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之品

香之品

龙脑香

《酉阳杂俎》云:“出波律国,树高八九丈,可六七尺围,叶圆而背白。其树有肥瘦,形似松脂,作杉木气。干脂谓之龙脑香,清脂谓之波律膏。子似豆蔻,皮有甲错。”《海药本草》云:“味苦辛,微温,无毒。主内外障眼、三虫,疗五痔,明目、镇心、秘精。又有苍龙脑,主风疹、䵟人。膏煎良,不可点眼。明净如雪花者善,久经风日,或如麦麸者不佳云。合黑豆、糯米、相思子贮之,不耗。”今复有生熟之异:称生龙脑,即上之所载是也,其绝妙者,目曰梅花龙脑;有经火飞结成块者,谓之熟龙脑,气味差薄焉,盖易入他物故也。

麝香

《唐本草》云:“生中台川谷,及雍州、益州皆有之。”陶隐居云:“形似獐,常食柏叶及啖蛇。或于五月得者,往往有蛇皮骨。主辟邪,杀鬼精、中恶、风毒,疗伤。多以一子真香分糅作三四子,刮取血膜,杂以余物。大都亦有精粗,破皮毛共在裹中者为胜。或有夏食蛇虫多,至寒香满,入春患急痛,自以脚剔出,人有得之者,此香绝胜。带麝,非但香辟恶,以香真者一子着脑间枕之,辟恶梦及尸疰鬼气。”今或传有水麝脐,其香尤美。

沉水香

《唐本草》注云:“出天竺、单于二国,与青桂、鸡骨、馢香同是一树。叶似橘,经冬不雕;夏生花,白而圆细;秋结实如槟榔,色紫似葚,而味辛。疗风水毒肿,去恶气。树皮青色,木似榉柳,重实黑色沉水者是。今复有生黄而沉水者,谓之蜡沉;又其不沉者,谓之生结。”又《拾遗解纷》云:“其树如椿,常以水试,乃知。”余见下卷《天香传》中。

白檀香

陈藏器云:“《本草拾遗》曰:‘树如檀,出海南。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鬼气,杀虫。’”又《唐本草》云:“味咸,微寒。主恶风毒。出昆仑盘盘之国。主消风积、水肿。”又有紫真檀,人磨之,以涂风肿。虽不生于中华,而人间遍有之。

苏合香

《神农本草》云:“生中台川谷。”陶隐居云:“俗传是师子粪,外国说不尔。今皆从西域来,真者难别。紫赤色如紫檀坚实,极芬香,重如石,烧之,灰白者佳。主辟邪、疟、痫、疰,去三虫。”

安息香

《本草》云:“出西戎。似柏脂,黄黑色为块,新者亦柔软。味辛苦,无毒。主心腹恶气、鬼疰。”《酉阳杂俎》曰:“安息香,出波斯国,其树呼为辟邪。树长三丈许,皮色黄黑,叶有四角,经冬不凋。二月有花,黄色,心微碧,不结实。刻皮,出胶如饴,名安息香。”

郁金香

《魏略》云:“生大秦国。二、三月花如红蓝,四、五月采之。其香十二叶,为百草之英。”《本草拾遗》曰:“味苦,无毒。主虫毒、鬼疰、鸦鹘等臭,除心腹间恶气、鬼疰。入诸香用。”《说文》曰:“郁金,芳草。煮以酿鬯,以降神也。”

鸡舌香

《唐本草》云:“生昆仑及交、爱以南。树有雌雄,皮叶并似栗,其花如梅。结实似枣核者,雌树也,不入香用;无子者,雄树也,采花酿以成香。微温,主心痛、恶疮,疗风毒,去恶气。”

薰陆香

《广志》云:“生南海。”又《僻方注》曰:“即罗香也。”《海药本草》云:“味平温,无毒。主清人神。其香树一名马尾,香是树皮鳞甲,采之复生。”又《唐本草》注云:“出天竺国及邯郸。似枫松脂,黄白色。天竺者多白,邯郸者夹绿色。香不甚烈,微温。主伏尸、恶气,疗风水肿毒、恶疮。”

詹糖香

《本草》云:“出晋安、岑州及交、广以南。树似橘,煎枝叶为之,似糖而黑。多以其皮及蠹粪杂之,难得淳正者。惟软乃佳。”

丁香

《山海经》曰:“生东海及昆仑国。二、三月花开,七月方结实。”《开宝本草》注云:“生广州。树高丈余,凌冬不凋。叶似栎,而花圆细,色黄。子如丁,长四五分,紫色,中有粗大长寸许者,俗呼为母丁香。击之则顺理而折。味辛,主风毒诸肿。能发诸香,及止干霍乱呕吐,[各]验。”

波律香

《本草拾遗》曰:“出波律国,与龙脑同树之清脂也。除恶气,杀虫疰。”见“龙脑香”,即波律膏也。

乳香

《广志》云:“即南海波斯国松树脂,有紫赤樱桃者,名乳香,盖薰陆之类也,仙方多用辟邪。其性温,疗耳聋、中风、口噤、妇人血风,能发酒,治风冷,止大肠泄僻,疗诸疮疖,令内消。”今以通明者为胜,目曰的乳,其次曰拣香,又次曰瓶香,然多夹杂成大块,如沥青之状。又其细者,谓之香缠。

青桂香

《本草拾遗》曰:“即沉香同树细枝、紧实未烂者。”

鸡骨香

《本草拾遗》记曰:“亦馢香中形似鸡骨者。”

