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武财神关公
第叁章 武财神关公
关公和赵公明一样,既是武将,是门神,又被作为财富的象征,是中国财富信仰的精神偶像。各地几乎都有表现关公的年画,关公作为年画中的重要形象,其使用数量远远超过了赵公明。
武财神关公,也称为关圣帝君,姓关名羽,字云长,河东解梁宝池里下冯村(今山西运城解州)人。关公崇拜曾十分盛行,其庙宇遍布各地。关公几乎是无所不管的大神,司财只是其神职之一。古人将关公奉为财神,主要原因是推崇他的忠义。以忠义诚信之人为财神,也是在警示世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否则,武财神关公手中那把青龙偃月刀是不会留情的。
关公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据徐道《历代神仙通鉴》记载的一种传说:关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龙”,汉桓帝时,河东连年大旱,老龙怜众心切,是夜遂兴云雾,汲黄河水施降。玉帝见老龙有违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剑斩之,掷头于地。

关公和赵公明一样,既是武将,是门神,又被作为财富的象征,是中国财富信仰的精神偶像。
解县僧普静,在溪边发现龙首,即提到庐中置合缸内,为诵经咒九日,闻缸中有声,启视空无一物,而溪东解梁平村宝池里关毅家已有婴儿落地,乳名寿,幼从师学,取名长生,后自名羽,字云长。
关公身材魁壮,年轻时练就一身好功夫,为人抱打不平,侠义心肠。关帝是一位忠贞不二、义薄云天的历史英雄,他的成名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分不开,成为江湖义气的典范,是人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据《三国演义》载,关公因老家恶豪倚势凌人,遂杀恶豪后奔走江湖。东汉末年,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誓共生死,同起义兵,争雄天下。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败刘备。

人们之所以奉关公为财神,大概是因为关公不为金银财宝所动,与世间一些贪利忘义之徒完全不同。
刘备投靠袁绍。曹操擒住了关公,看中关公为人忠义,拜为偏将军。后曹操察觉关公无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银珠宝、高官爵位、美女来收买,但关公丝毫不为钱财名利所动。当关公得知刘备在袁绍处,立即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去寻刘备。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封关公为五虎大将之首将。曹操得知大怒,与司马懿设计,联合孙权共取荆州。刘备拜关公为“前将军”,都督荆襄郡事,令取樊城。
关公分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吕蒙计,痛失荆州,夜走麦城,兵败被擒,不屈而亡。
关公一生忠义勇武,坚贞不贰,他死后,其忠义事迹被宣扬流传,为佛、道、儒三门崇信,历代建庙加封职衔,故此他具有司命禄、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庇护百姓等等功能,而商贾敬仰关帝忠信之心,大多奉祀关帝。
明清时代,关公极显,有“武王”“武圣人”之尊,由此关公被世人附会成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全能”法力,民间各行各业对“万能之神”关帝顶礼膜拜。人们之所以奉关公为财神,大概是因为关公不为金银财宝所动,与世间一些贪利忘义之徒完全不同。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的作者说:“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人遇有争执时,求彼之明见决断。旱时人们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药方,被人视为驱逐恶鬼凶神之最有力者。”
世人尤其是商贾们都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另外,人们希望商贾坚守诚信进行交易,把关公奉为公正之人,来维护传统的道德秩序。

关公夜读春秋/桃花坞年画

关公/佛山年画
在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中,关公是个乱世英雄,长着一脸络腮胡须,作战很是勇猛。他与刘备“誓以共死”,不买曹操的账,“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后因荆州战事失利,关公死于现在的湖北安远(一说当阳)一带。
在关公成为财神的演变过程中,他是先王后财,荣登神位而后成为财神的。
关公的一生中,被封过两次,一是在为曹操斩颜良后被封为“汉寿亭侯”,还有一次是在死后被蜀国追谥为“壮缪侯”,但当时所有的史料都没涉及他是神。
一部《三国演义》将关公塑造成大忠大义之人,令其声望日盛,乃至使关公从一个忠义的勇士,摇身一变成为人们求财的保护神。

