰紫,曰黄。白檀,树出海南。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鬼气,杀虫。”
《唐本草》云:“味咸,微寒。主恶风毒。出昆仑盘盘之国。主消风肿。又有紫真檀,人磨之,以涂风肿。虽不生于中土,而人间遍有之。”
叶庭珪云:“檀香,出三佛齐国。气清劲而易泄,爇之,能夺众香。皮在而色黄者,谓之黄檀;皮腐而色紫者,谓之紫檀。气味大率相类,而紫者差胜。其轻而脆者,谓之沙檀,药中多用之。然香树头长,商人截而短之,以便负贩。恐其气泄,以纸封之,欲其滋润故也。”
陈正敏云:“亦出南天竺末耶山崖谷间。然其他杂木与檀相类者甚众,殆不可别。但檀木性冷,夏月多大蛇蟠绕,人远望见有蛇处,即射箭记之。至冬月蛇蛰,乃伐而取之也。”
木香
《本草》云:“一名密香,从外国舶上来。叶似薯蓣,而根大,花紫色,功效极多。味辛温,无毒。主辟瘟疫,疗气劣、气不足,消毒,杀虫毒。今以如鸡骨坚实、啮之粘牙者为上。又有马兜铃根,名曰青木香,非此之谓也。[或]云有二种,亦恐非耳。一谓之云南根。”
降真香
《南州记》云:“生南海诸山,大秦国亦有之。”
《海药本草》云:“味温平,无毒。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并烧之,有验。”
《列仙传》云:“烧之感引鹤降,醮星辰烧此香,妙为第一。小儿佩之,能辟邪气。状如苏枋木,然之初不甚香,得诸香和之,则特美。”
叶庭珪云:“出三佛齐国及海南。其气劲而远,能辟邪气。泉人每岁除,家无贫富,皆爇之如燔柴。虽在处有之,皆不及三佛齐者。一名紫藤香。今有蕃降、广降之别。”
生熟速香
叶庭珪云:“生速香,出真腊国。熟速香,所出非一,而真腊尤胜,占城次之,渤泥最下。伐树去木而取香者,谓之生速香;树仆于地,木腐而香存者,谓之熟速香。生速气味长,熟速气味易焦,故生者为上,熟者次之。”
暂香
叶庭珪云:“暂香,乃熟速之类。所产高下与熟速同,但脱者谓之熟速,而木之半存者谓之暂香。其香半生熟,商人以刀刳其木而出香,择尤美者杂于熟速而货之,故市者亦莫之辨。”
鹧鸪斑香
叶庭珪云:“出海南。与真腊、生速等,但气味短而薄,易烬,其厚而沉水者差久。文如鹧鸪斑,故名焉。亦谓之细冒头,至薄而沉。”
乌里香
叶庭珪云:“出占城国,地名乌里。土人伐其树,札之以为香,以火焙干,令香脂见于外,以输租役。商人以刀刳其木而出其香,故品下于他香。”
生香
叶庭珪云:“生香,所出非一。树小老而伐之,故香少而未多。其直虽下于乌里,然削木而存香,则胜之矣。”
交趾香
叶庭珪云:“出交趾国。黑而光,气味与占城、栈香相类。然其地不通商舶,而土人多贩于广西之钦州,钦人谓之光香。”
乳香
《广志》云:“即南海波斯国松树脂。紫赤色如樱桃者,名曰乳香。盖薰陆之类也,仙方多用辟邪。其性温,疗耳聋、中风、口噤、妇人血风,能发酒,治风冷,止大肠泄澼,疗诸疮疖,令内消。今以通明者为胜,目曰滴乳,其次曰拣香,又次曰瓶香,然多夹杂成大块,如沥青之状,又其细者谓之香缠。”
沈存中云:“乳香,本名薰陆。以其下如乳头者,谓之乳头香。”
叶庭珪云:“一名薰陆香,出大食国之南数千里深山穷谷中。其树大抵类松,以斤斫树,脂溢于外,结而成香,聚而为块。以象辇之,至于大食。大食以舟载,易他货于三佛齐,故香常聚于三佛齐。三佛齐每岁以大舶至广与泉,广、泉二舶视香之多少为殿最。而香之品十有三,其最上品者为拣香,圆大如乳头,俗所谓滴乳是也。次曰瓶乳,其色亚于拣香。又次曰瓶香,言收时量重,置于瓶中。在瓶香之中,又有上中下三等之别。又次曰袋香,言收时只置袋中,其品亦有三等。又次曰乳搨,盖香在舟中镕搨在地,杂以沙石者。又次黑搨,香之黑色者。又次曰水湿黑搨,盖香在舟中,为水所浸渍,而气变色败者也。品杂而碎者曰斫削,簸为尘者曰缠末,此乳香之别也。”
温子皮云:“广州蕃药多伪者。伪乳香,以白胶香搅糟为之。但烧之,烟散多,此伪者是也。真乳香与茯苓共嚼,则成水。”又云:“山石乳香,玲珑而有蜂窝者为真。每爇之,次爇沉檀之属,则香气为乳香,烟置定难散者是,否则白胶香也。”
薰陆香
《广志》云:“生南海。又僻方,即罗香也。”
《海药本草》云:“味平温,[无]毒。清神。一名马尾香。是树皮鳞甲,采复生。”
