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设计师
织物设计师
真木千秋
这种名叫“地机”的质朴织机,此时在我眼中,仿佛一座象征着真木女士染织精神的小神殿。


2001年冬天,我第一次去印度旅行。某一天,正当我和织物设计师真木千秋在德里某家酒店的六层共进早餐时,楼体突然开始摇晃,整栋红砖结构的建筑发出惊悚的吱呀声。脸色青白的侍者用英语高喊:“地震啦,地震啦,快跑!”跟随他的指示,我们立刻狂奔到一层,又害怕被倒塌的砖石砸到,便跑到更安全的空地避难,等待晃动结束。
据说,震源是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市,里氏震级7.7。古吉拉特邦有两万人在这场地震中遇难。
忘记说了,我那次旅行的目的,是去艾哈迈达巴德参观由柯布西耶设计的“萨拉巴伊宅邸”(Villa Sarabhai)。按照最初计划,我原应在地震前两天的晚上到达艾市,但我的向导临时有事,旅程推后了三天。由此,我侥幸躲过了这场大地震的袭击,捡回一条命。
受地震影响,通往艾哈迈达巴德的航线和陆路皆被阻断,最终我没能达成旅行目的。
地震之后,真木女士并没有间断工作,还是一直来往于工坊和德里之间。她的工坊生产由当地工匠制作的色彩和手感都很独特的草木染手工织布,兼做同种布料的衣服和包袋。
每次见到真木女士,我总对她轻敏的动作心生佩服。岂止动作,她本人简直也称得上神出鬼没。
比如,正当大家都以为“这个季节,真木肯定在印度吧”,就有日本某家艺廊老板发来邀请:“今夜本廊将举办真木女士的演讲会,敬请光临。”或者收到她的明信片:“已在西表岛(1)织了一星期的布。”(真木女士很喜欢写信。)
就这样,她在印度、西表岛和大本营东京秋留野市纺织印染的布匹与加工好的衣服,不断出现在日本各地的手工制品艺廊和百货店的专卖会上,看上去轻盈凉爽,色彩也华美。当然了,这些布匹旁,总是能看到真木本人的身影。
2010年,她将工坊从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的德里市搬到了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德拉顿。德拉顿是真木织物工坊职员拉克什·辛的老家,拉克什父母家院落里的“Ganga工坊”,由此变成了真木在印度的大本营。
这次我想给读者展示的,就是真木在印度工作兼生活的地方—Ganga工坊,在此之前,先绕路介绍一下正在施工的德拉顿真木织物工坊的情况。
真木女士搬到德拉顿两年后,2012年,在距离Ganga工坊十五分钟车程的山脚下,买了一块适合修建工坊和住宅的土地,大约11570平方米。
正巧在此时,位于东京乃木坂的“TOTO间艺廊”举办了印度建筑师比乔伊·贾恩(2)的孟买工作室作品展。真木女士和工作伙伴帕尔瓦(Parva)先生(名字虽怪,却是日本人)一同参观了展览,马上被比乔伊的作品折服,决定请他设计新工坊。在联系了比乔伊后,她也告诉了我这个消息。
其实,我在2010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已经见识过比乔伊的作品,大为感动。比乔伊与工匠们携手完成作品的工作态度让我感同身受。当我听到真木这么说时,马上就表示:“交给孟买工作室,我双手赞成!”
就这样,由比乔伊设计的真木织物工坊在2012年开始施工。至于进展,与其说顺利,不如说是印度式的牛步慢行。2015年春天,我给真木打电话时,随口问了一句:“听说年底竣工,现在进展到哪里啦?”得到的回答是:“推迟再推迟,你要是想参观,明年初保险一点。”
对于比乔伊的孟买工作室,我和我的职员都很感兴趣,也很敬仰,我打这通电话时,手下们都竖直了耳朵偷听,众人纷纷燃起兴奋的小火苗,无声地暗示我必须带他们同去。
这样一来,大家都无心工作,干脆决定,“好吧,我们组个研修团,去参观一下”。2016年1月下旬,我带领一支由职员和友人组成的十七人团队,奔赴德拉顿施工现场。
果然如我所料,施工现场不紧不慢地流淌着“悠长的印度时间”。哪里有竣工的迹象,连一面墙也没有,房顶都还没架好。职员们不由得面面相觑,点头示意“果然如此”。
所以,让我们将话题重新转回到依然在运转的Ganga工坊。
到达德拉顿第二天,真木邀请我去参观Ganga工坊。我在前面说过,这里原本是拉克什父母家,家里的院子就是目前真木在印度的基地。真木和帕尔瓦在印度停留期间,住在拉克什父母家的楼上。