关公/佛山年画

关公/武强年画
关公是如何成为财神的呢?说来话长。关公大意失荆州,失去的不仅是蜀国的要塞,还失去了他自身宝贵的生命。关公死后,吴国将他的首级割下送给曹操,妄图使用反间计,结果被曹操识破。
曹操将关公首级厚葬,却没有想到让他尸首合一,结果,关公死后身首异处,便在阴间阴魂不散,在荆州大地成为厉鬼。
关公的阴魂在荆州大地徘徊了300多年,常常对天长号:还我头来。
有一天(据说是公元591年的某一天),埋葬关公尸身的荆州玉泉山上来了一个和尚,他就是佛教天台宗的开山之祖智者大师。
他打算在这里建造寺庙弘扬佛法,但山顶原来是一片积水深潭,无法施工。智者大师知道埋在这里的关公能帮助他,但关公此时仍对自己的惨死耿耿于怀,不愿出手相助。
智者大师就点化他:你过五关斩六将杀了这么多人,谁来还他们的头呢?于是关公大彻大悟,皈依佛门成为护法神,并同意献上玉泉山给智者大师建庙。
传说关公显圣带领兵将劈开高山,填满深潭,运来木材,七天七夜建起了玉泉寺。
此传说的流行在隋唐之前,不仅仅是传说,史书上也有确凿记载。《全唐文·重修玉泉关庙记》记述了关公帮助隋代智者大师兴建玉泉寺的传说,说“(关公)生为英贤,没为神明……邦之兴废,岁之丰荒,于是乎系”。
从此,关公开始被“神化”,由原来的厉鬼第一次作为正神的形象进入佛教殿堂,成为佛门的护法神。
此时中国的历史是隋朝时期。由鬼成神,关公完成了成神路上关键的一步。关公是先成为神,再成为王、帝、圣,最终成为财神的。成神,是他迈向财神的第一步。

关公和观音/武强年画

如在其上/内黄年画

天地众神的关公居众神之中心/《如在其上》(局部)/内黄年画
关公是如何成为财神的,有多个传说版本,其中一个传说是玉帝封其为财神。
这一传说与玉泉山给智者大师建庙传说的开头类似,似乎是其翻版,但后面则有所演变。
传说关公在罗汉峪遭孙权所害后,关公头枕河南洛阳,身居湖北当阳后,幽魂不散,荡荡悠悠来到玉泉山。
此夜月白风清,三更过后,老僧普净正在庵中默坐,忽听空中有人长呼:“还我头来!”
普净仰面谛视,见空中一将,骑赤兔马,提青龙刀,缓缓按落云头,来到近前。普净识得关公,一摆手中拂尘:“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要?将军死后犹存,举国怀念,诸侯倾慕,百姓香祭,步列神坛,难道会因私愤而忘大义不成?!”关公恍然顿悟,就此稽首皈依。
后来,关公常来玉泉山显圣护民,行侠仗义,百姓感念其德,就在山上建关公庙,四时致祭。
关公因胸中怀东吴恶气未净,不时有旧部冤魂需要照料,就滞留于此。后来,周仓、关平等渐渐归来,关公思念刘备,又怕部属骚扰民间,就带着众将,去西蜀看望过刘备,然后径奔洛阳而来。
一天,他们来到一个名叫封河屯的地带。看见一个白胖的财主正在自家的堂屋拜祭财神。财主口中念念有词:“多谢财神保佑,让我再多发横财……”
来到一座破庙,关公一行信步来到门口,却望见富态的财神来到关公面前:“小神给关帝请安了!”

关公/《如在其上》(局部)/内黄年画
关公责问他:“你掌管人间财富,何以穷富不均?”
财神笑嘻嘻地回答:“人间穷富本是天条,黄金定律实非小神所能左右。世人求财多是随遇而安,其中执著者甚少,穷富因果也是人心所应,万万怨不得小神。”
财神窥见关公听着听着凤眼怒睁,急忙打个圆场:“要不,我陪君侯去见见玉帝,说个明白?”
关公翻身跨上赤兔马,和财神腾云驾雾来到天宫。财神带着关公径直来到灵霄宝殿要见玉帝。两人遥望玉帝礼拜之后,财神说明来意。玉帘后的玉帝微微一笑:
“关公忠义,实属我朝众神典范。既然你还挂记凡尘,朕就特许你下凡和财神共掌人间财富。只是那穷富比例,全在人间心中。这个,你做了财神就明白了。”
回去的路上关公问财神:“我又不懂撒播财富的细节,如何同你尽责?”
财神说:“你只管行侠仗义,践踏不平,其他的就由我来操劳,你看如何?”关公点头称是。
说完两人分手告别,关公寻着关平和周仓,就在人间惩恶扬善,夺富人不义之财,救穷人于危难之间。

如在其上/内黄年画
关公成为财神更关键的一步在宋代。他的“义勇武安王”封号就是宋代时封的,而给他这一封号的原因,据说就是因为他解决了宋朝国库六分之一收入问题。能给国家带来如此巨大数量的国库收入,称其为财神当然是实至名归了。
唐朝时,作为古代名将,又加之本身的佛门护法神身份,关公作为当时武圣人姜子牙的陪祀,第一次跻身到国家级祭祀的行列。
但到赵匡胤建立北宋时,关公却被挤出了国家祭祀的行列,不得不进入民间。