《唐本草》云:“出天竺国及邯郸。似枫松脂,黄白色。天竺者多白,邯郸者夹绿色。香不甚烈,微温。主伏尸、恶气,疗风水肿毒。”
安息香
《本草》云:“出西戎。树形似松柏脂,黄色,为块,新者亦柔韧。味辛苦,无毒。主心腹、恶气、鬼疰。”
《后汉书·西域传》:“安息国,去雒阳二万五千里,比至康居。其香乃树皮胶,烧之,通神明,辟众恶。”
《酉阳杂俎》云:“出波斯国。其树呼为辟邪,树长三丈许,皮色黄黑。叶有四角,经冬不凋。二月有花,黄色,心碧,不结实。刻皮,出胶如饴,名安息香。”
叶庭珪云:“出三佛齐国,乃树之脂也。其形色类胡瓤,而不宜于烧。然能发众香,故多用之以和香焉。”
温子皮云:“辨真安息香,每烧之,以厚纸覆其上,香透者是,否则伪也。”
笃耨香
叶庭珪云:“出真腊国,亦树之脂也。树如松杉之类,而香藏于皮,树老而自然流溢者也。色白而透明,故其香虽盛暑不融。土人既取之矣,至夏月,以火环其树而炙之,令其脂液再溢。及冬月,冱寒其凝,而复取之。故其香冬凝而夏融。土人盛之以瓠瓢,至暑月,则钻其瓢而周为孔,藏之水中,欲其阴凉而气通,以泄其汗,故得不融。舟人易以磁器,不若于瓢也。其气清远而长,或以树皮相杂,则色黑而品下矣。香之性易融,而暑月之融多渗于瓢,故断瓢而爇之,亦得其典型,今所谓葫芦瓢者是也。”
瓢香
《琐碎录》云:“三佛齐国以匏瓢盛蔷薇水。至中国,水尽,碎其瓢而熟之,与笃耨瓢略同。又名干葫芦片,以之蒸香最妙。”
金颜香
《西域传》云:“金颜香,类薰陆。其色赤紫,其烟如凝漆,沸超不甚香,而有酸气。合沉、檀为香,焚之,极清婉。”
叶庭珪云:“出大食及真腊国。所谓三佛齐出者,盖自二国贩至三佛齐,三佛齐乃贩入中国焉。其香则树之脂也,色黄而气劲,善于聚众香。今之为龙涎软者,佩带者多用之。蕃之人多以和气涂身。”
詹糖香
《本草》云:“出晋安、岑州及交、广以南。树似橘,煎枝叶为之。似糖而黑,多以其皮及蠧粪杂之。难得纯正者,惟软乃佳。”
苏合香
《神农本草》云:“生中台州谷。”
陶隐居云:“俗传是狮子粪,外国说不尔。今皆从西域来,真者难别。紫赤色,如紫檀坚实,极芬香,重如石。烧之,灰白者佳。主辟邪、疟痫、鬼疰,去三虫。”
《西域传》云:“大秦国,一名犂犍,以在海西,亦名云汉。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人俗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国。人合香,谓之香煎,其汁为苏合油,其津为苏合油香。”
叶庭珪云:“苏合香油,亦出大食国。气味类于笃耨,以浓净无滓者为上。蕃人多以之涂身。以闽中病大风者,亦做之。可合软香及入药用。”
亚湿香
叶庭珪云:“出占城国。其香非自然,乃土人以十种香捣和而成。味温而重,气和而长。爇之,胜于他香。”
涂肌拂手香
叶庭珪云:“二香俱出真腊占城国。土人以脑、麝诸香捣和而成。或以涂肌,或以拂手,其香经宿不歇。惟五羊至今用之,他国不尚焉。”
鸡舌香
《唐本草》云:“出昆仑国及交、广以南。树有雌雄,皮叶并似栗,其花如梅。结实似枣核者,雌树也,不入香用;无子者,雄树也,采花酿以成香。香微温,主心痛、恶疮,疗风毒,去恶气。”
丁香
《山海经》云:“生东海及昆仑国。二三月开花,七月方结实。”
《开宝本草》注云:“生广州。树高丈余,凌冬不凋。叶似栎,而花圆细,色黄。子如丁,长四五分,紫色。中有粗大长寸许者,俗呼为母丁香。击之,则顺理拆。味辛,主风毒诸肿,能发诸香及止心疼、霍乱、呕吐,甚验。”
叶庭珪云:“丁香,一名丁子香,以其形似丁子也。鸡舌香,丁香之大者,今所谓丁香母是也。”日华子云:“鸡舌香治口气,所以三省故事,郎官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至今方书为然。出大食国。”
郁金香
《魏略》云:“生大秦国。二三月,花如红蓝。四五月采之,甚香。十二叶,为百草之英。”
《本草拾遗》云:“味苦,无毒。主虫毒、鬼疰、鸦鹘等臭,除心腹间恶气。入诸香用。”
《说文》云:“郁金香,芳草也。十叶为贯,百二十贯,采以煮之为鬯。一曰郁鬯。百草之华,远方所贡,方物合而酿之,以降神也。”
《物类相感志》云:“出伽毗国。华而不实,但取其根而用之。”