1
1 院落里的工作空间呈“コ”字形分布。由波纹板和矮墙组成的半室外空间与院子连为一体,很便于工作。

2
2 半户外的工作空间自然而然地与院子相连,只要季节合适,在小院里也能干活。正在油菜花前纺纱的男女。

东院里,展示真木织物工坊工作内容的桌子。桌后的小草棚里,放置着可以拆解组合的游牧民地机。
这一天,为了给我们团队介绍工坊在印度的工作内容,真木特地在院子里设了桌子,摆上不同种类的野蚕茧,五颜六色的真丝线、棉线、麻线、羊毛线,以及用这些线织成的布匹,加工好的布制品,等等,为我们讲了近一小时的课。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真木织物工坊产品的特征,我想,那就是“从头至尾皆手工”。比如需要真丝,就从养蚕抽丝开始;蚕要吃桑叶,那就种树;织物需要染成蓝色,那就栽种蓼蓝,如此等等。每道工序用的是有几百年传承的传统手法(我想称之为“古代手法”以表敬意),这也可视为真木工坊一大特征。真木的讲解细致又诚恳,从她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她对手工艺的尊崇和爱恋。我们十七人团队是做建筑的,对染织一无所知,真木的讲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世界,实为有意义的一堂课。
讲完后,她带着我们参观了各个工作场。
工坊划分成几个区域,“这个活儿要在这里做”,负责各道工序的印度当地人各就其位,埋头工作。也许是我没见过织布而感到新奇,各道工序和工人们的熟练动作,都充满吸引力,让我看得目不转睛。
染织工作从纺真丝线、棉线和麻线开始,接下来是染色,染好后放到织机上整经、织布,加工出所需的手感,处理边角,缝制,一切都分工有序。整座院子除了居住部分,包括正对大门的空场和东院在内的大约660平方米的空间,都是工作场地。

1
1 半室外工作空间里的染坊。在这里烧柴方便排烟,一旁连通着晾晒场。泥土垒成的大、中、小三个灶台上,放着对应三种尺寸的锅,样子很是乖巧可爱。

2
2 叫作“地机”的可以拆解组合的原始织机。地面挖个洞,人坐在地上,洞里能伸开腿。
“整座院子都是工作坊”,是的,真木刚才给我们上课的东院角落里,有一个大约四叠大小的小巧草棚,棚里有一台固定在地面上的织机,一位中年女性正在织布。据说此地还有以放牧为生的游牧民,他们在地面挖坑,用圆木和少许方木搭建出织机,纺织土布。这种简素至极的织机叫作“地机”,拆分和组装都很方便,便于游牧民到处迁徙。角落里的这台地机此时在我眼中,仿佛一座象征着真木女士染织精神的小神殿。
我在上文中写到的拉克什先生,原是德里一家餐厅的厨师。每当真木工坊在秋留野市举办活动时,他就会做很多正统印度料理酬宾,这次在德拉顿,他为我们准备的是印度式自选午餐,我随着众人乖乖排队,往沙罗双树树叶做成的盘子里盛那些好吃的菜时,不由地怀念起了小学时中午排队领午餐的情景。

1
1 温暖阳光下,这位女性正在用脚踩式纺毛机纺羊毛线。

2
2 成品加工室内的样子,有着女性工作环境所特有的温暖轻松的气氛。

3
3 在大型机器上纺织宽幅布料的工人。在印度,机械纺织仿佛是男性的工作。

4
4 真木女士正在为我们详细讲解各种蚕、茧、丝、布。

拉克什先生做的自选午餐是正宗北印度风味。我和真木正在乖乖排队选餐,选自己想吃的,取多少都可以。

用沙罗双树树叶做成的盘子里装得满满的:恰帕提薄饼、小萝卜沙拉、酸辣泡菜、两种豆类混合的咖喱、蒸芥子菜,每样都非常美味,我连加了两三次。
后记
2017年秋天即将结束时,我接到真木女士的电话。
话筒那边传来她快活的声音:“经过遥遥无期的等待,新工坊终于盖好了,我们刚搬进去。欢迎你们再来参观呀。”如我前文所说,这座由印度建筑师比乔伊率领的孟买工作室设计的新工坊,从2012年开始施工,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才完成。
俗话说“所有黑夜终将迎来黎明”,虽然度过的黑夜过于漫长了,却仍叫我兴致勃勃,心早就飞到了印度北部的德拉顿。上一回我们参观了工程的后期,如今真木又发来邀请,我怎么坐得住!
问题在于日程的安排。真木一句“正好比乔伊也要来,他也很想见你呢”,让我下定了决心。哪怕对方是客套,我还是挤出时间,兴冲冲地去了印度。
其实,我有一个出版计划,打算把这场施工从开始到竣工的五年间发生的众多故事整理成纪实性文章,加上比乔伊先生描绘的大量速写图和施工照片后做成书,如果这次能在当地见到比乔伊,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满月之夜,我和比乔伊围坐在篝火旁,商量着怎么做这本书。忽然,东方的山巅上升起一轮大得吓人的明月,沉甸甸的,又威风堂堂。我看到月光之下的新工坊在闪闪发亮。
(1)西表岛:日本琉球列岛八重山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冲绳县的第二大岛。
(2)比乔伊·贾恩(Bijoy Jain, 1965-):印度著名建筑师,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诺曼·福斯特客座教授。1990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学位,1995年回到印度,创建了自己的孟买工作室。他的建筑作品注重因地制宜,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曾入围阿迦汗建筑奖。—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