关云长/滩头年画
一到民间,他就受到广泛的同情和欢迎,那时的说书人已经将三国故事说得风生水起,人物的性情相貌、忠奸善恶已经基本定型。关公的忠义更成为人们崇拜的精神力量,但这只是奠定了他为绿林好汉供奉、祭拜的基础,尚未成为财神。
宋徽宗时期,一个税收能占到全国总税收收入六分之一的盐池突然干涸了。这个盐池在山西解州。
解州是关公的老家,自古就是中原主要的食盐产地,解州盐池因而堪称大宋朝的金库。盐池突然干涸,八年不产一颗盐,这可急坏了宋徽宗。
崇奉道教的宋徽宗吉人天相,就在他愁眉不展的时候,来了个自告奋勇者,说是可以用法力让解州产盐。宋徽宗一看,来人原来是龙虎山天师道掌门人张继先张天师。
张天师请来关公,在解池与蚩尤大战七日。仗打完了,蚩尤被制服了,盐池果然又开始产盐了。宋徽宗非常高兴,为了表彰关公,他以自己的年号“崇宁”为封号,以道教的“真君”为神职,敕封关公为“崇宁真君”,第一次为关公增添了道家的神仙色彩。
之后,宋徽宗连续三次追封关公,最后一次的封号是“义勇武安王”。这个王的爵位超越了他过去所有的封号,关公从生前的亭侯,荣登王位,为成为财神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公解决了宋徽宗国家财政六分之一的亏损问题,自然就成了可以带来滚滚财源的财神。

关公/佛山年画
关公的封号和尊称多得数不清,关公的形象也是无所不包。他是武圣,是财神,是伏魔尊者,是护法神,是龙王,是会门义气的象征,还是诸多行业的祖师爷。关公的尊称和形象,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关公民俗,无论是人君、天帝,还是神、圣,都是因他的勇武为源头获得,也就是说,他是以他的武立身扬名的,他首先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大将军。
武功的高低是一个武士或勇士的基础,武功高强,才称得上是武士或勇士,甚至英雄,相反,武功太低,就与武士或勇士无缘了,更别说武圣。关公首先是因为他的武圣形象的树立,而后建立起关圣大帝形象。他的武圣不是浪得虚名,而是靠他的勇敢、武功和战绩树立起来的。透过他一生中干的几件大事,如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和刮骨疗毒等,可以看到民间对他武圣形象的制造和渲染。

斩颜良/高密年画
斩颜良诛文丑显示的是关羽的武功,尽管真实的关羽武功并没有那么高。
关羽降汉不降曹后,虽然身在曹营心在汉,但他感动于曹操的知遇之恩,他的报答方式是,策马扬刀于万众之中,杀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
据《三国志》有关记载: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二月,冀州牧袁绍调动十多万人马进军黎阳(今河南滑县东北),征伐曹操,并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证主力渡河南进。刘延告急请援。
四月,曹操计划消除侧翼威胁,北救刘延。谋士荀攸提议:“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依其计而行。
袁绍闻曹兵渡河,果真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十余里时,颜良忽然得知,大为震动,仓促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先锋,率部进击。
关羽跃马阵前,远眺望见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盖),直冲向前,在万众之中刺死袁之大将颜良,斩其首级而归,袁绍诸将“莫能当者”。
这样的事情在中外战史上都是少见的,当着众将士的面,从对方阵营里跑过来,众目睽睽之下就把军中的主帅杀了,这太出人意料了,有人说,这种事只有二杆子才干得出来。
关羽就是这样的人,他做的事往往让人瞠目结舌。他早年就是个亡命之徒,动起怒来就杀人,一杀就是一家人。
或许正是因为一般人都没有预料到,关羽才侥幸成功。如果等双方摆开阵势打仗,关羽未必能取颜良的首级,谁赢谁输都还说不定。
其实关羽平时是很沉稳的,他赌徒般地这么干,是因为他立功心切。他一心想去找刘备,可他说了,他在走之前,必先报答曹操,立下大功。
当时关羽不是带兵的将军,他只是张辽的副手,就算打了胜仗,自己也没多大功劳。他知道,他必须立奇功,只能抢在别人前面把对方的主帅杀掉,这才叫奇功、大功。
关羽得手,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
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曹操知其必去,遂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这是关羽当时所获得的最高地位。被封为汉寿亭侯时,关羽已经40岁了。可见关羽是大器晚成。