迷迭香
《广志》云:“出西域。魏文侯有赋,亦尝用。”
《本草拾遗》云:“味辛温,无毒。主恶气。今人衣香,烧之去臭。”
木密香
《内典》云:“状若槐树。”
《异物志》云:“其叶如椿。”
《交州记》云:“树似沉香。”
《本草拾遗》云:“味甘温,无毒。主辟恶、去邪、鬼疰。生南海诸山中,种之五六年,乃有香。”
藒车香
《本草拾遗》云:“味辛温。主鬼气,去臭及虫鱼蛀物。生彭城,高数尺,黄叶白花。”
《尔雅》云:“藒车、䒗舆。”注曰:“香草也。”
必栗香
《内典》云:“一名化木香,似老椿。”
《海叶本草》云:“味辛温,无毒。主鬼疰、心气痛,断一切恶气。叶落水中,鱼暴死。木可为书轴,碎白鱼,不损书。”
艾蒳香
《广志》云:“出西域。似细艾。又有松树皮上绿衣,亦名艾蒳。可以合诸香烧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
《本草拾遗》云:“味温,无毒。主恶气,杀蛀虫,主腹内冷、泄痢。一名石芝。”
《字统》云:“香草也。”
《异物志》云:“叶如栟榈而小,子似槟榔,可食。”
兜娄香
《异物志》云:“生海边国。如都梁香。”
《本草》云:“性微温。疗霍乱、心痛,主风水肿毒、恶气,止吐逆。亦合香用。茎叶如水苏。”
今按,此香与今之兜娄香不同。
白茅香
《本草拾遗》云:“味甘平,无毒。主恶气,令人身香。煮汁服之,主腹内冷痛。生安南。如茅根,道家以之煮汤沐浴云。”
茅香花
《唐本草》云:“生剑南诸州。其茎叶黑褐色,花白,非白茅也。味苦温,无毒。主中恶、反胃,止呕吐。叶苗可煮汤浴,辟邪气,令人身香。”
兜纳香
《广志》云:“生骠国。”
《魏略》云:“出大秦国。”
《本草拾遗》云:“味甘温,无毒。去恶气,温中除冷。”
耕香
《南方草木状》云:“耕香,茎生细叶。”
《本草拾遗》云:“味辛温,无毒。主臭鬼气,调中。生乌浒国。”
雀头香
《本草》云:“即香附子也,所在有之。叶茎都是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交州者最胜,大如枣核。近道者如杏仁许,荆襄人谓之莎草。根大能下气,除脑腹中热。合和香用之尤佳。”
芸香
《仓颉解诂》曰:“芸蒿,叶似邪蒿,可食。”
鱼豢《典略》云:“芸香,辟纸鱼蠧,故藏书台称芸台。”
《物类相感志》云:“香草也。”
《说文》云:“似首蓿。”
《杂礼图》云:“芸,即蒿也。香美可食,今江东人饵为生菜。”
零陵香
《南越志》云:“一名燕草,又名薰草。生零陵山谷,叶如罗勒。”
《山海经》云:“薰草,麻叶而方茎,赤花而黑实,气如蘼芜,可以止疠。即零陵香。”
《本草》云:“味苦,无毒。主恶气、注心、腹痛,下气,令体和。诸香或作汤丸用,得酒良。”
都梁香
《荆州记》云:“都梁县有山,山上有水,其中生兰草,因名都梁香。形如藿香。古诗:‘博山垆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
《广志》云:“都梁在淮南。亦名煎泽草也。”
白胶香
《唐本草》云:“树高大,木理细,鞭叶三角,商洛间多有。五月斫为坎,十二月收脂。”
《经史类证本草》云:“枫树,所在有之,南方及关陕尤多。树似白杨,叶圆而岐。二月有花,白色。乃连著实,大为鸟卵。八九月熟,曝干可烧。”
《开宝本草》云:“味辛苦,无毒。主瘾疹、风痒、浮肿。即枫香脂也。”
芳草
《本草》云:“即白芷也。一名茝,又名苋,又名符离,一名泽芬。生下湿地,河东州谷尤胜,近道亦有之。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虫。”
龙涎香
叶庭珪云:“龙涎,出大食国。其龙多蟠伏于洋中之大石,卧而吐涎,涎浮水面。人见乌林上异禽翔集、众鱼游泳争之,则殳取焉。然龙涎本无香,其气近于臊。白者如百药,煎而腻理,黑者亚之。如五灵脂,而光泽能发众香,故多用之以和香焉。”
潜斋云:“龙涎如胶,每两与金等。舟人得之,则巨富矣。”
温子皮云:“真龙涎,烧之,置杯水于侧,则烟入水,假者则散。尝试之,有验。”
甲香
《唐本草》云:“蠡类生云南者。大如掌,青黄色,长四五寸,取殻烧灰用之。南人亦煮其肉噉。今合香多用,谓能发香,复末香烟。倾酒密煮制方可用,法见后。”
