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
画家
绵引明浩
能令住宅保持这种状态,靠的究竟是什么呢?性格?信念?意志?执念?审美?


已故的建筑家宫协檀先生(1936—1998)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忽然打电话给我,说位于千叶县习志野市的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新近成立了一个专为女生开设的“住宅设计塾”,由他担任主任教授,所以他邀请我去做临时讲师:“一起干吧?”
“住宅设计塾”几个字确实令我心动,但那段时间,我每周要去其他大学讲一次课,平日还要打理自己负债经营的设计事务所,穷得叮当响,又忙得不可开交,恐怕挤不出时间,就郑重地致谢后回绝了:“实在遗憾……”宫协先生一听我这么说,就立刻换上一种“兄弟间聊天”的语气:“等等,中村君,这可是专向女生开设的课程,氛围可好了。”
这位能代表日本的建筑家说出这种话后,就和一脸青春痘兴冲冲地拉着同学说“去约会呀!”的高中男生没什么区别了。这种大大咧咧、略带一点“轻浮劲儿”,是宫协先生身上讨人喜欢的一面。接着,他向我阐述住宅设计塾充满独创性的教育方针和他的想法,语调飞快,满腔热情。听着听着,我眼前对课堂就有了实像,开始动起来了。我回复他:“我好像能挤出时间,讲师的工作,我接了。”
就这样,我在日本大学讲授建筑设计和家具设计的课程,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住宅设计塾的正式名称为“居住空间设计课”,宫协先生担任初代塾长,我是他的继任。这次要介绍的画家绵引明浩的画室兼住宅,就是我的塾内同事—渡边康先生设计的。
渡边和绵引是东京艺术大学的同学,他俩同属艺大的山野俱乐部,一个担任队长,另一个是副队长,所以两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和来往频率,远超一般同学。绵引的住宅便是从这种关系中诞生的,渡边将其命名为“SET”,八年前在建筑杂志(《住宅特集》,2006年2月号)上发表过。为什么叫“SET”,我们稍后再提,先来实地参观一下吧。
七月的一个酷暑之日,我去拜访了位于埼玉县吉川市的SET。这是一座箱型的房子,中间有一个四方箱体凸出在外。我们把车停在房子边上,刚一下车,埋伏在车外的灼热阳光仿佛迎面将一口烧热的巨锅倒扣下来,热得我头晕目眩。就在这时,我看见耀眼阳光下,绵引夫妇手执团扇,笑盈盈地向我们走过来。
渡边先生介绍绵引夫妇时是这么说的:“绵引是个特别好的人,太太也很好。”
这样的介绍让我们的初次见面变得很放松。听说绵引先生是以第一的成绩从东京艺术大学毕业的画家,我原以为会看到一位“长发梳成辫子,蓄须,眼神锐利,神情很酷”的艺术家,见面后才发现,他身上没有任何所谓的艺术家常见的“怪异个性”和“难伺候的坏脾气”。也许因为他的长相令我想起高中时的物理老师,所以觉得他更像一位认真耐心的班主任。
首先要参观的是他的画室。

1
1 从车棚前看到的SET的北侧面。北侧部分的“空盒”是储物间。

2
2 从南墙上凸出的“空盒”。南侧这部分是浴室、厕所和洗脸间,绵引先生表示,“再向前凸出一点就好了”。
车棚边上的双开大门后面,就是画室。大门上方正好挨着凸出的箱体,这样,玄关前就有了屋檐。画室地板的高度几乎和室外车棚地面一致,名副其实的“门槛儿低”。因为不需要换鞋,于是有种“毫无知觉地就从外面走进室内了”的感觉。但轻松嘻哈的心情到此为止,一进到画室,马上感受到一种凛然气氛,令我不由自主地端正了站姿。画室内部每个角落都收拾得极其整齐有序,纤尘不染。无论是大型成型机,还是各种画材、资料、书籍、捆包完毕的众多作品,都按照不同收纳规则,严谨地各就其位。这种高度整洁,让房间里充满了一种不容侵犯的秩序感和肃穆气氛。
这就是画室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整齐秩序,清洁严谨。
这栋名为SET的房子的最大特征,用大白话解释来说,就好像将“コ”这个形状,逆时针转成了“冂”形,再在中间的空洞里,横向插进一个长方形的“羊羹空盒”(请参照本书190页的格局图)。经过这种处理,房子内部诞生的各种空间,就可以简洁地分为创作空间和生活空间。
渡边设计师在杂志上解释这个有趣的空间构成时,附上了数学概念“SET”(集合)和“SUBSET”(子集)的概念图。瞧,他就不用“羊羹空盒”这种通俗比方,而是拉开教养的抽屉,平静地取出了“数学”,令人不能不佩服!
画室顶棚高四米,空间显得十分敞亮,南墙和北墙是一整面的乳白色聚碳酸酯板(PC板)波形墙,这样一来,室内充满着经过反射后扩散开的自然光线,有了一种宛若通过纸门窗取光的日式房间气氛,寂静而安神。对画室来说,最重要的是充分的亮度和安定的光线。这间画室既有足够亮度,又不乏经过调控的自然光质感,对素以笔致细密而著称的绵引先生来说,正是一个完美的创作环境。
PC板与玻璃不同,这种稍显廉价的材质如果用作建筑物的整面外墙,难免令人担心其强度和持久性,而SET有大面积PC板外墙,可见设计师和屋主在心里都做过割舍计算。屋主思考透彻,有决断力,而积极使用PC板素材也体现了渡边设计师的个性、胆识和品位。毋庸置疑,绵引先生决断力的背后,是他对建筑理念的理解和对渡边的信任。