单刀赴会/潍县年画

单刀赴会/高密年画
单刀赴会显示的是关羽的智勇双全。
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领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占领着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谓“借荆州”,就是孙权将本人占领的南郡南部借给刘备。
次年,曹操率大军击吴,关羽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与曹将乐进、于禁战于青泥(今湖北省安陆市东),击退了曹兵的进攻。
建安十九年,刘备进攻雒城(今四川省广汉市)失利,急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川支援,留关羽独守荆州。是年六月,刘备攻克成都,自领益州牧,正式任命关羽都督荆州事务。益州既平,关羽得赐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刘备获得益州的第二年,孙权便派诸葛瑾为使去跟刘备协商,请求把荆州南部的多个郡出借东吴。刘备托辞不接受,吴蜀矛盾加剧。
孙权无奈,只得派去一批官吏,接管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而关羽坚决不让出,将孙权派来的官吏全部赶了回去。
孙权得知大怒,立刻派吕蒙带领两万兵马,想用武力收回这三个郡。
吕蒙夺得了长沙、桂阳两郡后,刘备急忙亲率五万大军顺江而下与之争锋,派关羽率领三万兵马到益阳去夺回那两个郡。
孙权也亲自到陆口,派鲁肃率领一万兵马扎在益阳,与关羽相拒。东吴的军队和关羽的军队都在益阳扎营下寨,彼此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鲁肃不愿意孙刘两家失和,就约请关羽相见,双方各退兵马百步,中间搭个供谈判用的帐篷。赴会的将军只答应带防身的单刀,不准带兵士。
关羽接到约请,守信只带随身卫士周仓,慨然赴会。这就是著名的“单刀赴会”。
谈判一开始,鲁肃就责问关羽为什么不把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还给东吴。关羽说:“乌林之役(即赤壁之战,乌林在赤壁对岸,故有此说),左将军(指刘备)亲自作战,与东吴共同破敌,难道说他夺下来的土地连一块也不该得到吗?怎能说要把这些地方出借给东吴?”
鲁肃说:“东吴领土很小,只是体谅刘豫州(指刘备,当时为豫州牧)兵马很少,又被曹军打败,才让给他一个安身之地。赤壁之战以后,又把南郡借给他。如今刘豫州得到了益州,就该把荆州还给东吴。我们并没有要求退还整个荆州,也不要求退还南郡,只要求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要是连这三个郡都不还给我们,那就太说不过去了吧。”
周仓在一旁理直气壮地说:“天下的土地,有德的都能够住,怎么能永远归一家呢?”
关羽手按在刀把上,给周仓使了个眼色,有意指责他说:“这是国家大事,你懂得什么!快给我出去!”周仓会意,立刻出去预备兵马接关羽。
关羽向鲁肃道别说:“您的话,我必定转告左将军,再作商量。”
鲁肃也就很有礼貌地把关羽送了出去。
后来,关羽把单刀赴会的情况向刘备作了汇报。此时,刘备得知曹操正率大军进攻汉中,担心前后受敌,丢失益州,就遣使与孙权讲和,双方约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湘水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

单刀赴会/内丘年画

刮骨疗毒/高密年画
刮骨疗毒,是关公传奇的一个著名典故,表现了关公的无畏和大气。
三国时代,魏蜀吴连连恶战。一次,关公挥军攻打曹兵时,右臂中了敌人的毒箭。众将请关公班师回荆州调治,关公不允,说:“我不能因小小创伤,而误了军国大事。”
众人只好四方访寻名医。一日,来了一个自称华佗的医生,他说听闻关公中了毒箭,特来医治。这时,关公的右臂痛得厉害,正和马良下棋来分散注意力,以免自己露出痛苦的表情而乱了军心。
华佗看过关公的箭伤,说:“君侯的手臂若再不治理,恐怕便要废了!如果要根治,便得把君侯的手臂牢牢缚在柱上,然后我用刀把皮肉割开至见骨,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以线缝合,这才治得好,但恐君侯惧怕。”
关公听了,笑说自己不是世间俗子,死都不怕,还怕痛吗,更不用把臂缚在柱上。关公命人先送上食物,说:“先生远道而来,请先用酒菜,吃饱喝足了再动手不迟。”
关公陪着华佗吃了一会,便伸出了右臂,说:“现在就请动手,我照样下棋吃喝,请先生不要见怪!”
华佗也不再说什么,取出一把尖刀,请人在关公的臂下放上一个盆子,看准了位置,下刀把关公的皮肉割开。
关公吃喝如常,毫无畏惧,吭都没有吭一声,使得华佗得以运刀自如。华佗气定神闲地说:“我用刀把君侯骨头上的毒给刮走,这就好了!”
华佗的手法娴熟,说话的当儿,手上的刀子已经在关公手臂的骨头上来回刮,还发出窸窣的声音,顿时,关公手臂血流如注,这些流出的血几乎注满了整个盆子。
将士见到这情境,也掩面失色,惟独关公仍继续下棋吃喝,面不改色,谈笑自若。
不久,华佗把毒全刮走了,敷上药,并把伤口缝合。
关公要重赏他,华佗婉拒说:“我不是为钱来的,而是听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
说罢,华佗把一帖药留下,就拜别走了,头也不回。