木香

《本草》云:“一名蜜香,从外国舶上来。叶似薯蓣,而根大,花紫色,功效极多。味辛温,而无毒。主辟温,疗气劣、气不足,消毒,杀虫毒。”今以如鸡骨坚实、啮之粘齿者为上。复有马兜苓根,谓之青木香,非此之谓也。或云有二种,亦恐非耳。一谓之云南根。

降真香

《南州记》曰:“生南海诸山。”又云:“生大秦国。”《海药本草》曰:“味温平,无毒。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并烧之有验。”《仙传》云:“烧之感引鹤降。醮星辰烧此香,甚为第一。小儿带之,能辟邪气。其香如苏方木,然之初不甚香,得诸香和之,则特美。”

艾蒳香

《广志》云:“出西国,似细艾。”又云:“松树皮绿衣,亦名艾蒳,可以合诸香烧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本草拾遗》曰:“味温,无毒。主恶气,杀蛀虫,主腹冷泄痢。”

甘松香

《本草拾遗》曰:“味温,无毒。主鬼气,卒心腹痛、胀满。浴人身令香。丛生,叶细。”《广志》云:“甘松香,生凉州。”

零陵香

《南越志》云:“一名燕草,又名薰草。生零陵山谷,叶如罗勒。”《山海经》曰:“薰草,似麻叶,方茎,气如蘼芜,可以止疠。”即零陵香。味苦,无毒。主恶气,注心腹痛、下气。令体香,和诸香或作汤丸用,得酒良。

茅香花

《唐本草》云:“生剑南诸州。其茎叶黑褐色,花白,非白茅也。味苦温,无毒。主中恶,温胃,止呕吐。叶苗可煮汤浴,辟邪气,令人香。”

馢香

《本草拾遗》曰:“亦沉香同树,以其肌理有黑脉者谓之也。”黄熟香,亦馢香之类也,但轻虚枯朽不堪者。今和香中皆用之。

水盘香

类黄熟而殊大,多雕为香山佛像,并出舶上。

白眼香

亦黄熟之别名也。其色差白,不入药品,和香或用之。

叶子香

即馥香之薄者。其香尤胜于馥,又谓之龙鳞香。

雀头香

《本草》云:“即香附子也,所在有之。叶茎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交州者最胜,大如枣核,近道者如杏仁许。荆襄人谓之莎草。根大下气,除胸腹中热,合和香用之尤佳。”

芸香

《仓颉解诂》曰:“芸蒿,似邪蒿,可食。”鱼豢《典略》云:“芸香,辟纸鱼蠹,故藏书台称芸台。”

兰香

《川本草》云:“味辛平,无毒。主利水道,杀虫毒,辟不祥。”一名水香,生大吴池泽。叶似兰,尖长有岐,花红白色而香。煮水,浴以治风。

芳香

《本草》云:“即白芷也。一名苣,又名虈,又曰莞,又曰符离,又名泽芬。生下湿地,河东川谷尤佳,近道亦有。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虫。”

蘹香

《本草》云:“即杜衡也。叶似葵,形如马蹄,俗呼为马蹄香。药中少用,惟道家服用,令人身香。”

蕙香

《广志》云:“蕙草,绿叶紫花。魏武帝以为香,烧之。”

白胶香

《唐本草》注云:“树高大,木理细,茎叶三角,商洛间多有。五月斫为坎,十一月收脂。”《开宝本草》云:“味辛苦,无毒。主瘾疹、风痒、浮肿。即枫香脂。”

都梁香

《荆州记》曰:“都梁县有山,山上有水,其中生兰草,因名都梁香,形如霍香。古诗曰:‘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广志》云:“都梁出淮南,亦名煎泽草也。”

甲香

《唐本草》云:“蠡类。生云南者,大如掌,青黄色,长四五寸,取黡烧灰用之。南人亦煮其肉啖。”今合香多用,谓能发香,复来香烟。须酒蜜煮制方可用,法见下。

白茅香

《本草拾遗记》曰:“味甘平,无毒。主恶气,令人身香。煮汁服之,主腹内冷痛。生安南,如茅根,道家用煮汤沐浴。”

必栗香

《内典》云:“一名化木香,似老椿。”《海药本草》曰:“味辛温,无毒。主鬼疰、心气,断一切恶气。叶落水中,鱼暴死。木可为书轴,辟白鱼,不损书。”

兜娄香

《异物志》云:“出海边国,如都梁香。”《本草》曰:“性微温,疗霍乱、心痛,主风水毒肿、恶气,止吐逆。”亦合香用,茎叶似水苏。

藒车香

《本草拾遗》曰:“味辛温。主鬼气,去臭及虫鱼蛀物。生彭城,高数尺,白花。”《尔雅》曰:“藒车,䒗舆。”注曰:“香草也。”

兜纳香

《广志》曰:“生剽国。”《魏略》曰:“出大秦国。”《本草拾遗》曰:“味温甘,无毒。去恶气,温中除冷。”

耕香

《南方草木状》曰:“耕香,茎生细叶。”《本草拾遗》曰:“味辛温,无毒。主臭鬼气,调中。生乌浒国。”

木蜜香

《内典》云:“状若槐树。”《异物志》云:“其叶如椿。”《交州记》云:“树似沉香。”《本草拾遗》曰:“味甘温,无毒。主辟恶,去邪、鬼疰。生南海诸山中。种五六年,便有香也。”

迷迭香

《广志》云:“出西域。魏文帝有赋,亦尝用。”《本草拾遗》曰:“味辛温,无毒。主恶气,令人衣香,烧之去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