温子皮云:“正甲香,本是海螺压子也。唯广南来者,其色青黄,长三寸,河中府者只阔寸余,嘉州亦有如钱样大。于木上磨,令热,即投酽酒中,自然相近者是也。若合香偶无甲香,则以鲎殻代之,其势力与中香均尾,尤好。”
麝香
《唐本草》云:“生中台川谷,及雍州、益州皆有之。”
陶隐居云:“形类獐,常食柏叶及噉蛇。或于五月得者,往往有蛇骨。主辟邪,杀鬼精、中恶、风毒,疗蛇伤。多以当门一子真香分揉作三四子,括取血膜,杂以余物。大都亦有精粗,破皮毛共在裹中者为胜。或有夏食蛇虫多,至寒者香满,入春患急痛,自以脚剔出。人有得之者,此香绝胜。带麝,非但取香,亦以辟恶。其真香一子著脑间枕之,辟恶梦及尸痊鬼气。或传有水麝脐,其香尤美。”
洪氏云:“唐天宝中,广中获水麝,脐香皆水也,每以针取之,香气倍于肉脐。”
《倦游录》云:“商汝山多群麝,所遗粪尝就一处,虽远逐食,必还走之,不敢遗迹他处,虑为人获。人反以是求得,必掩群而取之。麝绝爱其脐,每为人所逐,势急即自投高岩,举爪裂出其香,就絷而死,犹拱四足保其脐。李商诗云:‘逐岩麝香退。’”
麝香木
叶庭珪云:“出占城国。树老而仆,埋于土而腐,外黑肉黄赤者,其气类于麝,故名焉。其品之下者,盖缘伐生树而取香,故其气恶而劲。此香实肿胧尤多,南人以为器皿,如花梨木类。”
麝香草
《述异记》云:“麝香草,一名红兰香,一名金桂香,一名紫述香,出苍梧郁林郡。今吴中亦有麝香草,似红兰而甚香,最宜合香。”
麝香檀
《琐碎录》云:“一名麝檀香,盖西山桦根也。爇之类煎香,或云衡山亦有,不及南者。”
栀子香
叶庭珪云:“栀子香,出大食国。状如红花而浅紫,其香清越而酝藉,佛书所谓薝卜花是也。”
段成式云:“西域薝卜花,即南花栀子花。诸花少六出,惟栀子花六出。”
苏颂云:“栀子白花六出,甚芬香。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
野悉密香
潜斋云:“出佛林国,亦出波斯国。苗长七八尺,叶似梅,四时敷荣。其花五出,白色,不结实。花开时,遍野皆香,与岭南詹糖相类。西域人常采其花,压以为油,甚香滑。唐人以此和香云。蔷薇水,即此花油也。亦见《杂俎》。”
蔷薇水
叶庭珪云:“大食国花露也。五代时,蕃将蒲诃散以十五瓶效贡,厥后罕有至者。今则采末利花,蒸取其液以代焉。然其水多伪杂,试之,当用琉璃瓶盛之,翻摇数四,其泡自上下者为真。”
后周显德五年,昆明国献蔷薇水十五瓶,得自西域,以之洒衣,衣敝而香不灭。
甘松香
《广志》云:“生凉州。”
《本草拾遗》云:“味温,无毒。主鬼气、卒心腹痛、涨满。发生细叶,煮汤沐浴,令人身香。”
兰香
《川本草》云:“味辛平,无毒。主利水道,杀虫毒,辟不祥。一名水香。生大吴池泽,叶似兰,尖长有岐,花红白色而香,俗呼为尾香。煮水浴,治风。”
木犀香
向余《异苑图》云:“岩桂,一名七里香。生匡庐诸山谷间,八九月开花,如枣花,香满岩谷。采花阴干以合香,甚奇。其木坚韧,可作茶品,纹如犀角,故号木犀。”
马蹄香
《本草》云:“即杜蘅也。叶似葵,形如马蹄,俗呼为马蹄香。药中少用,惟道家服,令人身香。”
蘹香
《本草》云:“即茴香。叶细茎粗,高者五六尺,丛生人家庭院中。其子疗风。”
蕙香
《广志》云:“蕙草,绿叶紫花。魏武帝以为香,烧之。”
蘼芜香
《本草》云:“蘼芜,一名薇芜,香草也。魏武帝以之藏衣中。”
荔枝香
《通志·草木略》云:“荔枝,亦曰离枝。始于汉世,初出岭南,后出蜀中,今闽中所产甚盛。”
《南海药谱》云:“荔枝,人未采,则百虫不敢近。纔采之,则乌鸟、蝙蝠之类无不残伤。今以形如丁香、如盐梅者为上。取其殻合香,甚清馥。”
木兰香
《类证本草》云:“生零陵山谷及太山。一名林兰,一名杜兰。皮似桂而香。味苦寒,无毒。主明耳目,去臭气。”
陶隐居云:“今诸处皆有。树类如楠,皮甚薄,而味辛香。益州者皮厚,状如厚朴,而气味为胜。今东人皆以山桂皮当之,亦相类。道家用合香。”
《通志·草木略》云:“世言鲁般刻木兰舟在七里洲中,至今尚存。凡诗所言木兰,即此耳。”
玄台香
一名玄参。
《本草》云:“味苦寒,无毒。明目,定五脏。生河南州谷及冤句。三四月采根,暴干。”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处处有之。茎似人参而长大,根甚黑,亦微香。道家时用,亦以合香。”