温酒斩华雄/高密年画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旨在塑造关羽这个英雄形象,为了体现关羽的能力,他编造了“温酒斩华雄”这个故事,在当时达到了作者想要的艺术效果。
华雄是董卓的大将,但华雄其实算不上什么人物。虽然在关羽斩华雄之前,书中对华雄将军大肆描写,如败孙坚、斩二将等,但仍不能突出华雄有多厉害。因为这三个人都不是现今人们眼中像张辽、甘宁一样的英雄人物形象,大家对于这三个人物了解甚少,也就难以树立华雄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厉害的大将形象。
其实,历史上是孙坚杀的华雄。可见,关公的“武圣”形象值得商榷。即使关羽真的温酒斩华雄,其实也算不了什么。

桃园三结义/高密年画
《三国演义》等书这样描写桃园结义:三人来到张飞后宅桃园,摆香设案,结拜为异姓兄弟。他们“不避艰险”,“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金兰盟誓,“桃园结义”。
誓词是:“固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通力合作,救困扶危;上报国度,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虽然是小说家言,但因为契合了骚动频仍时期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桃园结义故事的影响巨大。
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他们桃园结义的方式,来拉拢人心,稳固队伍,增强团结。三人以刘备为兄,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加到了进攻农民军黄巾起义的行列。关羽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活。
关羽追随刘备的原因是关羽受的是正统教育影响,当时他对刘备并不了解,追随刘备,他看中的是刘备的皇室身份。这说明了他的实际和功利,也说明了他确有眼力,选择了一个尚默默无闻、既无势力也无名气的刘备。
中平元年,刘、关、张带着刚刚组织起来的兵马,首先投奔涿郡的校尉邹靖。黄巾军打到涿郡,他们协助官兵出动抵挡,首战告捷,立了大功。
从中平元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同起义兵,争雄天下,誓共生死,始终同心,力图匡扶衰朽的汉室。“随其周旋,不避艰险”,这是《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对他的描述,是会门义气的最高境界,也是会门义气中老大最希望弟兄们做到的。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高密年画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杨家埠年画
三人生死不离的传说,最早的经典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也叫《三英战吕布》或《三战吕布》。故事情节是袁术因张飞过于夸口,乃与之打赌:若吕布来攻,张飞应战。张若擒得吕布,袁术即将催粮印信付张飞掌管;若败下阵来,即将张首级悬挂营门。
及吕布前来为华雄报仇,吕布讨战,连败诸侯人马。张飞出战,不胜,刘备、关羽恐将张飞军令从事。于是,刘备、关羽乃一同应战,合战吕布于虎牢关,终于将吕布击退,获得大胜,而张飞也得以不死。

夜读春秋/漳州年画
关公和刘备的两个夫人陷落到曹操的手里后,曹操为了笼络人心,对关公百般体贴殷勤,体贴入微。曹操派了十名美女伺奉关公,他却叫这十个美女都去服侍二嫂。曹操无法,最后使出了一招,将刘备的甘、糜二夫人安排和关公同居一室。
晚上,关公要读书,二位嫂嫂要做针线活,但曹操每晚只给他们送去一支蜡烛,想让他们共用一支蜡烛来败坏关公的名节。关公识破了曹操的用意,抽出宝剑,把蜡烛劈为两半,一半自己用,一半给两个嫂嫂。
关公不动声色,点起蜡烛,独自坐在门口,专心致志地阅读《春秋》,通宵达旦,毫无倦色。
《三国演义》中,对这段历史和这一情节作了详尽描写,在第二十五回目中,公元200年,当关公下邳兵败、“土山三约”降曹后,写道:
……次日班师还许昌。关公收拾车仗,请二嫂上车,亲自护车而行。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

