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戏脸谱
宁河戏起源于江西修水,是在酬神还愿的傩戏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传统戏曲剧种,明隆庆元年(1567)即有演唱高腔的班社,清初又从徽班中吸收吹腔、昆腔,从汉剧中吸收西皮,从宜黄戏中吸收二犯,成为多声腔剧种。清乾隆年间,宁河戏中的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渐变成为以唱皮黄腔为主体,俗称“宁州大班”。宁河戏的表演别具一格,舞蹈身段凝重浑厚,尚有傩舞的痕迹。如有时不用马鞭,仅以蟒袍前摆做马头,后摆做马尾,生动地表演骑马上岭下坡及行走奔跑之状。传统剧目中《文公走雪》《铜桥渡》《采石矶》等剧为其他剧种所罕见。《秦琼表功》中秦琼的舞蹈身段别致多样,曾拍摄成戏曲电影教学片。
宁河戏的脸谱强调象征和意境,在开脸笔法上很别致,图案呈刻版式风格,粗中见细,繁而不乱,给人以“近看一个疤,远看一枝花”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