1
1 正面看到的两个黑色四方体,正是横贯在房屋正中的“羊羹空盒”式箱体。左侧箱体内部是储物间,右侧内部是浴室、厕所和洗脸间。从这里可以看到,90厘米的高台上摆着床垫。

2
2 画室顶棚高达四米,十分敞亮。自然光线通过乳白色的PC板照进室内,显得柔和而明亮。

整洁有序的画室内部。南北两侧的半透光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最合适的光线。为制作铜版画而设置的大小两台成型机就像镇守画室的主人,存在感十足。
站在画室里仰望,可以看到那个“空盒”横亘而过,正冲向PC板墙壁。
沿着“空盒”左侧的十一级台阶,走上“中二层”(一层和二层之间的阁楼式空间)的台阶转弯处,接着经过设置在裂缝状的“空盒缝隙”里的七级狭窄台阶,就来到了起居室、餐厅和厨房。刚才我写到画室如何整洁,而此处的整洁秩序则更彻底,纯然一处静寂闲雅的空间。目之所及,只有餐桌和座椅,水龙头边上的烧水壶,柜上的小型电视机,观叶植物,还有固定在墙上的一块横板,上面清丽地陈列着绵引先生的几件人偶作品。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看着这样的室内,不管我愿不愿意,事实上都让我醒悟到,只有充满东西的空间,才需要“收拾整理”。能把住宅维持在这一状态,靠的究竟是什么呢?性格?信念?意志?执念?审美?无论靠什么,其根本,都是一份对生活方式的细密验证和珍视。
我看看面相温厚友善的绵引夫妇,再看看静谧的室内空间,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番敬意。
进一步深入思考,正因为室内简素整洁,才更凸显了整座建筑结构的巧妙,两者相辅相成。

1
1 小型成型机和用这台机器制作的小幅铜版画的合集。想必很多铜版画家憧憬着这台机器。

2
2 针管里装满颜料,绵引先生为我们演示用针管描绘细密线条。

二层北侧的餐厅部分。生活用品都收拾得清爽干净。钢质餐桌椅是渡边康先生设计的。
一层的PC板墙壁一直延伸到起居室地板上方90厘米处,之上是横拉式的透明玻璃窗和铝质窗框。坐在餐桌上望向窗外,四周住宅的屋顶从视野中消失了,只看见一片蔚蓝夏空。此外,这个90厘米,也是餐厅旁(“空盒”上部)卧室空间的地板高度。虽说是卧室,但只是整个二层空间里的一个角落,若想上到卧室里,要踩上设置在空盒侧面的两块登板。两块窄板之间高度相差30厘米,如果不习惯,就必须小心翼翼,费上点力气。但只要上去,就势在地板的矮床垫上一滚,想必就会有种躺在空中浮游木筏上的感觉。
如果希望体会更深的浮游感,裂缝台阶南侧还有一个吊床。
返回来说说刚才经过的“中二层”,也就是横插进来的“空盒”的内部。以裂缝为界,空盒的北侧是细长的储物室,里面整齐地收纳着生活用品和个人物品,洗衣机也在这里。南侧是宽敞的浴室、厕所和洗脸间,一个大大的浴缸面向南窗。
在我看来,SET这座房子十分考验屋主的“居住能力”。毫无疑问,绵引夫妇从中发现了自己的舒适和愉悦,确立了自己独有的“居住逻辑”,悠然自乐。这次盛夏午后的参观拜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重新考虑了建筑师和住户的关系,建筑与生活的关系。

一个大大的浴缸面向南窗。

我询问作品的手法,绵引先生正准备认真作答。
后记
我在文章一开始就写到,去采访那天有多么炎热。
抵达那里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绵引夫人若菜女士递给我们团扇,我们一口喝干了冰镇饮料;说话途中,夫人又端来雪糕(是我从小就喜欢吃的那种),大家笑着一口一口舔着吃了。因为天气炎热,绵引先生还为画室里没装空调而抱歉,但非常奇妙的是,身处其中,我丝毫不觉燥热,反倒有一股沁人的凉意。这种感觉至今还残留在我身体里。
无一处不整洁、未染纤尘的画室内充盈着经过乳白色PC板过滤后的自然光线,现在想起来,那种清澄的空气感,或许让我无意中联想起了漫漫高原的晨雾。
采访结束后不久,我收到绵引先生寄来的个人作品展的请柬,立刻动身去了位于涩谷的艺廊,认真观赏了他笔致细密的作品。每一张作品里,都蕴含着画室内部的沁凉空气。我买下了其中空气感最充盈的一幅,画的是一间可爱的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