《图经》云:“二月生,苗叶似脂麻,又视如柳。细茎,青紫。”
颤风香
今按此香乃占城之至精好者。盖香树交枝曲干,两相戛磨,积有岁月,树之精液菁英结成,伐而取之。老节油透者亦佳,润泽颇类蜜。清者最佳。熏衣可经累日,香气不止。今江西道临江路清江镇以此香为香中之甲品,价常倍于他香。
伽兰木
一作伽蓝木。今按此香本出迦阑国,亦占香之种也。
或云生南海补陀岩。盖香中之至宝,其价与金等。
排香
《安南志》云:“好事者多种之,五六年便有香也。”
今按此香亦占香之大片者,又谓之寿香,盖献寿者多用之。
红兜娄香
今按此香即麝檀香之别也。
大食水
今按此香即大食国蔷薇露也。本土人每蚤起,以爪甲于花上取露一滴,置耳轮中,则口眼耳鼻皆有香气,终日不散。
孩儿香
一名孩儿土,一名孩儿泥,一名乌爷土。
今按此香乃乌爷国蔷薇树下土也。本国人呼曰海,今讹传为孩儿。盖蔷薇四时开花,雨露滋沐,香滴于土,凝如菱角块者佳。今人合茶饼者往往用之。
紫茸香
一名狨香。
今按此香亦出沉速香之中。至薄而腻理,色正紫黑。焚之,虽数十步犹闻其香。或云沉之至精者。近时有得此香,因祷祠爇于山上,而下上数里皆闻之。
珠子散香
滴乳香之至莹净者。
喃吺哩香
喃吺哩国所产降真香也。
熏华香
今按此香盖以海南降真劈作薄片,用大食蔷薇水浸透于甑内,蒸干。慢火爇之,最为清绝。樟镇所售尤佳。
榄子香
今按此香出占城国。盖占香树为虫蛀,镂香之英华,结子水心中,虫所不能蚀者。形如橄榄核,故名焉。
南方花
余向云:“南方花皆可合香,如末利、阇提、佛桑、渠那。香花本出西域,佛书所载,其后传本来闽岭,至今遂盛。又有大含笑花、素馨花,就中小含笑香尤酷烈。其花常若菡萏之未敷者,故有含笑之名。又有麝香花,夏开,与真麝无异。又有麝真,无异。又有麝香末,亦类麝气。此等皆畏寒,故此地莫能植也。或传吴家香用此诸花合。”
温子皮云:“素馨、末利,摘下花蕊,香才过,即以酒噀之,复香。凡是生香,蒸过为佳。每四时遇花之香者,皆次次蒸之,如梅花、瑞香、酴醵、密友、栀子、末利、木犀及橙橘花之类,皆可蒸。他日爇之,则群花之香毕备。”
花薰香诀
用好降真香结实者,截断约一寸许,利刀劈作薄片,以豆腐浆煮之,俟水香,去水,又以水煮,至香味去尽,取出,再以末茶或叶茶煮,百沸漉出,阴干,随意用诸花薰之。其法以净瓦缶一个,先铺花一层,铺香片一层,铺花一层及香片,如此重重铺盖了,以油纸封口,饭甑上蒸。少时取起,不得解,待过数日取烧,则香气全矣。
或以旧竹辟蔶,依上煮制,代降;采橘叶捣烂,代诸花薰之。其香清若春时晓行山径,所谓草木真天香,殆此之谓。
香草名释
《遯斋闲览》云:“《楚辞》所咏香草,曰兰,曰荪,曰茝,曰药,曰,曰芷,曰荃,曰蕙,曰蘼芜,曰江蓠,曰杜若,曰杜蘅,曰藒车,曰蒥荑,其类不一,不能尽识其名状,释者但一切谓之香草而已。其间一物而备数名者,亦有与今人所呼不同者。如兰一物,传谓有国香,而诸家之说但各以色自相非毁,莫辨其真,或以为都梁,或以为泽兰,或以兰草。今当以泽兰为正。山中又有一种,叶大如麦门,冬春开花,甚香,此别名幽兰也。荪则涧溪中所生,今人所谓石菖蒲者。然实非菖蒲,叶柔脆易折,不若兰荪之坚劲,杂小石清水植之盆中,久而郁茂可爱。茝、药、
、芷,虽有四名,而祗是一物,今所谓白芷是也。蕙,即零陵也,一名薰。蘼芜,即芎穷苗也,一名江蓠。杜若,即山姜也。杜蘅,今人呼为马蹄香。惟荃与藒车、蒥荑终莫能识。骚人类以香草比君子耳。他日求田问舍,当求其本。列植栏槛,以为楚香亭,欲为芬芳满前,终日幽对相见,骚人之雅趣以寓意耳。”
《通志·草木略》云:“兰即蕙,蕙即薰,薰即零陵香。《楚辞》云:‘滋兰九畹,种蕙百亩。’互言也。古方谓之薰草,故《名医别录》出‘薰草’条。近方谓之零陵香,故《开宝本草》出‘零陵香’条。《神农本经》谓之兰。余昔修《本草》,以二条贯于兰后,明一物也。且兰旧名煎泽草,妇人和油泽头,故以名焉。”
《南越志》云:“零陵香,一名燕草,又名薰草,即香草。生零陵山谷,今潮岭诸州皆有。又别录云:薰草,一名蕙草,明薰蕙之兰也。以其质香故,可以为膏泽,可以涂宫室。近世一种草,如茅叶而嫩,其根谓之土续断,其花馥郁,故得兰名,误为人所赋咏。”