千里走单骑/高密年画

千里走单骑/武强年画
关羽滞留曹营期间,曹操先后送给他金银绸衣、美女宝马,并加其爵号,可谓用心良苦,但关羽心念刘备,一刻不忘。在探知刘备确切消息,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后,立即去意坚定,封金挂印。
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起来,把汉寿亭侯的印绶挂在堂上,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护卫着刘备的家小,护送二嫂,离开曹营,千里走单骑,到袁绍军中寻觅刘备。
当时,曹操的众将闻知后,要去追逐,曹操则加以劝阻。
关羽许昌辞曹归刘却并非虚构。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
初,曹公壮羽为仁,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从关羽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这段阅历始终口耳相传,盛行播衍。到《三国演义》,形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单元,囊括关公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方才辞去);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认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斩颜良、诛文丑;关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兄弟相会等。
这一段段故事成为民间乐此不疲的传说,成为古代戏剧的经典,也成为古代年画的题材。

关公/赵之琛作
古代祭祀的战神不是关公,而是“兵主”蚩尤。关公要成为武圣,要替代他,就必须打败他,超越他。于是,民间编造了关公战蚩尤的传说。自然,传说中的关公胜了。
关公要成为武圣还要超越一个人,那就是周朝名将姜尚,姜尚就是那个钓鱼的姜太公,以韬略著名。唐代的“武成王”是姜尚,就官方的祭祀而言,唐初开始便有武庙,主祀的是姜子牙,而关羽只不过是从祀。
尽管关羽在唐代时还是庙中的配祀,到了宋代,宋帝将关羽推向了武圣的地位。
据《宋史·礼八》惟李焘《续通鉴长编》载有:
宣和五年正月己卯,礼部奏请侯封,敕封“义勇武安王”。令从祀武成王庙。
“义勇武安王”是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七年赐给关公的封号,起因与道教徒推崇关羽有密切关系,是中国道教祭奉关羽的开始。
宋真宗降天书并托祖,徽宗时流行“关羽斩蚩尤”传说,奠定了关公作为义勇武安王的舆论基础。
出身微贱的关公,生前的职位仅是个将军,最多可以称为一代名将,“汉寿亭侯”也仅仅是一个“乡镇级”待遇的赐封。为什么他能获得“义勇武安王”的封号呢?
这是因为关羽的一生以忠贞、仁义、勇猛和武艺高强著称,但他武艺到底有多高强,后世人已不知道,只知道他的名声。
随着关羽的名声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显赫,将军装扮的关羽自然就被尊称为“武王”“武圣人”了。
作为武圣的关公与孔子并肩而立。俗话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同理,武将易打名天下。关羽手中有兵权,更有助于他的显赫,除了军人、武师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描金业、烟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业也推崇关羽,不仅将他变成武财神,还尊他为五文昌之一。

武圣关公/武强年画

关公/佛山年画
作为武圣的关公,不仅被皇家正规军奉为偶像,还被农民起义军奉为精神领袖。
北宋时期梁山泊农民起义军,为了争取关羽的后裔大刀关胜上山入伙,以壮大起义军的声威,振奋兵卒的士气,首领宋江情愿让出自己坐的第一把交椅。
元末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农民起义军和明末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为领袖的农民起义军,直到太平天国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都十分崇敬关羽。
商人选择关公当财神,看重的是他的忠义形象和惩恶扬善、佑民护民的万能神格,他们希望关公能保护他们的身家性命和财产安全。

协天大帝/朱仙镇年画

关公/滩头年画
关公在各地年画被奉为财神的同时,也被作为门神题材,如湖南滩头年画,有一门神就是表现关公的,并且专门销往广东,因为广东有尊崇关公的习惯。
不仅中国广东、香港、澳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华人、华侨集中经商的地方,几乎各大公司、各家商号、店铺均敬奉有关公的神像,商家视关公为能够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的财神。

关公/佛山年画
年画中的关公多作为门神,与现实中的寺庙和门建筑中关帝作为门神,有深厚的渊源关系。明清城门往往立关将军庙。此庙同当时各地遍设的关帝庙在“立意”上是有区别的——关羽之“关”,取诸城关,于此建庙,起到以关公作为门神的作用。
关公门神年画题材种类繁多,从姿态上分,有立式门神、坐式门神、马上门神等。从内容上分,有武财神门神、驱魔门神、读春秋门神、观音门神等。
在关公年画中,除了门神年画,还有中堂年画、拂尘纸年画、灯方年画、戏剧年画等。
历史上,戏剧年画在关公年画中占了一定比例,在表现关公的戏剧年画中,关公的形象面如重枣,长髯飘拂,气概威武。但如今这些戏剧年画流传下来的极少,以至今人们仍在贴用的关公门神年画为最多。
在舞台上,关公的形象都是完美的英雄,其脸谱为揉红脸,表示忠勇,“红脸忠勇”之说法即由关羽脸谱而来。关公有“美髯公”之称,所以演员在上演关羽戏时都会加上专用的大髯口,称为“五绺”或“关公髯”。
在戏剧造型中,关公亮相姿势最多,多达48种,称为“关公48图”。

