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戏脸谱

宜黄戏脸谱

宜黄戏,旧称宜黄班、宜黄腔,诞生于江西省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流行于赣东北、赣南和闽西等地。宜黄戏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中后期的西秦腔,即俗称的“平板吹腔”,清末吸收其他地方声腔和剧目,形成了一个多声腔剧种。宜黄戏唱腔以宜黄腔为主,此外有反调、西皮、浙调、吹调、南北词等,最有特色的为“唢呐二黄”,演唱较为原始、平直,拖腔少而短,老生、老旦用本嗓,小生大小嗓结合而尾音常翻高八度,男女同腔同调,衬字运用很多,几乎每句均有。行腔中常用倚音、波音和下滑音等润腔手法。语言用的是中州韵,只是丑角多用宜黄方言。宜黄戏的角色发展到近代可以分为正生、小生、老生、副生、正旦、小旦、二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十二行。其表演粗犷古朴,严谨工稳。有些戏中表现人物骑马,不用马鞭代替马身,而采用元明杂剧的方式,将马形扎于演员身上,随着锣鼓打出的马蹄声演员应节而舞,做出跑马的身段。宜黄戏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它的形成、发展、衰落过程成为戏曲史的一个缩影。

宜黄戏的脸谱构图简洁,线条明快,色彩古朴,主要使用红黑白三色。本部分所录的18个脸谱,涵盖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四个行当,人物身份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