泽芬曰白芷,曰白,曰
,曰莞,曰荷蓠,楚人谓之药,其叶谓之蒿,与兰同德,俱生下湿。
泽兰曰虎兰,曰龙枣,曰虎蒲,曰兰香,曰都梁香,如兰而茎方,叶不润,生于水中,名曰水香。
茈胡曰地薰,曰山菜,曰葭草叶,曰芸蒿。味辛,可食。生银、夏者,芬馨之气射于云间,多白鹤、青鹤翱翔其上。
《琐碎录》云:“古人藏书,辟蠧用芸。芸,香草也,今七里香是也。南人采置席下,能辟虱。香草之类,大率异名。所谓兰荪,即菖蒲也,蕙,今零陵香也。,今白芷也。”
朱文公《离骚注》云:“兰、蕙二物,《本草》言之甚详。大抵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而为佩。今之所谓兰蕙,则其花虽香,而叶乃无气,其香虽美,而质弱易萎,非可刈佩也。”
香异
都夷香
《洞冥记》云:“香如枣核,食一颗,历月不饥。或投水中,俄满大盂也。”
荼芜香
“荼”,一作“荼”。
《王子年拾遗记》云:“燕昭王时,广延国进二舞人,王以荼芜香屑铺地四五寸,使舞人立其上,弥日无迹。香出波弋国,浸地则土石皆香;著朽木腐草,莫不茂蔚;以薰枯骨,则肌肉皆香。”
又见《独异志》。
辟寒香
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皆异国所献。
《杜阳杂编》云:“自两汉至皇唐,皇后、公主乘七宝辇,四面缀五色玉香囊,中贮上四香,每一出游,则芬馥满道。”
月支香
《瑞应图》云:“天汉二年,月支国进神香。武帝取视之,状若燕卵,凡三枚,似枣。帝不烧,付外库。后长安中大疫,宫人得疾,众使者请烧香一枚,以辟疫气。帝然之,宫中病者差,长安百里内闻其香,积数月不歇。”
振灵香
《十洲记》云:“生西海中聚窟洲。大如枫,而叶香闻数百里,名曰返魂树。伐其根,于玉釜中取汁如饴,名曰惊精香,又曰振灵香,又曰返生香,又曰马积香,又曰郄死香,一种五名,灵物也。死者未满三日,闻香气即活。延和中,月氏遣使贡香四两,大如雀卵,黑如椹。”
神精香
《洞冥记》云:“波岐国献神精香,一名筌䕷草,一名春芜草。一根百条,其枝间如竹节柔软,其皮如丝,可以为布,所谓春芜布,亦曰香筌布,又曰如冰纨。握之一片,满身皆香。”
脐香
《酉阳杂俎》云:“出波斯国拂林,呼为顶敦梨咃。长一丈余一尺许,皮色青薄而极光净,叶似阿魏,每三叶生于条端,无花结实。西域人常以八月伐之。至冬抽新条,极滋茂,若不翦除,反枯死。七月断其枝,有黄汁,其状如蜜,微有香气,入药疗百病。”
兜末香
《本草拾遗》云:“烧之,去恶气,除病疫。”
《汉武故事》云:“西王母降,上烧是香。兜渠国所献,如大豆,涂宫门,香闻百里。关中大疫,死者相枕藉,烧此香,疫即止。”《内传》云“死者皆起”。此则灵香非中国所致。
沈榆香
《封禅记》云:“黄帝列珪玉于兰蒲席上,然沈榆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胶和之若泥,以分尊卑、华夷之位。”
千亩香
《述异记》云:“南郡有千亩香林,名香往往出其中。”
沈光香
《洞冥记》云:“涂魂国贡。暗中烧之有光,而坚实难碎,太医院以铁杵舂如粉而烧之。”
十里香
《述异记》云:“千年松香,闻于十里。”
威香
孙氏《瑞应图》云:“瑞草,一名威。王者礼备,则生于殿前。又云,王者爱人命则生。”
返魂香
洪氏云:“司天主簿徐肇遇苏氏子德哥者,自言善合返魂香,手持香炉,怀中取如白檀末,撮于炉中,烟气袅袅直上,甚于龙脑。德哥微吟曰:‘东海徐肇欲见先灵,愿此香烟用为导引,尽见其父母曾高。’德哥云:‘但死八十年已前,则不可返矣。’”
茵墀香
《拾遗记》云:“灵帝熹平三年,西域所献。煮为汤,辟疠。宫人以之沐浴。余汁入渠,名曰流香之渠。”
千步香
《述异记》云:“出海南。佩之,香闻千步也。今海隅有千步草,是其种也。叶似杜若,而红碧相杂。”
《贡籍》云:“南郡贡千步香是也。”
飞气香
《三洞珠囊隐诀》云:“真檀之香、夜泉玄脂朱陵飞气之香、返生之香,真人所烧之香。”
五香
《三洞珠囊》云:“五香,树一株五根,一茎五枝,一枝五叶,一叶开五节,五五相对,故先贤名之。五香之末,烧之十日,上彻九皇之天,即青目香也。”