关公义勇/中堂/高密年画

华容道/戏出年画/潍县年画

华容道/戏出年画/杨家埠年画

华容道/戏出年画/高密年画

立刀门神(关公)/武强年画
分析关公的财神路,可以看出一个四级跳的清晰脉络。
第一跳是隋朝由鬼成神,第二跳是宋朝成为义勇武安王,第三跳是明朝被尊为武圣从而成为武财神,第四跳是清朝财神信仰达到鼎盛。
从元到明到清,关公又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但在成神的路上越来越顺,伴随《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完成了神的演变,并日益扩大影响。

关公/夹江年画
到了明朝末年,关公正式取代过去的武圣人姜太公的位置,成为中国第二任武圣,与文圣人孔子平起平坐。
至清朝,关公又由武圣,完全彻底地演变成为财神的形象,其关财神信仰达到鼎盛,商人敬奉关公的信仰在清代达到巅峰,民国时期仍十分盛行。

关公/佛山年画

观音、关公、财神/南通年画

观音、关公、财神/滑县年画

立刀门神(关公)/绵竹年画
到清代,关公财神信仰达到鼎盛。有如下原因:
一是因为清代关公的名声和封号都双双达到了赫赫有名的地步。
据史载,关公蜀汉时封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封地为刘蜀汉寿地,在今四川境内。亭侯为汉代五侯中爵位最低者。
唐代时,关公在民间被人们称之为“关三郎”,“关三郎”是做什么的呢?其任务就是监督寺庙里的和尚而已。
宋代,人们对关公的关注表现在了修建关王庙上,关王庙在当时慢慢成了一道风景。在明代万历年间,关公得到了道教的最高封号“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到了清代,“凡通衢大道以至穷乡僻壤,无地无之”,建关王庙之风,有增无减,关公成为各行各业的保护神。
也许是觉得这样对关公还不够重视,人们于是又另让关公再司“财神”一职。
到光绪五年,关公的封号长达24个字,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神勇威显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旷古未有,令人惊叹。
朝廷的统治者如此热心,自然也会影响到老百姓的热情,老百姓对“精诚绥靖翊赞宣德”之类的字眼不感兴趣,老百姓关心的是要过更好的日子,是得到更多的财富,因此,清朝皇帝的封号在老百姓这里演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财神形象。
二是因为清代商业繁荣,人们需要商业保护神。
需求产生信仰。关公的角色之所以在清朝发生了改变,与康熙、乾隆时期民间的商业活动十分繁荣有着很大关系。
当时,各行各业都借“三国”之事奉关公为其行业神。如相传关公年轻时曾卖过豆腐,豆腐业也就借此供奉关公为豆腐业的神了;烛业则因关公秉烛达旦,恪守叔嫂之礼,而奉其为神;更有趣的是理发业、屠宰业、刀剪铺业,因为他们的工具都是刀,而关公的兵器就是青龙大刀,也把关公奉为了神。
三是民间传说推波助澜。
关于关公是财神的民间传说在清代纷纷扬扬,为关公财神信仰达到鼎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传说,当时是秦朝第一商业大亨的吕不韦现身人间,点破了关公拨化财富的天机,世人逐渐将关公信奉为财神爷,逢年过节不忘拜祭。
清代武财神关公年画大量流行,这些关公作为财神的年画都是民间年画艺人制作的,对关公财神信仰也起到了形象可感可触的作用。关公财神年画通常贴在房屋大堂正中的北墙上,处于家中最重要的位置。
四是商会和会馆成为关公财神信仰大本营。
清代商会和会馆盛行,聚于一地的同籍客商多以成立商会和建立会馆的方式相联络,为其自身利益服务。各地商会敬奉的主神便是关公,会馆建筑的格局则完全仿照关帝庙的式样。
商人拜关公表达的是“以义致利”和讲求诚信的商业伦理追求。关公并不仅仅属于一个行业,也不只有一个身份,只是在商人的眼里关公是财神的化身。

上关下财/清
古人认为,只有讲诚信,将伦理道德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得到财富,主张采取正常的手段,强调好人有好报,关公作为财神形象其实体现了伦理道德的追求。义比利高,《上关下财》这幅年画,关公在财神的上面,正说明了义比利高的民族心理。

