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戏脸谱
2025年09月10日
东河戏脸谱
东河戏发源并流传于江西南部的赣县,因地属东河(即贡水)流域而得名。其渊源于明嘉靖年间的弋阳腔清唱“坐堂班”,到了清顺治三年坐堂班发展为正式的戏班,产生了以演弋阳腔连台大本戏为主的高腔戏班。清嘉庆年间,昆腔高腔合流,标志着东河戏业已形成。随后又陆续吸收二黄、西皮、吹腔等乱弹腔,在地方曲艺中又吸收了“南北词”,形成集高腔、昆曲、弹腔为一体的多种声腔剧种。东河戏的高腔分为东河高腔与东河汉腔两大类,其中汉腔又分为南汉与北汉,北汉音乐已失传,南汉音乐相对较完整。高腔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干唱加人声帮腔以及不托管弦、锣鼓相伴的形式。东河戏的帮腔分为“接口帮”与“复韵帮”两种,“接口帮”是角色唱到一半或尾部一二个字时加入,而“复韵帮”则是重复所帮角色唱过的一句或半句唱词。凡帮腔之处必有锣鼓相伴,称为“伴奏尾韵”,又分为上韵与下韵,上韵多用二锤或一锤,下韵多用四锤。“伴奏尾韵”中的临界点锤,是东河戏高腔的一个显著特征,其锣鼓分小锣小镲与大锣大镲,一般情况下以小锣小镲为主,大锣大镲则用于情绪紧张的场面或净行唱腔中。东河戏舞台语音以中州韵为基础,杂以客家官话,本剧种人称之为赣州官话。
东河戏脸谱基本为红黑粉三色,有“红忠、黑直、粉奸”之说。正面人物脸谱大致左右对称,反面人物脸谱则不对称或勾歪脸,丑行脸谱则有奸脸、烂脸、贼脸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