《杂修养方》云:“五月一日,取五木煮汤浴,令人至老鬓发黑。”徐锴注云:“道家以青木为五香,亦名五木。”
石叶香
《拾遗记》云:“此香迭迭如云母,其气辟疠。魏文帝时题腹国所献。”
祗精香
《洞冥记》云:“出涂魂国。烧此香,魑魅精祗皆畏避。”
雄麝香
《西京杂记》云:“赵昭仪上姊飞燕三十五物,有青木香、沉木香、九真雄麝香。”
蘅芜香
《拾遗记》云:“汉武帝梦李夫人授以蘅芜之香。帝梦中惊起,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
蘅薇香
贾善翔《高道传》云:“张道陵母夫人自魁星中蘅薇香授之,遂感而孕。”
文石香
洪氏云:“卞山在潮州,山下产无价香。有老姥拾得一文石,光彩可翫,偶坠火中,异香闻于远近,收而宝之。每投火中,异香如初。”
金香
《三洞珠囊》云:“司命君王易度游于东坂广昌之城、长乐之乡,天女灌以平露金香、八会之汤、珍琼凤玄脯。”
百和香
《汉武内传》云:“帝于七月七日设坐,殿上烧百和香,张罽锦幛,西王母乘紫云车而至。”
金䃅香
《洞冥记》云:“金日䃅既入侍,欲衣服香洁,变膻酪之气,乃合一香以自薰,武帝亦悦之。”
百濯香
《拾遗记》云:“孙亮为宠姬四人合四气香,皆殊方异国所献。凡经践蹑安息之处,香气在衣,虽濯浣,弥年不散,因名百濯香。复因其室曰思香媚寝。”
芸辉香
《杜阳杂编》:“元载造芸辉堂。芸辉者,香草也。出于阗国。其白如玉,入土不朽,为屑以涂壁。”
九和香
《三洞珠囊》云:“天人玉女捣罗天香,持擎玉炉,烧九和之香。”
千和香
《三洞珠囊》云:“峨嵋山孙真人然千和之香。”
罽宾香
《卢氏杂说》:“杨牧尝召崔安石食,盘前置香一炉,烟出如楼台之状。崔别闻一香,似非炉烟,崔思之。杨顾左右,取白角楪子,盛一漆毬子呈崔,曰:‘此罽宾国香,所闻即此香也。’”
拘物头花香
《唐实录》云:“太宗朝罽宾国进拘物头花香,香数十里闻。”
龙文香
《杜阳杂编》云:“武帝时所献,忘其国名。”
凤脑香
《杜阳杂编》云:“穆宗尝于藏真岛前焚之,以崇礼敬。”
一木五香
《酉阳杂俎》云:“海南有木,根梅檀,节沉香,花鸡舌,叶藿香,花胶薰陆,亦名众木香。”
升霄灵香
《杜阳杂编》云:“同昌公主薨,上哀痛,常令赐紫尼及女道士焚升霄灵香,击归天紫金之磬,以导灵升。”
区拨香
《通典》云:“顿游国出藿香。香插枝便生,叶如都梁,以裛衣国有区拨等,花冬夏不衰。其花蕊更芬馥,亦末为粉,以傅其身焉。”
大象藏香
《释氏会要》云:“因龙斗而生。若烧其香一丸,兴大光明,细云覆上,味如甘露也。昼夜降其甘雨。”
兜娄婆香
《楞严经》云:“坛前别安一小炉,以此香煎取香汁,浴其炭,然合猛炽。”
多伽罗香
《释氏会要》云:“多伽罗香,此云根香。多摩罗跋香,此香藿香。梅檀,译云与乐,即白檀也,能治热病。赤檀,能治风肿。”
法华诸香
《法华经》云:“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青赤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旃檀香、沈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象香、马香、男香、女香、拘鞞陀罗树香、曼陀罗华香、朱沙华香、曼殊妙华香。”
牛头旃檀香
《华严经》云:“从离垢出,以之涂身,火不能烧。”
熏肌香
《洞冥记》云:“用熏人肌骨,至老不病。”
香石
《物类相感志》云:“员峤烂石,色似肺,烧之有香烟,闻数百里。烟气升天,则成香云,偏润则成香雨。”亦见《拾遗记》。
怀梦草
《洞冥记》云:“钟火山有香草。武帝思李夫人,东方朔献之。帝怀之梦见,因名曰怀梦草。”
一国香
《诸蕃记》:“赤土国在海南,出异香。每一烧一丸,闻数百里,号一国香。”
龟中香
《述异记》云:“即青桂香之善者。”
羯布罗香
《西域记》云:“其树松身异华,花果亦别。初揉既湿,尚未有香,木干之后,循理而折之,其中有香,状如云母,色如冰雪,亦名龙脑香。”
逆风香
波利质国多香树,其香逆风而闻。
灵犀香
通天犀角,镑少末与沉香爇之,烟气袅袅直上,能挟阴云而睹青天,故名。
《抱朴子》云:“通天犀角,有白理如线。置米群鸡中,鸡往啄米,见犀輙惊散,故南人呼为骇鸡群也。”
玉蕤香
