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徽剧脸谱

婺源徽剧脸谱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南部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黄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黄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婺源徽剧班就是其中一个。婺源徽剧属“石牌”流派,以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为主,也有别具风味的西皮、高腔和昆腔。道光年间,婺源浙源李茂才、俞灶喜、吴根焕等艺人在安徽安庆、石牌搭班习艺,将“老石牌”即老吹腔、高拨子等徽调传入婺源。此后,婺源徽剧又吸收了目连戏的高腔、下江调,并吸纳了赣剧的南词和婺源民间小调,逐渐形成既有皖南特色又有浓郁地方韵味的“婺源徽剧”。婺源徽剧角色行当包括末、生、小生、外、旦、贴、净、丑等类,表演场面火爆热烈,气势豪壮,动作粗犷,特别擅长武戏,有翻台子、跳圈、蹿火、飞叉、滚灯、变脸等特技。其表演技法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并通过动作和神情予以外化;还特别讲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让人产生一种雕塑美的感觉;艺人继承了目连戏武技高超的传统本领,形成婺源徽戏剽悍粗犷的风格。

徽剧脸谱的勾画模式是在继承和借鉴昆腔、弋阳腔、青阳腔以及京剧等各个剧种的艺术精华基础上,经过徽剧艺人不断加工、丰富、美化形成的。风格特色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以生活为依据,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艺术夸张手法,鲜明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类型、面貌、品质等方面的特征;二是徽剧的人物造型,是从广场艺术发展起来的。在脸谱的构图上,徽剧的化妆还运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方法来增强人物性格形象的表现力。徽剧脸谱的种类主要概括为正脸和草脸,所谓正脸是指一些谱式已经固定,勾画不得苟且的专用脸谱,草脸就是泛指一些画无定格可以互相兼用的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