上关下财/武强年画
关公当财神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多种原因和理由的,这些原因和理由有些源于传说,有些源于民俗,有些源于古代典籍,这些都深化了关公的财神形象。
具体分析,关公当财神的理由如下:
一是,说关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
商家供奉关帝始于明代。传说关公挂印封金之时,将曹操所赠金银布帛悉数留下,还附上一本详细的原、收、出、存账册,即日清簿,也就是现今一般商人使用的流水账。
这种计算方法设有原、收、出、存四项,非常详明清楚,被后世商人公认为会计专才,所以奉为财神和商业神。
商人以账簿为关公所创而奉关公,敬奉方式不独称关公为财神,还称他为关圣帝君、关公、关老爷、关帝爷、帝君、帝君爷、武圣、武圣帝君、文衡圣帝、关夫子、帝爷公、崇圣真君、协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关恩公、恩主公、关壮缪等。
从这些称呼来看,又和其他人敬关公是一样的。但从这一点,可见关公与其他所有财神都有所不同,他作为财神,是超越财神之上的财神。
二是,因商人谈生意做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全,追求公平,故尊奉之。
因关公以信义为本,公平公正,又设计了简明日清的簿记法,商人们为确保相互的信赖,请一位尊神来做监护,十分必要,关公因此被尊为财神。
关公的义不负心形成了以仁义、公正为核心的商品交易准则,形成了义中求财的商品交易道德,并因此成为关帝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是,因传说关公逝后真神常回助战,助人取得胜利。
正因为如此,传说商人在生意受挫后若能得到关公相助,就会东山再起。所以商人都希望如果生意受挫,有朝一日能像关公一样,来日东山再起,争取最后成功。
四是,道教职系排列中,关公被规定为财神。
这是关公成为财神的宗教原因,在道教中,关公具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的能力和职责,又因其忠义,他被更多人乐于接受为财神。
五是,晋商为关财神造势。
关公成为财神,与古代山西商人有很大关系,与山西商人们的需求是分不开的。
明清时期,富甲天下的晋商把关公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在他们遍布全国的山陕会馆或山西会馆里建筑关庙,希望关公能够保佑他们平安。
晋商们因为游走天下,闯荡江湖,需要彼此照应,共同面对困难,因此就经常仿照关公桃园结义,结成异姓兄弟联盟,并将关公忠诚和讲义气的美德广为流传。
因为晋商商业上的成功,富甲天下,其他各地生意人也纷纷仿效,人们就越来越相信,关公是一位能够保佑财源广进的财富之神。
六是,哥老会、青洪帮等商人保护者都敬关公,人们自然把关公当成了最高财神。
将关公作为财神的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对其顶礼膜拜最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会、青洪帮特别敬祀关帝,且在江湖上结义弟兄,亦必于关帝像前顶礼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义。
哥老会、青洪帮也充当商人和商铺的保护伞,当然也要收“保护费”,他们都敬关公,商人们自然把关公当成最高的财神了。
七是,追求诚信的商业伦理需求。
关公变成财神形象,最本质的原因是源于追求一种商业伦理的需要。
在做生意的过程中需要诚信,而忠和信其实就是诚信。关公最初的形象是对刘备君主的忠义,忠义关系可以用于处理不同的社会关系。行业之间和行业内部的交往关系也可以通过忠义这种原则来处理,一诺千金的关公的形象转变为一种行业的道德形象,甚至成为一个行业的行规,最后变成能带来财运的象征。
直至今天,关公仍是公认的财神,关公作为武财神的地位已经非常巩固了,并大大掩盖了其他财神的光芒,独耀一方,威风凛凛。
八是,财神信仰自身具有传承不息的生命力。
关公财神信仰流传至今,一些酒楼饭店,仍供关公财神,许多商家店铺,往往也摆着关公的香坛,在林林总总的商店、餐馆里,各式关公像前总是香火缭绕,经商的人们都祈望讨得财源滚滚,四季平安。

关公/夹江年画
如今,大量私营企业又请出关公这位尊神作为心理依托,期望能保佑自己生意兴隆,常交好运。记得有一篇报道描述,位于山西运城火车站广场西侧的“关公大酒店”是一家由私人投资开办的综合性住宿餐饮业,总经理张小别与关公同乡,他不仅以关公为大酒店的名称,还在接待大厅特设装饰精美的神龛,内置关公全身沉香木雕像,除关公祭日、传统节日在神龛前摆设供品,虔诚乞灵外,每日酒店开门,都要由保安门卫向关公神像上香行礼,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这表现出了古代关公财神信仰风俗在当代的延续,也说明了关公财神信仰文化深入到了一个民族骨髓深处,具有不灭的生命力。