《好事集》云:“柳子厚每得韩退之所寄诗文,必盥手,熏以玉蕤香,然后读之。”
修制诸香
飞樟脑
樟脑一两,两盏合之,以湿纸糊缝。文武火熁半时,取起,候冷用之。沈《谱》。
樟脑不以多少,研细,用筛过细壁土拌匀,捩薄荷汁少许洒在土上,以净碗相合定,湿纸条固四缝,甑上蒸之。脑子尽飞,上碗底皆成冰片。《是斋售用》。
樟脑、石灰等分,同研极细末,用无油铫子贮之,瓷碗盖定,四面以纸固济如法,勿令透气。底下用木炭火煅少时,取开,其脑子已飞在碗盖上。用鸡翎扫下,再与石灰等分,如前煅之,凡六七次。至第七次,可用慢火煅一日而止,取下,扫脑子与杉木盒子铺在内,以乳汁浸两宿,固济口,不令透气。掘地四五尺,窨一月。不可入药。同上。
韶脑一两、滑石二两,一处同研。入新铫子内,文武火炒之,上用一磁器盖之,自然飞在盖上,夺真。
笃耨
笃耨黑白相杂者,用盏底盛,上饭甑蒸之,白浮于面,黑沉于下。《碎录》。
乳香
乳香,寻常用指甲、灯草、糯米之类同研,及水浸钵研之,皆费力。惟纸裹,置壁隙中良久,取研,即粉碎。
又法,于乳钵下著水,轻研,自然成末。或于火上纸裹略烘。《琐碎录》。
麝香
研麝香,须著少水,自然细,不必罗也。入香不宜用多,及供佛神者去之。
龙脑
龙脑,须别器研细。不可多用,多则撩夺众香。沈《谱》。
檀香
须拣真者,剉如米粒许,慢火炒,令烟出。紫色断,腥气即止。
每紫檀一斤,薄作片子,好酒二升,以慢火煮干,略炒。
檀香,劈作小片,腊茶清浸一宿,焙干。以蜜酒同拌,令匀,再浸一宿,慢火炙干。
檀香,细剉,水一升,白蜜半升,同于锅内煎五七十沸,焙干。
檀香,斫作薄片子,入蜜拌之。净器炉如干,旋旋入蜜,不住手搅动。勿令炒焦,以黑褐色为度。以上并沈氏《香谱》。
沉香
沉香,细剉,以绢袋盛悬于铫子当中,勿令著底。蜜水浸,慢煮一日,水尽更添。今多生用。
藿香
凡藿香、甘松、零陵之类,须拣去枝梗杂草,曝令干燥,揉碎,扬去尘。不可用水洗烫,损香味也。
茅香
茅香,须拣好者,剉碎,以酒蜜水润一夜,炒令黄燥为度。
甲香
甲香,如龙耳者好,自余小者,次也。取一二两以来,用炭汁一碗煮尽后,用泥煮,方同好酒一盏煮尽,入蜜半匙,炉如黄色。黄泥水煮,令透明。逐片净洗,焙干。灰炭煮两日,净洗,以蜜汤煮干。
甲香,以泔浸二宿后,煮煎至赤珠频沸,令尽泔清为度。入好酒一盏同煮,良久取出,用火炮,色赤。更以好酒一盏,取出候干,刷去泥。更入浆一碗,煮干为度。入好酒一盏,煮干,于银器内炒,令黄色。
甲香,以灰煮去膜,好酒煮干。
甲香,磨去龃龉,以胡麻膏熬之,色正黄,则用蜜汤洗净,入香。宜少用。
炼蜜
白沙蜜若干,绵滤入磁罐,油纸重叠,蜜封罐口。大釜内重汤煮一日,取出,就罐于火上煨煎数沸,便出尽水气,则经年不变。若每斤加苏合油二两,更妙。或少入朴硝,除去蜜气,尤佳。凡炼蜜,不可大过,过则浓厚,和香多不匀。
煅炭
凡合香,用炭不拘黑白,重煅作火,罨于密器冷定。一则去炭中生薪,一则去炭中杂秽之气。炒香宜慢火,如火紧,则焦气。沈《谱》。
合香
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麝滋而散,挠之使匀;沉实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如医者则药,使气味各不相掩。
捣香
香不用罗,量其精粗捣之,使匀。太细则烟不永,太粗则气不和。若水麝、婆律,须别器研之。以上《香史》。
收香
水麝忌暑,婆律忌湿,尤宜护持。香虽多,须置之一器,贵时得开阖,可以诊视。
窨香
香非一体,湿者易和,燥者难调,轻软者燃速,重实者化迟。以火炼结之,则走泄其气。故必用净器,拭极干,贮窨蜜,掘地藏之,则香性粗入,不复离解。新和香,必须窨,贵其燥湿得宜也。每约香多少,贮以不津瓷器,蜡纸封,于静室屋中掘地窞深三五寸,月余逐旋取出,其尤䭲馜也。沈《谱》。
焚香
焚香,必于深房曲室矮卓置炉,与人膝平。火上设银叶或云母,制如盘形,以之衬香。香不及火,自然舒慢,无烟燥气。《香史》。
熏香
凡欲薰衣,置热汤于笼下,衣覆其上,使之沾润。取去,别以炉爇香。熏毕,叠衣入箧笥,隔宿衣之,余香数日不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